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

合集下载

梭伦改革的有什么特点

梭伦改革的有什么特点

梭伦改革的有什么特点公元前594年,梭伦以其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首席执政官”),开始进行具有宪政意义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运动。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梭伦改革的有什么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梭伦改革的特点介绍梭伦是古雅典政治家、诗人,也是立法者。

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梭伦被雅典人民请去做了第一任首席执行官,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维护公民权利,在经济上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可以说梭伦的改革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但是梭伦改革却并没有使民主政治最终确立,这是梭伦改革的特点决定的。

梭伦改革的特点之一是中庸思想,在那个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梭伦的改革只是起到了一个缓解的作用,而并没有消除矛盾。

他是以一个调停者的身份出现,削弱贵族的部分权利,给予公民一部分权利,这样两个阶级各让一步,使得古雅典没有爆发社会冲突。

中庸和谐,公平、平等是梭伦改革的特点也是他最终被流放的原因。

改革中,平民虽然是获益者,经济生活得到些许改善,增添部分政治权利。

但是并没有得到预期的要求,比如土地所有权、政治平等权等。

贵族的利益在改革中被削减,贵族阶级自然不会成为梭伦的拥护者。

既想着增添平民的利益,又想维护贵族特权,在这样的矛盾思想下,注定了梭伦在两个阶层都不会得到支持。

但梭伦的改革是成功的,各项举措不仅被当时留存下来,并且经过后来克里斯提尼的进一步改革,使得雅典的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解析梭伦改革的必要性梭伦是古雅典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上台后针对社会矛盾,推行改革措施,促进社会的生产和发展。

历史上称这一次改革为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是希腊改革史的一座里程碑,为民主政治开辟了一条道路。

在古雅典时期,贵族统治对平民的严重压迫,维护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是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梭伦改革之前,平民由于土地生产力低下,不得不以人身为抵押向贵族借钱度日,当无法还上债务时,平民就会变成贵族的奴隶,贵族有权决定奴隶的生死或将奴隶贩卖。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对比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对比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一、背景:
梭伦改革: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 1、时代背景
商鞅变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共性: 二者都处于社会变动之中;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矛盾;
2、国家生存环境
梭伦改革:各城邦的竞争与争战
高鞅变法:诸侯国之间的竞 争与战争
共性: 都面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争战.
二、目的: 梭伦改革: 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危机. 商鞅变法: 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
四:对奴隶主贵族态度
梭伦改革: 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
商鞅变法: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
结合改革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其成因。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商鞅代表新兴地 主阶级利益。 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于中国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罗伯特《西方文明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梭伦调节社会矛盾的 指导思想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有哪些?他们 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2)梭伦改革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原则?
(3)结合材料三、四、五对梭伦改革进行评 价。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 政治的奠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 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 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 阿提卡言语,远方飘荡,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 及时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 们获得解放。”
材料二 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的四个等级
500斗 年收入500斗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
• 材料三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 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 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 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 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民起义,但它们都不以“攘夷”为目标,也不以改 革为目标。商品经济的因素虽然出现,但是封建专
制主义和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慈禧太后在辛酉政
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中国改革的对外性远比来 自内在的压力大。
这一背景的强烈不同对比,预示着两国的维新在阶
级基础、改革心理、手段、变法理论各方面都会差 异。
❖ 3改革的力量对比
❖ 4改革的基础条件:
❖ 教材上出现的先是资产阶级早期必良思潮, 知识阶层的救亡运动。日本有西方科技文化 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 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 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 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 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 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 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 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东方文明模式:
雅 典 公 民 政
城多 邦中 格心 局
开探希 放险腊 性精人 格神的


大陆文明,在大
河流域发展成
农业文明,中华 各民族向内发展, 形成统一专制政体
公民即属于城
邦的人,公民政 治权利平等,城 邦属于全体公民
小国寡民, 内政外交独立, 既竞争,争战, 又会暂时联合
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梭伦改 革的历 史必然 性
C.分析评价改革的成败,原因,了解改革的 复杂性、多样性,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 认识.(存史、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等)
①力量对比:即改革方与反对方实力的较 量。
②措施本身:是否切合实际、能否针对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 行、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顺应民 意、是否能贯彻执行。
以前史学界大多数人对改革与革命的认识 存在着误区,以致于对革命和改革持不同的 态度和价值判断.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实战演练】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 “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 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 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 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 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 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 是通过 A.兼并战争 B.变法运动 C.国家统一 D.发展生产 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触动当时社会最深刻 的措施是 A、军功爵制 B、什伍制度 C、废除井田 D、建立县制
6.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7、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强权,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 的 A、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 B、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C、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不同 比较
梭伦改革 背景 贵族与平民 的矛盾 扩大平民的政 治权利 奴隶主民主 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 起 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 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
核心 内容 性质
鼓励“农战”实行“法治
地主阶级的封 建化改革
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商鞅变法与梭伦立法之比较——以立法权归属为视角

商鞅变法与梭伦立法之比较——以立法权归属为视角
生、 发展 的途径及其影 响。
[ 关键词 ] 立法权归属 ; 法 白君 出; 公 民大会 [ 中图分类号 ] 1 3 9 0 9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3 3 0 ( 2 0 1 3 ) O 1 — 0 0 3 4— 0 5


