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的传说_
牡丹江概况导游词范文

牡丹江概况导游词范文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美丽城市——牡丹江。
牡丹江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是哈尔滨以东的重要城市之一。
它不仅是黑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技中心,更是世界闻名的湿地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牡丹江的历史和起源。
牡丹江的古称为“嫩江”,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史书记载,公元645年唐朝在牡丹江设防,此后牡丹江一直是边陲重镇,历朝历代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此地相关,牡丹江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牡丹江的自然风光。
牡丹江地处于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森林、河流和沼泽湿地资源。
步入牡丹江市区,就能看到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江水。
而当您来到鸡西市,您将发现白山黑水与著名的五龙河在此交汇。
另外,牡丹江还拥有独特的岛屿景观,如鹅湖附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湖泊之一。
当您来到这里,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夕阳和绚丽的夜景。
除此之外,牡丹江还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牡丹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汇聚了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如渔猎民族的渔歌舞、金狮子民间故事表演等。
此外,牡丹江还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如陈年老酒文化广场和全球最大的冰雪雕艺术馆——牡丹江国际冰雪雕艺术博览园等等,这里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些文化遗产与景观资源,为牡丹江增添了无限魅力。
最后,为大家介绍一下牡丹江的美食文化。
牡丹江饮食文化以河鲜菜肴为主,尤其是淡水鱼和鸽肉等极具风味且营养丰富的特色美食。
当地老字号美食店的传统技艺和口味可以让您品味到最地道的东北美食,例如家宴老菜馆、朝鲜族宴馆和渔家菜夜市等。
在此,我向大家推荐号称“东北第一大烤”的黑猪烤肉、以冷锅鱼著称的老字号餐厅等特色美食。
各位游客朋友,这就是牡丹江的概况和特色。
牡丹江不仅有着华丽的历史、自然美景、独特的文化和美食,还有着极具活力的现代城市面貌。
牡丹江的前世今生

牡丹江的前世今生牡丹江简介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于东经128°02′~131°18′,北纬43°24′~45°59′,为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也是黑龙江省东部和吉林省东部最大的中心城市,辖宁安、海林、穆棱绥芬河4市和林口、东宁2县及东安、西安、爱民、阳明4城区。
全市总面积3.88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8.5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96.7万人,2012年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城市建设投入153亿元,创历史新高。
现有牡丹江、海林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牡丹江市是东北亚陆海联运大通道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东部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边境线长211公里。
境内有G11、G10国道和滨绥、图佳铁路通过,已开通至韩国首尔、俄罗斯海参崴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三亚等十几条国际国内航线。
绥芬河铁路、公路和东宁公路、牡丹江航空港4个国家一类口岸,牡绥地区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开发开放地区,牡丹江成为中俄地区友好合作示范城市。
历史沿革牡丹江是一座历史积淀非常厚重的城市,早在3000多年前,汉族人的祖先华夏人的一支就在这片土地上揭开了牡丹江流域人类历史的最早篇章。
唐朝时期的渤海国曾建都于此。
1937年12月建市,1945年8月解放。
牡丹江是多民族融合之地,现有38个少数民族,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全国第二大朝鲜族聚居地。
牡丹江文化氛围浓厚,源远流长的莺歌岭、宁古塔文化,恢弘悲壮的革命历史文化,百年对俄交流文化相互交融。
