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病理学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规律。

2. 组织学 (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来了解组织的组成和变化过程。

3. 形态学 (Morphology)形态学是研究事物形态、结构和大小等方面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形态学研究疾病时对病变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4. 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细胞的增生、萎缩、坏死、变性等,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等。

5. 细胞学 (Cytology)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异常情况。

6. 病理诊断 (Pathological Diagnosis)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的过程。

通过病理诊断,医生可以帮助确定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7. 炎症 (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渗出、增生和炎症细胞的聚集等。

8. 肿瘤 (Tumor)肿瘤是指细胞非正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恶性肿瘤生长快速,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9. 癌症 (Cancer)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由于机体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癌症可以发生于几乎任何组织和器官,其生长速度快且有侵袭性。

10. 标本 (Specimen)标本是指从患者身体中取得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样本。

在病理学中,医生通过对标本的检查和分析来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变化规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
重点名词进行解释。

1. 细胞增生,细胞增生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通常发生在组织
修复和生长过程中。

细胞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例如肿瘤组织中的恶性细胞增生。

2. 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炎症通常包括血管扩张、渗出、炎性细胞浸润等过程,旨在清除病
原体并促进组织修复。

3. 肿瘤,肿瘤是指体内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体。


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
性和转移性,而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4. 坏死,坏死是细胞、组织或器官在病理条件下由于各种原因
而发生的不可逆的死亡现象。

坏死可以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5.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外源性病原体或异常细胞的防御过程。

免疫反应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通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来清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6. 纤维化,纤维化是指在组织损伤或慢性炎症过程中,纤维蛋白沉积增多并最终形成瘢痕组织的过程。

纤维化是一种重要的病理变化,可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丧失。

以上是对一些病理学重点名词的解释,病理学涉及的名词和概念非常广泛,每个名词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背景。

希望这些解释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病理学的相关知识。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过程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病理学名词的解释:1. 病理:指疾病的异常状态或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

2.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诱因,可以是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

3. 发病机制:指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生理、生化、免疫等变化的过程。

4. 病变:指疾病引起的组织或器官的异常形态、结构或功能改变。

5. 病程:指疾病从发生到恢复或进展的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程。

6. 病理学家:指专门从事病理学研究和诊断的医生或科学家。

7. 细胞病理学:研究疾病与细胞改变之间的关系,包括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

8. 组织病理学:研究疾病引起的组织级别的变化,包括组织的结构、细胞组成和炎症反应等。

9. 病理诊断: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标本的病理特征,确定疾病种类、性质和分级。

10. 病理报告:病理学家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撰写的对患者疾病情况的详细描述和解释。

11. 免疫组化:利用抗体与疾病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的方法,用于识别、定位和鉴定病理标记物。

12. 遗传学:研究基因和遗传信息在疾病发生和遗传传播中的作用。

13. 分子病理学:研究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分子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包括DNA、RNA、蛋白质等。

14.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引起的异常生理过程,以及机体对疾病的适应和代偿。

15. 病理解剖学:通过尸检等方法,研究疾病对器官和组织的影响,并探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16. 病理变异:指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病程中,表现出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

以上仅是病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病理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涵盖范围广泛,还有许多其它专业术语和概念。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栓塞:在循环着的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其随血流运行至某组织或器官,而引起相应大小血管腔阻塞的过程。

2:渗出:炎症灶内血管中的血液成分(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3: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4、MSOF: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系统、器官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

5、结核结节:由中央的干酪样坏死物,周围大量类上皮细胞和朗罕氏巨细胞,外周少量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样病灶6: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和其它异物的过程。

7:梗死:由于动脉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8:肉瘤:是指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9: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10:桥接坏死:相邻的两个肝小叶之间或肝小叶与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

1;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血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使局部组织和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

2: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所构成的,其间含有不等量炎细胞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3: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若久治不愈则可能转变为癌。

4;肺心病:由各种严重肺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一种以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为主的心脏病。

5:应激: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或有害的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

1、梗死: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2、蜂窝织炎:为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

3、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4、风湿小体:为由中央的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成团的风湿细胞及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所构成的一种梭形小体。

5:氮质血症:是指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1、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与器官体积的缩小,实质就是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缩小。

2、肥大: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引起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3、化生(metaplasia):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4、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鳞状上皮。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原因,造成心肌内不同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不一样,重者呈黄色。

