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标本馆”信息系统
秦岭国家植物园数字标本馆介绍

秦岭国家植物园数字标本馆介绍
秦岭国家植物园数字标本馆是一个集数字化植物标本、数字地理信息系统、植物物候观测和分析、植物资源数据库、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学等为一体的专业实验室。
其数字标本馆采用了全球先进的数字化植物标本技术,保留了植物标本的形态、结构、数量、大小、颜色、形状等信息,并进行了分类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综合分析,可以为科学研究、教学和展示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素材。
同时,园区通过实施植物物候观测、测量与监测系统和数字地理信息系统,提高了对植物生长和环境变化的观察性和数据记录的精准度,为植被保护、资源管理等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解剖封装标本数字化体会

解剖封装标本数字化体会宋一志;陆涛;霍秀丽;田明君;罗英瑾;常丽荣;李慧;武艳【摘要】解剖标本在医学院校的解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解剖标本的制作时间长、难度大,且多数解剖标本还具有历史积淀、传承的意义.因此对于解剖标本的保存十分重要,在标本封装后的保存进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若干问题,造成标本损坏和无法展示,进而影响了教学的使用.标本数字化是解决方法之一,也是近来较为通行的做法.由此进行了标本的数字化工作,在实际的标本拍照中遇到封装标本拆装的困难,因此尝试在有机玻璃封装的状态下进行拍照,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封装标本的数字化保存提供了可行的办法,为后期数字化标本拓展应用构建好数据库.【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32)010【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解剖标本;解剖展厅;数字化;封装【作者】宋一志;陆涛;霍秀丽;田明君;罗英瑾;常丽荣;李慧;武艳【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室,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室,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室,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 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解剖学是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医学的先导课程,解剖学的学习对于医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它近乎于“医学语言”,是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础。
同时,解剖学的学习往往贯穿医学生和毕业后医学事业全过程,可见解剖学科之重要性和复杂性。
然而,人体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学习过程困难而漫长,学生会有枯燥乏味、较难掌握的感受。
免费资料网站

中文网站1、奇迹文库/简要介绍: 奇迹文库(/Eprint) 论文预印本项目是由一群中国年轻的科学、教育与技术工作者效仿等模式创办的非赢利性质网站,是专门为中国研究者开发定制的电子文库。
考研资料免费下载:/tag/%E5%85%8D%E8%B4%B9%E4%B8%8B%E8%B D%BD%20/2、查价网:/丰富的信息、直观快捷的服务令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为我们省钱省时省力!依据平等、公正的原则,提供商品的价格比较、商品的准确信息、商品的相关论坛及每日最低行情快递等多项服务,使我们充分享受互联网的内在价值和魅力。
3、(美国)科技网:/服务及管理;网络技术咨询、网络软件开发;虚拟主机和主机托管;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
4、/华中数学建模网/news.php中国数学资源网/湖北数学建模网数模在线/home/中国数学建模网国际数模网站/美国杜克大学数学建模网美国数学联合会北峰数模网(浙江师范大学数模研究学会)5、中国湖泊数据库/网站简介:中国主要(河流)流域数据库:包括全国主要流域基本信息库、主要河流代码库、主要流域地理要素、流域内主要自然保护区、化学污染、降雨蒸发、旅游景点、重大事件、以及主要流域位置地图等信息;中国主要水库信息库:包括全国主要水库基本位置、水库所在地区、水库建库时间、正常库容、集水面积、海拔、所属水系等信息。
6、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网站简介: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是由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项目提供支持,中科院地理科学与地资源研究所所承建的中国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等相关数据的集合。
库内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环境灾害、环境治理、人口、劳动力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按存储格式分为属性(数值)数据、空间(矢量和栅格)数据及其他图形图像数据。
目前,数据量已达6TB。
其中,属性数据库含关系表400多个,数据项8000个,约1000万个数据。
矢量数据包括1:400万及1:100万基础图件。
景天科

广场地被绿化
在广场、城市休闲广场等各种类型的城市广场绿化中,应用景天属植物作为地被形成一定的几何图形,中间 再围以色彩鲜艳的红叶景天或其他植物组成花坛,形成层次分明、内外有别的观赏效果,简洁明快,如垂盆草等。 既有效地利用了空间,扩大了绿化面积,又发挥了它们作为地被植物的作用,增强了环保功能。还可以用同一种 作单纯的种植或两种以上混交的配置,使鲜活的植物材料与硬质的建筑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后者尤其普遍。景天科植物体肥厚肉质,多培育供观赏。
如伽蓝菜属、落地生根属、青锁龙属、紫景天属、景天属等。瓦松属、红景天属、紫景天属和景天属的某些 种供药用,某些种有抗病毒的性能。
该科与虎耳草科的亲缘关系极密切,主要区别是该科肥厚肉质和体态的心皮基部具鳞片状泌蜜的腺体。扯根 菜属(Penthorum)原属该科,因叶膜质,心皮基部又无腺体,法国学者 P.van蒂耶盖姆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科 ──扯根菜科(Penthoraceae)。多数学者把它列入虎耳草科的原始类型属。景天科植物夜间同化二氧化碳,形 成的苹果酸储藏在液泡中;白天由苹果酸放出二氧化碳参与卡尔文循环的光合作用途径。
谢谢观看
主要价值
观赏
景观
药用
观赏
景天科植物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质草本,花朵美丽,花色丰富,有红花、粉、黄、白等,茎有翠绿、红、 紫红等,叶有深绿、金黄等。枝叶茂密,植株矮小,适合在城市造景中用于衬景,起装饰和点缀等用,如佛甲 草。
广西大学校园植物名录

广西大学校园植物名录广西大学校园维管植物名录林建勇黎桦林学院农学院本名录调查区域为广西大学大学路校区,包括东、西校园和行健文理学院。
调查时间从2008年11月到2010年11月。
调查对象包括野生维管植物和露天栽培的园林植物、农作物等。