50年代末至70年代,黑龙江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镜泊湖南端考古挖掘了著名的莺歌岭原始村落遗址,其中出土的鹿角做成的锄头,是黑龙江省发现最早的农业生产工具,表明莺歌岭人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出土的4只惟妙惟肖、形态各异的小陶猪形象与近代东北各地饲养的大民猪有某些相似之处,属野猪向黑龙江地方猪种的过渡类型,是研究黑龙江泥塑最早的实物资料。
历史小故事说明精选

历史小故事说明精选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小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小故事(一)牡丹江八女投江传英名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是一个中等城市,因为牡丹江蜿蜒流贯其中而得名。
牡丹江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虽然地处寒带,但由于它离日本海较近,受海洋气候调节,既无酷暑,也无严寒,因而被誉为"塞北江南"。
牡丹江市市容洁净美丽,四周自然环境也极美。
市区西南的镜泊湖是着名的风景区,西北面有人间罕见的生长在巨大的火山口中的原始森林。
市区附近还有在历史上谜一样消失了的唐代渤海国遗址,其中的石灯幢大石佛和八宝琉璃井等古物,虽经1200多年的风剥雨蚀,仍然风姿犹存,这一切都使得牡丹江市成为北国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过,使这个新兴城市声名远播的还不只是上面这些名胜古迹,本世纪上半叶在这里发生的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使得牡丹江市成为华夏人人皆知的名城。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曾纠集10万大军,对我东北抗联进行围剿,东北抗联的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
抗联五军一师的许多同志都牺牲了,只剩下妇女团的8名女战士和100多个男战士。
他们为了避开敌人的围攻,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牡丹江与乌斯浑河交汇处,在这里又陷入了日伪军的重重包围,一师的指战员们边打边撤,战斗中8位女战士与大部队分开了,被隔在河岸边。
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看到敌人死死咬住抗联大部不放,便利用有利地形,指挥7名女战士分成3组,对着敌军背后一阵猛打。
日伪军骤然受到后面来的攻击,一下子死伤不少,还以为又遇上了抗联的大部队,急忙掉转枪口朝妇女团这边扑上来。
一师的主力突出重围,正要向密林深处转移的时候,发现了妇女团的同志没跟上来,急忙回师救援。
结果遭到了敌人的猛烈狙击,伤亡很重。
8名女战士看到这种情况万分焦急,一齐高喊:"战友们!冲出去!别管我们,抗日到底!"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一师的主力只好忍痛撤离,甩掉了日伪军。
牡丹江不仅是一座北方历史文化名城

牡丹江不仅是一座北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块神奇而炽热的土地。
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文化,不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如何挖掘与利用素有“红色丝绸之路”美誉的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并与自然生态和民族风光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牡丹江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一、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概述牡丹江有着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牡丹江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牡丹江儿女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奋斗过程中,形成了牡丹江特定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并由此孕育和发展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1、牡丹江有无比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在牡丹江早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先驱者通过中东铁路(今滨洲、滨绥铁路)这条红色通道,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十月革命传入东北。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条红色交通线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26年,以中东铁路工人为中坚力量的先进分子在横道河子站附近的七里地建立了牡丹江最早、参加人数最多的党组织,红色的火种从此便呈星火燎原之势,在白山黑水间迅速蔓延开来。
牡丹江素有反对侵略、不畏列强的光荣传统。
