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AD的种类与数目:单价Ag
(二)Ab
R型Ab :等价带宽, 易出现可见反应。 来源 H型Ab :等价带窄,易出现前带或后带现象
McAb:不宜用于凝集和沉淀反应。
浓度:相对Ag而言,比例要和适,故实验前 需滴定,以求最适Ag与Ab比例。
抗原抗体结合力
• 大小都与两分子间的距离密切相关 • 只有两分子表面密切接触时,才能
产生足够的力使其结合 • 抗原与抗体之间高度的空间互补结
构恰好为这些结合力的发挥提供了 条件
结合力的大小
表示
亲和力 (affinity)
亲合力 (avidity)
亲和力(affinity):
一个抗体结合点与一个抗原表位间的结合强度。 “(single point--- single
网格学说(图)
切记!!!!
确定 Ag/Ab 的浓度非常重要,即在实验 中需对Ag/Ab进行适当的 稀释 ,调整二 者的比例,产生可见反应。
一般原则:固定 低 含量( Ag/Ab )的浓 度,稀释 高 含量的 (Ab / Ag)。
一般可溶性Ag稀释 Ag ,颗粒性Ag,稀 释 Ab 。
三、可逆性(reversibility)或表面性
补体结合试验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
中和反应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感染性丧失
+
毒素中和试验
外毒素毒性丢失
++
免疫标记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检测荧光现象
++++
放射免疫技术
检测放射性
++++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第2页
• 4、前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该抗体量过时,不出现 可见反应。
• 5、后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该抗原量过剩时,不出 现可见反应。
• 1929年Heidelberger利用等量抗体检测浓度递增抗 原,当抗原浓度较低,抗体浓度相对较高时,沉淀 反应不显著;当抗原浓度增加到与抗体浓度百分比 适当时,沉淀反应显著;继续增加浓度时,沉淀反 应反而减弱。据此绘出双对应答曲线,曲线高峰区 域,抗体、抗原浓度呈最适比,沉淀反应显著,称 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因为抗体浓度过高,沉淀 反应不显著,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因为抗原浓 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显著,称后带。抗体浓度过 高所致结果称前带现象,抗原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 后带现象,统称为带现象。1977年Green把此现 象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包含前后带现象 。
抗原抗体反应
第11页
抗原抗体特异性是指抗原分子上抗原决
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结合特异性,由二者 之间查问结构互补决定。抗体分子VH 区和 VL 区上各自含有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抗原 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簇互 补槽沟,决定了抗体特异性。所以,在抗原 抗体反应免疫学试验中,能够用已知抗原或 抗体来检测对应抗体或抗原。但较大分子蛋 白质常含有各种抗原表位。假如两种不一样 抗原分子上有相同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 间构型个别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第10页
二、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主要有三性:即特异性、
百分比性、可逆性。
(一)特异性:
是抗原抗体反应最主要特征,这种特异性 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空间 结构互补性确定。这种高度特异性在传染病 诊疗与防治方面得到有效应用。伴随免疫学 技术发展进步,还将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得 到愈加深入和广泛应用,比如肿瘤诊疗和特 异性治疗等。
抗原抗体的反应讲解

一、免疫沉淀与免疫凝集
1.溶液中的沉淀反应
在体外,当抗体与相应抗原二者浓度比例适当时,会发生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反应,表明两者之间有特 异性反应。免疫沉淀反应广泛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及定 量分析。在液相中形成的沉淀不易观察判断,利用抗原和 抗体溶液之间的界面形成的沉淀线便于判断,即环状沉淀 试验(ring precipitant test)(图7—l0)。沉淀试验可以在玻璃 管中进行,将小试管或毛管的底部加入抗原溶液,在上层 轻轻铺上不同稀释倍数的抗体溶液,勿使界面破坏,为了 使界面更好地形成,常在下层抗原溶液中加入10%的蔗糖 或甘油。抗原抗体溶液置于37℃或4℃孵育后,在界面上形 成白色沉淀线。玻片上沉淀的形成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
