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心病证候(1)
【中医基础知识】脏腑辩证: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中医基础知识】脏腑辩证: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
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有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虚淤阻与心火亢盛证。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共有症状: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心气虚的临床表现:
面色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辨证要点为心脏及全身功能活动衰弱。
心阳虚的临床表现:
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暗紫,脉细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为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心血虚的临床表现
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为心病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
心阴虚的临床表现
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为心病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
心血淤阻与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淤阻的临床表现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引臂内侧疼痛,尤以左臂痛厥为多见,一般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
辨证要点: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内臂,时发时止。
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
辨证要点为: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
1心病的辨证分型

心病的辨证分型一、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注】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为喜。
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血液的生成,并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①心主血: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②心主脉:指心气鼓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脉管的舒缩,推动血(2)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心、血、脉三者密切相连,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①心与血—心行血,血养心;②心与脉─构成闭合系统,心气鼓动脉搏;③血与脉─脉为血府,血养脉;④心气—推动;心血—濡养;⑤心阴—制约;心阳—温煦,激发。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舒畅)。
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映的部位。
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4)心主血脉的病理表现①心气虚-心悸(鼓动无力),脉虚、面色淡白、舌淡,自汗。
②心血虚-心悸(心失所养),面、唇、舌色淡,脉细弱。
③心阳虚-心悸,胸闷或痛,形寒畏冷,舌淡胖或紫暗,脉弱或结代。
④心阴虚-心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注】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内经》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心在液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气虚轻。
心阳虚重,气虚以倦怠为主,阳虚畏寒为主。
