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合集下载

论武宗灭佛

论武宗灭佛

浅析武宗灭佛姓名:胡月箫院系:历史师范摘要: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正是忠实的写照。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也许是盛极而衰,佛教先后遭遇了三次法难。

第一次为北魏太武帝灭佛; 第二次为北周武帝灭佛; 第三次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 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发生的灭佛事件,灭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影响巨大。

武宗灭佛的原因是有许多的,客观上有整顿思想加强中央集权,主观上有武宗信仰道教,不喜佛教。

关键词:唐武宗灭佛唐代诸帝对待佛教的总体态度,基本上是整顿和利用。

在唐代的二十个皇帝中,除了发动“会昌灭佛”的武宗外,其余诸帝均对佛教采取了既管理、整顿又扶持、利用的政策。

武德八年( 625年) , 高祖排了三教先后: “老先, 次孔, 末后释宗。

”①贞观十一年( 637年) , 太宗诏令“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②可见当时并无“灭佛”之举, 而是兼容并包, 只是地位上排了先后。

武则天时期,她利用佛教为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大造舆论,在她统治期间,佛教得到广泛支持,从而使唐代佛教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由此可知,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对佛教的态度基本上是宽容的,并且在适当时候加以利用,佛教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佛教在统治者开明宽松的政治下发展。

但那是在唐王朝的鼎盛时期,而安史之乱后, 唐朝国力迅速衰退, 以往那种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完全开放的勇气和信心丧失殆尽,且各种社会矛盾、弊端都显现出来。

武宗时期, 唐朝的整个经济结构已经非常脆弱, 统治者神经紧张,很难有之前的那种大国自信和气度,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就发生改变了。

资治通鉴中写道:上恶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道士赵归真等复劝之;乃先毁山野招提,兰若,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

佛教历史上的惨剧 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佛教历史上的惨剧 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佛教历史上的惨剧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佛教,世界上最早的宗教。

至2010年,全世界约有12亿佛教信众,是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之一。

在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

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

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

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

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

这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性宗教,在我国历史上却出现了灭佛事件,称为“三武一宗”。

他们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佛教是外来宗教,是一种异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必然会引起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矛盾。

另外,佛教的发展,需要由巨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持。

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会引起世俗统治阶级的不满,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

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

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

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

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狂热毫不亚于一场全国范围内对某些人的极端崇拜。

在这样的狂热下,那时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现在,而且那时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

然而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便发生了多次反佛运动。

佛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关键是触动了封建王朝统治者,同时信徒众多,也触犯了封建王权的统治。

世界佛教史上的教难

世界佛教史上的教难

世界佛教史上的教难[作者:佚名来源:佛教天地点击数:529 文章录入:admin ]佛教是崇尚和平的,自古以来,不知受了多少迫害,宁可自我牺牲,都在默默的忍受。

印度的佛教,遭受回教和婆罗门教的摧残,佛教几乎在印度灭绝;中国的佛教,受道教向皇帝的唆使,有三武一宗的教难;耶稣教的太平天国也以破坏佛教为能事。

世界上佛教所流行的国家,都有一页被迫害的辛酸史。

日本日本为一岛国,由于与外界往来频繁,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也相对提高,如派“遣唐使”到中国及朝鲜了解政治、文化、社会等情况。

即使如此,佛教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时,仍不免有保守势力者持反对看法。

在明治维新时,政府一方面极力吸取西方新科技、文化,另一方面却保守的维护传统的神道思想,日本佛教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

