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精品3篇)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蓄、迫”等1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4.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具准备1.查阅有关梅兰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戏曲,(出示音频)大家先来听一听,然后来谈一下。

告诉老师,你想说什么?噢,对了,这是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全世界人们都非常喜欢。

(课件出示2)师: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同学们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千万别忘了自己的好习惯,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难懂的生字词,有一句话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做好批注。

2.同学们的习惯很好,批注得很详细。

同桌之间交流生字,对于生僻的字词两人结合查字典解决;实在有困难的字词可请教老师。

同学们交流得很热烈,可见你们的自主能力很强。

刚才我在下面有同学把自己的疑问留给了我,这样,先看一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生字、词语,看有没有大家想知道的。

3.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和学生进一步学习。

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把同学们的疑问强调一下,并提醒该学生注意。

然后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的方式对生字词进行巩固。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梅兰芳蓄须》教课反省 3 篇【一】《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现代有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平生中的一段感人事迹:抗战时占据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掩饰太平,梅兰芳得悉后愤然走开上海,避居香港。

抗战八年,他蓄须明志,一直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表现了梅兰芳伟大的民族时令和爱国情怀。

本文的教课要点是:感觉梅兰芳刚毅不屈的民族时令与爱国之情。

一、教课成效环绕本课教课目的,我获得了以下教课成效:1.梅兰芳所处的时代离同学们较远,因此在预习课文方面我也给了同学们相应的指导,特别是让同学们课下经过网络查找对于梅兰芳的有关知识。

在同学们展现自己认识到的对于梅兰芳的知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加以增补总结。

学习新课时,我第一从梅兰芳的几个小故事作为切入点,先给同学们示范用书中的语言归纳地总结出第一件事情,而后让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自己试着总结出其余几件事,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归纳出本文写了梅兰芳的几件事。

这样学生们经过仔细阅读,认识本文主要写了梅兰芳的五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环绕梅兰芳拒绝为日自己登台演出来写的,突出了梅兰芳的爱国热忱与民族时令,课文的脉络就十分清楚,学生很快就读懂了。

2. 其次,感悟要点语句。

让学生找出自己感觉最深的语句来读,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使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到梅兰芳把民族时令放在了第一位,为了民族时令他情愿放弃视为生命的艺术。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课中,我指引学生抓住自己感觉深刻的句子或段落睁开精读学习。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觉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标注,写下自己的感觉;而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指引学生透过要点的句子、词语频频领会,谈出自己的独到感觉;再随机指引学生进行感情朗诵,读出自己的感觉、领会。

学生经过念书感觉到了梅兰芳大师崇高的人品和爱国情怀。

三、不足之处讲堂氛围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加面相对较窄。

精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自己的感觉还浮于表面,不可以很好地透过词句深入领会、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想尽办法拒绝日本侵略者演戏,赞扬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但四年级学生了解京剧、喜欢京剧的不多,加上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因此教学中可借助微课、图示、资料链接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进一步激起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前一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提取关键词、简要概括等方法,围绕学习提示中的问题——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从而完善《作业本》上的事件梳理思维导图,继续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在大致了解内容后,围绕“梅兰芳经历的危险和困难”进行批注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入境想象、借助资料、合作学习等方式,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二、教学目标1.借助资料,理解“沦陷”、“租届”、“大东亚圣战”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多音字“宁、要”。

2.通过抓主要人物和事件,提取关键词,借助思维导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借助批注阅读,抓关键句品读,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三、教学重点通过批注阅读,抓关键句品读,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四、教学难点通过抓主要人物和事件,提取关键词,借助思维导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习工作纸,学习资料卡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梅兰芳的资料六、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初识梅兰芳1.学生交流对梅兰芳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

预设一:原名澜,又名鹤鸣,梅兰芳是他的艺名。

预设二:他被誉为京剧大师。

预设三:生活中的梅兰芳是男的,而舞台上扮演的却是旦角。

《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精选10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 1梅兰芳蓄须是一片略读课文,该单元语文要素是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梅兰芳三次拒绝演出的具体事件以及他遇到的危险困难拒绝的方法,了解文章主要写了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日本人演出的事。

在授课时我以列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事件,把拒演原因直接出示出来,引导学生找拒演的办法以及遇到的'困难和危险。

找到关键句读一读,接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关键词语。

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日本人逼迫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加深,就能发现遇到的困难和危险也是步步升级的,从虚度生命、卖房度日、直到最后的险丢性命。

用恰当的关联词引导学生把主要事件串联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部分引导学生用词语吧的词语,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说说,感悟梅兰芳爱国的精神。