1931年,日寇制造“9•18”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将牡丹江确定为伪东满省公署,实行旨在摧毁中国人民反抗意志的奴化教育,牡丹江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高举抗日战旗,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日本关东军三、四十万人不能入关作战,在战略上有力配合和支持了全国各地战场的对日作战,为我国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村民采蘑菇发现神秘地洞文案

村民采蘑菇发现神秘地洞文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麻达山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藏有宝藏的传说。
相传,当地有个村民上山采药,走着走着不小心掉进一个大洞之中。
在这个洞中还有着大大小小很多洞口,而且各个洞还都四通八达,像迷宫一样相互贯通。
这个村民就在里面走啊走,走进了一间屋子。
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罐头和蜡烛,借着火光和食物,这个村民走了三天后才终于逃了出来,由此麻达山藏着宝藏的传说便传开了。
而且在神秘的麻达山上还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人,他们拿着专业设备和地图在田地边上指指点点,仿佛在这里搜寻着什么,相关人士上前询问,他们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来到麻达山的目的。
原来他们是日本人,他们说麻达山上有日本军队投降前来不及带走的宝贝,可见这麻达山上藏有宝藏一事并不是谣传啊。
于是当地村民纷纷展开了“寻宝热”,他们有的在地头田间挖出过瓷瓶,还有的在树林里挖出过瓷枕,但传说中那个神秘洞穴却始终没有人找到过。
而就在2015年,一个村民上山采蘑菇,他无意间走进了麻达山的深处。
走着走着他猛然发现地上有一个洞,这个洞看起来十分怪异,下山之后这个村民就把发现怪洞的这个事告知了当地有关部门。
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地的文物部门坐不住了,他们决定立马组织一支队伍前去看一看......2015年的冬天,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麻达山下聚集着一大批边防警察、消防战士还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与此同时他们还携带者大量救援装备,但是他们并不是在展开救援行动,而是在寻找一座传说中的宝藏。
在那位发现怪洞的村民带领下,一行人来到洞口,可就在做下洞的准备工作时有人在洞口边发现了一颗没有拆除的炸弹,而在洞里会不会还埋藏着更多炸弹呢?不禁让考察队员担心了起来。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慎重讨论,考察队还是做出了下洞的决定。
在一番准备之后考察队员下到了洞中。
在这个洞底还有南北两个洞口,洞内全部是坚固的混凝土结构,北侧一间是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但可惜的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前面也没有任何的通道,于是队员们开始向南侧探寻随着深入。
牡丹江,牡丹江市,镜泊湖

牡丹江,牡丹江市,镜泊湖——东北行之镜泊湖一日游关振多牡丹江牡丹江是松花江的第二大支流。
人们都以为牡丹江这个名字与牡丹花有关联呢,其实不然,在牡丹江地区并不是野生牡丹花盛开的地方。
它之所以叫牡丹江,是由满语“穆丹乌拉”演变而来的,穆丹是弯曲的意思,穆丹乌拉就是弯曲的江。
上世纪30年代初,铁路修到这里,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就按音译加意译就叫成了牡丹江站。
1932年又设立了牡丹江市,从此,牡丹江就代替了穆丹乌拉,满语的色彩也随即消失了。
关于牡丹江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盘踞在长白山上,它把长白山附近的水都喝干了,还用身子把天池的出水口堵住,留着水独自享用。
山下的百姓便过干旱无水的苦难日子。
在长白山脚下,有个柳树屯,屯里有个姑娘名叫牡丹,她从小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她要上山去斗恶魔,把天池里的水放流山下,以拯救百姓。
乡亲们为她献酒祭天,爷爷给了她一把祖传的斩妖宝剑。
牡丹告别乡亲,身背宝剑,向长白山顶上走去。
牡丹走了七天七夜,终于到了长白山顶,一眼就看见了那条毒蛇缠卧在天池旁边。
牡丹姑娘取下弓箭,向毒蛇的眼睛射去,一箭就射穿了它的左眼。
毒蛇疼得在地上打滚,凶猛地扑向牡丹姑娘。
牡丹姑娘拔出爷爷送给她的斩妖宝剑,向毒蛇挥剑猛砍。
就这样牡丹姑娘与毒蛇搏杀了七天七夜,仍然没有将毒蛇杀死,无奈之中牡丹想出了一个主意,当毒蛇张着大嘴向她扑来的时候,她手握宝剑,剑锋指向毒蛇,纵身投入到毒蛇嘴口中。
牡丹姑娘把手中宝剑猛力向前冲去,毒蛇的肚子一下子就被剖开了,毒蛇在哀叫声中死去了。
牡丹姑娘也因为窒息和劳累过度而停止了呼吸,长眠在了天池旁边。
从此天池里的水又流下来了,山下的人民又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为了纪念牡丹姑娘,人们就把这条美丽的江叫做了牡丹江。
2017年9月7日,从哈尔滨东站乘火车,坐了6个小时的硬座,在晚上九点钟到了牡丹江市。