5.免疫凝集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 乳胶颗粒等)与 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1)直接凝集(direct agglutination) 玻片凝集、试管凝集
(2)间接凝集(indirect agglutination)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包被在乳胶颗粒或红细胞表面,与相
应 抗体或抗原混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
免疫沉淀与免疫凝集 免疫标记 免疫定位分析 抗原抗体反应的其他应用
免疫分析方法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对 抗原或抗体进行量或质的测定分析。这类分析方法具 有特异、灵敏和快速的特点,有的可以表现出一个氨 基酸分子的差异,如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的方法; 测定的量可以达到μg甚至ng的水平,如ELISA法, 放射免疫法等;反应在几小时,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 间可以看到测定的结果,如免疫沉淀法等。
7抗原抗体反应

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也称被动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类型
A 乳胶凝集实验 B 碳素凝集实验 C 间接血凝实验 D 协同凝集实验
A 乳胶凝集实验
利用直径约0.8um的聚苯乙烯乳胶微 粒,吸附蛋白质、核酸等高分子物质 或抗体进行间接凝集实验。 多用于组织抗原、激素等的检测。包括
试管法和玻片法(黑色)。
2、盐键作用:静电引力
3、氢键作用:方向性和饱和性 4、疏水作用:
范德华力
1、定向效应 发生在极性分子或极性基团之间的, 在永久偶极间的静电力的相互作用。
氢键
。
2、诱导效应
发生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的, 永久偶极与它诱导而来的诱导
偶极之间的静电力的相互作用。
。
3、分散效应 主要范德华力,发生在非极性分子或 基团之间的仅有的一种范德华力, 也称LONDON分散力。
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免疫诊断 免疫预防 免疫治疗
免疫诊断
抗原抗体特异性的结合是免疫检测的基础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免疫诊断 免疫细胞的检测
一、 抗原与抗体反应特点
1、 特异性:分子结构的空间互补 2、可逆性:动态平衡 3、可见性:
二、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与抗体以非共价键结合:
1、范德华力:定向效应、诱导效应、分散效应
C 补体参与反应
D 标记反应 E 中和反应
A
沉淀反应
方法
液相沉淀反应
敏感性
3-20ug
用途
可溶性抗原定性定量
免疫电泳
双向双扩散 双向单扩散
3-20ug 可溶性抗原定性及抗原分析
0.2-1.0ug 血清细菌浸出液定性定量 0.008-0.025ug 毒素定性定量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不论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分子,只要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的都可以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
大多数抗体和抗原本身是既有免疫原性(诱发产生特异抗体),又有反应原性(与特异的抗体相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而且可以在体外进行。
一切利用血清学技术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测试都是基于这一根本的特性。
抗体反应技术的应用之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免疫学、医学、甚至生命科学的范围,成为—类微量,灵敏,快速的检测分析方法。
本章着重介绍抗体制备,抗体抗原反应原理及技术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抗体的制备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包括病原生物)及其产物分子和一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而言是外源抗原,这些抗原能通过侵染或其他的途径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应答。
