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⒈土地改革的背景⒉《中国土地法大纲》

合集下载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广大农民深受其苦。

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而大多数农民则少地甚至无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和苛捐杂税。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凋敝。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土地改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土地改革的进程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展开。

首先,在一些已经解放的地区进行了试点,积累了经验。

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进。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例如,明确了土地的分配原则,即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广大农民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同时,还组织了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土地改革的政策,发动群众,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措施1、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将地主阶级占有的大量土地和生产资料没收,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2、划分阶级成分根据家庭的土地占有情况、剥削程度等因素,将农村人口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阶级成分。

3、分配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确保农民都能拥有自己的耕地。

4、颁发土地证给农民颁发土地证,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1、经济方面(1)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更加用心地耕种,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2)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社会方面(1)铲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政治方面(1)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使广大农民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 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靠剥削为生,剥削的方
式主要是地租 富农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入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以剥削为其
生活来源的也有租入土地的,主要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
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 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 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 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这就是 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 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地主所有
农民所有
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 制度还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 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这 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全国约有3 5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 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 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进行民主 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经过民主改革,百万 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所有权的改变

【人教部编版】2019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_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作业

【人教部编版】2019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_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时作业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6.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7.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

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

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并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温故知新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其标志是什么?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大决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二十二中 胡泽席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 线.
2.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3.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1949年4月
辽沈
平津
淮海
湖口
江阴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放军攻占总统府
七 律
南京
江江阴阴
湖口口
合作竞学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 国民党呢?
国民党方面: 国民党指挥失当,军队无心应战,腐朽统治 造成了人民群众的怨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名称 解放军 国民党
东北 70万 55万
华北 20万 55万
华东 42万 60万
中原 20万 75万
西北 7万 30万
活动一:昨日重现
在那炮火连 天的岁月,假如 你是一位人民解 放军的高级参谋, 你会把战略决战 的首战放在哪里?
为什么?
东北
名称 东北 解放军 70万 国民党 55万
战果 华北全境基本解 放
平津战役
傅作义和平改编
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有 什么好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图为北平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课标要求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现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主要知识点:一、重庆谈判1、背景: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国际:美国积极扶蒋反共。

2、目的:蒋介石的目的: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毛泽东的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结果:1945年10月10,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二、政治协商会议:4、时间、地点:1946年1月,重庆5、内容: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6、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7、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8、全面进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9、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0、指导理论: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11、战术:自卫反击战。

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3、结果:解放军军民经过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14、重点进攻: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②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____》,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________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________;为____________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战略进攻:________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________,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的序幕。

名称________战役淮海战役________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等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地点锦州、长春、沈阳徐州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意义解放______全境解放了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区________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 时间:1947年2.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3.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新⼈教版第七单元第24课⼈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地改⾰1.⼟地政策:抗⽇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耕者有其⽥的⼟地政策。

2.指导纲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地会议,颁布《中国⼟地法⼤纲》。

⼤纲规定:没收地主⼟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地制度,实⾏耕者有其⽥,按照农村⼈⼝平均分配⼟地。

3.⼟地改⾰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地制度,发展农业⽣产。

4.开展情况: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地改⾰运动。

解放区的⼟地改⾰历时⼀年多顺利完成,⼴⼤农民分得了⼟地、房屋、粮⾷和⾐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地改⾰,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地占有状况发⽣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命和⽣产的积极性。

翻⾝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保障。

知识点2 三⼤战役和南京解放三⼤战役(1)背景①1947年夏,刘伯承、邓⼩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在⼭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挺进⼤别⼭,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②其他战场的⼈民解放军也相继转⼊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③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名称: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3)辽沈战役①时间:1948年9⽉—11⽉。

②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③参战部队:东北⼈民解放军。

威逼北平。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国民党军队的主⼒【拓展思维】东《中国⼟地法⼤纲》顺应了⼴⼤农民的要求解析:地主阶级存在是解放区⼟地改⾰的主要因素,故注意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例3.1948年10⽉,⼀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着⾮雄才⼤略之⼈是做不出来的。

