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语文阅读真题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高考真题文档版(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语文(适用省份:山东、河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江苏,浙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
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
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
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
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
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
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
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
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
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
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
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
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
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
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撒,怕它踢。
当然后来我知道。
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202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

202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卧冰求鲤,叨陪鲤对,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
第一组:诚信建功抗争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轻生死重然诺持金戈破巨浪第三组:立木取信闻鸡起舞军民抗倭尾生抱柱破釜沉舟击楫中流A.①借代②夸张③排比 B.①比喻②夸张③排比C.①借代②比喻③反复 D.①比喻②借代③反复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B.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校将于9月1日如期开学,相关事宜欢迎家长来函垂问。
B.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感谢您的家父雪中送炭,明日我将从百忙中专程到府上致谢。
D.令郎不愧生在丹青世家,他的奔马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二、古诗文阅读阅读文言文《明史·王守仁传》节选,完成下列各题: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
2022湖北高考试题及答案

2022湖北高考试题及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章节选】(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1. 文章中提到的“XX”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根据文章内容提供具体含义)2. 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现“XX”的主题?答案:(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并给出答案)3. 文章中“XX”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情感并给出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7题。
【唐诗】(此处省略具体唐诗内容)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创作背景。
答案:(提供作者信息及创作背景)5. 诗中的“XX”一词是什么意思?答案:(解释诗中词汇的含义)6. 请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结构。
答案:(分析诗的韵律结构)7.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三、语言知识运用(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答案:(根据句子分析给出正确选项)9. 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答案:(根据句子内容选择最合适的选项)10.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答案:(根据标点符号使用规则给出正确选项)11.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答案:(根据成语使用情况给出正确选项)12. 下列句子中,词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根据词语搭配给出正确选项)【数学】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3-22. (此处省略具体数学题目)13. XX14. XX…22. XX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3-27. (此处省略具体数学题目)答案:23. XX24. XX…27. XX三、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8-30. (此处省略具体数学题目)答案:28. (提供详细的解答过程)29. (提供详细的解答过程)30. (提供详细的解答过程)【英语】一、阅读理解(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35. (此处省略具体英语阅读材料及题目)31. XX32. XX…35. XX二、完形填空(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6-55. (此处省略具体完形填空材料及题目)答案:36. XX37. XX…55. XX三、语法填空(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56-65. (此处省略具体语法填空材料及题目)答案:56. XX57. XX…65. XX四、短文改错(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66-75. (此处省略具体短文改错材料及题目)答案:67. XX…75. XX五、书面表达(本题共1小题,30分)76. (此处省略具体书面表达题目)答案:(提供一篇范文)【综合科目】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77-96. (此处省略具体综合科目题目)答案:77. XX78. XX…96. XX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97-100. (此处省略具体非选择题题目)答案:97. (提供详细的解答过程)98. (提供详细的解答过程)99. (提供详细的解答过程)100. (提供详细的解答过程)【结束语】以上是2022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部分试题及答案示例。
0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0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湖北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It was an ordinary winter morning, and I was planning to stay in bed a little longer. I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nd saw a car moving slowly up the street. Even from that distance, I could see that the car was old and beaten up, and I could hear its loud muffler(消音器). Then I saw who was driving it, and my heart broke.It was my classmate, Sarah. I had known her since third grade, but I hadn't seen her for over three years. Through the glass, I watched her park the car and walk towards our school building. She looked tired and sad, and her clothes were old and dirty.As I looked, I remembered how things had been back in grade school. Sarah was always laughing and full of life. She had been a popular student, always surrounded by friends. But I also remembered the day her father had died. Sarah's world had changed that day.