佛教初传时期西元五四六年,朝鲜半岛的百济王遣使致赠日本钦明天皇一尊金铜释迦佛像,不料竟引起朝中持保守与先进两派思想者的激烈争论。

当时,中连物部尾舆及大夫中臣鎌子坚持反对:“我国家之王天下者,恒以天地社稷百八十神,春夏秋冬祭拜为事,方今改拜蕃神,恐致国神之怒。

”时值流行天花,他们更以此迁怒佛教,向天皇进谗言,烧佛殿,并将佛像弃置江中。

到了敏达天王(西元五七二——五八五年在位)时期,疫病再度流行,物部守屋与中臣鎌子之子中臣胜海又上奏:“疫病流行,国民将绝,恐及天皇陛下。

”将病因归咎于崇佛所致。

于是天皇下诏断绝佛法,守屋焚烧寺塔,抛弃佛像,不仅夺去当时善信、禅藏及惠善三位比丘尼的法衣,并且将他们拘禁,当街刑以鞭打。

这是日本佛教法难的开始。

江户时代的排佛日本幕府时期,僧团受到很大的奖励,奠下日本佛教兴盛的基础。

但到了江户时代,由于过于安逸,逐渐失却积极进取的精神,思想也不够灵活,形成单纯的“读经佛教”。

当时僧团流于乖腐,暴露违戒、修持怪异法门等现象。

于是,一般社会人士的指责纷至沓来。

原本势力渐抬的儒学,终于发难,主张废佛。

天保十四年(西元一八四三年),儒学大盛的水户藩着手进行排佛,淘汰僧尼,毁坏寺院,并将佛像鎔铸成大炮。

玄奘及其五不翻

玄奘及其五不翻

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 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 “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 奘进入北印度境,公元六三一年,玄奘终于到达他 向往已久的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时约十月初,这是 他离开长安的第五年。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 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 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 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 助译。于麟德元年(664)二月逝世。据载,玄奘 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 人均称为新译。
玄奘及其“五不翻”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 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 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 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 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 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 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 升座一些解释: 一、对道学中的秘密称谓,如咒语等,不可以翻译。 选择音译。eg.佛教六字真言。 二、由于词汇的含义太丰富的,一翻译就成了注解 了,所以也不翻译。由专门的注解在篇后说明。 三、对于找不到对等的说法的,也不翻译。如西方词 汇中有灵魂但无“魄”的说法等。 四、由来已经很久,口头习惯的语言,虽然可以翻 译,但要尊重它的历史原生性,不做翻译,保持原貌, 留待专门注解。如一些道家人物的仙号等。 五、对一些包含至理的学术、道学名号,如“灵 悟”,一旦成为专有名词,道学公认的,也不好直接 翻译,翻译则容易失去其中智慧本意。适宜保存特色。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课件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课件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重的浩劫。

不但令佛教文化遭遇空前劫难,更对我国众多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害。

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

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起因于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及宰相崔浩的谗言所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兴建不少寺院。

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

北魏灭北凉后,还带回许多沙门到京师,当时对北魏佛教产生重大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等人都是来自凉州。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霄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

6 第五讲 玄奘与五不翻

6 第五讲  玄奘与五不翻

解释: 玄奘所谓的不翻,就是用音译。音译即 不翻之翻。他具体提出了五种情况不翻,即神 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 音译,以及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例如,“般 若”一词显得庄重,意译为“智慧”就显得轻 浅了;“释迦牟尼”如意译为“能仁”,则其 地位便似乎不及中国的周公与孔子了;“阿耨 (nou\) 菩提” 如译为“偏正知”,则难以与中 国道教所言相区别;“菩提萨 ”,如译为“大 道心众生”,也显得低劣。凡是遇到此类名词, 皆宜不翻。
第五讲 玄奘与“五不翻”
我国佛教翻译史上最著名的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不空(一说为义净),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和玄奘,尤其玄奘最 为突出。佛教史学家把罗什以前的译经叫作“古译”,把罗什以 后的译经叫作“旧译”,而把玄奘的翻译称为“新译”。可以说, 玄奘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风格、新局面。 玄奘其人:玄奘(600-664),唐代名僧,通称为“三藏法师”。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西出墩煌,四年后展转 到达印度,至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往返十七年,行程 五万里。回国后潜心译经,先后主持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 五卷,比其他三位佛经翻译大师的总和还多六百余卷,占唐代翻 译佛经的一半以上。被印度学者柏乐天称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 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 玄奘译经的质量,也达到了自有后按照汉语语法改写,最 后由笔人润饰,或增或减,多失原意。而玄奘精通两中语言,又 深通佛理,译经时出口成章。梁启超评价他的翻译说:“若玄奘 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 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五不翻”: 在《大唐西域记》的序文中,玄奘论述了五种不 翻译的情况: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含义多故,如“薄伽(jia)”,梵具六义(自在,

佛教中的八难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八难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八难是什么意思
问:佛教中的八难是什么意思?
大安法师答:八难是障碍众生闻法修行的八种厄难,比如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在三恶道里面受苦都来不及,就无有闲暇,没有机缘见佛闻法修行,这是三恶道的三种障碍。

再就是生到无想天,心思不动,他也不可能闻法修行,这叫长寿天难,这是属于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寿命很长,五百劫,不能闻佛说法。

