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变迁1991-20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及启示

(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所 福建福州 3OO) 5O7
[ 要】 近年来, 摘 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 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 是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过程的变化特点, 并总结经验, 为新
农村 建设 过程 中的农村 劳动 力非农就 业工作提供指 导。
[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 中图分类号】 F2 . 3o1 [ 文献标识码】 A
一
[ 文章编号】 1 8 9 420)1 01— 2 0 — 1 ( 70 — 01 0 0 o
乡镇企业 的数 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 况
份 报告。
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吸纳农村劳动力能
力有 限 , 政府采取鼓励 发展 乡镇企业的办法解 决农村 劳动 力 的非 农就业问题。18 年 国务院批转 了农牧渔业部 《 于开 94 关
2 农村 劳动力非农就业低潮阶段(99-91 . 18-1 ) -9
2 世纪 8 年代中后期是我 国改革后经济 发展最快 的时 0 o 期 , 由于宏观决策 上的偏差 。 面追求经济 发展速 度 。 8 但 片 18 9 年下半年开 始 我 国经济 发 展 出现 了增 长 过热 、 贷 规模 过 信
l 7 98 1 8 90
( 万个)
12. 5 4 12. 4 5
( 万人)
( 万个)
( 万人 )
182 1 2 6 . 1583 3 0 . 1 00. 3 . 8 6. 9 5 2 27 2 9 7 19 2 3 3 9 9. 9 6 36. 6 7 0 19 2 1 9 9 9. 9 7 0 4.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

33经济研究【作者简介】陈明艺(1971—),女,副教授,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陈明艺 胡美龄(上海理工大学)【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一、二、三”的传统模式调整成“三、一、二”的发展型模式,最终优化成更合理的“三、二、一”的现代化模式,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其变动过程也暴露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完全释放,第二产业就业增长乏力的问题。
【关键词】 就业结构;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考察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国家的繁荣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自动化程度偏低,一直以来农村留存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随着经济改革深入、高新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推进,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动趋势,探寻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特点,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一)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调节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工资差的存在使劳动力趋向于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或产业,我国的就业结构因而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图1显示了1978~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动情况,图2显示了同期就业比重的变动情况。
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91):传统的“一、二、三”模式1978年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均呈现上升态势。
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且总数远超第二、三产业,但其所占比重却在持续降低。
1991年前改革力度较大,城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加之我国逐渐将发展重心向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降幅高达10.8%。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文献综述

Ab s t r a c t : Un d e r t h e c i r c u ms t a n c e s o f u r b a n — r u r a l d u li a s t i c s t uc r t u r e i n C h i n a ,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ur r l a w o me n l a b o r ’ S n o n — a g r i c u l t u r e t r a n s f e r i s v e r y c o mp l e x a n d s p e c i f i c . T h i s p a p e r g a v e a r e v i e w o n t h i s p r o b l e m b y f o c u —
从 就地转 移和 外 出务 工这 两方 面 , 对 中国农村 女性 劳动力 非农转 移 的相 关研 究进 行梳理 和评 述 。对 于该 问
题 的研 究最初 主要 从社会 学的 角度 进行 考查 , 之后更 多的则是从 经济 学的角度展 开研 究。并且 , 近几年 来逐 步拓展到 运 用计 量经 济学的方 法对 中国农 村女性 劳动与 回流 等 问
s i n g o n g e t t i n g a n o n f a r m p a y r o l l e mp l o y me n t i n l o c a l a n d l e a v i n g h o me t o wo r k. R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i s a n a l y z e d i n i - t i ll a y ma i n l y f r o m s o c i o l o g i c l a a n g l e, b u t t h e n f r o m e c o n o mi c a n g l e .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r e s e a r c h e s a r e g r a d u ll a y e x —
浅析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