最后补充梅兰芳曾经卖画赚钱的故事,进行拓展,让学生体会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也有一些问题,在引导学生运用关联词概括文章后没有用关联词把整个事件串起来,没有起到巩固总结的作用。

学生读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这句时我的引导不明显,没有针对性的给出学生朗读指导,导致学生在读的时候三位同学都进步不是很明显。

磨课也是历练,练心智,练技能。

我要从每次磨课上课中反思自我,得到收获。

《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 2《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梅兰芳得知后愤然离开上海,避居香港。

抗战八年,他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日本人演出。

表现了梅兰芳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标内容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文本的内涵。

图片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梅兰芳蓄须》一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经历: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他蓄须明志,在没有经济来源时不惜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打针装病,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演出。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梅兰芳蓄须》一课放在本单元的最后,重在训练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语文技能的巩固和运用。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

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需要。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第【1】篇〗《梅兰芳蓄须》是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从人文主题上看,在前两篇基础上,艺人梅兰芳的爱国行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从《古诗三首》认识的是古代的将士,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认识的是革命先辈、开国元勋周恩来,这篇文章中的梅兰芳是艺人,大家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来看,这篇文章是运用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中习得的方法,尝试自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是可以迁移的。

为了准确把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运用表格梳理主要人物和事件,本文中,要准确把握梅兰芳用来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其间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梳理和进行语言组织。

梅兰芳,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需要查阅或补充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其人其事。

梅兰芳蓄须明志,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环境下,课文有很多直接交代,同时也需要再查阅或补充资料。

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查阅或补充哪些资料,是根据其阅读理解的需要确定的;对于梅兰芳的家国情怀,是要借助他的具体言行做法来感受的。

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运用边读边批注的策略,前者可以在初读时思考批注,后者可以在内容梳理后再读批注。

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1.自主学习识字词语,重点理解“沦陷、困顿、侵略、骚扰、不堪其扰、斩钉截铁、破绽”等词语。

2.迁移方法,借助表格梳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办法和其间遭遇的困难、危险,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借助资料和批注思考,结合梅兰芳的言行做法,感受他的爱国精神。

为了落实具体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如下——板块一自主阅读,学习字词,一度批注谈话回顾前面两篇课文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导入课题,了解本文描写的人物,谈谈课题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疑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创新教案第【1】篇〗《梅兰芳蓄须》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设计理念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主动地获取这种感受,积极地去体验这种情感,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会认课文中的二类生字,会写四字词语以及理解部分重要的四字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京剧视频、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形象1.欣赏电影《梅兰芳》京剧视频《穆桂英挂帅》,展示梅兰芳的所扮演角色的资料。

师:美国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斯达克·扬评他为:“最完美的艺术家”“一位登峰造极的专家”。

师:旅居苏联的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说:“除了一两个喜剧演员外,西方有哪一位演员能比得上梅兰芳!”师:从这些名人的评论中,你感受到了或知道了什么?(这是世界名人对梅兰芳精湛的京剧艺术给予的中肯评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把握教材,研究教参: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字词的教学,这个是我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中对于生字词把注音标注出来了,根据我备学生这一条,孩子们应该能够认读出来,所以我在课堂上没有读生字词。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本身不难理解,那我们需要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

学生不会概括文章大意,不会进行材料的整合和综合,不会完整地表达出来。

此外,四年级的学生需要做批注,如何做批注,抓住哪一个点进行批注。

我发现这篇课文中梅兰芳的心理没有进行描写,我抓住让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点评。

但是我发现在反馈的过程中,效果不是很好。

我反思自己的问题,如果我能够事先先教一下他们如何批注,问题再具体一点,再有一点指向性,是不是孩子们的回答就更好了呢?突破重点,授之以渔:因为之前对于很多问题都有预设,但是课堂毕竟是生成的。

在教学中,我先谈一下自己对于教学重点的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概括文章的内容,也就是教授学生方法。

在教学的步骤安排上,我是准备先说明确六要素,再说语言简洁明了,最后讲强调重点。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概括的过程中语言不简洁,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语言不简洁呢,主要还是没有讲到重点,随即我就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是临时生成的,我问:这些办法中哪一个办法最能体现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后来这个孩子经过思考,概括的很好。

这个是我教学的一亮点,我成功地处理了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反馈,学生也能把课文的大意概括出来。

但是课后我再反思,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应该多请一些孩子站起来回答,掌握方法,概括大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让一些孩子们自己思考把文章大意写出来,但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一些孩子根本就很懒不写,我在思考,这个情况怎么办。