西医对照:心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是指的心脏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一些心脏功能性症状。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尝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类的证状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发病机理]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疗大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对症方药] 参附汤加味。
[重点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特效腧穴] 内关极泉天池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辨心病证候

【辨证要点】中焦虚寒+小肠分清别浊异常表现
病案分析
潘某,女,18岁,半月前因高考落榜,烦躁失眠 ,近日则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躁不安,终日 不眠,面红目赤痰多,小便黄少,大便干,三日 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请作出脏腑辨证,并进行辨证分析。
证型:痰火扰心
分析: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灼液为痰,痰 火内扰,心神失常而致神志错乱。面红目 赤,溲黄便干是内热炽盛,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是痰热内蕴。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
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之证候。
心阳 衰极
血行不畅,瘀阻心脉
心痛剧烈,口唇青紫
不能卫外
阳气衰亡
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 呼吸微弱 面色苍白 脉微欲绝
不能温煦肢体
阳 气 暴 脱
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 阳气外亡,温运血行无力,脉道失充
心失温养,神散不收
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阳气外亡
辨证要点: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出现亡阳症状
相
病 机
同
临床 表现
不
病 机
同
临
床
表
现
心气 虚证
心 心阳 机 虚证 能 衰 弱
心气不足, 自汗体乏,面色无华, 不能鼓血脉 舌质浅淡,脉细弱 心脉失养
心阳 暴脱
心悸 心阳不足, 畏寒肢冷,心胸憋 气短 不能温通 闷,面唇青暗,脉 神疲 胸阳行血 结代 倦怠 乏力 活动 阴阳离绝, 四肢厥逆,冷汗淋 加甚 心阳不能 漓,气息微弱,脉 内敛浮越 微欲绝 外泄
小肠辩证
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 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
心热之邪下移小肠所致。
中医诊断学--辨心病证候 PPT课件

心气虚, 心动异常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心悸怔忡 胸闷气短
宗气运转无力
自汗 气虚卫外不固 心气虚, 面色淡白,舌淡 机能活动 运血无力,气血不充 减退 脉弱或数而无力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脉气不相接续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及气虚证
2018/10/8 中医诊断学 3Biblioteka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2018/10/8
中医诊断学
7
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心阴亏少,心血失养,心动失常 心失所养 心神不宁 心失濡养,虚热扰心,心神不宁 心悸怔忡 心烦、失眠、多梦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阴不制阳 虚热内生 寐则阳气入阴 营阴受蒸外泄 虚热上炎 盗汗 两颧发红 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及阴虚证。
中医诊断学 15
2018/10/8
相 病 机 痰 迷 心 窍 证 痰 火 扰 心 证 2018/10/8 临 表
同 床 现
不 病 机 临 床 现
同 表
痰 浊 犯 扰 心 神
神志痴呆,意识朦胧,精 神抑郁,表情淡漠,面色 痰气搏结, 晦滞,舌苔白腻,脉沉弦、 阻闭心窍 神志异 或弦滑。(静、无热象) 常,喉 中痰鸣, 发热狂躁,打人毁物,或 苔腻脉 神昏谵语,面赤唇红,舌 滑 痰火搏结, 苔黄腻,脉滑数。 内扰心神 (动、有热象)
中医诊断学 9