浅析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摘要:“随着工业化迅速发展与城乡体制持续改革,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和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作为‘能动的主体’嵌入中国式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半工半耕”劳动模式”,加之农村女性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农村女性劳动重构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出台多项利于农村女性劳动重构的政策,《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了三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为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强调,“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有利于推动妇女更加广泛深入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在此基础上构建“互联网+”女性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农村女性对家庭照料、子女教育、家庭开支和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鉴于此,文章从农村女性劳动现状出发,进一步分析农村女性劳动重构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女性劳动重构的提升路径,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女性的自身发展,而且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社会和谐发展也产生了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女性;劳动力1 农村女性劳动现状农村女性的劳动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一是由农业生产衍生而来的农业雇工,对负有家庭照料主要责任、不能进行长时间生产活动的农村女性是较合适的劳动选择;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逐渐上升,这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女性选择到超市、商场、饭店等服务业就业,不仅能满足农村女性基本生活需求,也为农村女性拓宽了就业空间;三是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农村女性劳动重构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2 农村女性劳动重构的影响及负面影响原因分析2.1 农村女性劳动重构的影响2.1.1 微观层次—个人一是农村女性经济独立实现,家庭地位显著提升。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对其流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由于教育 程度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她们在寻找工作时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局限性。
03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影响 因素分析
宏观影响因素
政策法规
政府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 政策和法规,如户籍制度、社 会保障制度等,对农村女性外
出务工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问题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可能面临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 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保护措施,她们在面对劳动纠纷、工伤事故等问题时往往处于弱势地 位。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制约因素
缺乏信息和机会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和机会来了解城市的就业 市场和相关政策。这使得她们在寻找就业机会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包括:以中青年为主 ,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技能水平有限,面临家庭 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以及在城市融入方面存在一 定困难。
02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现状 及问题
农村女性劳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动的现状
01 02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越 来越多的农村女性劳动力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就业机 会。
段。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 持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政策 和措施,为她们的发展提供了
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分类及特点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可分为外出务工和就地转移 两种类型。
外出务工是指农村女性劳动力前往城市或其他地 区从事非农产业,具有跨区域流动的特点。
就地转移是指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本地区内从事非 农产业,具有就近转移的特点。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研究综述

中 国农 村 女 性 劳 动 力 流 动 研 究 综 述
甘 吉世
( 南省 电力公 司 中 心培 训部 培训 教 学管 理部 ,湖 南 湖 长沙 403) 1 11
持 续 增 长 ,达 到 劳动 年 龄 就 自然 就 业 ,收 入 分配 不 计 劳 动 者 实 际 上 的 边 际 效 益 。其 结 果 是 人均 土 地 资 源 不 断 减少 ,劳 动 力 的 边 际 生 产 率 等 于零 或 负 数 ,出 现 了严 重 的农 业 劳 动力 过 剩 ,劳 动 力 处 于 不 充 分 就业 或 隐性 失 业 状态 。现 代 工 业 部 门使 用 的是 可 再 生产 的生 产 资 料 加上 不 断 增 长 的 资本 投 入 ,从 而 使 生产 的发 展 的 速度 超 过 了 人 口 的 增 长 速 度 , 劳 动 力 的 收 入 和 边 际 生 产 效 率 也 可 以 不 断 提 高 。 由 于两 部 门在 经 济结 构 和 收 入 上 的 差异 ,导 致 了 农 业部 门的 劳 动 力 不断 地 流 向工 业部 门 。随 着 农业 剩 余 劳 动 力 不 断 地被 工 业 部 门 吸 收 ,农 业 部 门的 劳动 生 产 率 和 收入 也 会 不 断 提 高 ,其 结 果 是 工业 化 的逐 步 实 现 , 二元 经 济 转 化 为 地一 元 经 济 。美 国经 济 学 家 拉 尼 斯和 费景 汉 提 出 了对 刘 易斯 理 论 有进 行 了改 进 。 