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不正不为良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名人故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名人故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名人故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因其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名人的故事,不仅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也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几位名人的故事吧。

第一位名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孔子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孔子勤奋好学,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

最终,他成为了一代伟人,开创了儒家思想,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第二位名人是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

但是,他从未被失败击倒,而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尝试新的方法。

最终,他成功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颗长明不灭的电灯。

爱迪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往往伴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尝试。

第三位名人是现代中国著名企业家马云。

马云年轻时曾多次申请大学,但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努力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后来,他创建了阿里巴巴集团,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商业巨头。

马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上这些名人的故事,都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最好注解。

他们的成功并非来自天赋,而是源于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正是因为他们的励志故事,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

让我们向这些名人学习,努力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正直的名人故事素材

正直的名人故事素材

正直的名人故事素材在历史长河中,众多名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崇拜。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传世的佳话,更是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榜样。

以下是几位名人的正直故事素材,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正直如磐的伟人风采。

诚信拒绝贿赂的故事曾有一位名为孔铉的古代美男子,他原本是一位身家显赫的大族子弟,但他深知诚信为本的道理。

在一次商贾交易中,有人试图贿赂他以换取更好的条件,然而孔铉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这份诱惑,坚守诚信底线。

他的坚定态度让人印象深刻,广泛传颂。

坚守真理的故事古代有一位名为岳飞的军事家,他视忠诚和真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

岳飞曾在战场上多次以正直和忠诚赢得了战友和士兵的尊重,不畏强敌,不屈于困境,一直坚守着对真理和正义的信念。

他的故事鼓舞了无数人勇往直前,为国捐躯。

正直清廉的故事清代名臣文天祥,他虽名闻天下,却始终以清廉正直自居。

文天祥不为名利所动,不钻营附贵,只以忠言疾首报效国家。

在官场上,他不向权势低头,坚持正直廉洁,赢得了人民的敬重,并以身家清白、正直无私的品德成为后人楷模。

遵循法治的故事近代有一位名为斯诺登的知识分子,他为了揭露某国政府违法监控行为,不惜以自己的自由安危为代价,毅然举报这一非法行为。

斯诺登坚信法治和正义,他的勇敢行动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法治的维护者,正义的捍卫者。

这些名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态度,更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正直的品德永远是名人的精神基因,也是人们心中永恒的信仰。

愿我们能从这些正直名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守真理、诚信,努力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古代不讲诚信的故事

古代不讲诚信的故事

古代不讲诚信的故事古代不讲诚信的故事(通用12篇)千百年来,无数的历代先贤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不讲诚信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古代不讲诚信的故事 1六月,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

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洒,一边取笑说:“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季康子说:“武伯该受罚吃肉!因为我国接邻敌国,我们不能陪同君王同行,从而不能参加这次远行,武伯你却觉得在外奔劳的郭重肥胖。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从此而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

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

古代不讲诚信的故事 2晋惠公被俘。

晋惠公即春秋五霸的晋文公的哥哥。

他爸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即晋惠公。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夷吾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夷吾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

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

秦穆公也只是把这个当做玩笑话,也没真问晋惠公要。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

饥荒结束后,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城镇,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

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的骏马。

有位大臣看到,连忙对晋惠公说:“郑国的马看起来虽然很强壮,但是实际上却很虚弱,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不听指挥。

到那时,进退不得,大王还是不要做此决定吧!”但是晋惠公一点都不愿意听大臣的劝告,果然,没多久晋惠公的马车就出不听指挥,而晋惠公一下就被秦军捉住,当了俘虏,晋国因此而大败。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1.文言文《唐太宗论弓矢》的翻译《唐太宗论弓矢》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翻译;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2.唐太宗论弓矢的翻译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瑀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

我就问他原因。

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

’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

我靠着弓箭平定四方,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扩展资料一、原文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修身立德始于“正心”

修身立德始于“正心”

修身立德始于“正心”作者:韩巍巍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20年第11期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了十几把弓,自认为是良弓,就拿给工匠鉴赏,工匠却说:“这些弓所用的木材,中心不正,所以它的纹理都是歪斜的。

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用它射出的箭,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移,所以不是上好的弓。

”李世民恍然大悟。

弓如是,人亦如是,正所谓“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正”,为人之道在于修身立德,而修身立德之要在于“正心”。