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是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心火内炽 心火内炽 内扰心神 里热实盛 火热循经上炎 实火上炎 心火炽盛 火毒雍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 吐血衄血 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失眠甚则狂躁谵语 面赤,口渴,溲黄,便干, 脉数有力 舌尖红绛,生靡点,腐烂疼痛 心胸烦热
中诊 脏腑辩证(心病) (1)

情志不遂,气郁生痰
痰浊内盛,夹肝风上扰
痰迷心窍证
•定位症状
•意识模糊,昏不知 人;精神抑郁 •表情淡漠,神志痴 呆,喃喃独语举止 失常;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痰浊内 盛
•口吐涎沫 •喉有痰声 •面色晦滞 •胸闷呕恶 •苔腻脉滑
九、痰火扰神证
概 念
痰浊与火邪蒙蔽心窍、神昏之证 精神刺激,怒而气郁化火, 火炼液为痰 外感温、湿热之邪,热邪 灼津为痰 痰火内扰
病例讨论
病案二: 李某,女,55岁。近一年来常有心 口痛,每次几秒到几分钟,休息后可 缓解,昨天天气变冷又加重,平时畏 寒,心悸气短,面色淡白,舌淡胖, 偏暗,有瘀斑,脉沉涩。 心脉瘀阻证
病例讨论
病案三: 王××,男,65岁。两年来心前区疼痛,时 发时止。平素常感疲劳,劳累后胸闷、气短、 心悸症状加重,汗出较多,心前区有刺痛感。 近2天来心前区刺痛症状加重,尤其在夜间, 发作次数较频,心悸怔忡,睡眠较差。面色 少华,唇色黯。舌淡暗,有瘀点,脉细涩。 心脉瘀阻证(气虚血瘀)
心阳虚脱证
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痰蒙心神证 心火亢盛证 痰火扰神证 小肠实热证 心脉痹阻证
三、 心气虚证
概 念
机 制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先天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久病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气虚鼓动无力
气短胸闷 --- 宗气不振
气 虚 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
自汗,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脉弱 --- 气虚 辨证要点 心悸、胸闷+ 气虚症状
心的生理与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开窍于舌
心悸 失眠多梦 怔忡 心烦健忘 心痛 神昏神乱 脉结代/促
《辨心病证候》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辨心病证候
心病特征性表现(定位): 心居胸中----胸闷、胸痛 手少阴心经循上臂内侧---痛引肩臂内侧 心主血脉----心悸、怔仲
编辑课件
中医诊断学
心主神志----失眠、多梦、健忘、神昏
谵语、神乱(癫、狂、痫)
心开窍于舌---舌痛、舌疮
编辑课件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气滞心脉:胀痛,伴胁胀,善太息,脉弦(气机郁滞)
编辑课件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4、证候分析:
心失温养:心悸怔忡。 心脉痹阻:心胸憋闷疼痛。 经脉牵引:肩背内臂引痛,时作时止。 瘀血阻络,痰阻经脉,寒凝经脉,气滞经脉,故有各种兼证。
5、治法:通阳化瘀 6、审证要点: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与瘀血症共见为主 7、注意:本证为本虚标实,发作为实证,缓解为虚证,各种诱
引肩臂痛 血瘀象:唇青紫、舌紫(瘀血、瘀斑)、脉细涩
编辑课件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2)个性: 瘀阻心脉:刺痛,伴舌暗或青紫色,瘀点瘀斑,脉细涩
或结代(瘀血内阻)
痰阻心脉:闷痛,伴体胖痰多,身体困倦,苔白腻,脉 沉滑或涩(痰浊内盛)
寒凝心脉:痛剧,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伴 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邪内盛)
心阳虚有虚寒内生的表现。
编辑课件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五、心阳虚脱证
1、概念: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 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2、病因: 心阳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寒邪暴伤阳气; 痰瘀阻塞心窍。
编辑课件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诊断学
3、临床表现:心阳虚为基础。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心