第五难就是生到边地,边地主要是指北俱卢洲,寿命很长,一千岁,物质生活很富庶,也不会生病,也不会夭折,每天过得很滋润,他就没有出离之心,不能闻佛说法修行。

第六难是指人间的盲聋喑哑难,得人身了,但他是天生的盲人、聋子、哑巴,六根不具。

尤其是盲聋喑哑,障碍他见佛闻法修行。

第七种是世智辩聪难,就是他六根具足,智商似乎也很高,反应很敏捷,逻辑思维也很发达,能言善辩。

但是他都是属于世间的知识技能的范畴,逻辑思维过强,分别心太重,所以他就对出世间的佛法,对那种超然的东西往往就没有感觉,他不相信,怀疑心很重。

就类似于现在这些知识分子,受这种科学教育越多的人,他越难具备宗教信仰,越不会来修行,这是世智辩聪难。

第八种就是佛前佛后,生在佛前,生在佛后,没有生在佛出世的那个时代。

我们现在属于佛后,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但幸亏还有末法,还有佛的遗教的存在。

如果这个末法一万年过去之后,佛后没有佛经、佛法的存在,那就更苦了。

这是八难。

1。

历史上佛道第一次遭遇战:白马寺焚经台事件

历史上佛道第一次遭遇战:白马寺焚经台事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任何一个外来文化想要在中国扎根,那是千难万难。

儒家文化对中国影响最深,2000年多来的重农思想也是中国现在走上社会主义的一个铺垫。

儒家是入世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一直在教导人民做人做事。

道家文化是出世文化,讲究无为,崇尚自然。

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它是一开始就扎根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祖先发现,并代代传承的优良文化。

三国之后天下大乱,佛教乘虚而入,大肆宣传佛教文化,中国开始以儒治世,以佛治心,这成为了历代王朝的法宝。

佛教的传入现在普遍认为是西汉哀帝元年也就是公元2年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机可谓是恰到好处,他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手段,也洗涤了老百姓的心灵。

任何一个外来文化的传入都是极其困难的,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也是在少林寺五乳峰上面壁九年才悟出来的,那就是本土化。

佛教来到中国面临着种种挑战,历史上佛道的第一次相争就发生在今天的洛阳白马寺以南的陇海铁路附近。

佛教传入中国的遭遇的第一次阻击战就是焚经台一事,并且还立了一个碑记载此事,东汉释迦道焚经台,这个碑被收藏在白马寺境内。

焚经台的事情是这样的,白马寺建成后,五岳十八观和太上三洞的道士贺正之、褚善信、费叔才、吕惠通等690人上书汉明帝刘庄,第一次向佛教发出挑战。

道教在中国存在几千年,突然被外来佛教袭击,内心自然过意不去。

贺正之等人提出,佛教虚妄,表示愿意与西域胡僧一较高下。

这件事情就发生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白马寺不久,面对贺正之等人提出的挑战,皇帝自然很是高兴,他也很想知道佛教的法力,到底佛道谁更技高一筹。

东汉永平14年(公元71年),也就是白马寺建立的第3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明帝命人在白马寺南门外修了两个高台。

道士捧着道教灵宝著经600余卷登上西坛,佛教僧人捧着佛像、佛舍利和《四十二章经》登上东坛。

历史上佛道的第一次比试正式开始,双方登上坛之后,开始用火去焚烧本教的经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重的浩劫。

不但令佛教文化遭遇空前劫难,更对我国众多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害。

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

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起因于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及宰相崔浩的谗言所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兴建不少寺院。

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

北魏灭北凉后,还带回许多沙门到京师,当时对北魏佛教产生重大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等人都是来自凉州。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霄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

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籙,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供养沙门,并限期交出藏匿的沙门,若有隐瞒,满门抄斩。

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起义,有众十余万人。

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

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

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

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

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二、北周武帝灭佛第二次的废佛事件发生在北周武帝之时,距北魏太武帝的废佛,约有一百一十余年。

武帝宇文邕,继明帝之后即位,后改元保定。

北周继西魏之后,统领关陇地区,这一带从晋代以来佛教盛行,其中长安曾有鸠摩罗什的僧团在此长期译经传教,影响很大。

当时,全国的僧尼有两百多万人,佛寺有三万多所。

北朝的历代帝王,不少都笃信佛教,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依照先朝往例,礼敬沙门,但由于他励精图治,一心想用儒术平治天下,因此最重儒术。