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称虎斑心。

6、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8、坏死: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9、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比较结实的凝固体,称为凝固性坏死。

10、液化性坏死:有些坏死组织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液体囊腔称为液化性坏死。

11、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并含较多脂质,因此坏死组织微黄色,质软似奶酪,不易吸收。

12、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13、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的过程。

14、凋亡(apoptosia):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不发生质膜崩解,结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5 、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内的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6 、水变性: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的实质细胞胞浆。

表现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淡染,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成囊泡状。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成为萎缩。

2、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肥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改变称为变性。

6、脂肪变性:是指非脂肪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

7、玻璃样变性:是指纤维结缔组织间质、细动脉壁或细胞内在HE 染色切片中呈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变性。

8、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9、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是指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10、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半有炎症细胞浸润。

11、充血:由于动脉血液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2、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13、心衰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4、虎斑心:是指心脏脂肪变性时,脂肪变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看起来,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正常的心肌的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5、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的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6、出血:是指血液自心血管腔溢出到体外、体腔或组织间隙。

17、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18、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液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19、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所发生的以预防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20、感染:由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通常称为感染。

21、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持续性的内外刺激作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

肥大:细胞体积的增大,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

增生:实质细胞数目的增多。

萎缩:实质细胞细胞物质的丢失而体积变小。

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废用性萎缩: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致的萎缩。

去神经性萎缩:下肢运动神经元损伤或轴突破坏引起所支配器官的萎缩。

压迫性萎缩:组织长期受压引起的萎缩,有营养不良和废用性萎缩的作用。

脂褐素:自噬泡内某些细胞碎片不能被消化而以膜包绕的形式存于细胞质内,称为残体,即光镜下所见的脂褐素。

假性肥大:在实质萎缩的同时,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间质纤维和脂肪组织的增生,以维持原有器官的正常外观。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

变性:在一定限度内损伤引起的改变是可逆的。

自噬:细胞吞噬自身成分并同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泡,消化降解吞噬成分的过程。

虎斑心:脂变的黄色条纹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构成状似虎皮的斑纹。

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下有过多的脂肪,并向心肌内深入,心肌受压而萎缩。

黄色瘤:吞噬大量胆固醇的巨噬细胞呈泡沫状,可成团出现于皮下,形成瘤样物质。

RUSSELL小体:浆细胞合成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积聚在内质网中,使内质网明显扩张形成大的均质的嗜酸性包涵体。

淀粉样变:细胞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的异常沉积。

淀粉样物质为结合黏多糖的不同蛋白质,遇碘时被染成赤褐色,再加硫酸成蓝色。

玻璃样变:HE切片中细胞内细胞外组织变成均匀红染,毛玻璃样。

又称透明变。

黏液样变:间质内有黏多糖和蛋白质。

病理性色素沉着: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含铁血黄素:为HB代谢的衍生物。

红细胞或HB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通过溶酶体的消化,来自HB的Fe3+与蛋白形成在电镜下可见的铁蛋白微粒,若干铁蛋白微粒聚集成为光镜下可见的金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具有折光性。

心力衰竭细胞:长期反复发作的心里衰竭的患者,肺内持续充血,漏出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外逸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下来。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致病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

病态植物:指受病原物侵染但没有造成经济损失的植物。

症状:植物生病后,外表不正常的现象。

病状:生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

病征:受病部位的一些病原物特性。

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包括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

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的统称,现已知道的主要有真菌、细菌(类菌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此外,少数放线菌和藻类植物也能侵染植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变色:是一种植物病害症状,有褪绿、黄花、花叶、着色、红花等。

坏死:寄生组织受病原物侵染后,细胞组织受损,出现各种各样的斑斑点点。

腐烂:植株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萎蔫:茎基的坏死和腐烂、根的腐烂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坏,水分不能及时输送到顶梢,细胞失去膨压,地上部枝叶萎垂。

畸形:由于寄主细胞或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因为病原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而受到抑制或促进所表现出的发育不足或过度生长。

霉状物:指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的霉层。

脓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并且是细菌所特有的。

粒状物:是植物发病部位出现的一种病症,实为真菌繁殖体。

生理性病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理化因素造成的生理障碍,称为生理性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障碍,称为传染性病害。

隐症现象:病毒病的症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能暂时消失,一旦恢复适宜发病的条件时,症状又可以重新出现称为隐症现象。

