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简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NHS
骨性关节炎的相关知识

骨性关节炎的相关知识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名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或偶称肥大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活运动的常见关节病变。
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边缘、软骨下及软骨周围骨反应性增生,主要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僵硬、肿大伴关节活动受限。
该病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根据X线普查发现:15~24岁年龄组发生率为10%,>50年龄组发生率高达80%,其中有症状和活动障碍者1/8左右。
女性多见,女:男=2:1。
OA发病率和受累关节的种类及数量与地区、职业、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有差别,在中国人中OA多发于膝关节,髋关节罕见。
(一)病因根据有无局部性和全身性致病因素,可将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骨关节炎是指原因尚不明确的,因关节软骨退变,导致关节功能障碍者,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特别是老化过程,正常的磨损、慢性损伤、肥胖、饮食等,都可能是发病因素。
继发性骨关节炎是指由结构改变起关节软骨变性和退变,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的骨关节病,如外伤、炎症、代谢等。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对骨关节研究的深入,很多原先被认为是原发性的骨关节炎,可能继发于其他疾患,原发性骨关节炎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二)病理骨关节炎不仅是关节软骨的疾病,且累及骨、滑膜及关节周围支持结构。
在其病理过程中,既有退行性变,又有关节形态学的修复,包括关节形状的修复,负重表面的应力重新分布和稳定性重建。
OA初期,关节软骨局部区域发生软化,逐渐破裂脱落,这个过程称剥脱。
随着破裂面的扩大,关节运动的增多,导致软骨的磨损增多,露出下面的骨皮质。
与软骨改变相伴随的是,在临近软骨区域和关节边缘发生新骨形成;在关节软骨被侵蚀部位,软骨下骨增生比较明显,在这些区域,反复的运动使软骨下骨磨光,而成为象牙样闪光的表面,这个过程称为“骨质象牙化”。
严重者在关节周围会有骨刺形成,关节内会有游离体等。
(三)诊断⑴病史:曾有骨折、脱位、关节软骨损伤、劳伤或畸形及其他骨科疾病病史。
农村常见病之一骨关节炎

农村常见病之一骨关节炎疾病概述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系由于老年或其他原因如创伤、关节的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引起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变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临床可产生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症状。
骨关节炎的名称极多,如肥大性骨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变性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或骨关节病等,国内统一使用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以手的远端和近端指间关节,膝、肘和肩关节以及脊柱关节容易受累,而腕、踝关节则较少发病。
骨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软骨退行性变性和消失,以及关节边缘韧带附着处和软骨下骨质反应性增生形成骨赘,并由此引起关节疼痛、僵直畸形和功能障碍。
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
原发性骨关节炎系指随年龄老化而不和其他疾病相关的关节病变,继发性骨关节炎则由损伤、炎症、遗传及代谢、内分泌等疾病所引起。
骨关节炎可从20岁开始发病,但大多数无症状,一般不易发现。
骨关节炎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见。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50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80%。
症状⑴疼痛:疼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特点为隐匿发作、持续钝痛,多发生于活动以后,休息可以缓解。
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时也可发生疼痛。
睡眠时因关节周围肌肉受损,对关节保护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时一样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动,患者可能疼醒。
⑵晨僵和粘着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
但和类风湿关节炎不同,时间比较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
粘着感指关节静止一段时间后,开始活动时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动即可缓解。
上述情况多见于老年人、下肢关节。
⑶其他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挛曲、不稳定、休息痛、负重时疼痛加重。
由于关节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痉挛和收缩、关节囊收缩以及骨刺等引起机械性闭锁,可发生功能障碍。
病理骨关节炎的体征⑴关节肿胀:因局部骨性肥大或渗出性滑膜炎引起,可伴局部温度增高、积液和滑膜肥厚,严重者可见关节畸形、半脱位等。
骨性关节炎详细介绍

骨性关节炎详细介绍概述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骨质增生,肥大性关节病。
以关节软骨变性、骨赘形成和软骨下骨质囊性变为特点,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多累及手指关节,膝、髋、脊柱等,是影响老年人活动的最常见原因。