同样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antiserum),因血清中抗体是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不同B细胞克隆而产生的抗体,所以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一个B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用免疫动物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体外可以分离出许多单个B细胞克隆,以此方法可制备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抗体基因文库(antibody combinatorial library)筛选制备单克隆抗体。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根据需要对抗体进行改造,获得基因工程抗体(engineering antibody),以及催化性抗体(catalytic antibody 或abozyme)等的全新的抗体。
一、抗血清的制备1.免疫动物(1)抗原:免疫动物是制备抗血清的第—步。
免疫所用的抗原可用病毒、细菌或者其他蛋白质抗原,如果使用半抗原如小分子激素等,必须与大分子载体连接,连接剂见表7—1。
抗原的用量视抗原种类及动物而异,—次注射小鼠可以少至几个微克,免、羊甚至更大的动物每次注射的量就相应增加,从几百μg/次至几mg/次。
免疫学基础:04抗原抗体反应

3.抗血清特性的测定
制备的血清需要对其效价、亲和力以及交叉反应等参 数进行检测。
效价(titer):在给定条件下反应,以 检测抗血清最大的稀释倍数。
交叉反应:多组分抗原存在共同的决定簇,或者决定簇
类似可以和同一抗体反应。
亲和力(affinity):抗血清和相应抗原的结合强度。
抗体库技术产生的三项技术基础
RT-PCR:能够克隆全套抗体可变区基因 抗体基因片段在大肠杆菌的功能性表达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噬菌体抗体库 (surface display phage antibody library) 技术:从外周血淋巴细胞或脾细胞中提取模DNA/RNA,采用
细胞的单克隆化:利用有限稀释法可以将混合 细胞经稀释后分离为单个细胞克隆。培养板的孔 中只出现一个细胞。克隆化重复进行称为亚克隆 化,以保证抗体分泌细胞来源于单个细胞。
3.单克隆抗体的扩大化
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的方法有三种:小鼠腹水
的制备、大瓶培养和中空纤维反应器。
腹水制备:杂交瘤细胞在腹腔中定植后产生大量的
一、抗血清的制备
1.免疫动物
⑴抗原:病毒、细菌和蛋白质抗原,半抗原必须和
载体连接。抗原的用量视动物而定(μg~mg)。
⑵佐剂:使抗原缓慢释放,增加免疫刺激的效果。
佐剂和抗原1:1混合成乳液。
⑶免疫动物:腹腔、肌肉,皮内和皮下注射适用
于所有的抗原,刺激局部淋巴结发生应答;静脉 注射适合于可溶性抗原和细胞悬液,应答位于脾 脏。
K-
Ka表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浓度与游离抗原表位的浓度和 游离抗体结合位浓度的比值。又称内在结合常数。 Ka在 107-1012L/mol为高亲和力抗体,低于107时为低亲和力抗 体。
07.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

07.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基本概念◆抗原(Antiage,Ag):能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种特性:①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②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Immunogen 免疫原)同时具有①和②的物质。
◆半抗原(Complete antigen, Immunogen 免疫原)只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一、异物性:是免疫原性的核心。
1.异种物质:如马血清,亲缘关系越远,抗原性越强。
2.同种异型物质:如ABO血型物质,HLA改变的自身成分:如衰变的细胞3.自身物质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接触的成分:如眼晶体蛋白(问题:癌细胞呢?)二、特异性: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抗原表位(epitope)的概念:Ag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蛋白质:5-17个氨基酸残基多糖:5-7个多糖残基抗原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半抗原:1个抗原表位,1价抗原完全抗原:多个抗原表位,多价抗原2.抗原表位的类型:线性表位:连续的aa片段(1)从结构上分构象表位:不相连的aa或糖基2.