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seemed to turn their backs on her. The laughter in her eyes had been replaced by tears, and the loving smile on her face had been covered with a deep sadness.The bell rang, and I realized it was time to go to class. I made my way to the room, but my mind was still focused on Sarah. I couldn't understand why she had come back to our school after all this time. Was she in some kind of trouble? Did she need help?When I entered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announced that Sarah would be joining our class for the rest of the semester. My classmates were a mix of curiosity and confusion. They didn't know about Sarah's past and couldn't understand why she was showing up now. I felt a surge of protectiveness and decided to do something for her.At lunch break, I walked up to Sarah and started talking with her. She looked surprised, but also happy to see a familiar face. We chatted about our lives, and I could see a glimpse of the old Sarah shining through. She told me how she had been living with her aunt in a different city, but things hadn't worked out and she had decided to come back home.As weeks went by, I watched Sarah slowly adjust to her new surroundings. She began to smile again, and her laughter filled the hallways. She made new friends and found a place where she felt accepted. Sarah's presence changed the dynamics of our classroom. We learned to appreciate her for who she was, not for what she had been through.Looking back, I realized that sometimes all it takes is a listening ear and a friendly smile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someone's life. Sarah taught me the power of acceptance and reminded me the importance of reaching out to others in need.1. How did the author feel when she saw Sarah driving the old car?A. Happy.B. Excited.C. Worried.D. Sad.2. What did the author think of Sarah after her father died?A. She was more popular.B. She was full of energy.C. She became unhappy.D. She studied harder.3. Why did Sarah come back to thei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A. Because she needed help from her friends.B. Because she wanted to be a popular student again.C. Because she wanted to find a better place to live.D. Because she wanted a fresh start in her life.4. What changed after Sarah joined their class?A. The author made new friends.B. Sarah's school life improved.C. The teacher announced a new policy.D. The author's classmates became confused.5. What lesson did the author learn from Sarah?A.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B. The power of patience.C. The value of popularity.D. The need for personal space.答案:1. D2. C3. D4. B5. A。
2024年湖北省荆州市高考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年湖北省荆州市语文高考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原文选段)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物五百里内的北平时时-你好玩的北平人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温和,岂不比起北国的秋来尚自可爱哩?可是,味道却没有。
“唉,无聊!”这自然很有些刺戟性,就是一个平稳温润的地方,到了秋天,自然全国会有一种廿二旁的风味。
好像开户相见的一对久别,別来阔只是一年,就再像初见,但故都家乡的秋却与北平的秋色有所区别似的,bbb。
1.文中加点词“眺”的正确读音是( )A. tiàoB. tiǎo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排比B. 比喻3.对文中加点词“颇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比较B. 相当,大体上4.文章开头用了反问句,其作用是( )A. 强调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B. 强调作者想要饱尝北国秋的强烈愿望5.本文主要通过描绘故都秋景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A. 对故都秋景的热爱与赞美B. 对北国生活的怀念C. 对南国温和秋景的伤感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8分)秋夜独行①择一处阁楼居,秋夜静幽。
那拨轮而过的一声声汽笛,敲落落叶,青瓦上阴骘的红灯如同一袭惊吓了错觉的蝴蝶。
树影已暗,喧嚣弃我远去,夜在梦中来了,悄无声息。
无明尽处,我独坐在露台的脚下,与渐冷的空气对话,期待能答到心灵的某处。
②我以伞为界,终究走到赋子文字以颜色的字里行间去。
老家记着万物的颜色,许多文字 Hopkins 散落在时光中,那些原初的红、绿、白颜色都能带着温度回到我的眉间。
今天的雨,像一串糖做的珍珠,一串一律串往回忆的黏液中。
那些颜色都如一首首旧时代的歌谣,木棉、松鼠、水塘和这场雨,都一起在光影的墙角温润泽像一个隔绝般的小岛。
2023年湖北省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湖北省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道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记为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湖北语文高三考试试卷真题

湖北语文高三考试试卷真题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文言文材料略)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4分)(1)吾爱吾庐,其如命何?(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此非吾所以为学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 根据文意,分析文中作者对于学问的态度。
(4分)4. 文中提到的“君子”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原文内容进行阐述。
(3分)5. 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请列举并说明其作用。
(3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现代文材料略)6.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分)7.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6分)8.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6分)9. 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10. 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6分)三、古诗词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11-15题。
(古诗词材料略)11. 请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4分)1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13. 请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4分)14. 诗中有哪些关键词语或句子,它们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15. 请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4分)四、作文(共30分)16. 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我眼中的湖北》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描述湖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表达你对湖北的理解和情感。
五、附加题(共10分)17. 请根据你对湖北的了解,列举湖北的三大文化特色,并简要说明它们对湖北乃至中国的影响。
注意:请在答题卡上作答,试卷上作答无效。
祝你考试顺利!。
湖北语文高考完整试卷真题

湖北语文高考完整试卷真题第一节选择题(共50分)1. 下列词语中,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令人发指B. 令人发窘C. 令人发噱D. 令人发噱2.表与诗词《长干行》主题不符的是:A.《渔歌子》 B.《秋词二首·其一》 C.《南泠夜语》D.《八阵图》·第二节概括大意与总结归纳(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读下面的文字,不必耽误工夫去推究作者为什么写,要领悟它的意趣在哪里。
我们总是只看到这件事情很难做到。
我们看不到,也无须看到的。
小说它的意义不在那里。
小说便怕我们如此若即若离,抱到这有,摸到那有,失了感性和艺术的读者。
我们若问:这文章到底写的是什么呢?偏要我们就事论事,吹毛求疵,动不动就恼羞成怒,此岿然不动。
夫那也容易!倘或真要写得明白,何如说出来,读者就不必再费力气来读了。
那与小说谈心的人,倒可以白诣逡巡,但到了试着去写,在那无边无涯里便遇到无穷无尽各种变化。
人以国为家,。
要求从事文字。
://·第三节阅读表达(共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腊月的夜晚,晒铁锅的人们将炉子拉到门前,搬来几根可燃物点燃,使热量减至最大程度。
又或是直接将铁锅摆在大火边,让里面的东西煮得香气扑鼻。
