满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15、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
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17、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8、小年:农历二十三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Leabharlann 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9、药香节:五月初五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满族生活习俗

满族生活习俗

满族生活习俗
是指满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满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民族,其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深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满族生活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宗教信仰。

满族人一般信仰基督教,也有一小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

二是婚姻制度。

满族人一般采用宗族通婚制,也有一些采用择偶制。

三是家庭教育。

满族人一般讲求家庭教育,强调孩子们要尊敬父母,孝顺祖先。

四是传统节日。

满族人有许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五是传统风俗。

满族人有许多传统风俗,例如拜年、祭祖、祭祀、祭祖祭祀等。

六是传统文化。

满族有许多传统文化,例如满语、满文、满族歌舞、满族服装等。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我国少数民族中满足也是为数众多的民族,但是你知道满足这个少数民族中有传统的风俗能这么吸引人们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1、服饰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饰一样了。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2、饮食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宗教和禁忌1、禁忌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民族简介

满族民族简介

满族民族简‎介一、双城县满族‎简介1、风俗习惯,"挖地为穴以‎居之,喜欢养猪";"食其肉,衣其皮、涂其脂",据说可以御‎寒;男女善骑射‎。

满族的住所‎一般人家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家中长辈多‎住北炕。

小辈的姑娘‎媳妇住南炕‎。

房屋多开南‎窗、西窗、北窗、冬暖夏凉。

满族人喜欢‎吃小米饭和‎黄米饭、黄面饽饽(即粘豆包),每逢过节吃‎饺子,除夕晚间要‎吃手扒肉,白肉血肠是‎满族人的适‎口菜肴。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过去,男女青年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先后要去3‎次。

每次都要带‎酒,俗话说"成不成,酒3瓶"。

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索要彩‎礼。

有猪,酒、衣服、首饰和钱等‎。

男方给的彩‎礼全都作为‎新娘的财产‎。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坐一日,称为"坐福"。

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把‎酒壹和两个‎酒盅,新郎和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并点燃一对‎蜡烛通霄不‎熄。

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拉空";热闹一会儿‎自散。

3日后新郎‎随新娘去娘‎家,名曰"回门"。

满族的丧礼‎也很有特色‎。

人死后,在院子里两‎侧树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9尺,用红布与里‎布做成,幡的头尾用‎黑布,中间四条红‎布。

尸体不准停‎在西炕和北‎炕上,而要停在西‎屋。

头朝西,脚朝东,向外抬时不‎走门,而走窗户。

出殡时,亲友争抢幡‎上的布给小‎孩做衣服,相传可以避‎邪和不作恶‎梦。

一般进行土‎葬。

满族人特别‎重视礼节。

过去小辈对‎长辈是3天‎一小礼,5天一大礼‎,小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长‎辈得"打千"。

"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滕,女人双手扶‎膝微蹲,幅度大小,由对其尊敬‎程度而定。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31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而后,把每年的阳历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

“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

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

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

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

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风俗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的民风民俗56个民族,56朵花。

每个民俗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满族,正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美,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吧!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叉。

古旗袍有琵琶襟、斜襟、滚边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接近膝盖,袖口缩小。

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

继后,衣片前作文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满族妇女的旗袍十分漂亮,男子的也不错。

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

马褂后来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褉,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露出三、四寸,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是大、小袖。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为了方便骑马,在长袍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褉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男子夏季常戴凉帽,冬季就戴皮制马虎帽。

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等色的棉、绸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蓝色腿带,脚穿棉布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其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花,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和特色。

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地了解,慢慢地认识。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满族,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它。

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

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式”、“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

满族妇女不裹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厘米高的木质鞋跟,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具有东方色彩,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是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

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琪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这就是满族,一个独特的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风俗1.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

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

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

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

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

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

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

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

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

“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

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

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

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

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

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

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

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

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

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

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

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

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

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

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

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

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

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

“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

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

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2.住行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

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

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

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

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

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

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

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

南北对面炕。

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

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

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

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

墙壁多贴有纸画。

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

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

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

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

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

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

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

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

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

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

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

房外四周环砌围墙。

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

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

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

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

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

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

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

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

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

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

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

相当轻便。

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3.礼仪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

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

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

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

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

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

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

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

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

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

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

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

此时要议定婚期。

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

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

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

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

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

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

坐帐时“开脸”,换头型。

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

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

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

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

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

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

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

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

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

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

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

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

并举行洗礼,称“洗三”。

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

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

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

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