菌丝体: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吸器:真菌或高等植物细胞或组织中的可穿入相邻组织,吸收营养的一种突起。

其胞壁常内突生长,具有传递细胞的特征。

菌核:是由许多菌丝紧密交结而成的坚硬休眠体。

厚垣孢子:各类真菌均可形成的无性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壁厚,寿命长,能抗御不良外界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增生: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化生: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在C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增多●水变性: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细胞水肿。

●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

(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变:为间质胶元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处组织结构消失,成为一堆颗粒状、细丝状、红染无结构的物质,状似纤维素。

●粘液样变性: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干酪样坏死: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中含较多的脂质,外观呈淡黄色,松软,均匀细腻,似奶酪常见于结核病。

●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较大范围的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呈黑色改变●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逐渐取代坏死组织(血栓或其它异物等)的过程●完全再生:再生的细胞和组织完全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全再生:组织损伤后,由肉芽组织增生所代替,最后形成疤痕●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淤血: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的充血。

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心衰C:慢性肺淤血或左心衰时,在肺组织中出现的,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吞噬C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合并脂肪变性时,肝小叶中央充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脂肪变性而呈淡黄色,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似槟榔切面。

●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凝固或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过程。

●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阻断而引起的坏死。

●炎症:机体对致炎因子损伤作用而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反应。

●变质: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液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的过程。

●炎症增生:炎症局部的细胞再生与增殖。

●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

●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由C释放或由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菌血症:细菌入血,但全身无中毒症状。

●毒血症: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细菌无入血)●败血症:细菌入血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

除败血症外,还在一些器官形成多个小脓肿。

●肉芽肿:炎症局部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炎性息肉:炎症局部粘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粘模表面的肉芽肿块。

●炎性假瘤:由于局部组织的炎症增生形成的一个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称假膜性炎。

●化脓性炎症:中性白细胞大量渗出,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化脓:炎区内大量中性白细胞破坏崩解,释放溶酶体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称为化脓。

所形成的液状物称为脓液。

●脓球:变性坏死的中性白细胞称为脓球。

●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组织中(如皮肤、肌肉和阑尾)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脓肿: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伴组织的坏死溶解形成脓腔,称脓肿。

●表面化脓和积脓:指发生在粘膜或浆膜的化脓性炎症。

●溃疡:皮肤或粘膜的凹陷性缺损称溃疡。

●窦道:位于深部的脓肿向体表穿破,形成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称窦道。

●瘘管:位于深部的脓肿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另一端向有腔脏器穿破,形成有两个开口的病理性通道,称瘘管。

●肿瘤:机体在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间变:指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的状态。

●间变细胞:指失去正常结构与功能的恶性肿瘤细胞。

●肿瘤的直接蔓延:指肿瘤C连续不断地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正常邻近组织或器官,并继续生长。

●肿瘤的转移:瘤C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它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过程称为转移。

●恶病质:指病人严重的贫血、消瘦、全身衰竭的状态。

●癌: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癌症:一切恶性肿瘤的统称。

●乳头状瘤:是覆盖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呈乳头状。

●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分化来的多种组织成分构成的肿瘤。

●APUD瘤:由APUD细胞增生所形成的肿瘤称APUD瘤,如类癌、燕麦细胞癌。

●癌肉瘤:指一个肿瘤中既有癌又有肉瘤的成分。

●单纯癌(实体癌:属低分化腺癌,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

●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

●原位癌:上皮全层癌变,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者,称原位癌。

●早期癌:包括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

●风湿小结:是对风湿病有诊断意义的病变。

镜下,病灶中央有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成堆的风湿细胞,少量的纤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境界较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风湿细胞胞体较大,胞浆嗜硷性,核一个或多个,染色质浓集成枭眼状或毛虫状。

●McCallum斑: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致心壁内膜增厚、粗糙和皱缩,尤以左心房后壁更为显著,称为McCallum。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外膜炎●梨形心:见于二尖瓣狭窄●球形心: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冠心病:由狭窄性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而造成的心脏病称冠心病。

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动脉瘤:动脉管壁的病理性局限性扩张。

●室壁瘤:心肌梗死时,由于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瘢痕组织在室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组织向外膨出而成。

●原发性心肌病:指原因不明而又非继发于全身或其它器官系统疾病的心肌原发性损害。

●肺气肿:末梢肺组织过度充气、膨胀、弹性降低,称肺气肿。

●肺心病:由于肺部疾病、胸廓畸形、肺血管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担加重引起的心脏病。