课堂如何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个也是需要我思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第1篇】
《梅兰芳学艺》一文讲述了梅兰芳起初被师傅认为不是唱戏的料子,但他通过勤学苦练,最终成了闻名中外的戏剧大师的故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就在“勤学苦练”。

重在让学生体会梅兰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天生的不足,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成功。

“勤学苦练”一词概括而抽象,如何使二年级的儿童对其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呢?我采用模拟生活情境和联想生活情境两种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感悟,在讲到重点字词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梅兰芳的“勤学苦练”。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找出难理解的字词,通过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主旨。

我在课件中设置了一些活动的字词,让孩子们置换角色,像梅兰芳一样去“紧盯”、“注视”,从而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再让儿童想象、猜测梅兰芳练功的时间,有学生说是一年,有学生说是四年,当我告诉他们梅兰芳整整练了十年时,学生都禁不住“哇”地叫起来。

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形象便在其头脑中鲜活、丰满起来。

不需要太多语言,学生便能意会到文章的文眼。

孩子们在这一直观形象、生动活化的过程中不仅领会了词义,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积累了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这一宝贵的阅读经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第2篇】
一、读正确、流利并不是十分容易达到的。

我制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读正确、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会六个生字。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从课题导入新课后,让孩子们把课文读正确,像往常一样让他们自由读两遍后,来指名读,三个小朋友有两个读不准确。

这样,我不得不改变计划,又给了读一遍的时间。

再来指名检查。

才算勉强过关。

这样比原计划超时了五分钟。

然后是读流利的训练。

这次,我给的时间长一点,先自己练习,然后同桌相互检查。

最后,我又叫了三名同学读,还是有两名同学掌握不好停顿,有读破句现象。

因此,我范读了一遍。

又让孩子们练习。

并说一会来比赛读,看哪一组读得好。

练习以后,再检查,每组抽一名来代表本组。

这一回效果好多了,可照我想的还有距离。

因此,最后我和孩子们比赛读,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我读第三段。

这样又加强了一遍。

下课铃声响了。

这一节课我只完成了一个任务。

但细算起来,课文一共读了十一遍。

总说得过去了。

心里踏实了些。

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并不像我想得那么难。

由于第一课时,只进行了读正确、读流利的初读训练。

因此第二课时的任务要重一些,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学完十个生字吗?我没有把握,但很有信心。

上课伊始,我就给孩子们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这节课我们有两个任务,第一是有感情是朗读背诵这篇课文,第二个任务是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

你们有信心吗?”“有!”孩子们异
口同声地回答。

不知为什么?这一课时孩子们学得十分轻松。

从第三自然段学起,每一段抓住重点词,来体会梅兰芳的勤学苦练,加上一些表演,以演促读。

孩子们读得绘声绘色,最后学第一自然段,我让孩子们对梅兰芳的师傅说点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您有点太狠心了!”有的说:“您说他不是料子,可他却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还有个孩子说:“您怎么说这么好一个人才不是学戏的料子?”这时,我引导孩子们说:“他当时的表现确实给师傅这样的一个印象,在后来的训练中,他的师傅对他要求可严格了,是师傅教他唱、做、念、打的功夫。

直到多年以后,梅兰芳还是那么感激他的师傅,你们说,梅兰芳除了有师傅的帮助,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样一引导,学生不难说出勤学苦练的意思。

这时我送给孩子们两个词:“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这样把练习六的成语也学习了两个。

我让孩子们来自由练习背诵课文,孩子们练了二遍之后,就都举起了手,我先集体检查了一遍,一看口型,确实百分之九十都会了,然后又找了几个中等生,他们背诵得真好,这样背诵就OK了。

还剩下十分钟,学生字绰绰有余。

我充分放手,让孩子们看一看哪个字难写?哪个字容易出错?学生很快找出了三个字:“紧、或、视”,我重点指导了这三个字。

其余的自己来学会、写好。

当所有的孩子写完时,还有一分钟才下课呢!
细想起来,第二节课看起来轻松,其实功夫还在第一课时的初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第3篇】
在准备了三天之后,今天,我满怀自信的走进教室,开始了《梅兰芳》这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

教五年级三年了,这一课我一直认为比较失败。

所以今年我精心准备了这节课。

上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但还有不足,现在对这一课做如下反思,从而激励自己“日进有功”。

《梅兰芳》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梅兰芳大师想方设法一次一次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表现了梅兰芳的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较好。

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

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面相对较窄。

2、精读课文时,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还浮于表面,不能很好的透过词句深入体会、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