经调查表明,校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19科,502种(含种下变种、亚种,不包含栽培品种、杂交种)。
其中蕨类植物7科10种,裸子植物7科13种,被子植物105科479种。
名录按一定的系统排列,蕨类植物采用1991年秦仁昌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秦仁昌,吴兆洪.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科学出版社,1991),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的分类系统,被子植物采用哈钦松分类系统。
植物学名参照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广西植物名录(2010)、中国自然标本馆网站()、中国生物物种2009年年度名录()。
Ⅰ、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F17. 海金沙科(Lygodiaceae)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常见,分布于农田、花圃、荒地,缠绕于其他植物上。
野生。
小叶海金沙 Lygodium microphyllum (Cav.) R. Br少见,分布于农田、花圃、荒地,缠绕于其他植物上。
野生。
F27. 凤尾蕨科(Pteridaceae)剑叶凤尾蕨 Pteris ensiformis Burm.常见,分布于花圃、房屋周围等阴湿处。
野生。
井栏边草 Pteris multifida Poir.常见,生于房前屋后等阴湿处。
野生。
蜈蚣草 Pteris vittata Linn.较常见,生于草地、房前屋后等阴湿处。
野生。
F38.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华南毛蕨 Cyclosorus parasiticus (Linn.) Farwell.常见,生于草地,房前屋后等地方。
野生。
F39. 铁角蕨科(Aspleniaceae)巢蕨 Neottopteris nidus (Linn.) J. Sm.少见,分布于生科院南侧绿地。
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互花米草为例

fields of taxonomic,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studies. The proposed plant barcode, rbcL+matK, when used together with nuclear ribosomal ITS and other non-coding plastid markers, such as trnH-psbA, has the potential to rapid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 70% of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By geographically restricting the scope of the reference database against which sequences are compared to those taxa known to occur in a specific habitat or region, a much higher level of discrimination is possible—probably close to 100% in many cases. DNA barcoding may also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ryptic species and help to defin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lant species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ogy.World Flora Online is an ambitious initiative to meet Target 1 of 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2011-2020). It is clear to us that next-generation Floras, or iFloras, should not only be hyperlinked, dynamic, and available in a variety of formats (such as iPad, iPhone, or other smart phone platforms) with interactive keys as in all e-Floras, but should also fully incorporate DNA barcoding as well as advanced computer-assisted identification tools. This integration would combine the diagnostic power of DNA barcod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base of taxonomy, providing powerful new tools for monitoring, conserving, and utilizing biodiversity. In our op inion, iFloras address many of the same questions as the other ‘of Life’ initiatives, but are motivated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namely the integration of DNA barcoding, cloud computing, image recognition and other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to an open and small (eventually portable) platform that assist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lants with the standard and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bout species contained in more traditional floras.群落生态学的中性与近中性理论: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张大勇(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00875)简要介绍中性与近中性群落生态学的最近进展,对当前该领域内所存在的主要争论进行全面概述,并展望中性与近中性群落生态学的发展前景,尤其强调今后应该站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从多个过程(生态位分化、等级选择、扩散、随机漂变、物种形成)角度来认识群落组装机制。
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
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对于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其中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更是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建设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势在必行。
