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景物描绘上如何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2.作品中景物描写所营造出的的意境【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荷塘月色》4、5、6自然段中词语、语句的特点,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相信大家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有《背影》,《春》。
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通过自渎课文,初步感知作品,并注意一下一些字的读音和词的解释:颇、踱、颤、霎、渺、缀、缝、酣眠、悄愣愣、遮住、袅娜、幽僻、嗡嗡郁郁、弥望、参差、斑驳。
(板书)(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好,同学们读完了,那么你们觉得写得最美的是哪些地方?明确:学生回答各式各样......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的回答,但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知道大家喜欢的都是一些写景的句子。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1.《荷塘月色》第一课时篇1荷塘月色【教学目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揣摩语言。
本课安排在第一课,是传授基本知识、教给具体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关键所在。
根据《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结合单元训练要点及本文特点,明确教学的重点为: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难点为:“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教学是一门艺术,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则是艺术中的艺术。
教学目的的实施,重点、难点的完成,主要是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实现的。
因此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等要求,采用诵读、鉴赏法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
【电教手段】幻灯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教时【教学过程】1、第一个问题: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2、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3、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小结: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
14.2 荷塘月色 (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7张PPT)

整体感知
1.明确字音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 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 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 柔美的样子。 脉脉: 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 一例: 一概,一律。
作用: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 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研读课文
嗅觉
通感
听觉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写荷香,运用比喻和通感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 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 时续、似有若无的。
(第1—3段) 夜观荷塘的缘由 (第4—6段) 荷塘月色 (第7—10段) 采莲旧俗
整体感知
思考1:本文是按照什么 线索展开的?
以行踪与情感为线索
线索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
概念
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分类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散文
鉴赏技法
第四步: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注意 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 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第三步: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 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 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 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 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 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 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 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

《荷塘月色》教案集锦七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第一课时:1. 自读感知2. 理清__的感情线索3. 探究阅读第二课时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
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绘画美。
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
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荷塘月色》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语文教案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方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抖。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快乐,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语文:3.6《荷塘月色》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1)

2.文章第四至六段关于夜景的描写有何层次?
答案 第四段:叶子→白花→荷塘那边(近→远)。叶子 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叶子底下(高→低)。 第五段:月光如流水→薄薄的青雾(高→低)→高处丛生 的灌木→稀疏的倩影(高→低)。 第六段:荷塘的四面→树梢上的远山(近→远)→树缝里 的灯光(高→低)。
二、细部探微 3.作者为什么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这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案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少女们穿上鲜艳的服装, 坐
课堂小结 1.结构图解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叶像裙 形态美 荷花似星 荷香比歌 动态美 叶颤似电 波痕凝碧 静态美 流水含情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正面描写 花叶若梦 灌木黑影斑驳 杨柳倩影如画侧面烘托 光影和谐似曲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僻( 偏僻 ) ① 癖( 癖好 )
蓊( 蓊郁 ) ②瓮( 瓮中捉鳖 ) 嗡( 嗡嗡 )
倩( ④ 靓(
宛( 宛如 ) ③婉( 婉转 ) 惋( 惋惜 )
蝉( ⑤ 婵(
倩影 ) 靓丽 )
蝉联 ) 婵娟 )
) )
藻( 词藻 ) ⑥燥( 干燥 ) 躁( 急躁 )
5. 作者笔下, 月光是“淡淡的”, 如“流水”、 如“牛 乳”、如“笼着轻纱的梦”,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 朦朦胧胧。作者为什么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 处”?
答案 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 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6.说说第六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 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答案 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 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 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 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 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 心中烦乱不堪。 “但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无法摆脱烦乱、 哀愁的感受。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下面是我收集的《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欢迎参阅。
《荷塘月色》教案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荷塘月色》第1课时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这几天心里破不宁静”
整体感知
不静
求静
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些句子:
•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出静 得静
3、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 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荷
塘
朱
月
自 清
色
诗词导入
第 1 课 时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
• “出淤• 荷,她有淡雅恬静 的脸庞,亭亭玉立的 身姿,碧绿优雅的罗 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 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 万般情思。
作者简介
阅读方法
写景散文的"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聚散明。 •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 •第三步,融情于景见立意。 •第四步,语言美妙动我心。
阅读方法
第一步,紧扣"文眼"聚散明
• 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在通读 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 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 组织起来的。
阅读方法
第二步,找准线索结构清。
•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它在文 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恰当的 线索,文章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散文的线 索,就可理清它的内容结构。写景散文一般 以游踪或某一景物或游历时的心境为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词运用较好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 路灯光
——起到了丰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画意的 作用。
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4、5、6三节,去领 略那一番别致的景色吧
月光如流水一般 实写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 虚写 衬托 手法 光影 交错 叶子和花……轻纱的梦 月光——青雾浮起、轻纱的梦 参差、斑驳 树木的影子—— 黑影、倩影
虚实 结合
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 风味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沟通了嗅觉与听觉。微风过处的缕缕的 清淡飘渺的清香,那种断断续续若有若 无,和女子在高楼上唱歌,由于楼高和 距离的遥远,人们在听到时,总是断断 续续的感觉是相通的。
重 点 赏 析
荷 塘 上 的 月 色 朦 胧 飘 渺
重点欣赏第5段: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重 点 赏 析
月 色 下 的 荷 塘
第4段:用了哪些方法写景物?表现出景物怎样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是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 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 它可以使文章的语言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幽 静 例如(1)她笑得可真甜。 (2)好吃看得见! 淡 (3) 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雅 (艾青《小泽征尔》) (4)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草原上青草的 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色彩。(郭风《叶 笛》)
走 近 作 者
选清 少背 释芬 年影 诗正 波名 篇气 老文 激传 更四 后当 情海 昂世 亲闻 。, 。,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 自清逝世四十周年题词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 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
晨鸣共北门, 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 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 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 文章百代名。
第 一 课 时
朱 自 清
荷 塘 月 色
浒浦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走 近 作 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 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 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 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 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 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 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 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 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炼 字
泻
浮
洗
笼
画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 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 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的倾泻,但又是绝 无声响的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 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 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汽迷蒙、月 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朱自清散文有至情,重文 采,具有真挚、缜密的风格。 “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郁达夫)
荷 塘 月 一切景语皆情语 色
抒情散文
写景散文
菏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 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 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 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 见一些颜色。
“洗”
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的特点,从 侧面反映月光的柔和与洁净。
“笼”
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 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 胧柔和。
“画”
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上描绘“倩影”, 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富有情趣。
重 点 赏 析
重点欣赏第6段:
比喻:“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 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满月的状态固然 不能缺少,但月亮淡淡的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 朦胧柔和的恬淡状态恰恰与作者的心理相契合。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 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 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 优美,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烘托出一种 温馨、优雅的氛围。
3、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 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 树木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按照由外至内再到外,由远至近再到远 的顺序取景
重 点 赏 析
重点欣赏第6段:
2、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浓淡相间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 ——浓墨渲染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