锦州好⽐⼀条扁担,⼀头挑东北,⼀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长期存在,广大农民深受其苦。

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而大多数农民则无地或少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着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凋敝。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并在不同的革命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政策。

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具备了在全国范围内彻底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

二、土地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土地改革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改善生活、增加生产的动力和信心。

其次,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们积极投入农业生产,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提高了农业产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再者,土地改革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得到了实惠,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

最后,土地改革为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法规土地改革依据的主要政策和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该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具体政策上,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对于富农,只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其他土地和财产保留不动。

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四、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土地改革是在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情况下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解 放 战 争 的 胜 利 发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主要表现)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⒈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直接后果)
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上胜利
⒊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
⒈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 “后方挖蒋根”是指 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充分满足农民土地要 求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解放战争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 土地革命时期 抗战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 民生主义 依靠、联合、限制、保护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充分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解放战争发展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7年 主要内容:没收 废除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 实行 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 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分配 土改总路线: 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 依靠 团结 消灭 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发展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大别山是个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 础,易于立足;
中 原 三是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947年6月——1948年7月)
东北解放军
其他解放区军民 转 入 反 攻
西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晋冀鲁豫 解放军主力 晋冀鲁豫 太岳兵团 华东解放军主力
三军挺进中原


国民政府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思考:解放军第二年的基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本任务是什么?“全国性” 的反攻条件具备没有?
可能性:
人民解放军经过第一年的作战已具备了向国 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的条件。
必要性:
①可调动敌人的兵力,减少陕北和山东战场 的压力;②可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
从哪里实现突破?
为什么选择中原地区? 一是国民党重兵深陷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⒈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⒉三大战役的过程
东北战场,因为: ①与敌军相比我军虽然当时数量上仍处于少数,但在东北地区我 军已占相对优势,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首战选在什么地方?
②东北敌军被我军包围在几个大城市中,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 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是撤是守,还举棋不定;
③东北工业基础雄厚,解放东北可为解放全国奠定胜利基础; ④歼灭了东北敌军,人民解放军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 东战场的作战。
B有四大家族聚集的军费 D有美国的支持
⒊解放战争开始后,人民军队的主要军事的目标是
A挺进大别山 C消灭敌人精锐部队 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充分说明 A全国各阶层人民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 B蒋介石集团已不甚一击 B开辟东北根据地 D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C蒋介石政府在政治上完全孤立
D国民党反动派即将垮台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范汉杰 廖耀湘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等
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55万多人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 1948年11 华北解放军 月~1949年 林彪罗荣桓 1月 聂荣臻
52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⒈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⒉三大战役的过程 ⒊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 三大战役取胜的原因: 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 ⑵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思考
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
长春
张家口 北平 华北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 锦州
东北解放军 沈阳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
共歼国民党军47万人
天津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共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华东解放军
中原解放军 徐州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共歼国民党军55万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⑶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⑷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改总路线 ⒊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重要原因)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⒈三军挺进中原 ⒉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
⒉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A依靠贫雇农 B团结中农 C消灭地主阶级 D发展农业生产
⒊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C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⒋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的数量按多少排列,正确顺序为 A辽沈、淮海、平津 C辽沈、平津、淮海 B淮海、平津、辽沈 D平津、辽沈、淮海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制作 :王燕平 脚本:孟德鸿
⒈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矛盾 B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 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 D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⒉1946年春,蒋介石敢于发动全面内战的主要原因是 A有四百万正规军 C有国际舆论的支持
复 习
国民党军总部 南京
三大战役取胜的原因 三大战役的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 战役时间 指挥员
东北解放军 辽沈战役 林 彪 罗荣桓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邓小 平陈毅粟裕 谭震林 1948年 9~11月 1948年 11月 ~1949年 1月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47万多人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 敌指挥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7年
⒊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 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 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 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 收复失地。
翻身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各解放区 农民参军人数 出民工
华北解放区 近百万人 东北解放区 160万 山东:580多万 冀中:480多万
这说明了什么?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⒈土地改革的背景
⒉《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7年
⒊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巩固了解放区,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 ②土改是人民战争迅速取胜的一个可靠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