他们 将 两 部 门 的经 济 发 展 分 成三 个 阶 段 :第 一 阶段 ,农 业 劳 动边 际生 产 率 为 零 , 农业 部 门存 在 大量 的显 性 失 业 ;第 二 阶 段 ,随着 劳动 力 的 转 移 ,边 际生 产 率提 高但 仍 低 于 制 度 性 工 资 ,显 性 失 业 继续 存 在 ; 第三 阶段 ,农 业 剩 余 劳动 力 全 部 转 移 完 ,边 际 生 产 率 高于 制 度 性 工 资 ,工 资 取 决 于 市场 机 制 决 定 的 边 际产 出 ,从 而 实 现 二 元 经 济 一 元 化 。无 论 是 刘 易 斯 还 是 拉 尼 斯 一 ,都 假 定 了工 业 的 费 失 业 为零 ,从 而 与 实 际相 悖 ,理 论 的可 行性 大 打 折 扣 托 达 罗认 为 来 自传 统 部 门 的非 熟 练 劳动 力 向现 代 部 门 的转 移 并 不 是 一 步 到 位 , 而 是先 在 城 市 的 传 统 部 门过 渡 ,导 致 农业 劳 动 力 流 动 的 主要 动 机 是 寻求 个 人 利 益 的 最 大化 ,但 是 个 人 的迁 移 决 定 于 预 期 的 收 入 、就 业 机 会 的大 小 、输 出成 本 和 等 待 成本 。他 认 为 消 除 发 展 中 国 家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不 是 依 靠 农 村 人 口不 断 入 城 市 , 而 是 发 展 农 村 , 使 工农 差 别 和 城 乡 差 别不 断缩 小 , 最 终使 二 元 性 消 失 。康 纳 德 ・博 格 ( a n d B r )等 人在 2 世 纪5 年 代末 提 出了劳 动 力 K n a a・ e g 0 0 转 移 的 “ 力一 拉 力 ”理 论 该理 论 认 为 , 农村 种 种 消 极 因 素形 推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汇报人:日期:•研究背景和意义•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的现状及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目•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和展望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1. 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女性化是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3. 老龄化和女性化的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经营性收入产生影响。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 了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机制。
2. 为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提供政策建议和措施。
3. 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02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的现状及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0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年轻劳动力离开农村,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生产比例高02由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许多老年人不得不继续参与农业生产,这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负担。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不足03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相对较弱,他们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农村女性劳动力比例逐渐上升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
农村女性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尽管女性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她们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女性更倾向于从事其他行业。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不足相对于男性劳动力,女性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这限制了她们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03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机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机制直接效应随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民经营性收入受到直接影响。
由于老年人劳动效率相对较低,可能导致农业产出减少,从而降低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间接效应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可能影响土地利用和农业投资。
农村女性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农村女性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农村女性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农村女性参与就业不仅能够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深入了解农村女性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女性就业现状农村女性在就业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农村家庭生产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女性的就业率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农村女性就业主要以农村家庭农场、家庭务工和外出务工为主,其中以务工居多。
农村女性的就业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有的从事家庭农场经营,有的则从事家政服务、餐饮等行业。
2.农村女性就业面临的问题尽管农村女性就业有所改善,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性别歧视问题,一些农村女性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受到性别歧视,就业机会较少,工资水平较低。
其次是教育水平低,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这也限制了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再次是劳动保护问题,一些农村女性从事家庭农场劳动时,缺乏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较差,容易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农村女性参与劳动后,家庭责任和工作压力的叠加也使她们感到困难重重。