中医诊断学60,61,62讲辨心病肺病证候

我们下面开始讲脏腑辨证了。脏腑辨证临床用得很多,现在脏腑辨证应该是很容易学了,前面那些东西都学过以后,我们给同学们讲课的时候,脏腑辨证基本上是一种复习的形式,就让同学自己去想、去启发,老师并不作很多详细地讲解了,你去综合运用的问题。什么叫脏腑辨证?就是根据脏腑的生理机理、病理特点,对照病情、临床表现,看它属于哪一个脏和腑的问题。病发生在哪一个脏、哪一个腑,就(是)判断病变的脏腑病位。当然判断脏腑病位,一定要加上前面我们学的第八章的病性辨证,脏腑病位上的什么性质的这样一种辨证方法,因为病性第八章学过了,第九章我们就重点是了解哪一个脏腑的病位,这个病位它属于什么性质?这样一种辨法。实际上就是病位和病性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种辨证方法叫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认识过程不讲了。它的意义:一个它是八纲辨证的深入,重点是辨明病位。作为脏腑辨证,最关键的是要把病位搞清楚,因为病的性质在我们前面那一章已经讲了,都是那些性质,只是病位不相同可能出现不同的性质。所以脏腑辨证是以定脏腑病位为主。但是我们定位实际上不仅仅是脏腑,脏腑是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但是有些病还没有到脏腑,表证还没有到脏腑,你说是哪个脏腑的卫?一般要归类(的话)归属于肺,因为肺主皮毛,但是严格的说它不是肺的问题。所以脏腑定位除了脏腑以外,肢体关节游走疼痛、关节痛这个痹病,你说是哪一个脏腑的问题?是肾的问题!因为关节痛是肾,它肌肉痛是脾,不好定位。所以主要是脏腑定位,我们定病位主要是定脏腑,但是还有定其他的。第二个它是一个完整的证候,因为刚才讲它既辨了病位,特别重点的是辨病位,并且又要辨它的病性,有了病位和病性两个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完整的证名。心,病位在心,血虚,心之血虚,所以心血虚就是一个完整的证名。我们说心,光只讲心,不是一个完整的证名,心的证,心的什么证?不完整,不是最后诊断。血虚证按道理说也没有完整,为什么?它没有说是哪个脏腑、哪个位置上的血虚?只有心和血虚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证名。因为脏腑辨证是以定病位以及它病位上的性质改变,所以它是个完整的证名。是基本的方法,脏腑辨证最常用的,特别是内妇儿科,基本上就是按脏腑辨证,要辨的证可能百分之八九十,都已经概括进去了。一上午如果看30个、40个病人的话,可能20多个、30个都是按脏腑辨证辨的,(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第四个脏腑辨证概念确切,内容具体,系统完整,比较容易掌握。为什么?脏腑辨证虽然很早就有了,《内经》就开始有了,《中藏经》里面比较详细的讲了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讲了脏腑的证候,后来很多医家对脏腑辨证都有很长足的发展,但是真正脏腑辨证很完整的形成是在什么时候?就是按现在讲的脏腑辨证这样的内容,是在二版教材。二版教材的脏腑辨证完整形成以后,(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有四十多年了,到现在总体结构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了,基本就定下来了。为什么?它的系统比较完整,概念比较确切,大家比较容易掌握。为什么?告诉这个历史,当时有一个卫生部的部长助理,后来当副部长叫做郭子化,郭子化就主持中医的二版教材,在哪里定的?在庐山。开始写的脏腑辨证,请了一些很有名的老医生去,编二版教材,当时的很有名的老医生去了,那些老医生们看病是会看,书也背得很熟,但是你要把它真正按照现在这种教材编出来,他编不出来。当时郭子化在会议上就问,《伤寒论》谁哪个的?“某不才,愿意献上一二”,他就背上来了,从第1条就背到300多条,就背下来,他又把哪个的话背上一段,《金匮要略》怎么说的?都背得很好,真正背的原文要把它写成教材,写不出来。这怎么办呢?这些老先生们要他写教材写不出来,后来就找了四个很有名的西学中的,包括现在还在的廖家贞,还有张湖北张什么祥,几个,就去编了,这四个西学中的,他是西医,脏腑解剖、生理他很熟,再把中医的东西一结合上去,就变成了现在的脏腑辨证,所以(有)条理性、系统性,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心有什么功能,肝有什么功能,脾有什么功能,肠子干什么的,什么病归属于肠,什么病归属于肝,他就结合得很(好),加上一点中医的话,这一上去,就变成了现在的脏腑辨证。因此脏腑辨证从那个时候一出来,藏象学说这是中医建国十周年,中医的一大贡献,藏象学说包括里面的脏腑辨证,就成为当时中医最完整最好的一个成果。它有助于我们学习其他的辨证方法,它的理论比较系统完整,大家就容易用。因此现在有很多人基本上只晓得用一个脏腑辨证了。但是它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刚才讲到,不足的地方一个方面就是外感病、表证不好说,还没有到脏腑,外感病它确实有卫、气、营、血这么(个)层次,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不断的深入,(有)这么一个过程,用脏腑辨证不好辨,由心就发展到肺,由肺又到肝,由肝又到了肾,没有这么明显的规律。