一、背景介绍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拥有丰富的三角梅种质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保护和研究三角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共享障碍等原因,种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开发一个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对于推动种质资源的共享和科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系统需求分析1. 数据管理:建立三角梅种质资源库的数据库,包含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遗传特性、培育历程等,实现对资源的准确记录和分类管理。
2. 权限管理: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划分,确保不同用户可以访问和操作的内容不同,保证信息的安全和可控性。
3. 信息查询:提供全文搜索和多条件筛选等功能,方便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查找所需的三角梅种质资源信息。
4. 记录统计:统计种质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研究成果,为科研人员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5. 种质资源共享: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三角梅种质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促进科研合作和资源互利共赢。
三、系统设计与实现1. 架构设计: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服务器端承担数据库和业务逻辑的处理,客户端提供信息展示和用户操作的界面。
2. 技术选择:前端采用HTML5、CSS和JavaScript进行界面设计和开发,后端使用Java技术搭建服务器和数据库。
3. 数据库设计:根据种质资源的特性和需求,设计相应的数据库表结构,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 功能实现:根据需求分析,逐步实现数据管理、权限管理、信息查询、记录统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
5. 系统优化: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
四、服务平台建设1. 用户注册与认证:用户通过注册账号获取访问权限,并进行身份验证,确保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基于ArcGIS的中国自然保护区数字化信息系统设计
( )迅 速 准确地 根 据条件 查找 数据 信息 1 能够按 照用 户 给定 的条 件 , 数 据 库 中查 找 符 从 合要 求 的相 关 数 据 。查 询 需 求 包 括 限 制 条 件 的查
询 、 对某 一 主题 的查 询 和 在 一定 范 围 内进 行排 序 针
时 自然保 护 区本 底 资 料 中属 性 、 间数 据 的 浏 览 、 空 管理 和 分 析 功 能 , 保 护 区的 管 理 提 供 决 策 支持 。 为
关键词 ArGI c S 自然 保 护 区 信 息 系统
中 图分 类号 :2 8 P 0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2 0 7 2 1 ) 5 0 7 3 17 —4 9 (0 0 0 —0 2 —0
具 有一 定空 间分 布 范 围 的实 体 , 除 了具有 一 般 自 它 然 区域 所具有 的 特性 以外 , 最 大 的特 征 就是 要 掌 其
握 和分 析本 区域 内需 要 保 护 对 象 的 现 状 、 布 , 分 通 过模 型 或模拟 的方 式 预 测 它 们 的 发生 、 展 和变 化 发
定位 于一 个基 于 GI S的管 理信 息 系 统 , 于数 据 和 用 信 息 的管理 。一 方 面 , 足 利 用 Itr e 方 便 的管 满 nen t
理 和利用 属性 数据 , 用 户 提 供 属性 数 据 浏 览 和 分 为 析功 能 的需 要 ; 一 方 面 , 个 信 息 系 统 需 要 基 于 另 这
管理 有用 的各 项 信 息 。要 获 取 隐 含 在 数 据 中 的规 律性 的知识 , 必须 能 够 对 数 据进 行 各 种 灵 活 的分 就
析操 作 。
中国植物标本馆数字化发展的缩影——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
㊀Guihaia㊀Oct.2022ꎬ42(增刊1):71-86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09065刘启新ꎬ褚晓芳ꎬ董晓宇ꎬ等ꎬ2022.中国植物标本馆数字化发展的缩影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J].广西植物ꎬ42(增刊1):71-86.LIUQXꎬCHUXFꎬDONGXYꎬetal.ꎬ2022.DevelopmentepitomeofdigitizationofplantspecimensofherbariainChina:HerbariumofInstituteofBotanyꎬJiangsuProvinceand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AS)[J].Guihaiaꎬ42(Suppl.1):71-86.中国植物标本馆数字化发展的缩影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刘启新ꎬ褚晓芳ꎬ董晓宇ꎬ惠㊀红ꎬ周义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标本馆ꎬ南京210014)摘㊀要: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是中国最早的植物标本馆之一ꎬ也是国内最早开展植物标本数字化的标本馆ꎬ其标本数字化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尝试的标本文字信息数字化的起步阶段ꎻ20世纪90年代末的标本图像数字化和文字信息数字化规范阶段ꎻ2004年以后的标本批量数字化与信息网络共享快速发展阶段ꎻ2018年后的标本数字化信息维护与优化阶段ꎮ这一过程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植物标本数字化的发展历程ꎮ此外ꎬ近年来开始了发掘和利用江苏植物标本的数字化信息工作ꎬ包括建设江苏省级数字植物标本馆㊁开发江苏省维管植物标本时空分布可视化系统㊁开展标本采集-入库过程数字化等ꎮ今后ꎬ将不断深化标本数字化的工作ꎬ以期形成有NAS特色的数字化植物标本馆ꎮ关键词:江苏省ꎬ植物标本ꎬ标本图像ꎬ标本信息ꎬ数字化ꎬ数据库中图分类号:Q9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2)增刊1 ̄0071 ̄16DevelopmentepitomeofdigitizationofplantspecimensofherbariainChina:HerbariumofInstituteofBotanyꎬJiangsuProvinceand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AS)LIUQixinꎬCHUXiaofangꎬDONGXiaoyuꎬHUIHongꎬZHOUYifeng∗(HerbariumofInstituteofBotanyꎬJiangsuProvinceand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anjingBotanicalGardenMem.SunYat ̄Sen)ꎬNanjing210014ꎬChina)Abstract:TheHerbariumofInstituteofBotanyꎬJiangsuProvinceand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AS)isoneoftheearliestherbariuminChinaꎬanditisalsotheearliestherbariumtocarryoutthedigitizationofplantspecimensin收稿日期:2022-08-12基金项目: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项目(2005DKA21400)ꎻ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项目(E2117G1001)ꎻ江苏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植株科研课题(JSPKL202058)ꎮ第一作者:刘启新(1958-)ꎬ硕士ꎬ研究员ꎬ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分类学ꎬ(E ̄mail)naslqx@qq.comꎮ∗通信作者:周义峰ꎬ硕士ꎬ副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学ꎬ(E ̄mail)njgzhou@163.comꎮChina.Thedigitizationdevelopmentprocesshasgonethroughfourstages:theinitialstageoftryingtodigitizethetextinformationofspecimensinthelate1980sꎬthestandardizationstageofdigitizationofspecimenimageandtextinformationinthelate1990sꎬthestageofbatchdigitizationofspecimensandsharingspecimensinformationonnetworkafter2004ꎬandthestageofmaintenanceandoptimizationtodigitizationinformationofspecimenafter2018.ThisprocessconcentratedlyrepresentsandreflectsthedevelopmentofdigitizationofspecimensinChina sherbaria.InadditionꎬinrecentyearsꎬdigitalinformationofplantspecimensfromJiangsuProvincehasbeenexcavatedandutilizedꎬincludingtheconstructionofJiangsuVirtualHerbariumꎬdevelopmentofavisualizationsystemforthe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ofvascularplantspecimensinJiangsuProvinceꎬanddigitalmanagementinthewholeprocessfromspecimencollectiontospecimenwarehousing.InthefutureꎬtheworkofspecimendigitizationwillcontinuetodeepenꎬwithaviewtoformingadigitalherbariumwithNAS scharacteristicsꎮKeywords:JiangsuProvinceꎬplantspecimensꎬimageofspecimensꎬinformationofspecimensꎬdigitizationꎬdatabase㊀㊀植物标本是开展植物学研究的一类重要实物材料ꎬ不仅承载了植物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物质信息ꎬ而且记录或携带着植物的产地㊁采集和资源信息ꎬ甚或载有植物种类的鉴定信息㊁标本研究信息以及鉴定与研究的历史信息ꎬ在植物学研究领域ꎬ诸如植物分类㊁植物地理㊁植物区系等学科的研究中备受关注ꎬ特别是模式标本ꎬ是植物种类及其名称的唯一实物凭证ꎬ具有不可替代性ꎬ其地位尤其特殊和重要ꎮ因此ꎬ业界极为重视对于植物标本的收集㊁保藏㊁研究与应用ꎮ标本馆的重要任务之一ꎬ就是长期妥善保藏植物标本ꎬ并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提供支撑和服务ꎮ但是ꎬ植物标本(尤其是腊叶标本)具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老化或极易破损的局限性ꎬ加之保存条件的不适或过多翻阅易造成标本实体损坏ꎬ甚或天灾及人为失误可造成标本损毁或丢失ꎬ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标本的保护与利用往往产生矛盾ꎬ特别是对于保存时间久且已 老化 的标本ꎬ矛盾愈显突出ꎮ这一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标本馆管理人员ꎬ也是标本馆工作的难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ꎮ20世纪中后期ꎬ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ꎬ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标本信息数字化ꎬ为标本馆解决管理和应用方面的矛盾和困难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ꎮ数字化的植物标本信息以数据库的数字形式与标本实体分离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直接查阅植物标本实物才能获取相关信息的依赖性或局限性ꎬ而且可以减少人为活动造成标本损失ꎬ实现多人同时㊁多次㊁异地获得完全相同的标本信息ꎮ这是传统方式管理植物标本所不能及的ꎬ更能有效地延续实体标本寿命ꎮ无疑ꎬ标本的数字化为标本的管理㊁检索㊁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崭新的途径ꎮ正因如此ꎬ计算机一经引入标本馆管理ꎬ国内外的主要标本馆都陆续启用并迅速推进馆藏标本的数字化工作(王利松等ꎬ2010ꎻSobeeonꎬ1999ꎻ李鸣光等ꎬ1995ꎻ马波等ꎬ2001)ꎮ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ꎬ原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标本馆ꎻ以下简称 本馆 )源于1923年的我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建立于1934年的原动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室ꎮ与国内其他植物标本馆相比ꎬ本馆应是我国最早的植物标本馆ꎬ至今已近百年ꎬ是国内四大植物标本馆之一ꎬ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植物标本馆ꎬ保存有被子植物㊁裸子植物㊁蕨类植物及苔藓植物的腊叶标本80余万份ꎬ模式标本5000余份ꎮ本馆最大的保存特色和优势是有众多模式标本㊁大批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早期植物学家采集的标本以及来自世界其他标本馆早年的标本ꎮ中国植物学研究最早发起于南京和上海ꎬ我国早期植物学家在开展植物学研究过程中采集有许多植物标本ꎬ如秦仁昌㊁方文培㊁耿以礼㊁蒋英㊁王启无㊁蔡希陶㊁陈焕镛㊁贺贤育等在我国植物分类学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ꎬ他们在西南(滇川贵)㊁华东㊁华南等地采集的大量标本ꎬ多数保存于本馆ꎮ此外ꎬ还有一些外国植物学家(如P.J.M.Delavay㊁C.C.27广㊀西㊀植㊀物42卷Courtois㊁H.Migo㊁J.F.Rock㊁Y.Yabe等人)在中国各地采集的许多标本和震旦博物院(MuseeHeude)的馆藏标本等ꎮ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中国科学院时收藏的主要植物标本ꎬ本所作为中国科学院专设的高等植物分类研究所将这部分标本予以全盘接收并存于本馆中ꎮ这些植物标本经历了抗日战争期间从南京西迁至重庆㊁战后又迁回的颠沛ꎬ以及 