下车后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不大的旅店住了下来,要的房间还是带卫生间可以洗浴的标间客房呢,价格是100元。
牡丹江不仅是一座北方历史文化名城

牡丹江不仅是一座北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块神奇而炽热的土地。
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文化,不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如何挖掘与利用素有“红色丝绸之路”美誉的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并与自然生态和民族风光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牡丹江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一、牡丹江红色文化资源概述牡丹江有着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牡丹江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牡丹江儿女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奋斗过程中,形成了牡丹江特定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并由此孕育和发展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1、牡丹江有无比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在牡丹江早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先驱者通过中东铁路(今滨洲、滨绥铁路)这条红色通道,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十月革命传入东北。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条红色交通线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26年,以中东铁路工人为中坚力量的先进分子在横道河子站附近的七里地建立了牡丹江最早、参加人数最多的党组织,红色的火种从此便呈星火燎原之势,在白山黑水间迅速蔓延开来。
牡丹江素有反对侵略、不畏列强的光荣传统。
1931年,日寇制造“9?18”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将牡丹江确定为伪东满省公署,实行旨在摧毁中国人民反抗意志的奴化教育,牡丹江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高举抗日战旗,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日本关东军三、四十万人不能入关作战,在战略上有力配合和支持了全国各地战场的对日作战,为我国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牡丹江简介

牡丹江概况牡丹江系满语牡丹乌拉的转译音,意思是弯曲的江。
牡丹江流域的历史比较悠久,从商周到隋朝的二千三百多年间,这里是满族的祖先肃慎、挹娄、勿吉等部族的居住地,均与中原保持密切的联系。
唐代,公元671年至926年间,粟末靺鞨(原靺鞨的一部)在牡丹江流域兴起,建立了渤海国,首府上京龙泉府设在现宁安县渤海镇境内,国王被唐王朝岫封为渤海郡王。
宋代,女贞族(黑水靺鞨后裔)在阿城县建立了金国,这里是金的一个路--努尔哈路。
元代,这里设置了军民万户府。
明代,永乐年间在黑龙江下游设立了努尔干都指挥使司,辖一百七十九卫,牡丹江流域大部分是其下辖的毛怜卫所属地。
后来女贞族后裔努尔哈赤从牡丹江流域一代兴起,统一了东北,进关建立了清帝国。
清代,这里先后是宁古塔将军和吉林将军的管辖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牡丹江市各族人民英勇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东北抗日联军在牡丹江区域内的镜泊湖畔、牡丹江沿岸以及广大的深山老林,同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业绩。
牡丹江市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
牡丹江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东北亚大通道上的一座多口岸的区域性经贸旅游城市。
牡丹江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东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211公里,与海参崴直线距离48公里,与纳霍德卡直线距离331公里,辖区内有牡丹江航空港、绥芬河铁路和公路、东宁公路4个国家一类口岸,货运能力接近1000万吨/年。
开通了至上海、广州、大连、海参崴等10条航线,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人员流动、物资集散、信息传递和交通中心。
牡丹江市辖区内现有6个县(市),4个城区,人口271万,其中朝鲜族人口13万,市区人口81.5万,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
牡丹江市座落在长白山山脉东北端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山麓之间。