抗原表位的类型:(2)从被免疫细胞识别上分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由抗原表位的种类、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所决定化学基团性质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半抗原反应强度氨苯磺酸氨苯砷酸氨苯甲酸SO3HNH2AsO3HNH2COOHNH2+ + +++/-半抗原化学基团位置对抗原表位特异性的影响反应强度间位氨苯磺酸SO3HNH2+ + ++/-邻位氨苯磺酸邻位氨苯磺酸NH2SO3HNH2SO3H+ +第二节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1.化学性质: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2.分子量大小:分子量>10KD为免疫原分子量>100KD为强抗原3.结构的复杂性:芳香族氨基酸4.物理状态:聚合状态的蛋白质>单体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5.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抗原性+ + + ±+++多聚赖氨酸多聚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酸氨基酸残基在合成多肽骨架侧链上的位置和间距与免疫原性的关系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TI-Ag TI-1Ag:如细菌脂多糖,含有B细胞丝裂原和重复B细胞表位;可使不成熟、成熟的B细胞应答。
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1)

竞争放射免疫测定
三、酶标记抗体技术——EI
(酶免疫技术)将酶分子与抗体共价结合,
酶标记抗体可与存在于组织细胞或吸附于固相载
体上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
酶催化底物,产生有颜色的物质。定位、定性、 定量。 ( 一 ) 用 于 标 记 的 酶 : 1. 辣 根 过 氧 化 物 酶 (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 2. 碱 性 磷 酸 酶
抗体分子上一个抗 原结合点与对应的 抗原决定簇之间相 适应而存在的结合 力,互补程度。
抗原抗体亲和性示意图
亲合力(avidity)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1.玻片法 为一种定性试验。 此法简便快速,适用 于新分细菌的鉴定或分型。如沙门氏菌的鉴定,或 血型鉴定。 也可检测待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如布氏杆菌、鸡 白痢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2.试管法 为一种定量试验,用以检测血清抗体含量。 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作倍比稀释,然后加入 等量抗原,置37℃水浴数小时观察。视不同凝集程 度记录为++++(100%凝集)、+++(75%凝集)、++(50 %凝集)、+(25%凝集)和-(不凝集)。以其++以上的 血清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凝集价(或称滴度)。
第五节 免疫标记技术
Ab + Ag
荧光素
Ab-Ag (含量低时不可见)
酶
放射性同位素 生物素-亲和素 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类技术, 不必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本身,而是测定标记物, 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放大反应,并借助于精密 仪器进行测定,提高灵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 双向琼脂扩散. 用抗原抗体的同一琼脂介质中作相对扩散的 一种方法,即将抗原抗体加入不同 的小孔内,置湿盒内使其扩散,一 定时间后可观察是否有沉淀线,沉 淀线数目及其相互关系。此法需时 长,灵敏度较低,但特异性较高, 常用作定性测定。 2.2.3 对流免疫电泳. 这是双向扩散 与电泳技术结合一种方法。在Ph8-8.6 的缓冲溶液中,蛋白质抗原带负电荷, 可由阴极移向阳极。抗体虽然也是蛋 白质,但其等电点比抗原高,所带阴 离子就少;加上其分子量较大,移动 速度缓慢。同时因电渗作用,抗体反 ①Ag为阳性;②Ag为弱阳性; ③Ag为强阳性 ④Ag为强阳性 而向阴极泳动。所以在电场作用下,
酶的有效竞争抑制物,可阻断嘌呤碱的从头合成途径,使得骨髓瘤细胞不能在这种培养基 中合成DNA而避免其过度生长繁殖。而杂交瘤细胞由于可从免疫脾细胞中获得次黄嘌呤—鸟 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RPT和胸苷激酶-TK,因而可通过另一途径(或称之为补救途径)利用 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合成核苷酸,而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且大量繁殖。]
抗原向阳极泳动,抗体向阴极泳动,于是就形成了对流。该法灵敏 度比双向扩散高10-15倍,但其特异性不及双向扩散。现已有用于 HBsAg和甲胎蛋白(AFP)的初筛。 2.2.4 免疫电泳. 先将抗原在琼脂平板作电泳处理,然后再进行双 向扩散作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抗原样品中各成分按泳电率 和泳动方向的不同而得以分 开;然后在与电泳方向平行 的琼脂槽中加入相应的抗血 清进行双向扩散。此时抗原 抗体会在浓度比例适合的地 方形成可见的沉淀弧。若将 其与已知的抗原抗体所形成 的电泳比较,就可以分析样