正心首要修心修德西汉名相陈平,小时家里贫穷,与哥哥相依为命,每天寒窗苦读,废寝忘食。

嫂子见他每天不干活,还花钱买书籍等,便数次言语羞辱于他,陈平一直隐忍不发。

但随着大嫂变本加厉,陈平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欲浪迹天涯。

陈平的哥哥把他追了回来,埋怨妻子,准备把她休了。

陈平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听说了这件事,特意前来免费收陈平为徒。

陈平说:我既没有良好的基础,也拿不出昂贵的学费,您为什么收我为徒啊?老师微微一笑,告诉陈平:我收你,是因为你品德优秀,将来必成大器。

不出老师所料,陈平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相较于才华横溢和勤奋刻苦,古人更看重的是品德修养。

所谓“德才兼备”,德是放在首位的。

古人云:“修德以正身,修其身才能治其国。

”因此,“正心”首先要修心修德。

修心修德就是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校正自己的言行,任何时候都不去做违背道德良心和公序良俗的事情,培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见贤思齐、诚实守信,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我们都熟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多次迁居。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就是孟母帮助孟子修心修德的过程。

同时,修心修德不是三年两载之功,亦不仅是孩童、学士应做之事,而应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面种满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毫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楚王失弓孔子立场作文

楚王失弓孔子立场作文

楚王失弓孔子立场作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楚王失弓,仆人执著于个人得失,他只能是个仆人;楚王执著于爱楚国主义。

他就当上了楚国国君;孔子爱人,他成为了圣人;而老子看不见人,他就融为自然。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大可不必归于计较得失。

可能由于过分的斤斤计较,使我们失去了更为珍贵的事情。

物换星移几度秋,时光穿梭,在明月清风下,一位壮志才子豪情直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别人口中,我知道了这是李白,那是他年少及第,风光无限。

狂风飞舞中,一位才子郁郁不得志,官场险恶,他饱受排挤,只得借酒消愁,但他仍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后来有一日,他弃掉荣华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于是他去了,人们笑他傻,他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吟几句是写几个字,就可荣华富贵。

但他却选择草莽的生活,但他却说,原来外面的天这么蓝。

岂知得未必没有失,失又焉不是得。

岁月悠悠,花开花落,如今盛唐已逝,小小南唐偏居一隅,却也富余。

一位公子闲来垂钓碧溪上:“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多么悠闲,这时一位小厮急匆匆的跑来说;“殿下,王上诏您上大殿。

”随着他走到大殿上,却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建立储嗣,崇严国本,皇五子从嘉,性情慧明,谦恭和顺,堪当国器,封皇太子,以继重任,赐名煜。

”良久,她清冷的声音响起“儿臣接旨。

”尚未威严又带殷切期望的说“负荷斯重,望尔祗勤若厉,永怀嗣训……”我想,那个悠闲的人儿怕是并不喜这样的生活,即使万人之上,也必不得开心颜;那个人人羡慕的位子,怕是要禁锢他一生了。

他得了天下,失了自由。

得之,失之。

坦然面对得失,得之不喜不狂,失之不悲不惜,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

弓不正不为良_名人故事

弓不正不为良_名人故事

弓不正不为良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

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

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但是这个弓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
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

弓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

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脉理是否好。

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

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其实弓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他道出了判定一个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
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的远近。

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

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脉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

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中华品德故事——真君之悔

中华品德故事——真君之悔

真君之悔
1、晋朝有一个名叫许真君的人,他很喜欢练武、射箭和打猎。

2、一天,许真君到野外打猎,他挽弓射箭,射向一只奔跑的小鹿。

3、小鹿倒地的时候,一头母鹿忽然跑过来,奋不顾身地扑向它,用舌头舔着伤痕。

可惜,箭伤太深了,不一会儿,小鹿就死了。

4、鹿妈妈难过得放声悲鸣,绕着小鹿转了几圈,倒在了小鹿的身旁。

5、许真君不禁奇怪:“母鹿并没有受伤,为什么会突然死去呢?”
6、他剖开母鹿的腹部,发现母鹿的柔肠已经寸寸断裂!原来,母鹿因为痛失爱子,太过悲伤,才会肝肠寸断,失去了性命啊!
7、人畜虽然有别,但爱子之心并无差别。

许真君领悟到这个道理,悔恨万分。

他立刻折断弓箭,发誓从此不再打猎了。

宋明时期的王守仁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王守仁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人类所承担的维护万物的责任。

但如今,当人类因为狩猎、或者更多的贪婪物质化的奢华享受而伤害到万物时,我们是否有了许真君的悔恨呢?
小朋友,看完了故事你知道母鹿是怎样死去的吗?对,是因为痛失爱子的悲伤。

所以你也要懂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见不到你的时候也会担心你,会伤心,会流泪。

所以,小朋友千万要理解爸爸妈妈,不要做那些让父母担惊受怕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弓不正不为良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

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

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但是这个弓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

弓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

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脉理是否好。

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

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其实弓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他道出了判定一个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
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的远近。

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

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脉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

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