文革 时期的易地搬迁ꎬ保存至今ꎬ非常不易(薛攀皋ꎬ1992)ꎮ上述标本ꎬ许多仅保存于本馆ꎬ在我国近代植物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ꎬ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极高的价值ꎬ十分珍贵ꎮ如何妥善保存这些标本是本馆工作的重中之重ꎬ也成为本馆积极开展标本数字化工作最直接㊁最迫切的原动力之一ꎮ除此之外ꎬ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深入ꎬ植物科学工作者ꎬ尤其是植物分类学家ꎬ除了到馆实地查看植物标本细节ꎬ更希望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或关注标本的相关信息ꎬ加之为了更好地全面保护馆藏标本ꎬ也为了让人们更方便㊁有效地利用这些标本的信息资源ꎬ在较大的范围内做到信息共享ꎬ本馆不仅充分认识到植物标本数字化的重要性ꎬ而且及早开展标本数字化工作ꎬ并在1984年就率先在国内开始建设植物标本数据库ꎬ从此拉开了我国植物标本馆开展标本信息化建设的序幕ꎮ1㊀本馆标本数字化的经历与发展阶段纵观中国植物标本馆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植物标本的管理并进行标本信息数字化的过程ꎬ本馆最有代表性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ꎬ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植物标本数据库ꎬ历经了各个发展阶段ꎬ成为我国植物标本数字化平台的重要参与单位ꎬ是国内开展标本数字化最早㊁历程最长的标本馆ꎮ回顾本馆植物标本数字化过程以及开展的工作ꎬ即可管窥我国植物标本馆数字化的历程ꎬ概为缩影ꎮ就本馆开展的标本数字化的工作与经历ꎬ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ꎮ1.1第一阶段:率先在国内尝试将计算机应用于标本管理 建立植物模式标本管理系统(MSBS)20世纪60年代开始ꎬ国外就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植物标本的管理ꎬ主要用于简单的植物类群检索系统和列表ꎻ20世纪70年代中期ꎬ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研究单位的标本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独立研发ꎬ扩大标本信息的贮存和检索功能ꎬ如密苏里植物园的植物标本数据库(1970s)㊁爱丁堡皇家植物园植物标本馆的PANDORA项目(1986)㊁史密森研究院的植物标本数据库(1970s) (Shetlerꎬ1973ꎻPankhurstꎬ1993ꎻ李鸣光ꎬ2000)ꎮ在此国际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ꎬ伴随着密苏里植物园与我国签署编写FloraofChina的合作协议的逐步实施ꎬ本标本馆于1984年至1986年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联合研发了植物标本计算机管理系统ꎬ并利用该系统对125科290属约2000份模式标本进行了信息数字化(凌萍萍和汤儆杉ꎬ1988)ꎮ这是我国标本馆第一次尝试开发的植物标本信息系统ꎬ并开始标本数字化管理ꎮ该系统实现了植物标本信息的存贮㊁排序㊁查询㊁检索㊁增加和删除等功能ꎬ显著提高了植物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的管理水平ꎮ一方面避免了人工查阅标本造成的磨损ꎬ能更有效地保护标本ꎬ有利于标本的长期保存ꎻ另一方面又可准确㊁多次显示植物标本的信息ꎬ避免因人工观察和记录造成所获信息的误差ꎬ尤其是在进行大量标本查阅和涉及的分类群较多时ꎬ人工查询往往会产生各种差错ꎬ而且工作量大ꎮ此外ꎬ实现了标本信息的异地查阅ꎬ可以大幅度节省研究费用ꎬ缩短查阅时长ꎮ由于技术的限制ꎬ当年所有标本信息首先采用人工登记(图1)ꎬ再通过人工将这些信息录入计算机(微机)系统中ꎮ整个标本管理系统软件是在IBM ̄PC/XT计算机和Lotus1-2-3集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图2)ꎬ资料数据的输入工作以Lotus1-2-3的编辑方式进行ꎬ输入区㊁输出区和标准查询区的范围用资料命令功能块进行制作ꎬ而应用程序则用宏汇编进行编制ꎮ用户可以通过显示屏窗口查看数据库的内容ꎬ包括标本信息和操作程37增刊1刘启新等:中国植物标本馆数字化发展的缩影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图1㊀20世纪80年代NAS馆藏植物标本的微机信息登记卡Fig.1㊀MicrocomputerinformationrecordcardofplantspecimenscollectedbyNASin1980s序ꎬ使得植物标本管理实现了计算机化ꎮ本馆标本数字化最早使用的是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于1983年发布的个人电脑产品IBMPC/XT台式计算机ꎬ这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硬件设备ꎬ采取XT设计ꎬ使用了Intel的8088芯片ꎬ引入了标准的16位ISA总线以及采用了当时最新的英特尔80286处理器ꎬ硬盘为10MBꎬ预装了DOS2.0系统ꎬ支持 文件 的概念ꎬ并以 目录树 形式存储文件ꎮ这是硬盘第一次成为PC的标准配置ꎮ标本数据贮存器是5.25in的软磁盘(1.2M)ꎬ后期改用了3.5in软磁盘(图3)ꎮ该系统将所有标本分别存放于11个信息库中ꎬ每份标本信息包括(标本馆)标本流水号ꎬ标本植物隶属的科号㊁科名㊁属名和种名ꎬ种名的异名或俗名ꎬ种名发表的原始文献ꎬ标本采集的采集人㊁采集号㊁采集日期㊁产地㊁生境和海拔ꎬ植物的习性㊁叶㊁花㊁果㊁雄蕊㊁雌蕊㊁用途㊁分布ꎬ标本的模式类型等等ꎬ共30项信息ꎮ用户可以调用任何一个库中的标本信息ꎬ也可以随时增加㊁删除和修改这些信息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存放的标本信息进行检索ꎬ不仅能对每份标本进行检索ꎬ而且能从10个角度或方面查询标本ꎮ例如:①植物种名发表的原始文献ꎻ②植物标本隶属的科㊁属㊁种的名称ꎻ③标本的采集人ꎻ④标本的产地ꎻ⑤标本的生境ꎻ⑥标本采集地的海拔高度ꎻ⑦植物的性状ꎻ⑧花色ꎻ⑨模式类型ꎻ⑩植物用47广㊀西㊀植㊀物42卷图2㊀20世纪80年代NAS植物标本管理系统程序设计图[引自凌萍萍和汤儆杉(1988)]Fig.2㊀ProgrammingflowchartofmanagementsystemofplantspecimenscollectedbyNASin1980s途ꎮ也可以采取多种或复合条件进行查询ꎬ如查询某人在某地㊁某生境下采集的某科草本植物标本ꎬ还可以对植物标本的科㊁属㊁种的数目和标本份数进行统计ꎮ系统操作以 菜单 的选择方式进行ꎮ先显示出文件索引(调档)㊁统计㊁检索㊁排序㊁打印㊁贮存㊁编辑等主菜单ꎻ选择了主菜单的某菜单项后ꎬ可点击它ꎬ以显示出下级的子菜单ꎻ再根据需要ꎬ在子菜单中进行选项操作ꎻ如此逐层往复ꎬ直至完成一次检索ꎬ系统会返回到主菜单ꎮ系统易于掌握ꎬ使用方便ꎮ根据标本管理的要求ꎬ将植物标本管理软件系统划分为资料数据库㊁表格图形区和应用程序区3个主要部分:(1)资料数据库可分为输入㊁标准查询和输出3个区ꎬ其中输入区供用户手工输入每份标本的30项信息ꎻ标准查询区供用户建立栏位的查询标准ꎬ以满足用户不同的查询要求ꎻ输出区供用户显示各种检索结果ꎬ可在显示器上视阅ꎬ也可打印输出ꎮ(2)表格图形区可将输出的任意植物标本中每一项信息填入表格中ꎬ得到标本信息的表格形式ꎬ或者可将输出的某些数据加以统计ꎬ获得直观的图形显示ꎬ这些表格或图形也可打印输出ꎮ(3)应用程序区供存放应用程序ꎬ应用程序将资料数据库与表格图形区联系在一起ꎬ组成层状叠套的 菜单 