分类按有否明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骨性关节炎;按关节分布可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骨性关节炎;按是否伴有症状可分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放射学)骨性关节炎。
本章主要讨论原发性症状性骨性关节炎。
流行病学患病率随年龄、性别、民族以及地理因素不同而不同。
如45岁以下女性患病率仅2%,而 45~65岁则为 30%,65岁以上达68%.55岁以下男女骨性关节炎关节分布相同,而高龄男性髓关节受累多于女性,手骨性关节炎则女性多见。
黑人骨性关节炎比白人多见,中国人髓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率低于西方人。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可能与患者自身易感性,即一般易感因素;以及导致特殊关节、部位生物力学异常的环境因素,即机械因素有关。
1. 一般易感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高龄、肥胖、性激素、骨密度、过度运动、吸烟以及存在其他疾病等。
2. 机械因素如创伤、关节形态异常、长期从事反复使用某些关节的职业或剧烈的文体活动等。
发病机制对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过去认为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是关节软百消耗磨损,或者所谓“退行性变”所致。
但这种观点不能解释本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近来对软骨的结构、生化组成,以及代谢变化的认识增多,加以软骨细胞培养、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认识有所提高。
现认为本病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有:①软骨基质口成和分解代谢失调;②软骨下骨板损害使软骨失去缓冲作用;③关节内局灶性炎症。
病理改变关节作为一个器官,骨性关节炎除了软骨,还可累及滑膜、关节囊和软骨下骨板。
其主要病理特点为修复不良和关节结构破坏。
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王某,女,54岁,中学教师,以“右膝关节间断肿痛3年,加重1月”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患者于3年前爬山后出现右膝关节疼痛,休息及热敷后缓解。
此后常因疲劳或局部受凉疼痛复发,上下楼时疼痛尤为明显,偶有肿胀,关节僵硬感存在,给予口服镇痛药、膏药外敷治疗后好转。
1月前晨练后再次出现右膝关节疼痛,休息、口服镇痛药及膏药外敷后无明显好转,近1周右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伴僵硬感及行走困难。
故来求诊。
应如何诊断及处理?一、骨关节炎定义及分类(一)定义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及脱失而导致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
骨关节炎好发于负重大且活动多的关节,如膝、脊柱(颈椎和腰椎)、髋、踝、手等关节。
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发生发展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增生、关节囊挛缩、韧带松弛或挛缩、肌肉萎缩无力等。
(二)分类1.按病因,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可无明确的全身或局部诱因,发病与遗传、体质及退行性变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骨关节炎可发生于青壮年,常见因素有:①外伤性,如关节内骨折、脱位、半月板损伤;②先天性或遗传性,如髋臼发育不良,膝内、外翻畸形等;③炎症性关节疾患,如化脓性关节炎、结核等;④其他疾病,如内分泌病、血友病、神经源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通风等。
2.按病变范围可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累及的关节常是一组或多组的组合:远端指间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和手指第一掌指关节;颈椎和腰椎的骨突关节;足的第一跖趾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
这些关节组的受累通常是双侧,关节的数量也因人而异。
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组受累为全身性骨关节炎,但几乎均累及小关节。
3.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症状性骨关节炎和放射学骨关节炎。
若仅有放射影像学的改变但无症状表现则为放射学骨关节炎。
什么是骨性关节炎

什么是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简称O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它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
该病的始发部位在软骨,而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则称为骨刺。
骨性关节炎有许多其他的称呼,如骨质增生,退行性关节病,关节病,骨性关节病,或者过度生长性关节炎等。
有许多原因可以导致骨性关节炎,如肥胖,关节损伤,肌肉无力,支配关节区的神经损伤,滑膜疾病,以及遗传因素等。
骨性关节炎可以累及任何关节,但是,它经常发生在手的小关节处,和脚的大脚趾的掌面的关节,又称大趾内侧关节。
同时,它通常也会影响髋关节,膝关节和脊柱。
它很少影响腕关节,肘关节和踝关节,除非是由于损伤或压力过大造成。
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关节炎类型中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最高,约占总数的80%左右。
40岁以下人群,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11%,在60岁以上人群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42%,40—60岁之间的人群发病率介于两者之间。
老年人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尽管中国有约3亿人患有骨性关节炎,但是出现骨性关节炎主要症状的人却只有一部分。