(主要病变为右心室肥大)●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因肺泡腔内的渗出物不能很好地溶解吸收,而逐渐被机化,使病变部呈红褐色,肉样,而称之。

●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常见于肺尖部肺癌时,压迫或侵蚀了颈交感神经及颈神经根,引起同侧的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和皮肤无汗。

●矽结节:早期,由吞噬了矽尘颗粒的巨噬细胞组成,往后,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镜下,典型的矽结节由呈同心层状或漩涡状排列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

●副肿瘤综合征:指除肿瘤及其转移灶直接引起的症状之外,伴随发生的由肿瘤引起的一系列异位激素性和代谢性症状综合征。

●溃疡病: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的一种慢性溃疡。

●早期胃癌(或早期食管癌):癌组织浸润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未达肌层)淋巴结无转移。

●革囊胃:指弥漫浸润型胃癌。

胃肉眼观似皮革制成的囊袋。

●印戒C:粘液癌的癌C胞浆内出现大量粘液,常将胞核挤压于癌细胞浆之一侧,形似戒指●气球样变:肝细胞高度水变性时,细胞肿大,呈园球形,胞浆透亮,而称之。

●点状坏死:散在的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一至数个肝细胞。

●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界板破坏,界板肝细胞呈灶状坏死、崩解,伴炎细胞浸润。

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特征性病变.。

●桥接坏死:连接肝小叶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的肝细胞坏死带。

●毛玻璃样肝C:见于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

因肝细胞中含有大量HBsAg,光镜下,HE染色切片上,肝细胞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急性黄(红)色肝萎缩:急性重型肝炎。

由于肝细胞广泛大片坏死,肝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质地柔软,表面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红色。

●肝硬变: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替进行,造成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肝内血循环途径改变,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变。

●假小叶:肝硬变时,由广泛的纤维组织增生将原有的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C团,即假小叶●小肝癌(早期肝癌:指瘤体直径在3CM以下,不超过2个瘤结节的原发性肝癌。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镜影细胞:即双核的R-S细胞,细胞内两核并列,都有大而嗜酸性的核仁,形似镜中之影,故称镜影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细胞的恶性肿瘤。

特征是骨髓内异常白细胞弥漫增生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周围血内白细胞出现量和质改变;异常的白细胞可广泛浸润于肝、脾、淋巴结等全身组织和脏器。

●绿色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有时大量瘤细胞在骨组织或骨膜下浸润,可形成肿块,呈绿色,称绿色瘤。

●新月体:常见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多层的细胞团块,在切面上呈新月形或环状小体。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肺出血合并肾小球肾炎,主要见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引起的原发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与肺泡毛细血管有交叉反应引起肺出血。

●颗粒性固缩肾:见于高血压病后期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脏萎缩变小、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呈弥漫性细颗粒状,称颗粒性固缩肾。

●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但不足以诊断为癌的病变。

(属癌前病变)●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或某些致甲状腺肿因子引起的甲状腺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

●筛状软化灶:多见于乙型脑炎时,神经组织的灶性坏死、液化形成的软化灶,镜下,呈疏松的筛网状,淡染病灶,称筛状软化灶。

●胶质结节:由小胶质细胞和(或)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华-弗氏综合征:见于暴发型流脑,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和皮肤大片紫癜。

脑膜病变轻微。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角弓反张。

●颅内压增高三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疝: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局部脑组织的膨出,嵌入颅腔内的分隔和颅骨孔道)形成脑疝●结核结节:对结核病有诊断意义的病变。

镜下,结节中央常见干酪样坏死,周围有大量的类上皮细胞、一些郎罕氏巨细胞,外围少量淋巴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所构成。

●肺结核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由肺内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部分病变构成。

●结核球(瘤:是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清楚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灶,直径>2CM。

●干酪性肺炎:为继发性肺结核的一个类型,肺组织较大范围的渗出性及干酪样坏死病变。

●伤寒小结(肉芽肿):伤寒病时单核巨噬C增生吞噬活跃,称为伤寒C,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

●硬下疳:为Ⅰ期梅毒的病变特点,在苍白螺旋体侵入的局部,先形成水疱,水疱溃破形成质硬、基底洁净、边缘耸起的溃疡,称硬下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