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15、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
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17、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8、小年:农历二十三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Leabharlann 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9、药香节:五月初五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关于满族春联风俗的春节手抄报资料

关于满族春联风俗的春节手抄报资料

关于满族春联风俗的春节手抄报资料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但满人入关长远,深受汉文化影响,此风俗在民国后渐渐消失。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欣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拟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管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那么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满族传统节日

满族传统节日

满族传统节日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信仰。

而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根据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事情,所信仰的宗教而成立的,所以不同的民族会有不一样的传统节日。

满族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满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满族传统节日1.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2.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5.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6.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

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满族的节日风俗

满族的节日风俗

满族的节日风俗
1、春节
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

午夜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取“更岁饺子”之意。

还要把一枚铜钱(富家有的用金钱小保及宝石等),暗放饺子中.谁吃到了则终岁大吉。

除夕,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可达二丈,上扎松枝,高挂红灯,红灯至初六,夜夜不熄。

宫廷中则于腊月二十四日悬挂“天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出灯止。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满族除挂彩灯外,还制作“冰灯”,元宵节的主要内容不是吃元宵,而是观彩灯。

满族聚居的市镇,街道上悬挂起成千上万只巧夺天工的彩灯。

农村还有元宵节晚上“蒸面灯”之俗。

晚清广州“羊城灯市”中,以旗人所制灯最为璀灿夺目,成为广州一种特产。

3、颁金节
近年来,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或作曼殊、满殊),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

4、其它
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与“滚冰”,象征着去除晦气;正月二十五“添仓”,祈求丰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风调雨顺;三月三“开马绊”;清明节“祭墓”,上坟插柳;端午节要外出踏青、击球、赛秋千等。

满族的过年方式

满族的过年方式

满族的过年方式
满族的过年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其习俗丰富多彩,寓意深远。

以下是一些满族过年的主要习俗:
1.扫尘:在春节前,满族人家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到
来。

2.祭灶:满族人家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祭灶,向灶王爷祈求来年家庭和睦、
五谷丰登。

3.贴窗花、对联和福字:满族人家会在春节期间贴窗花、对联和福字,寓意着吉
祥如意、福运亨通。

窗花和对联的内容通常与满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相关。

4.竖灯笼杆、挂红灯:满族人家会在春节期间竖起高高的灯笼杆,挂上红灯,象
征着红红火火、繁荣昌盛。

5.祭祖:满族人家在春节期间会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祈求祖先
保佑家族平安、顺利。

6.吃年夜饭、饺子和汤圆:满族人家的年夜饭通常包括各种寓意吉祥的菜肴,如
鱼肉寓意年年有余,鸡肉寓意吉祥如意等。

除夕夜,全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和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7.守岁、拜年:除夕夜,满族人家会守岁,一直待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升起。


年初一,人们会穿上新衣,互相拜年,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幸福、顺利。

此外,满族还有一些独特的过年习俗,如跳马跳骆驼比赛、闹灯会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满族人的过年生活,也展示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满族的过年方式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又融入了满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满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满族习俗 满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满族习俗 满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满族习俗满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导语:满族过年(春节)基本与汉族差不多,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二月二日龙抬头。

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
满族过年(春节)基本与汉族差不多,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二月二日龙抬头。

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

满族人除夕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八旗所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

互赠绣有“岁岁平安”的荷包。

满族人除夕下午要摆供、祭祖。

不常打开的祖宗龛,年三十中午打开。

把擦得铮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五碗。

供菜更有特点:第一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

满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

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

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

家家院内竖等灯笼竿,高挑红灯。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贺新春。

不过,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

正月十五,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

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这也是北方气候所致。

2019年满族过年的风俗习惯.doc

2019年满族过年的风俗习惯.doc

2019年满族过年的风俗习惯篇一:满族的民风民俗10.2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10.3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10.4发饰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10.5旗头“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
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

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

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

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

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

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

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

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

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

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

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
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

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

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

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

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

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

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藏族的春节习俗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
称为“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

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壮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白族的春节习俗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子夜过后,青年男女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

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