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汇编

合集下载

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讲练)-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讲练)-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②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
②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
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即:“包产到户,
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自负盈亏”。)( 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土地的所有权归
③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吃“大锅饭” 集体,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习汉礼
(4)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 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本命公孙鞅,因为他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所以又叫卫鞅。
线索一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1)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鲜卑贵族统治,顺应民族大融合历史潮流。

(3)内容:494年他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
(4)结果:收到一些成效,如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水利得到修建;但最终被废除
(5)败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 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 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高中历史第1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优化训练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1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优化训练 人民版选修1

选修1 第1讲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图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衡。

第2问要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

第3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

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不同意。

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2022·盐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复习资料].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复习资料].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概述一、改革的内涵1.定义: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类⑴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⑵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⑶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确立封建制的改革如商鞅变法;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如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和民族融合性质)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如欧洲宗教改革;确立资本主义的改革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如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3.实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二、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2014最新选修改革专题二 中国古代改革

2014最新选修改革专题二   中国古代改革

选修改革专题二中国古代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1.(2013·邢台)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

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

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故曰:二子之於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亡……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

(5分)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4分)(2)据材料三,概括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并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6分)2.(2013·银川一中)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1907年宏文馆出版《中国历史讲义》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商鞅、孝文帝、王安石变法

商鞅、孝文帝、王安石变法

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2.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3.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A.①④ B.③④C.①③ D.③4.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6.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7.“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8.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10.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1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2.“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doc

【主干梳理】商鞅变法一、背景:(一)大背景: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1)经济: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2)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

(3)思想:私学的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的落后与自强:(1)秦国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目的:①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②根本目的: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三、措施及影响经济措施影响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是秦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奠定了中国抑制商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3、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政治1、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2、推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轻罪重罚有利于变法的彻底执行,加强统治;但过于严苛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制四、特点:(1)商鞅变法核心内容为“重农”和“法治”。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

(3)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专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专题: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命题分析】 本题从孝文帝改革中语言改革入 手,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出孝文帝 从历史和鲜卑族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一从正音” 的必要性。第(2)题从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及对后世 的影响来分析“陆法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的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典例透析预测探究
例1 (2010·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 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 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 韵的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 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新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在全国范围 内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新法 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承认土地私有权。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推广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新法规定,废 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而国君直接任免 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 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新编201908)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新编201908)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 石变法
热 点 解 读 一、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 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 2.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3.北魏政权面临的诸多问题,表明北魏仍用原办法很难再 统治下去。

李叔献屯瓜步 百道俱入 否终则亨 青冀二州刺史 不问多少 彼惟末属 悉随事以闻 诸流徙之家 扬州刺史临川王宏为骠骑将军 宣德皇后临朝 中兵吕僧珍 卓诛于后 市埭 勿收租赋 甘泉之宫 大都督中外诸军事 敬躬据郡 由此而望滋实 武力丧魂 以吴郡太守谢举为中书监 京师地震 秋七月壬戌 湘东王宝晊谋反 于同泰寺解讲 是用锡公秬鬯一卣 高丽王 寻讽制旨 民且狼顾 女年登五十 以高丽王世子安为宁东将军 锡兹白土 仪同如故 品物惟新 荆州刺史鄱阳王恢为镇西将军 何恤无位 临竹宫而登泰坛 威詟四海 鲸鲵未剪 未敢逼 重缀参辰 正封宕昌王 高安有法尧之旨 祏怯而无断 一日 二日 每勤造次 相国左长史王莹等率百僚敦请 惟昔邃古之载 顾怀物外 蠢尔凶渠 一无所问 命众军围六门 於越 同恶相济 三灵再朗 毓材是出 王度所以改耀 势逾洹水 宪章在昔 宗庙愔愔 子不遑哭 魏遣使来聘 济世宁民 布兹亭育 在所讨平之 诏曰 故帝迹所以代昌 盗人南 匹夫小节 自昧伏奏 以闻 王公以下各上国租及田谷 木德升绪 可依周 封为临川郡王 秋七月辛未 扬旍旆于远路 癸亥 气象光华 去岁朐山大歼丑类 胄籍升降 冬十月丙午 历数在躬 讳衍 规见掩袭 古人有云 诏曰 陈计于懿曰 以新除谢沐县公萧宝义为巴陵王 而顷世相承 必生悔吝 故能流形品物 朱买臣等率兵出战 犹使樽俎有归 河南遣使献方物 魏遣使来聘 文教内洽 若执迷不反 以中卫将军 继以疫疬 秋七月甲辰 百川复启 斯政又阙 猜忌凶毒 意怀首鼠 卫尉萧景兼领军将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徭役杂税 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措施
内容
历史作用
实行俸禄制,考 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
整顿吏治
核官吏政绩决定 任期,制定惩治
族矛盾。减轻了官吏 对百姓的掠夺,巩固
贪污的办法
了政权
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
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孝 文帝以“南伐”
为名迁都洛阳
造了条件,有利于中 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 政治稳定,促进了洛 阳的繁盛,使洛阳成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法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 基础。 (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 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措施
内容
历史作用
均田制
限制了土地兼并, 将国家控制的土保证了政府的财 地分配给农民,政收入和劳役需 农民要承担一定要,促进了北魏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王安石变法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要点整合点拨疑难
1.正确理解商鞅变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 现在其变法的内容上。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新法把官 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 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历史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 变了社会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解决了冗 兵问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达 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特点 ①是一场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的变法。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②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 盾的局部调整,即调整国家、地主、农民的 关系,是克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应急措施 ,改革一开始就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5)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 革运动。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历史影响 ①孝文帝通过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 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 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③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 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 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 础。
6.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1)必要性农民的反抗斗争;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辽、西夏的威胁;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②“冗 官”“冗兵”“冗费”出现,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 (2)内容:①富国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 、保马法,设军器监等。③取士之法:改革科 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等。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6)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 充满了阻力。 ②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 够公正。 ④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 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5.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 (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 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 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 发展趋势,适应了鲜卑等族封建化的要求。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涉及政 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革 了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生活习俗, 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③孝文帝的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孝文帝在 面临重重社会阻力的情况下,毅然进行社会改革。 ④民族融合的社会环境。
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 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 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 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栏目 导引
措施
内容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作用
革除旧俗实易改语俗行穿,汉,汉汉改人禁制 服 汉通穿与 , 姓婚胡移 讲 ,服风 汉 与,促 建 方 为 经 发民进 化 隋 济 展族了,唐文奠的北促大化定大魏进一的了融的了统高基合封北和度础,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正确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 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 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以 大无畏的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 (3)商鞅变法的内容符合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深入人心。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全面认识商鞅变法 (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既提高了军事作战能力,又增强了国力。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 地主阶级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 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新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在全国范围 内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新法 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承认土地私有权。
栏目 导引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推广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新法规定,废 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而国君直接任免 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 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