工作方式ꎬ使系统能按一定方式自动进行(图2)ꎮ但是ꎬ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ꎬ该系统也有不足之处ꎮ一是系统使用的是英文ꎻ二是系统采用的Lotus集成软件具有一定局限性ꎬ植物标本信息需分别存放于若干个库中ꎬ使用前要根据所查询标本所在的科或属进行调库ꎬ操作基本上按库进行ꎻ三是打印信息只能按已编好的格式进行ꎬ而且用户自行进行组织打印格式比较复杂ꎻ四是受限于当时的计算机容量等硬件条件ꎬ该系统只有标本57增刊1刘启新等:中国植物标本馆数字化发展的缩影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的文字信息ꎬ缺乏标本的图像信息ꎬ不能直观地看到标本图像ꎮ考虑到电子产品的性能具有一定不稳定性和标本数据库软件系统的安全性ꎬ本馆在进行标本数字化时首先将标本信息进行文字纸质记录ꎬ以作为数字化信息的一种传统备份形式ꎮ本馆首次开展的标本数字化仅涉及模式标本ꎮ之所以如此ꎬ一是模式标本是一类比普通标本更加重要和特殊的标本ꎬ二是本馆的模式标本是单库另存ꎬ便于试点和操作ꎮ但是ꎬ如同所有标本馆一样ꎬ本馆保存最多的标本是普通标本ꎬ对标本馆的管理和标本查询而言ꎬ更需要对普通植物标本信息进行数字化ꎮ然而ꎬ本馆这一时期开发的标本数据库未涉及普通标本ꎮ同时ꎬ此数据库仅有标本的文本信息ꎬ而且数据库开发尚未采用Internet技术 可使世界各地的用户通过网络直接查询数据库信息ꎬ能在更大范围㊁更有效地实现标本信息资源共享ꎮ尽管如此ꎬ这项工作在我国具有开先河性ꎬ为本馆以及我国植物标本馆开展植物标本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ꎬ而且本馆植物模式标本数据库(名为MSBS)也被美国IOPI网站收载ꎮ这是当时我国唯一一个被国外知名网站收载的植物标本信息管理系统ꎬ说明该项工作跟上了国外标本馆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潮流ꎮ此后ꎬ我国其他部分植物标本馆闻息或来访交流后ꎬ逐渐开始了植物标本数字化软件的开发工作ꎮ可见本馆在我国馆藏标本数字化启动阶段中起到了示范或促进作用ꎮ1.2第二阶段:开始普通标本图像数字化和标本数字化规范建设1.2.1参与国家科技部首次启动的植物标本数字化项目 馆藏植物标本图文信息系统建设㊀20世纪90年代ꎬ伴随着数码相机和扫描仪的兴起ꎬ标本图像数字化成为标本数字化的重要内容ꎮ此时ꎬ国外标本馆愈加重视标本的数字化ꎬ不仅有了标本图像信息ꎬ而且标本数字化的规模也越来越大ꎮ如阿拉巴马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末牵头建设了美国东南部地区各小型标本馆的植物标本信息系统SERFISꎻ1991年宾夕法尼亚州Carnegie博物馆开始建设植物标本数据库ꎻ20世纪90年代初加利福尼亚大学Berkeley分校牵头的美国西部地区加利福尼亚植物标本管理系统SMASCH等ꎮ在此期间ꎬ本馆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ꎬ开始普通标本的数字化工作ꎬ同期国内其他植物标本馆也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标本数字化软件系统ꎬ如1994年中山大学植物标本馆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合作研制植物标本数据库ꎬ1995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开始尝试建立植物标本馆数据库ꎬ199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ꎬ中山大学标本馆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联合研制共享标本数据库ꎮ与此同时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也开始研发植物标本管理系统ꎮ20世纪90年代末ꎬ科技部首次启动标本数字化建设项目ꎮ1999年科技部基础司同时资助了与植物标本馆的标本数据库有关的4个基础性工作项目(由华东地区的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㊁华南地区的中山大学㊁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和东北地区的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承担)ꎬ并加以合并ꎬ形成由4个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的 植物标本信息系统 项目ꎬ本馆为参与单位之一ꎮ同年12月ꎬ科技部在中山大学主持召开了由广东省科委㊁4个参建单位以及特邀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华南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共36人)参加的专题讨论会ꎬ以期统一数据库的规范ꎬ为今后数据共享打下基础ꎬ建成的信息系统可以在全国通用ꎮ会上同时演示了中山大学基于Access系统软件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基于Foxfro系统软件各自开发的植物标本信息系统数据库ꎬ2个软件平台各有利弊ꎬ但都能适应或满足当时的发展需求ꎬ会议最后确定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任选其中之一ꎮ这次会议标志着植物标本数字化以及建立信息系统平台引起了国家的重视ꎬ并有意向标准化㊁共享和普及推进ꎬ成为后来国家科技部启动植物标本标准化整理㊁整合及共享平台项目的基础ꎮ随后ꎬ项目组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为主ꎬ联合研制了植物标本信息共享数据库ꎬ并拟定了植物标本信息录入内容的试行标准ꎬ以及可选项及其录入内容ꎮ在该项目支持下ꎬ本馆以此系统为基础开展67广㊀西㊀植㊀物42卷图3㊀20世纪80年代用于NAS植物标本管理系统的IBMPC/XT计算机以及2种规格的存储介质(软磁盘)Fig.3㊀IBMPC/XTcomputerandtwosizestoragemedia(softdisk)usedformanagementsystemofplantspecimenscollectedbyNASin1980s了馆内普通植物标本的数字化 标本文本和图像数字化ꎬ其中植物标本数据库的录入系统采用的是 植物标本信息系统4.4 (李鸣光ꎬ2000)ꎬ共完成了4万份普通标本信息的录入ꎬ包括标本的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ꎬ并采用光盘和硬盘保存ꎮ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ꎬ所有数据分别采用了系统㊁光盘和硬盘的双备份(图4)与之前本馆开发的植物模式标本数据库相比ꎬ本数据库具有如下的特点和改进:(1)为了适应我国各标本馆仍以个人电脑为主的现状ꎬ该数据库基于个人电脑ꎬ并以微软公司的Access软件为平台开发ꎮ(2)除了进行标本文字信息数字化ꎬ还对标本图像进行数字化(数码图像)ꎬ但受限于当时数码相机的成像技术ꎬ图片像素只有300万ꎮ(3)标本信息中增加了标本鉴定的历史记录ꎬ即将标本上不同时期的所有鉴定标签信息(包括学名㊁鉴定人和鉴定时间)均全部录入数据库ꎮ(4)数据库服务器软硬件配置有了明显的提升ꎮ此时已有了Microsoftwindows2000serverversion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㊁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㊁双硬盘的服务器等ꎬ同时数据保存条件也有了极大改进ꎬ存贮性能和容量有明显提高(如光盘和移动硬盘)ꎮ(5)新开发的标本数据库是教学和科研两大系统的多个单位合作形成的ꎬ兼顾多方需求和特点ꎬ适应性强ꎬ便于推广使用ꎮ1.2.2参与中国科学院的生物标本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数据库建设㊀2000年ꎬ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开展了生物标本馆网络建设项目ꎮ本馆作为参与建设单位承担了本所标本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任务ꎬ其中植物标本数据库建设作为独立的部分ꎬ重点是进行标本数字化ꎮ由于该项目恰巧与科技部的 