1.教育水平农村女性的教育水平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女性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也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
而教育水平低的农村女性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能工作,收入相对较低。
2.家庭责任农村女性在就业过程中通常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如照顾子女、照料老人等,这会限制她们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一些雇主可能由于农村女性的家庭责任较大而不愿意雇佣她们,这也成为了农村女性就业中的一大障碍。
3.产业结构变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一些传统的农村手工业和家庭农场逐渐式微,而一些新兴产业如家政服务、餐饮业等逐渐兴起,这也为农村女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新兴产业的就业环境和劳动条件也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女性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变迁1991-2011作者:***来源:《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通过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参与率的分解,探讨了1991年-2011年间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呈现或高或低的成长趋势,1991年-2000年为平稳上升期,2000后出现停滞与少量的下降,在2011年又开始出现大幅增长。
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年龄、丈夫非农就业情况等人口结构变化是影响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变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这种影响程度更大。
关键词: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变迁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50.32%,农村女性占整个农村人口的48.81%。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则显示,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达到24.9%,有外出务工经历的返乡女性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为37.8%,农村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为男性的56%。
根据2014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统计报告,按照年人均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2010年减少9550万人,其中约一半为女性。
一系列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女性人口总量较大、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例较高,是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一庞大的社會群体如果被忽视,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脱贫攻坚、城乡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都将无从谈起。
一、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各国女性劳动就业参与情况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引起了国内外众多许多学者的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就业形态看,女性劳动就业参与都受到个人的特征、整体社会经济环境变迁、性别观念等的影响。
从供给角度看,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因素都会对女性退出劳动市场产生影响。
从女性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看,家庭成员的数量及年龄的变化、家庭收入的增减、家庭成员的需求等因素都会其影响其劳动就业的形态。
因此,专家学者在近几年的研究中,逐渐将家庭生命周期作为讨论女性劳动就业参与的内容,包括婚姻、生育、子女年龄等。
尤其是婚后至第一胎出生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女性劳动就业与家庭角色冲突最为明显的时期,这一阶段女性劳动就业参与的变化成为讨论的焦点。
从需求角度看,整体经济发展对女性劳动就业参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产业结构的变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女性劳动就业参与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初期以及工业化的进程中,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此时女性由于人力资本不足、家庭观念以及性别歧视等因素很难获取工作。
在经济发展中期,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女性的劳动就业机会持续增多。
此外,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家庭中的男女分工也在发生变化,两性平等的观念逐步被接受。
此外,母亲性别角色态度也是影响下一代性别角色态度的重要因素。
年轻一代、有工作经验、受教育度高的女性有更强烈的劳动就业参与意愿。
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大多集中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将这些因素的影响效果进行了性别对比,文献中常提及的解释因素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社会关系网络、户籍制度、家庭因素。
其次是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类型的讨论,例如有些女性劳动力在非农就业过程中实现迁居,而有些则出现回流,从有报酬的非农就业工作返回到无报酬的家务劳动和无法清晰计算报酬的农业生产中。
最后是从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角度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宏观政策变、经济收入情况、生育情况[20]等对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
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是一个动态的历程,以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时间点的分析,缺少对整个非农就业参与历程及其变迁情况的了解。
