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_1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1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
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传习录》看完之后发现原来古人也和我们现在的人犯同样的错误。
我理解的上达功夫,就是知识里说的本体论。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觉神秘的东西,就越是感兴趣。
以前我也这样,总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识,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说出去让别人听不懂,自己感觉到很有面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这里面王阳明讲的很清楚,上达和下学是一个功夫,不追求下学的上达全是空中楼阁。
下学就是上达,《中庸》里讲“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不从基础的理论开始,想直接到达哲学的顶峰,那是不存在的。
尤其是儒家,我们是入世的学说。
追求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所以儒家的一切知识都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学的东西要在现实当中可以应用的上。
只谈理论,不落实到实践上,就达不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举的树生长的例子特别的实际。
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设定出树长什么样子,你只有不断的去浇水、培育、养护,它才会向上生长。
至于树能长什么样我们控制不了。
就像儒家说的我们不可能改变任何人那样。
想要追求上达要从自己内在做起,向内求。
心擦亮了,明德显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上达也就实现了。
《传习录》读后感2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读完《传习录》,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蕴含着王阳明先生深邃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人生、道德、修行等诸多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王阳明先生强调“致良知”,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左右,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而“致良知”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良知,只要我们能够去除蒙蔽良知的杂念,就能依照良知去行事,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是否真正遵循了内心的良知。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他人或者追求短暂的利益,做出了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行为虽然可能带来一时的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却会让我们的内心感到不安和愧疚。
书中还提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以往,我总是认为知道了道理就等于能够做到,但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所知付诸实践,才是真正的“知”。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制定的许多计划和目标,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或者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但往往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没有真正去行动。
“知行合一”提醒我,要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阅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也对个人的修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王阳明先生认为,修行不是脱离日常生活去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而是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磨练自己的心性。
这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修行的机会,无论是与家人相处、与同事合作,还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提升自己的修养。
比如,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不急于争辩和指责,而是先冷静下来,从自身找原因,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同时,《传习录》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良知。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技能,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成长。
王阳明先生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内心需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良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讲学语录和论学书信集,读完此书,心中颇有感触。
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在《传习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书中强调的“知行合一”观点,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以往,我们常常将“知”与“行”分开看待,认为先有了理论上的认知,才去付诸实践。
然而,王阳明却指出,知与行本就是一体的,不能割裂开来。
真正的“知”,必然会导致“行”;而真正的“行”,也必然包含着“知”。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是对的,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行动,其实这并非真正的“知”。
只有当我们将所知付诸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成长和进步。
比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这是“知”。
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去锻炼,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
只有当我们每天坚持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身体的变化,体会到健康带来的好处,这才是“知行合一”。
另外,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也让我深受启发。
“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本就存在的道德判断和善良本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从而失去了对良知的坚守。
“致良知”就是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让良知得以彰显。
这让我想起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欺诈、贪污等。
那些人或许在一开始也有着善良的本心,但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迷失了自我,违背了自己的良知。
而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致良知”,在面对抉择时,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同时,《传习录》中对于“心即理”的阐述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一切的道理和规律都在我们的心中。