问题 的提 出
的核心 人物 , 两者 的可 比性具 有深 刻 的蕴意 。
风 云人 物 , 梭伦( 公元前 6 3 0~ 5 6 0年 ) 则 是 古 希
在 具体 的改 革举 措 上 , 商 鞅 和 梭 伦 在 重法 信 法、 公 布成 文法等 诸多 方面 都有相 似 之处 , 但 商鞅
与梭伦 在 以立法权 归属 为核 心 的改革 目的及 相应
东西 方社 会发 展 中 的价 值 地 位 及存 在 方 式 , 还 可 为我 国当代社 会 主义法 制建设 提供 制度 资源 与历 史参 照 。 ’ 二、 商鞅 变法 与梭 伦立 法之历 史 文化语 境 众所 周 知 , 商鞅( 公 元前 3 9 0一 前 3 3 8年 )是
中国历史 上 第 一 个 历 史 激 变 时期 ( 先 秦 时期 ) 的
秦 国富国强兵而力倡变法 , 捍卫“ 君权至上 ” , 主张立法权 只归属 于君 主一人 , 一切变法均 围绕着 “ 法 自君出” 这一改革 原
则。而在 西方 , 与商鞅不同 , 梭伦首次确立 了公 民集体立 法的原则 , 即立 法权归属 于所 有具 有城邦公 民资格 的人 。商 鞅 与梭 伦的这两种奠基 于不同“ 立法权归属” 之上 的改革立场 , 分别体现 了两 种不 同的社 会制度 与文 化氛 围之 中法制 的发
了战国时期 , 七雄兼并 , 争 战更是有 过之而无不 及 。这 是 中 国历史 上 第 一 个历 史 大 变 革 时代 , 这 样 的社会背景下 , 寻求 自保是各诸侯 国内政外交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1.时代大变革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 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 行社会变革;魏、楚等国进行变法;兼并战争频繁,原有的宗
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
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废除了世袭制和终
身制。
问题3:雅典实行“解负令”后,是否就意味着废除了奴隶制?
提示:并没有废除奴隶制。‚解负令‛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
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使雅 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 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雅典公民,但非债务奴隶的地 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奴隶制在社会中仍然存在,并未废除。
这就必然要提高充当海军的第四等级公民的社会地位。
主题2
商鞅变法
材料一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
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
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 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 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问题2: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有哪些? 提示:(1)春秋改革特点: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税制改革, 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 (2)战国变法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彻底,根
本任务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促进了社会的转
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问题3:如何认识商鞅变法的性质? 提示: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体现: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 肯定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导语:商鞅原是卫国人,是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秦孝公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梭伦生于雅典,是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是古希腊七贤之一。

公元前594年,梭伦以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首席执政官'),开始进行具有宪政意义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

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促进了雅典社会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创立了适合民主制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和梭伦进行的改革在古代东西方历史上交相辉映,分别推动了当时秦国和雅典的发展,是古代中西方历史转折点的两大事件。

对比分析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有助于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原因。

本文从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历史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析,从中西方古代两次重要的变革中寻找启示。

一、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改革都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商鞅与梭伦的改革同样也不例外。

仔细分析一下商鞅与梭伦改革前的社会背景可以发现,秦国与雅典存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严重问题。

秦国处在奴隶社会的末期,但当时已出现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牛耕,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平明显提高。

生产方式逐渐由奴隶共耕制向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方向发展,剥削方式逐渐由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方向发展。

但是,旧有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国有制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和'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小雅·大田》)的奴隶主占有、奴隶共耕的井田制和劳役地租剥削方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
1.时代背景
前者(雅典奴隶制时代)后者(中国处于向封建社会转化时代)
2.目的
前者: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严重危机。

后者: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

3.特点
前者:折中(中庸)、公平、兼顾多个阶层的利益,手段温和;
后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雷厉风行,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4.性质:
前者:奴隶主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进行的改革
后者: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5.对奴隶主贵族态度:
前者: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
后者: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

6.影响:
前者: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后者: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农抑商,打击了奴隶制经济,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文化专制主义产生负面影响。

比较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
相同:
1.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时代,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
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4.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的封建残余。

不同:
1.直接原因:
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2.目的:
俄国:维护农奴主阶级的利益。

日本: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3.领导力量:
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4.内容:
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如政治上日本形式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俄国仍是沙皇专制。

5.影响: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
日本:影响广泛而且深刻,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相同点:
1.历史背景: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国内阶
级矛盾尖锐,外来侵略导致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

2.都是向西方学习;
3.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4.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5.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
一成一败原因分析
1.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弱小,没有实权,也没有广大人
民作后盾,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而封建守旧势力十分强大。

日本幕府统治力量薄弱,倒幕派通过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实权。

2.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
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3.中国是一个大国,而日本,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岛国,这种空间背景的差异,
也给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败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4.明治维新改革措施显得较为条理、有序、有效,而戊戌变法在操作上则
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成效不大。

5.明治维新时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
始,列强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6.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
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
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4.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