因此,本文将通过不同时代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变迁来了解其变化趋势。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一)模型设定本文将16-55岁的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化进行简单分解。
假设P为16-55岁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N 为总的参与调查的女性劳动力数量,U为参与非农就业的数量,t与t'为不同年度。
则第t年至t'年的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P的变动可以表示为:其中i=1,2,…,K表示不同分组内分为几类,如根据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三类,则K=3。
公式(1)为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的变化,公式(2)为各不同分组的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化的加总,公式(3)则表示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在第t'年非农就业参与率(At'i /Nt'i)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分组内的人口结构由t年至t'年变化了(Nt'i /Nt'-Nti /Nt),则各组预期的非农就业参与变化为(At'i/Nt'i)(Nt'i /Nt'-Nti /Nt);第二部分则是控制不同分组内人口结构在第t年(Nti /Nt)不变的情况下,组内不同分类的净非农就业参与比率为(At'i /Nt'i-Ati /Nti),则不同的分组内非农就业参与比率的预期变化为(Nti /Nt)(At'i /Nt'i-At'i /Nti)。
(二)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CHNS 最早一次调查为1989 年的调查,截止到目前调查总共进行了9 次,分别于1989 年,1991 年,1993 年,1997年,2000 年,2004 年,2006 年,2009 年,2011 年完成(由于1989年的数据缺失生育变量数据,故未使用)。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18-55岁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每次调查涉及样本约为2700个。
由于整个CHNS数据以户为单位,通过该调查数据可以得知每户内家庭成员的构成,如每位家庭成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收入等等。
此外,该数据对于以家庭为单位来探讨劳动供给行为有很大便利,尤其是对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行为深受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影响(配偶及小孩)。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表1为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以及依据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婚姻状况进行分组的非农就业参与率。
图表从1991-2000年、2000-2011年两个阶段来观察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变化情况。
从1991-2000年来看,1991、1993、1997、2000年的参与率不断上升,由26.56%上升至31.63%;2000年后,在2004年下降至26.46,2006、2009年开始逐步上升,并在2011年达到最高点。
因此,1991-2011年的参与率虽然出现起伏,但整体仍为上升趋势。
从不同的分组情况看,在教育分组内,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参与率逐步下降,并在2000年以后基本保持平稳,2000年-2011年的年均变化几乎为零。
而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参与率变动与总体变化基本一致,在2000年之前为上升趋势,2000年之后则是先下降后逐步上升。
2000-2011年高中及以上的参与率除在2004年出现下降外,整体为逐步上升趋势,且在两个时间段内的年均增长分别为0.54%和0.55%,均高于其它两类。
从不同的年龄分组情况看,16岁-25岁组的参与率下降较为明显,在2000年达到最高值后逐步下降,2000-2011年的年均变动为-0.63%。
26-35岁的参与率基本保持平稳,1991-2011年间仅有少量增长且波动较小。
参与率增长最为明显的为36-45岁及46-55岁两类,1991-2000年的年均增长均为0.11%,而2000-2011年的年均增长分别为0.65%和0.62%。
在婚姻状况分组中,未婚的参与率在1991-2000年为上升趋势,而2000年后则不断下降,年均下降比率达0.79。
在婚的参与率在整体保持较高的情况下,于2000年后不断提高,年均增长为1.38%,离异、丧偶、分居婚姻状况的参与率则保持平稳的小幅增长。
纵观1991-2011年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变动,以2000年为节点呈现出先上升后有所下降进而继续上升的情况,其中的主要贡献来自于高中及以上、36-45岁以及46-55岁、在婚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增加。
表2为在教育分组内,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率的变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女性劳动力占比的结构的变动以及在相同受教育程度的分类中的占比的变动。
而与此相对应的年平均变动,则分别为非农就业参与变动(At' /Nt' -At /Nt),结构变动(At'i/Nt'i )(Nt'i /Nt'-Ati /Nt ),净非农就業变动(Ati /Nt )(At'i /Nt'i-Ati /Nti )。
其中,结构变动表示假设参与率固定在t'年不变,该受教育程度分类的人口结构占比率由第t年变化至第t'年,则这种人口结构变动对参与率变动的影响,也就是这种结构变动对参与率变动的贡献;净非农就业参与变动表示假如该受教育程度分类的人口占比固定在第t年不变,则该类受教育程度参与率的变动对总的参与率变动的贡献。
从表2结果中可知,农村女性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结构的变动,对参与率提高的贡献相对较大,并与总变动方向一致。
从净非农就业变动情况看,在小学及以下、初中的分类中,其变动方向与总变动相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虽然净非农就业参与率提高,但由于其结构占比越来越低,因此总的参与率下降;而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的提高则抵消了其净非农就业率下降的影响,因而总的参与率提高。
受教育为高中及以上的,不论是人口结构还是就业变动均为正向。
但从净非农就业变动贡献的结果看,1991-2000年以及2000-2011年这两个阶段的净非农就业变动贡献值是上升的,即受教育程度的变化是非农就业提高的主要原因,但净非农就业率的提高也是原因之一。
以年龄进行分类的结果见表3。
在1991-2000年的结果中,净非农就业变动与总的非农就业变动基本一致(除45-55岁外),从贡献程度看,45-55岁这类可能是由于人口占比的提高,从而使得其对总的非农就业参与影响较大;其它三类的提高主要是受非农就业变动的影响。
在2000-2011年的结果中,其它三类总的非农就业参与主要是受非农就业变动的影响;16-25岁的主要是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因为从净非农就业变动情况看,这一年龄段在1991-2000年非农就业参与率均为最高,其参与率由30.47%上升至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