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地主观臆断,而是强调我们应该从内心去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去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但有时候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判断。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传习录》读后感1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洁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学问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假如领会了这一点,就应当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
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
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
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熬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推断力都有所提高。
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究不断削减,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宝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
但为人虚心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
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
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肯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0篇)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0篇)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篇1王阳明心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天理即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即即人欲:针对朱熹理学而言的。
需要说明的是人欲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本性。
致良知:当人能达到本性是,道德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需要社会制度约束。
知行合一: 从本质上而言,知和兴一体的,不二的。
思考当你能达到活在当下时刻时,知行是融合的。
但在普通人心目中,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精进。
另外特别说明5点:1. 王阳明在书中,说明佛家清心寡欲的修行是错误的,这样让人失去了知觉。
而是在清醒意识和知觉的前提下修炼本心。
2. 大众认知中,修行大多指的是静态进行的,比如冥想打坐禁语等等。
而王阳明提倡静和动共同修炼。
如果只是静中修行,遇到重大事情时,烦躁恐惧等心念又会出现。
3.王阳明在那时就明白根据孩子天赋和性格而针对性教育,不得不说是对现代教育的讽刺。
4.很多人包括外国宗教,佛家,灵修心理学家等所谓专业人士,修行门路巨大错误,还在市场上招摇行骗,没有觉醒的人很容易被误导,走上一条与修行相反的道路。
修行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什么奇妙方式直接抵达最高境界。
而这个过程,必须遵照心的意愿,自然地修行,而不是吃斋念佛,出家等强迫性就可以达到的,而这些行为不但没有正向作用,反而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这是初级修行者要特别注意的。
5.真正的佛家,道家等思想和王阳明心学从本质上殊途同归。
不管以那种思想修行,都要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切记只学不做,空谈误国,空谈误己。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篇2十年前就有机会读《传习录》翻了几页,实在读不下去。
本周(2015年3月底)终于看(听)完了。
感谢当当引入的讯飞语音,没这个估计不可能完成本书阅读——可读性好差。
说下我对王阴明的认识,此公提倡“心学”意思是修心哈;对儒学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还练过瑜伽之类闭气的功夫,有次叫门人把自己埋起来几天,后来挖出来还是活的。
传习录观后感

传习录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和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心中有许多感悟。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这一理念对我的触动极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知道很多道理,却难以将其付诸实践。
比如,我们都明白坚持锻炼有益健康,但真正能做到每天规律运动的人却寥寥无几。
“知行合一”提醒着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动。
只有将所知与所行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书中关于良知的阐述也让我思考良久。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只是被尘世的欲望和杂念所遮蔽。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时,是否能坚守内心的良知。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背自己的良心。
然而,良知是我们内心的指南针,只有遵循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走上正道。
同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资质进行引导。
这让我联想到当今的教育,我们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培养学生,却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标准产品”。
此外,《传习录》中的许多事例也让我看到了王阳明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智慧。
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诸多不顺,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有时候甚至会感到绝望。
但王阳明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转机。
阅读《传习录》,我还深刻体会到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王阳明提倡通过内省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习惯于指责他人,而很少审视自己。
但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的来说,《传习录》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它不仅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习录》读后感6篇

《传习录》读后感6篇《传习录》读后感1《传习录》开篇是徐爱的序言,从这里就能看出徐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伟大。
我用伟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都能配得上。
徐爱把自己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坚信,再到把世人对阳明心学的误解,说成是“本末倒置”。
这些都能看出,徐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打破迷惑的。
他把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窥其藩篱”,一是自谦,二是说阳明心学确实高深。