他在亲政前,曾多次召集臣僚、沙门、道士讨论释、道、儒三教的问题。

当时,他对佛教并没有特别憎恶排斥的观感。

显然的,他后来的废佛政策,主要是受到卫元嵩和道士张宾的影响。

卫元嵩是四川成都人,精通阴阳历算,性情谲诈。

年少时随益州野安寺亡名禅师为沙弥,不耐清苦,佯装狂放,以吟诗咏赋来博取声名,并四处向人预卜未来。

后来还俗,从四川到长安,结交北周权贵。

天和二年(五六七),他向武帝上奏:寺塔佛像对国家治安无益,应该删减。

彻底改革佛教,将佛教纳入国法的规范中。

以经济措施改革佛教界贪婪腐败的风气。

据《广弘明集》卷七记载,卫元嵩的奏文共列有十五条:劝行大乘、劝念贫穷、劝舍悭贪、劝人发露、劝益国民、劝獠为民、劝人和合、劝恩爱会、劝立市利、劝行敬奉、劝寺无军人、劝立无贪三藏、劝少立三藏、劝僧训僧、劝敬大乘戒。

卫元嵩着有《佛道二论》,论辩大小乘;又着有《齐三教论》七卷,阐扬会通三教的思想。

他认为当时佛道二教崇尚空论,违背大慈为本、安乐众生的立教宗旨,主张应该用古代圣王的治道来矫正这些弊病。

他的论点,刚好契合武帝的心意,因此受到重用。

又据《广弘明集》卷八记载,当时民间普遍流传着一句谶语,说“黑衣当得天下”。

深信谶纬之学的武帝,对此预言非常忌讳,卫元嵩和道士张宾就乘机毁谤佛教,指沙门身穿黑衣,必为国禁,道士穿黄衣,必为国祥。

武帝听信他的话,渐渐重道轻佛。

天和四年,先后四次召集佛、道、儒三教学者,论议教义的高低。

武帝的本意,想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但因几次聚众议论,三教各执一词,因此悬而不决。

后来甄鸾上《笑道论》,道安上《二教论》等书,极力为佛教辩护,破斥道教。

武帝对于佛道二教互相攻击,极感不快,敕令暂时搁置二教优劣的议论。

建德二年(五七三)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沙门等,辩论三教先后,结果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

如此一来,引起佛教界的激烈反应,先后有猛法师、道积等人的抗旨直谏。

建德三年,武帝已决心毁佛,召集僧道二众在太极殿辩论,张宾极力斥佛扬道,却被智炫法师论破,武帝乃亲自升座,试图加以论难,不料智炫法师应对安详,陈义甚高,武帝在盛怒之下离开太极殿。

次日,下诏废佛、道二教,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勒令沙门、道士还俗。

当时,被迫还俗的沙门有二万多人,关陇一带的佛法被破坏殆尽。

建德六年,北周灭了北齐,武帝又对北齐之地实行排佛政策,焚毁一切经像,废四万所寺庙,被迫还俗的僧尼达三百余万。

北方佛教一时之间销声匿迹,史称周武法难。

次年,武帝罹患剧疮而亡。

宣帝、静帝相继即位,佛教才又渐渐恢复。

在周武帝废佛以后,部份僧侣混迹民间,或逃匿山林,另有部份僧人则南渡陈朝,因此促进南北朝佛教的交流。

三、唐武宗灭佛唐代佛教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然而,唐代各朝帝王对佛道二教的态度颇为不同,有的扬佛抑道,有的佛道并奉,也有不少位帝王崇道而抑佛。

唐高祖奉道教始祖李耳为祖先;太宗曾下诏置道教于佛教之上;武后则改佛教在道教之上;玄宗曾采纳姚崇的奏章,令僧尼还俗,他虽然尊崇道教,但仍一度敕令注释《金刚经》流传天下;宪宗时,韩愈谏阻迎佛骨,写《论佛骨表》、《原道》等排斥佛教;在穆宗、敬宗、文宗之世,都还依历朝惯例,在宫中设斋行道,但敬宗本人笃信道教;文宗时已有毁佛之议,而且曾经禁止度僧及营建寺院;到了武宗,更是全面性地崇信道教,贬斥佛教。