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12.6%。
其中市区l,351平方公里。
牡丹江市是一个边境地区,它的东面与苏联接壤,边境线长达723公里(其中陆界136公里,水界587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江的传说
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条大长虫居住在长白山的上边,这家伙身长有十几丈,像盛水的大缸那么粗,仗着它身子大、有力气、净做伤害人的事,走路故意卷起狂风,把树木刮倒,庄稼刮平,人和牲畜抛上天空,然后掉下摔死。
更恨人的是,它把长白山附近的水都喝干,天池里的水喝不干,就用身子把水口堵起来,一滴水也不让往下流,留着水独自享用。
山上堵住了泉水,山下的河河沟沟全干涸了。
没有了水,花草、树木枯黄了,庄稼瞎了,雀鸟飞走了,牲畜渴死了。
从此,年年闹旱灾,真是万里一片焦土,人们过着没吃没喝的艰难日子。
人们日夜盼望,天池里的水能流下来,好灌溉山下的万亩良田,可是那条万恶的、凶狠的长虫总守在天池边,多少好汉去跟它搏斗争水,都被它吞进肚里边。
从那以后,山下更加干旱。
在长白山脚下,有个柳树屯,屯里有个姑娘名叫水仙,她聪明伶俐、沉着勇敢。
从小就经受了干旱年头的苦难,那个害人的长虫,也听老人们讲了无数遍。
小水仙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练一身本事,长大了好去杀长虫,把天池里的水放下来,让山下的人免遭干旱。
小水仙练本事吃得苦,舍得力气,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她每天都要顶着星星起来,在石壁上练拳术,迎着风练射箭。
老阿妈为了鼓励她继续苦练,把水仙的名字改为“牡丹”。
“牡丹”两个字,在当地民族的语言中是“曲折”的意思,告诫水仙要经住曲折的考验。
姑娘发誓不辜负阿妈的期望,一定要练出真本事,为乡亲们除害报仇。
大雁飞走了十次又飞回来十次,姑娘从没有间断过一天,达子香花开了十次又谢了十次,姑娘的武艺练得十分神奇,挥拳能击碎石壁,放箭能射断空中的细线,双脚一跺能蹿出九十九丈远,可是她不**,还继续练……。
就在牡丹十七岁那年,长白山下更加干旱,天池不往下流水,老天也不把雨露降到人间,毒辣辣的太阳烤得大地冒烟,干燥的热风吹得庄稼、树木沾火就燃。
牡丹下决心要上山去斗恶魔,把天池里的水引到山下,好解救干旱。
人们听说牡丹要去战凶恶的长虫,都为她献酒祭天,都祝愿她早日凯旋。
阿妈给她做了双千层底鞋,一百九十九岁的老爷爷,给了她一把祖传的斩妖宝剑。
乡亲们嘱咐的话儿说了一遍又一遍,送来的礼物一件又一件。
牡丹含泪告别了乡亲,把父老的话都牢记在心间,暗暗发下誓言,不消灭长虫夺下来天池里的水,就永不回还。
牡丹身背宝剑,一直向长白山顶上走去。
长白山高入云端,长白山树密不见天。
长白山路程远,要走七七四十九天。
牡丹走的脚起了泡,牡丹走的腿疼腰儿酸,可是她不懈劲,乡亲们嘱咐的话,一直响在耳边。
长白山的雾浓,看不见路,牡丹眼前有明灯一盏,为乡亲们造福,是她的坚强信念。
长白山上的雨多,衣服总也不得干,牡丹心中有团烈火,为引天池里的水,她不惧火海刀山。
长白山上的毒虫猛兽多,经常出来把路拦,牡丹浑身是胆,因为她身上背着老人给的斩妖宝剑!走了一天又一天,牡丹终于到了长白山顶,一眼就望见长虫卧在天池边。
它饮着清凉的水,尾巴也泡在水里边,那样子实在清闲。
它身旁是堆堆白骨,到处扔着生锈的戈矛、刀剑。
见到仇敌,怒火冲天,都是你这恶魔,霸占着天池里的水,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干旱年,荒芜多少土地,饿死多少老人孩子,我为了除你,风风雨雨苦练了多少年。
今天见到了你,不把你除掉,我决不回还!牡丹姑娘躲在岩石后面,从身上取下弓箭,瞄准长虫的左眼,长虫突然一声怪叫,张开大口,龇到外面的大牙像钢叉一般,那嗓子眼犹如一口井,从里面喷出毒涎,原来它嗅到了有人来在身边。
牡丹心没惊,身没颤,心中充满了仇恨,一心要
除掉这个恶魔。
她牙一咬,心一横,嗖地射出了一箭。
这一箭不偏不歪,正好射穿了毒蛇的左眼。
长虫疼得在地上打滚,真如倒下来一架小山,周围的树木,全被滚倒,岩石也四处飞溅。
那长虫忽然纵身跃起,凶猛地扑向牡丹姑娘。
牡丹姑娘双脚一跺,跳到了对面的山头上。
长虫吼叫着飞过来,张开大嘴,要把牡丹姑娘吞进肚里。
姑娘灵巧地闪到一边,就势向上一跳,跳到长虫的脑袋上,拔出老人送给的斩妖宝剑,挥剑猛砍。
长虫又蹦又跳,又摆头又甩尾,要把牡丹姑娘从头上摔下来,牡丹姑娘牢牢地站在长虫头上,拚着力气,宝剑猛砍。
一剑接着一剑,鲜血涌如喷泉。
就这样从山上杀到山下,从这山杀到那山,只杀得天昏地暗,树倒山颤,虎狼都跑了,雀鸟飞得远远。
杀了七天七夜,牡丹姑娘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粒饭,可是她想起山下人受的苦难,勇气倍增,继续奋战。
后来她想出了一个绝招儿。
当长虫张着大嘴向她扑来时,她手握宝剑,嗖地一下,钻进长虫嘴里面。
长虫高兴的发疯,心想:这回我又胜了,霎时让你在肚里变成粪便。
牡丹姑娘从长虫嘴里,又到了肚里,感到又闷又热,把手中宝剑猛的往下一插,宝剑插透长虫肚皮,剑尖儿钻进地里,长虫疼的猛向前一蹿,锋利的宝剑把长虫的肚子全都剖开了。
长虫哀叫几声,死去了。
牡丹姑娘从长虫肚里爬到了外面,见到长虫死了,她高兴地真想放声欢唱,可是眼前一黑,昏倒在山坡上了。
她又累又乏,浑身上下血迹斑斑,再也站不起来了,长眠在天池旁边。
百鸟飞来为她歌唱,山风吹来为她把血迹擦干。
百花为她盛开了,天池里的水,欢蹦乱跳地流下了山。
流进池塘里,鱼儿飞跃,流进田野里,禾苗迎风招展。
流进花丛中,花儿更鲜艳。
山下的乡亲们,见天池里的水流下来了,流成了一条美丽的江,人们把这条美丽的江叫做牡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