骨性关节炎虽然很严重,但却可以治疗,很多患者通过治疗,症状都可以相对缓解。
从医生那里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骨性关节炎的特点在正常的关节内,每根骨的终端都是由软骨覆盖的。
软骨为关节的运动提供了一个平滑的接触面,就象两根骨之间的一个衬垫。
患上骨性关节炎后,关节软骨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关节运动障碍。
关节软骨的破坏主要发生在下列情况下:1.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的结构开始改变。
软骨弹性下降,很容易因损伤和过度使用而破坏。
其破坏的速度和程度将会受到遗传因素,关节外伤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2.同时,由于软骨破坏,导致关节内的滑膜发炎,随之,产生炎性蛋白和一些酶类,它们将会加重软骨的破坏。
3.当软骨破坏,软骨下面的骨暴露出来,关节变形,骨的终端加厚,形成骨性生长,或称骨刺。
骨关节炎的诊治讲解

骨关节炎的诊治王道新骨关节炎(OA),又名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软骨软化性关节病等,是一种多发于中年以后的慢性关节疾病,多累及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膝、手、髋、脊柱等。
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变形和活动受限为特点。
1994年美国骨关节炎研讨会上对骨关节炎作了较为简明的定义,骨关节炎是一组有不同病因,但有相似的生物学、形态学和临床表现的疾病。
该病不仅发生关节软骨损害,还累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滑膜和关节周围肌肉,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溃疡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
一、流行病学特点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关节疾病。
据WHO统计,目前全球人口中10%的医疗问题源于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X线普查结果发现,16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为9%~10%;60岁以上的人群中,50%有骨关节炎表现,其中35%~50%有临床表现;75岁的人群中,80%以上的人可有骨关节表现,该病的致残率可高达53%。
骨关节炎发病率性别差异明显,女性多见,女:男为2∶1。
骨关节炎侵犯的关节部位及发病率与患者的职业、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有关。
我国骨关节炎患者数量庞大,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衰老、创伤、炎症、肥胖、代谢障碍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关节软骨损害是骨关节炎最明显的变化。
出于创伤、冲击、关节负荷异常、过度劳损及部分的衰老过程,可导致关节软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会影响负重关节软骨功能和正常力学状态下的寿命。
关节损伤,继发关节不稳定成为骨关节炎发生重要因素。
因为运动不足、运动过度或关节异常,引起关节损伤和负重异常,也是骨关节炎产生因素。
肥胖也是一种与关节超量负荷有关的非常明确的发病因素,由于人类对直立体位的进化性适应,主要负荷力重新分布到新的部位,致使髋、膝、腰椎等部位发生骨关节炎倾向增加。
关节炎的关节骨关节炎

关节炎的关节骨关节炎关节炎的关节骨关节炎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关节囊黏液变稠为特征的退行性关节病变。
该疾病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病,尤以老年人群体为主。
骨关节炎会导致关节疼痛、功能受限和生活质量下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1. 发病机制骨关节炎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但已经确定多种因素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关节软骨腐化和退变被认为是骨关节炎最主要的病理改变。
正常情况下,关节软骨具有保护关节的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关节软骨开始退变,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导致关节失去了缓冲和润滑的能力。
这会导致关节骨头直接摩擦和磨损,进一步引发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和关节囊黏液的变化。
2. 影响因素除了年龄因素外,骨关节炎的发病还与多种因素有关。
体重是骨关节炎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过重会加重关节的负担,导致关节软骨更容易磨损。
另外,关节受伤、骨折、长期重复使用、荷尔蒙水平的改变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骨关节炎的病变。
3. 临床表现骨关节炎最典型的症状是关节疼痛。
最初,疼痛可能只在活动时出现,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在休息时也出现。
关节疼痛常常伴随关节僵硬和运动受限,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难以进行日常活动,如行走、爬楼梯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肿胀和畸形。
4. 诊断与治疗骨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和实验室检查来确认。
目前,骨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延缓疾病进展为目标。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消炎药和镇痛药)、物理治疗(如运动疗法和理疗)、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等。
对于早期骨关节炎患者,积极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如锻炼、控制体重、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5. 预防与康复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主要包括减轻和控制危险因素,如保持正常体重、避免关节受伤、注意合理使用关节等。