另一方面,虽然历经几位帝王的崇道抑佛,但佛教在民间的力量反而越加炽盛,僧尼的人数越来越多,寺院也越建越广。

寺院往往领有广大的庄园,并可免除徭役;而僧尼、寺院激增的结果,不免增加国库的负担。

当时不少士大夫基于儒家治术的观点,认为佛教的蓬勃发展将危害国家的经济,因而大加抨击。

唐武宗时,排佛的呼声越演越烈,这使得本已笃信道教的武宗更加决心毁佛。

这时,道士赵归真与宰相李德裕推波助澜,趁机煽动,佛教因而面临一场“三武一宗”法难中最大的破佛事件。

会昌元年(八四一)元月四日国忌日,敕令行香,设千僧斋;但六月十一日的武宗诞辰之日在大内设斋时,敕令两街供养大德及道士四对论议,其中有两位道士被赐紫衣,却禁止释门大德披着紫衣。

武宗在即位之前就喜好道术修摄之事,曾经召请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宫,在三殿修金籙道场,并亲受法籙。

会昌元年的六月中,又召衡山道士刘玄靖入内,与赵归真同修法籙。

会昌二年三月,因李德裕上奏,武宗敕令遣散未曾登录在僧籍名册的僧尼,又不许置童子沙弥,这时已略见毁佛的迹象。

六月十一日,敕令僧道二众在殿前论议,道士二人赐紫衣,僧门仍不得披着紫衣。

会昌三年二月,敕令已经还俗的僧尼不得再行入寺;至于没有登录名籍的僧尼,不仅严禁住在寺中,且不许住在京城或进入镇内。

同年九月,下令各级地方政府严密注意附近寺院的住僧,纵使是登录有案的,如果无法详细说明出身来历,应予逮捕,送到官府盘问。

武宗废佛的政策,是采取渐进方式的,从史料看,其法令之严酷,与日俱增。

会昌四年三月,下令不许供养佛牙、佛骨,如果违反法令,送一钱供养者,即杖打二十下,一时之间,寺院的四处,人迹断绝。

而在宫中的内道场,历来往例均安置佛教经像,武宗却下令焚烧经教,拆毁佛像,在道场内安置天尊老君之像。

六月,在武宗诞辰日,首度不召僧入内议论。

又不许僧尼在街里行走,如有外出,需在钟声未响前归寺;也不许别住他寺,违者敕罪。

由于武宗深信赵归真,赵乘隙进言,认为佛教并非中国本有的宗教,蠹害生灵,应该尽除。

于是,是年七、八月开始,发动空前的法难,敕令拆毁天下山房、招提、兰若、普通佛堂、义井、村邑斋堂等,凡是寮房未满两百间,或没有获颁寺额的道场,则勒令僧尼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武宗敕令天下诸寺不许置庄园,并随时检查寺舍的财产。

四月,敕令僧尼还俗,如有抗命不从的,以违抗圣旨论罪,当场决杀。

八月下诏,大举毁寺,总计会昌年间,拆毁佛寺四千六百余所,招提、兰若等四万余所,被迫还俗的僧尼有二十六万余人,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又将佛像、钟磬等法器改铸为钱币、农具等物,乃至私家所藏金银等像亦敕令限时送官。

此一空前浩劫,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

晚唐以后诸宗的衰颓不振,与这次毁佛有密切的关系。

次年,武帝服用道士金丹,中毒身亡,宣宗即位,诛杀赵归真等人,并大力复兴佛教。

四、后周世宗灭佛第四次法难发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二年(九五五)。

世宗为了贯彻以儒教为主的统治政策,以佛教寺院僧尼乃构成国家财政上的负荷为理由,下诏禁止私自出家;订立严苛的出家条件,并规定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否则无效;不许创建寺院或兰若,违反的僧尼,课以严刑;未受敕额的寺院,一律废毁;民间的佛像、铜器,限五十日内交由官司铸钱,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处死。

总计,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世称一宗法难。

相传世宗下诏毁坏佛像时,镇州有一尊铜制观世音菩萨极为灵验,因此无人敢去毁损。

世宗乃亲自前往该寺,用斧头砍毁菩萨胸部。

显德六年,世宗在北征途中,胸部突发痈疽而身亡。

三武一宗的教难,虽然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以后的茁壮成长,精深伟大的思想已深植社会民心,普受大众的肯定与欢迎,因此,在遭受重重打击之后,却始终屹立不摇,并很快地复兴佛法;而太武帝等四位帝王的毁法废佛,最后也不免自食恶果,遭到凄惨的报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