脏腑辨证我们都知道,脏腑辨证你说它的演变规律是什么?是肺开始到心、心到脾、脾到肝、肝到肾,是这么一个顺序吗?没有这么一个固定的顺序。有不少的外感病,象卫气营血,它是能够体现出来,卫分证到了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是能体会得出来的,脏腑辨证应该说应用起来就有它不足的地方了。再就是有一些局部的病,脏腑的症状还不明显的时候,你说怎么归纳脏腑?就不好归纳了。比如说一个皮肤的病,就是个皮肤上长癣,或者有时皮肤上瘙痒,或者甚至象上次讲白斑病,他突然之间就白头了、白了,你说是哪个脏腑的问题?肝还是肾、还是脾?不好归纳,所以也不是脏腑辨证所有都能归纳进去的。有些要归纳是强勉归纳,眼睛红是肝火,口里面生疮是脾火、心火,耳朵怎么样就是肾,这是强行的配合,真正是不是心的问题、肝的问题?也很难理解,有些问题很难理解。因此我们还应该发展专科辨证,我专门写了两篇文章讲专科辨证,并且有一系列的专科辨证的证候、有一系列的文章报导,还应该要抓。不是所有的证都能够用脏腑来概括进去的。学习方法:我们讲的这些脏腑辨证,学习方法复习式。复习什么?一个就是要熟悉原来藏象的理论、学藏象学说,脏腑辨证,你必须要把中基讲的藏象理论、藏象学说要搞清楚,知道生理才能够推断病理,这些病理才能够用生理机制去进行解释。第二个,一定要辨清病性,这是关键,第八章病性辨证你没有学好,你没有掌握气滞、血瘀、痰饮、气虚、血虚、亡阴、亡阳,这些问题你没有学好,脏腑辨证那你也学不好,学好了那些东西,学脏腑辨证就是复习总结。强调两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瘀 痰浊 寒凝 气滞 导致 心脉 不畅
瘀阻心脉 痰阻心脉 寒凝心脉 气滞心脉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
精品课件
刺痛兼见瘀血内阻的症状
闷痛兼见痰浊内盛的症状
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 痛减,伴寒邪内盛的症状
胀痛,发作与情志有关, 常伴气机郁滞的症状
痰蒙心神证
痰蒙心神所导致的证候
痰浊犯扰心神
痰浊蒙闭心神 肝风夹痰上扰
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心动失常
胸阳不展,阳虚寒凝 经脉不通
轻则心悸,重则怔忡 轻则胸闷气短重则疼痛
温煦失职
畏寒肢冷,面色晄白
阳虚生 阳虚寒凝 卫外失固
自汗
寒温煦
水气不化
舌淡胖,苔白滑
失职
阳虚鼓脉无力
脉微或沉迟无力或结代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或痛及精品课阳件 虚证
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之证候。
精品课件
心血虚证
心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动失常
心悸怔忡
血不养心,心神不安
失眠,多梦
血虚不荣 体失荣养
血虚不能上荣头面 血少脉道失充
头晕,健忘,面色淡白 或萎黄,唇、舌色淡
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精品课件
心阴虚证
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主讲 郑进 教授
精品课件
虚证
心 病 常 见 证 型
实证
病 案
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
心阳虚脱证
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心火亢盛证 心脉痹阻证 瘀阻脑络证 痰蒙心神证 痰火扰神证
三证鉴别
二证鉴别 二证鉴别 二证鉴别 二证鉴别
精品课件
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 畅。失于所养所表现的证候
无火热之证候, 以神志昏蒙、淡 漠、抑郁、痴呆 等相对静止的症
状为特征
火热证候明显, 以躁狂谵妄、面 赤、发热等燥热
的症状为特征
精品课件
相
同
不
同
病 临床
病
临
床
表
机 表现 机
现
痰
神志痴呆,意识朦胧,精
迷 心 窍 证
痰 火 扰 心
痰 浊 犯 扰 心 神
神志异
痰气搏结, 阻闭心窍
神抑郁,表情淡漠,面色 晦滞,舌苔白腻,脉沉弦、 或弦滑。(静、无热象)
心气虚,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心悸怔忡
心动异常
宗气运转无力
胸闷气短
心气虚, 气虚卫外不固
自汗
机能活动 运血无力,气血不充
面色淡白,舌淡
减退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脉弱或数而无力
脉气不相接续 脉结、代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及气虚证
精品课件
心阳虚证
心阳虚证是由于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
生所表现的证候
心阳虚 衰胸阳 痹阻
心阳不振 心胸刺痛,痛引肩背内臂, 瘀阻心脉 时作时止。
头痛头晕,或神昏,面色不 瘀血犯头 泽。 阻滞脑络
精品课件
瘀阻脑络证