标本馆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及信息网络建设 项目相衔接或相近ꎬ因此实际上这2个项目有部分套合ꎬ但又有所改进ꎮ在该项目的录入工作中ꎬ标本文字信息或数据项共有20个:标本馆代码㊁标本流水号(台纸号)㊁拉丁科名㊁拉丁属名㊁拉丁种名㊁种下等级拉丁名㊁定名人㊁模式标本类型㊁采集人㊁采集号㊁采集时间㊁采集地[包括国家㊁省㊁县㊁具体采集地(如乡镇㊁水系㊁山体㊁景区等)]㊁生境㊁海拔㊁经度㊁纬度㊁鉴定人㊁鉴定日期㊁标本照片㊁备注等ꎮ此外ꎬ数据库中的标本信息还包括图像信息ꎬ其中普通标本每个物种(包括种下等级)须包括1张标本整体实物照片ꎬ模式标本原则上须附1张标本整体实物照片ꎮ在该项目的支持下ꎬ本馆共完成了8万份标本的数字化ꎬ包括馆藏模式标本㊁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两大类群的全部标本以及被子植物部分科的部分标本ꎮ每份标本附图片1张ꎬ并且每份标本附77增刊1刘启新等:中国植物标本馆数字化发展的缩影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图4㊀ 植物标本信息系统4.4 的安装程序㊁标本数据界面和数据存储介质Fig.4㊀Installationprogramof Plantspecimeninformationsystem4.4 ꎬspecimendatainterfaceanddatastoragemedium有唯一的条形码ꎬ而标本图片与文字数据通过标本条形码一一对应ꎮ通过该项目ꎬ本馆初步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植物标本信息数据库ꎬ并且该数据库可通过网络进行标本信息查询ꎮ此次开展的标本数字化项目ꎬ与前述的两次数据库建设相比ꎬ在如下几方面有不同或改进ꎮ(1)在标本信息内容上有别于其他标本馆:①将馆代码编入标本条形码中ꎬ即馆代码+8位数字编码ꎬ如NAS00003450ꎬ以便与其他标本馆的标本区别或进行网络平台检索时能区分出本馆的标本ꎻ②增加了本馆的标本流水号(即台纸编号)ꎬ因为本馆的标本台纸流水号在馆内是唯一的ꎬ而且流水号的先后次序表明每一份标本装订时的先后时间和次序ꎬ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标本入馆的时期和馆藏的历史阶段ꎻ③增加了备注ꎬ用以记录标本上采集信息和鉴定信息以外的其他文字说明ꎬ以及录入标本信息时需要对标本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ꎮ(2)标本信息全部提供给中国科学院的标本信息网络平台ꎬ供网络查询ꎮ(3)标本实物采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记录ꎬ图片的像素达到500万ꎮ但根据网络平台要求ꎬ限于平台的容量ꎬ真正上网的图片经过压缩ꎬ仅有200Kꎮ(4)第一次采取了馆内与馆外㊁在职与非在职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开展和完成相关工作ꎮ(5)本馆标本的保存采用的是具轨集装箱式密集柜方式ꎬ并且标本库内空间有限ꎬ标本数字化不宜在库内随取随录ꎬ需在库外进行ꎮ因此ꎬ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标本ꎬ减少标本移动次数ꎬ在标本的鉴定基础上ꎬ采取标本整理与标本图像拍摄合一㊁标本文字信息直接录自标本图片㊁文字信息校对直接参照标本图像信息的做法ꎮ只有当录入信息有误时ꎬ才按条形码回库查找标本ꎮ(6)结合标本数字化ꎬ对馆内标本加强了精细化管理ꎮ在此次标本数字化的过程中ꎬ除了对尚87广㊀西㊀植㊀物42卷。
中国美术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
中国美术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文物、博物馆系统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更是关系到文物事业在新的世纪是否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物、博物馆事业在新世纪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水平。
如何推进美术观等文博系统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起统一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并在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逐步实现通过Internet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实现馆藏资源广泛共享,突出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成为摆在美术馆信息化建设中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美术馆经过长期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后,克服资金、人才的匮乏的困难,在2000年就将中国美术馆的信息化建设提上了历史日程。
但在初期建设中由于选型不当,走过了一段弯路。
2001年,中国美术观在经过综合比较和测试后,最终选择了国信贝斯公司的iBASE数据库用以构建中国美术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采用标准的B/S结构,以iBASE Internet Gear Framework为应用开发平台,围绕藏品信息的管理,"以藏品信息为中心"的策略,实现了以信息流为线索的系统框架结构,具有强大完善的功能和开放性、规范性和方便、易用等特点。
其主要功能有:藏品信息的采集在以"藏品信息管理"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和在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基础上,中国美术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基于B/S结构的灵活可定制的数据录入界面,并按照国标代码编制要求进行编码,编码符合系统性、完整性、唯一性、通用性、可扩展性原则,实现对藏品、作者、收藏、借阅等信息基于浏览器界面的统一快速输入、校对、审核和修改、删除,从而将已有藏品档案、账册、凭证、卡片的数字化,建立起中国美术馆特有的近代美术作品库和民间作品美术库。
藏品数据库管理藏品数据库管理是该系统的核心。
由于藏品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文博系统在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如图书馆那样的如北图分类法、人大分类法基本为各图书馆所认可的分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组成员与分工
马克平研究员
项目规划与统筹安排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IUCN 理事,DIVERSITAS 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IUBS 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北京生态学会理事长。
陈彬博士 项目设计与运行管理 做过植物分类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目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信息学重点实验室。
在国内首倡并推广“数字化地标化”野外调查技术体系,是中国自然标本馆理念倡导者与项目设计者。