又说了当世的一些人断章取义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记录的和先生的谈话内容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参证。
后世很多人把徐爱比喻成颜回,可见徐爱在王阳明弟子当中的重要性。
连徐爱自己都说对于阳明心学只晓得一点点,虽有谦虚成分,但我认为说的是真实情况。
他把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用“惊骇”两字来表明。
说明朱本大学已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扎根落地了。
对于新接触的人来讲,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更像一种叛逆直流。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惊讶,惊讶的途中很多人就避开了。
认为这是歪理邪说。
只有一些对真理认真的人才会去思考,王阳明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让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未知的学术;然后再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自己谨慎地去思考,从当中去分辨学说的正确与否,如果不相信就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坚定奉行。
徐爱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并说王阳明在龙场中“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处困养静”是修行,是心态。
在这种心态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经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这种“大中”实际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徐爱还说了两点,第一点是有一些人骄傲自大,总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对的,对别人的学说嗤之以鼻,以点带面或听风就是雨,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人可不觉得他们没有调查,反而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了。
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推荐《传习录》读后感10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习录》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习录》读后感1问:“你看不清楚,怎么看?”老师说:“这只是字面要求,不清楚。
所以,还是从旧社会学起比较好。
他能看得多,理解得多。
只是他虽然为了学业什么都懂,但是一辈子都得不到。
你必须在身心上努力学习。
做不到的,一定要转向自己的心和身体,才能过。
盖四书五经,然说此身心。
这种身心叫道,而身心则清明,没有别的。
这是为了学习心灵。
”——《传习录》我也有同样的问题。
我不识字。
我看不懂怎么办?我还是照字面理解,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儒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个人把知识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正确的知识。
像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公式,都是对的。
然而,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没有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
第二类是有用的知识,即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
我之所以看不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当做正确的知识来读,或者按照以前的方法和套路,如果不结合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印在自己的骨子里,但我还是留在了储备中。
大师说,向他学习主要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应该摒弃旧的模式,创造新的体系。
如果我们在向师父学习的同时遵循旧的套路,还不如不学,这样会耽误师父的时间和我们自己的时间。
我们通常说的是“一本书读一百遍,但就是用心去读。
不用心读,读一千遍也没用。
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修行,都要从修心开始。
有了心才能有意识,有了意识才能主动解决这个问题。
心不在焉不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听,更是浪费时间。
没有综合的知识,即使正确的知识对你也是无用的。
《传习录》读后感2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知行合一,共承文明——《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
《传习录》,钱穆口中“中国人必读的书之一”,蕴藏了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的思想精粹,读它,是对心灵的拷问与洗涤,澄澈与升华。
先生说:“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初读,就令我汗颜,因为我就是那个“知而不行者”。
我自诩懂得的道理不少,可是,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多少?我知道“人生大病,唯一’傲’字”,我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读过”君子温润如玉“,但是,当我盛气凌人时,当我半途而废时,当我得理不饶人时,我敢说,我懂了么?
再品,更汗颜了。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我知道的是什么?概念。
我不知道的是什么?本质。
概念,只是对本质的描述,我看似知道许多道理,其实都是镜花水月,空中阁楼。
实践方能出真知,而我,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成。
知而不行,就是悬空思索;行而不知,就是冥行妄作。
我向来悬空思索,耽于理论,疏于实践,今日起改之。
可是,你们呢?你们是否同我一样,已经知悔?如若知悔,又是否已改之,亦或是依旧在苦苦挣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的社会上还有太多太多的知行不一者了。
有像我一样的知而不行者,例如
“键盘侠“、”喷子“,”愤青”……他们,或者说,我们,带来的言语暴力、社会伤害,难道还不够多么?读后感·前段时间四川那位自杀的医生,难道不是明证吗?也有另一些人,他们无所畏惧,视法律如无物,弃公德于不顾,冥行妄作而自以为特立独行,损人利己还理直气壮,他们,有杭州的那位纵火保姆,有飞机上的那位抖脚先生,有破坏六千万丹霞地貌的少年,有重庆那位殴打司机致使一车人坠江而死的女士,还有……我长叹一口气,此刻,我不仅仅是汗颜,简直是羞愧难当!为你,为我,为我们。
是的,为我们。
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民族,为中华;我们的祖先,叫炎黄;我们的文明,是华夏!它在蛮荒中萌芽,在蒙昧中成长,在时间中成熟,散发出动人的芬芳。
可是,这个拥有三千年诗韵、五千年灿烂而辉煌文明的民族,他的传人,竟然如此不堪!
我们的民族与文明,承受着撕裂的痛苦,在黑暗中经过无数的摸索,攀过高山,穿过幽谷,渡过黑河,终于,在近代,以决绝的姿态浴火重生,然后踉踉跄跄地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现在,我们就是这样迎接他们、传承他们、发扬他们吗?不,当然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做法,王阳明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我们人人知行合一,每个人都为传承、发扬光大我们的文明而做出实质行动,由文明的被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创造者,那么,我相信我们的文明不仅不会被我们玷污,反而会被我们发扬光大甚至超越先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我们的文明由此而来,也必将由此而茁壮成长。
作者:黄鑫宇
相关:传习录读后感1000字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