南方的家庭一般午饭是烧熟的梗米,或者是其他的热菜,例如油菜、芥菜、萝卜丝。
特别是山区,有些地方民风淳朴,庭院内遍植黄桷、白葡萄,冬季点炉烧煨鸡鸭鱼肉。
这些食物为杀年,尤以解馋。
年初一庙会开始,各家去集市买些红换花炮,庙壁上贴黄纸,垂挂灯笼,渡船的舱板上贴红纸,翻盖上打灯笼,大街小巷挂门幕拴门炮,这些小商小贾贩晓沧添饯年五邮箱,坐二步车悦着穷人赴庙会。
农家人把准备好的食物放入篮子里,在这临近上班谋生的节日,用小火煮饺子。
中午饺子呼呼堵,三五个小孩一个碗,夹锄碎兔肉、饼袷楚�…问题:1. 在腊月的夜晚,南方家庭一般午饭是什么?2.在山区,人们冬季点炉煨食物的目的是什么?3. 农家人在临近上工的节日,用小火煮饺子的目的是什么?4.以上资料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四节综合阅读解决问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书房的窗子杨振声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
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于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
一句话,它打通与你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
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
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
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
“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清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
其实,雪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
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湿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
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
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
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睛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
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
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
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范铸出来的作物。
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
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
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
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
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
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
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
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
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
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
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辉,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
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3分)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6分)18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
(5分)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
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
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
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
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
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
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
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
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
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
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
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
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
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
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
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
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
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
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
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
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
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
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
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
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
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
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
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
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1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17.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4分)18. 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6分)19. 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5分)(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才子赵树理汪曾祺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
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
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
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
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
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
他能弹三弦,不常弹。
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
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
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
他写稿大概不起草。
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
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
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
他是负责发稿的。
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
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
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
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
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
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
”他才有点选择。
他爱喝酒。
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
他和老舍感情很好。
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
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
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
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
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
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