陈建平系统分析师 系统设计与开发
软件系统分析师,高级程序员。
任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知识工程,长期从事软件工程工作。
负责中国自然标本馆的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
项目背景与发展历程
与人类共同生存于地球上的万千物种为人类提供了各种产品与服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认知在这地球上有哪些物种,长
什么样,生活在哪里,怎样变化,需要海量的生物多样性原始调查数据与长期的持续监测,进而形成人类认知、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基础资料。
数百年来,人们通过标本采集的方式获得生物多样性的原始信息,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
而言,标本采集对自然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干扰与破坏,制作、保存与利用效率较低、成本较高、难度较大,不利于普及。
相对于达尔
文时代,现在发达的全球海陆空交通系统让人们可以更容易地到达任意野外位置,调查与采集各种生物多样性实体比较容易;全球定位
系统的发展让人们可以精确地在野外定位与回访;数码摄影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生物多样性信息纪录工具;而互联网与数据库技
术的发展则为基于广泛协作的信息积累、整理与共享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凝聚全人类认知自然多样性的力
量,将地球变成活的博物馆已成为可能。
“中国自然标本馆”自2005年起形成概念框架,2006年10月形成项目计划,2007年4月起开始信息平台建设,进行了许多富
有针对性的创新性设计与开发实现,2008年2月第一版上线,2009年6月第二版上线,至今不断开发新功能。
目前实现了生物多样性名
称与分类系统管理、便捷的物种鉴定、野外调查数据的自动化整理整合与编目、个性化的功能聚合与服务等功能体系,在基本的生物多
样性信息服务之余,将致力于为以下工作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持:
∙
个人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整理和组织 ∙
野外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编目与变化监测 ∙ 以生物类群、地理区域或项目团队等为组织特征的生物多样性资料及相关事物管理信息化
致谢
“中国自然标本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在物种名称和分类系统数据数据、经费支持等方面得到了许多合作者的帮助,特此致谢!
物种学名数据库数据来源(按照采用时间顺序):
∙刘冰、刘夙(整理)《中国植物志》名称及世界植物科属名称(采用名称纪录数:52749);
∙马克平、陈铁梅、任海保、陈彬等,“中国高等植物分布数据库”(采用中文名称纪录数:200000);
∙覃海宁、王利松等,中国高等植物名录数据库(采用名称纪录数:101882);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编),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0年度光盘(采用名称纪录数:39359);
∙Species 2000 & ITIS “物种2000”2010年度光盘数据库 Catalogue of Life 2010 Annual Checklist(采用名称纪录数:802413);
∙Species 2000 & ITIS “物种2000”2011年度光盘数据库 Catalogue of Life 2011 Annual Checklist(采用名称纪录数:1386166);
∙邵广昭、彭镜毅、吴文哲等,台湾物种名录2010年度光盘数据库 Catalogue of Life in Taiwan(采用名称纪录数:57688);
∙Bob Allkin et al.at Kew and Bob Magill et al.at Missouri. 全球植物物种名录. The Plant List(采用名称纪录数:605809);
各来源名称数据的使用频次不等,将在物种信息页面上将分别展示其数据源。
再次感谢编纂各物种名称数据库的相关分类学家和信息专家的贡献!物种数据的编辑维护到上海辰山植物园汪远先生的技术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分类系统数据库:
∙刘冰整理了《中国植物志》中各科使用的分类系统、Cronquist、Hutchinson、Engler、Takhtajan、APG II、APG III 等常用被子植物科级分类系统,秦仁昌蕨类植物分类系统、郑万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等,节点总数102559个;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编),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0年度光盘提供了中国动物的门纲目科属种系统关系树,共3450个节点。
经费支持:
∙科技部“国家基础科技条件平台”的“标本资源的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平台建设”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重要森林物种资源监测技术与示范”项目
∙国家林业局“野生植物调查监测数据网络管理”项目
∙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项目之“植物主题数据库”课题
引用方式(How to cite this website)
∙引用网站:
陈彬, 陈建平, 马克平. 2012. “自然标本馆”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 ∙引用单张照片:
[用户网名]. 2012. “自然标本馆”网站照片, /[photoid].photo
∙引用单个相册:
[用户网名]. 2012. “自然标本馆”网站相册, /album/showalbum.aspx?albumid=[albumid] ∙引用物种相册:
“自然标本馆”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2012. [物种]相册,
/album/ShowSpAlbum.aspx?spid=[5043317]
∙How to cite this website, for example:
Chen Bin, Chen Jianping & Ma Keping. 2012. the Nature-Museum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System, Beijing, China ∙How to cite individual image on this website, for example:
[UserID]. 2012. photo on Nature-Museum website, /[photoid].photo
∙How to cite individual album on this website, for example:
[UserID]. 2012. album on Nature-Museum website,
/album/showalbum.aspx?albumid=[albumid]
∙How to cite taxon album on this website, for example:
Nature-Museum Information System. 2012. [Taxon name] album,
/album/ShowSpAlbum.aspx?spid=[s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