体的先决条件(反过来,所得到的抗体又可以纯化和检测抗原)。抗 原以不同形式和方式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 应答或以细胞毒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抗原种类繁多,但依其物理 性状可分为颗粒性和可溶性抗原两类。颗粒性抗原多为微生物细胞 (或病毒粒子);其制备相对简单,一般用新鲜细胞经无菌生理盐水 或磷酸缓冲液洗涤后,配制成一定浓度即可。若是细菌H-抗原,则 还需用0.3-0.4%甲醛处理;细菌O-抗原需经100℃加热2h处理后应 用。 1. 动物抗血清(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制备动物抗血清涉及到免疫使用的抗原、实验动物、佐剂以及 免疫方法等诸多因素;免疫所用抗原剂量与抗原种类、动物、免疫 周期及所要求的抗体特性等有关。抗原剂量过低不能形成足够强度 的免疫刺激;抗原剂量过高又有可能造成免疫耐受。 供免疫用的实验动物常有家兔、羊,马匹常用于制备大量抗毒 素血清,豚鼠较适于制备抗胰岛素抗体和供补体结合试验用抗体。
用多孔培养板培养二周左右,在有杂交瘤生长的孔内取上清液检 测有无特异性抗体;对有抗体产生的孔内的杂交瘤进行进行有限稀 释以克隆细胞。重复数次以保证抗体确由单克隆细胞所分泌。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被称为血清学反应;抗原抗体结合时可因 抗原的物理性状不同或参与反应的成分不同而会出现各种反应现象 。 1.抗原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 一种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结合而发生反 应;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的数目、性质和空间构型。 抗体的特异性则取决于Ig的Fab段可变区与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合能 力;但是这种结合不是以共价键方式,而是通过较弱的短距离引力 方式,如范德华引力、静电引力、氢键及疏水性作用等。 2.抗原抗体结合为可逆的化学反应 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且有相当稳定性;但是为可逆 反应。因为两者属非共价结合,可在一定条件下解离;两者结合的 强度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抗体Fab段与抗原决定簇主体构型的吻合度 ,若二者适合性良好,则结合紧密,此抗体就称为高亲和力抗体; 反之就是低亲和力抗体。解离后的抗原抗体性质不变。
品中所含成分。该法的优点是样品用量少,特异性高,分辨力强; 但敏感性略差。主要用于分析抗原、鉴定提取物纯度、研究抗体组 成的动态变化等。 2.3 免疫标记技术 指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或电子致密物质标记抗体或抗 原而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其优点在于特异、敏感、快捷,可定量、 定性,且易于观察。 2.3.1 免疫荧光技术(或荧光抗体法). 用荧光素与抗体结合成荧光 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该技术由Coons(1942年)首创,常用的荧光 素有异氰酸荧光素和罗丹明[9-(2-Carboxyphenyl)-3,6-bis(diethylamino)xanthylium chloride]。荧光抗体仍然具有结合抗原的活性,结果可用荧光显微镜 检测。荧光免疫技术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及补体法。 ●直接法. 将荧光抗体直接加在已经固定于载片上的标本(组织切 片或涂片)上,作用30分钟,洗去未结合的荧光抗体,干燥后镜检。 该法特异性高,但对于不同抗原均需制作相应荧光抗体(目前已少 用)。
子个体中有两个拷贝。在它们的组织中产生具有感染力的病毒,90% 的小鼠在10月龄之前就可产生。由胸腺形成的淋巴瘤。单抗制备采 用其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诱导细胞融合可采用生物学(仙台病毒)、物理学(电场、激光诱 导)和化学(聚乙二醇、溶血卵磷脂)的方法;融合后再利用HAT培养 基选择培养(H-次黄嘌呤,A-氨基喋呤,T-胸腺嘧啶)或代谢缺陷补救机理筛选 出杂交瘤细胞。[HAT培养中的氨基喋呤在化学结构上与叶酸非常相似,是叶酸还原
效价(滴度)。如,ABO血型试验(玻片凝 集试验)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肥达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均属此类反应。 1.2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 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沉淀的现象。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称为沉 淀素。沉淀反应也可在试管或玻片上进 行;在试管中进行时,在小口径试管内 先加入已知抗血清,然后小心加入待测 抗原于血清层上形成分界清晰的两层。 反应结果为阳性时,可于数分钟后在两 层液面交界处出现白色的沉淀环,此试 验称为环状沉淀反应。沉淀反应常用于