瘀血犯头,阻滞脑络,以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候
瘀血阻滞 脑络不通 脑神失养
瘀血内阻
瘀血阻滞脑络 不通则痛
气血不得正常输 布,脑失所养
心阳衰极
血行不畅,瘀阻心脉
阳气衰亡
不能卫外 不能温煦肢体
阳
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
气
暴
阳气外亡,温运血行无力,脉道失充
脱
心失温养,神散不收
阳气外亡 辨证要点: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出现亡阳症状
精品课件
心痛剧烈,口唇青紫 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 呼吸微弱 面色苍白
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脉微欲绝
心气 虚证
面红目赤,呼吸 气粗
神昏谵语 躁扰发狂
心烦失眠,甚则 发狂,胡言乱语, 狂妄打骂(狂病)
痰热内盛阻气伤津
面赤气粗,胸闷痰鸣,痰黄粘稠,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神昏,谵语,狂躁与痰火内盛症状并见
精品课件
证型
证候归 类
相似
不同点
痰迷心窍 痰火扰神
阴证 阳证
均有神 志异常 及痰浊 内盛的
症状
血
脉、官、窍失 无华,唇舌浅淡,
虚 证
心 阴
营血 亏乏 阴津 耗伤
心悸, 失眠, 多梦
养
脉象细数
心阴不足,阴 五心烦热,潮热 阳失调,虚热 颧红,舌红少津,
虚
内生
脉象细数
证
精品课件
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证是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心火内炽
心火内炽 内扰心神
里热实盛
实火上炎
火热循经上炎 心火炽盛
火毒雍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
心胸烦热 失眠甚则狂躁谵语 面赤,口渴,溲黄,便干, 脉数有力
舌尖红绛,生靡点,腐烂疼痛 吐血衄血
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辨证要点:失眠、烦躁、狂谵及舌尖红绛、舌疮等实火内炽见症
精品课件
相 同
病 临床 机 表现
心
火
亢
盛
心烦
证 火热 失眠
上炎 舌红
心
脉数
阴
虚
证
不
同
病
机
临
床 现
表
心火内炽 实火上炎
面赤口渴,狂躁谵语, 便秘溲赤,口舌生疮, 舌尖红绛,脉实数而 有力
阴不制阳 虚火内扰
精品课件
颧红潮热,心悸不宁, 五心烦热,低热盗汗, 舌红少津,脉细数无 力
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是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痹阻心脉所反映的证候
心脉 痹阻 气血 不畅
心阳不振,失于温养,心动失常 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痹阻 手少阴心经经气不利
心悸怔忡 心胸憋闷疼痛 痛引肩背内臂
常,喉
中痰鸣,
苔腻脉
发热狂躁,打人毁物,或
滑
痰火搏结, 内扰心神
神昏谵语,面赤唇红,舌 苔黄腻,脉滑数。 (动、有热象)
证 精品课件
相
同
不
同
病 临床 机 表现
瘀
阻 心 脉 证
瘀 阻 脑 络
瘀 血 阻 滞 气 血 不 通
头晕健忘 心悸失眠 局部刺痛 痛如锥刺 痛处固定 舌有瘀斑 脉细涩
证
病
临
床
表
机
现
心阳 虚证
心阳 暴脱
相 同不
同
病 临床
病
机 表现
机
临
床
表
现
心气不足, 自汗体乏,面色无华,舌
不能鼓血盈 质浅淡,脉细弱
心 机 能 衰 弱
心悸 气短 神疲 倦怠 活动 加甚
脉神脉失养
心阳不足, 畏寒肢冷,心胸憋闷,面 不能温通胸 唇青暗,脉结代 阳行血乏力
阴阳离绝, 心阳不能内 敛浮越外泄
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气 息微弱,脉微欲绝
精神抑郁,痴呆朦胧 (癫病)
突然昏仆,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痫病)
痰浊内阻
气血不畅
面色暗滞,胸闷痰鸣 呕恶,苔白腻,脉滑
辨证要点: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与痰浊症状并见
精品课件
痰火扰心神证
痰火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 外感热病
痰火扰乱心神
里热蒸腾,充斥 肌肤
里热蒸腾上炎
痰火扰乱心神
内伤病Leabharlann 痰火内盛 闭扰心神发热
心失所养 心神不宁
心阴亏少,心血失养,心动失常 心失濡养,虚热扰心,心神不宁
阴不制阳 虚热内生
寐则阳气入阴 营阴受蒸外泄
虚热上炎
心悸怔忡 心烦、失眠、多梦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
盗汗 两颧发红
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及阴虚证。
精品课件
相
不
同
同
病临 床
病
机表 现
机
临床表 现
心
心血不足,神、 头晕健忘,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