根据抗原不同及实验要求,抗原注射信息系统可采用皮下、皮 内肌肉、静脉、腹腔、淋巴结内等不同途径。初次免疫后需经过一 段时间(3-4周)可进行再次或多次免疫,这样可以保持高水平抗体 生成。在免疫加强最后一次注射后的一周内可以采集血清。抗血清 提纯并检验合格后可经56℃30min灭活,再加入适当防腐剂,置低 温(-20℃)保存(可达数月或数年)。 2. 单克隆抗体制备 1975年,Koehler和Milstein 成功应用杂交技术将小鼠的免 疫脾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相融 合,由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传 承了两个亲代细胞的特点,既 保留了骨髓瘤细胞可以人工培 养且具无限增殖的特点,又具 有淋巴细胞(已致敏)合成分泌 特异性抗体的能力。
2.1.2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将可溶性 抗原先与相应抗体混合,然后加入用抗 原致敏的载体颗粒;由于抗体已经与可 溶性抗原结合而不能再与致敏颗粒上的 抗原发生间接凝集,故称之为间接凝集 抑制。不发生凝集结果者为阳性,反之 就是阴性。临床上的乳胶妊娠试验即为 此法。若用红细胞作致敏载体,则称为间接凝血和间接凝血抑制试 验。 2.1.3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将抗体吸 附于载体颗粒上以检测抗原的反应。此 法对检测抗原有较高敏感性,多用于对 传染病和肝病的早期诊断。如是用红细 胞作载体时则称为反向被动凝血反应。
1.4 中和试验. 抗体使相应抗原的毒性或 传染性消失的反应称为中和试验。临床上 可用于检测风湿病患者体内的抗链球菌溶 血素O抗体。
2.现代抗原抗体反应 2.1 派生于凝集反应 2.1.1 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 或偶联于无关颗粒上,使其成为致 敏载体颗粒,然后再与相应抗体结 合并出现凝集现象,这就称为间接 凝集反应。常用的无关载体颗粒包 括Rh-/O型人红细胞、动物红细胞、 浓度应适当
抗原抗体相遇时,只要是相对应的, 无论比例浓度如何都会很快发生特异性结 合。但是,只有在一定浓度和二者分子比 例适合时过境时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反 应,如沉淀反应、凝集反应中产生的沉淀 物和凝集块。只要二者比例适当,就可产 生沉淀和凝集块且量大;否则就产生很少 或无法产生沉淀和凝集块。抗原抗体特异 性结合一般可在几秒钟内完成,但要出现可见反应则受到一定条件 影响,除浓度比例外,还需一定的pH、温度、电解质、补体等。出 现可见反应所需时间范围变化较大,短之以秒计,长者以时计甚至 过夜。 4.交叉反应 抗原(抗体)除可与其相应抗体(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可
第七章 抗原抗体反应
授课要点: 1.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2. 常见的免疫分析方法
免疫应答的最终结果是免疫应答效应物与抗原性异物相互作用, 其结果或是保护机体免遭抗原性异物的损伤(生理性),或是对自身 组织器官造成损伤(病理性)。免疫效应物包括抗体、致敏淋巴细胞 、补体及其某些细胞因子。由于抗体存在天血清或组织液中,抗原 抗体特异性反应不仅可在体内进行,也可在体外进行;所以抗原抗 体反应就构成了利用血清学方法进行各种检测的基础。 第一节 抗体的制备 抗原抗体是血清学反应的物质基础,且对抗原特异性的抗体是 免疫应答的效应物之一。所以,抗原的获得与纯化是获得特异性抗
2.1.4 协同凝集试验. 用金黄葡萄球菌作为IgG的载体进行的凝集 反应。金黄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中 的A蛋白可与人以及许多哺乳动物血 清中的IgG类Fc段结合,而IgG类的 Fab段则可与相应抗原结合而出现凝 集现象。此法已用于流脑、伤寒、布氏杆菌等的早期诊断。
2.2 派生于沉淀反应 2.2.1 单向琼脂扩散. 用抗原在 含有抗体的琼脂中自然扩散,在适 当浓度处会出现沉淀环的方法,这是一种定量试验。沉淀环的直径 与浓度成正比。若用不同浓度已知标样抗原作同样单向扩散并绘出 标准曲线,即可对样品所现沉淀环的直径查曲线得出其抗原含量。
试管凝集试验
环状沉淀反应
抗原的定性、法医学鉴定血迹、食品卫生学鉴别肉的种类等。反应 时若将抗原抗体充分混匀,一定时间后可出现絮状颗粒,此称为絮 状反应(检验梅毒的康氏试验即为此法,现已不多用)。 1.3 补体结合试验. 在补体 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 血素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 反应。整个试验包括补体和 待检系统以及指示系统。 该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较高,临床上用于检测梅毒 、L-链、免疫蛋白、抗DNA 抗体、抗血小板抗体、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