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关节病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改变。
骨性关节炎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确的诊断对于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1.关节疼痛,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时的疼痛,常呈进行性加重。
疼痛程度可因活动程度和天气变化而有所不同。
2.关节僵硬,患者在早晨或长时间静止后,关节僵硬,活动时逐渐缓解。
3.关节肿胀,部分患者在关节活动后出现肿胀,常伴有局部温度升高。
4.关节畸形,晚期患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如骨赘形成等。
二、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骨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主要包括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关节囊肿胀、骨赘形成等。
2. MRI检查,对于早期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可显示软骨损伤、骨髓水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升高,但非特异性。
2. 关节穿刺液检查,可见关节滑膜炎症反应,但对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意义不大。
四、临床评分。
1. WOMAC评分,包括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三个方面,是评估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的常用评分工具。
2. Lequesne指数,主要用于评估髋关节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分,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做出骨性关节炎的诊断。
一般而言,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 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临床症状;2. X线检查显示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特征性改变;3. 排除其他炎症性关节病、代谢性关节病等疾病;4. 临床评分显示疼痛、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
综上所述,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评分的综合分析,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骨性关节炎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關節炎
簡介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一種影響關節的疾病,例如髖關節、膝關節和脊柱,有時也被稱為“磨損性”關節炎。
當關節內的軟骨受到損壞或磨損時則會發生骨關節炎,引起受影響關節僵硬、疼痛、喪失活動能力。
骨關節炎常影響50歲以上的人士,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見。
但骨關節炎同樣可發生於年輕人;在某些情況下骨關節炎由關節損傷或其他疾病引起。
有一種常見的誤解認為骨關節炎是一種危險的致殘疾病。
事實上許多患有此病的老年人只有輕微的症狀,並且不會惡化。
但在某些情況下,骨關節炎會更為嚴重,尤其是當一、兩個關節受到嚴重損害時。
目前還沒有能夠治癒骨關節炎的方法,但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治療手段減輕症狀。
症狀
骨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是受影響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困難,但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骨關節炎可能只在一、兩個關節引起症狀,也可能影響多個關節。
骨關節炎的症狀還可能轉瞬即逝。
其他症狀可包括受影響關節略微增大或更加“突出”,活動能力受限(當髖關節或膝關節受到影響時)、輕微炎症(腫脹)。
若你患有骨關節炎,你或許會發現受影響關節輕微發炎(腫脹)。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但若任何關節過於腫脹或增大,你應該拜訪家庭醫生,因為這有可能由其他類型的關節炎引起。
骨關節炎最常見於髖關節、膝關節、低位脊柱和手部(尤其是手指和拇指關節)。
病因
當允許關節平滑活動的保護面(軟骨)受到損害時,則會發生骨關節炎。
軟骨受到磨損而不平整,導致受影響關節僵硬與疼痛。
骨關節炎的確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某些因素能引起骨關節炎的發生。
例如,骨關節炎多見於50歲以上的人士,並且隨年齡增大而更為常見。
有一種骨關節炎還能在家族中遺傳。
這種骨關節炎容易影響手部,尤其是對於停經後女性。
大多數其他類型的骨關節炎都不會在家族中遺傳,雖然某些人似乎天生易患此病。
針對骨關節炎的研究顯示,肥胖會對關節施加過多壓力,尤其是膝關節與髖關節,因此骨關節炎在肥胖者中情況更嚴重。
骨關節炎可發生於此前因受傷、手術或其他疾病而受損的關節。
診斷
你若認為自己可能患有骨關節炎,應拜訪你的家庭醫生。
他們會詢問你的症狀並進行關節和肌肉檢查。
為了證實骨關節炎的診斷,你也許需要進行受影響關節的X光攝影。
X光攝影採用高能輻射繪製人體內部的影像,能顯示疾病的進展情況。
X光攝影能顯示軟骨的缺失或損壞、骨骼的損害及骨贅(骨關節炎引起的骨性腫塊)。
但X光攝影可能並不能顯示早期骨關節炎。
若家庭醫生認為你的症狀由其他類型的關節炎引起,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則你可能需要進行血液檢查。
治療
若只患有輕微或中度骨關節炎,你可能無需任何治療。
但某些針對骨關節炎的藥物、治療手段和設備能夠使此病患者生活更加輕鬆。
許多患者針對骨關節炎而使用鎮痛藥(止痛藥)。
若撲熱息痛和止痛膏不能控制疼痛,家庭醫生可能會配給你更強效的止痛藥,例如co-codamol或co-dydramol。
你還可能接受關節內注射,將減輕腫脹與疼痛的藥物注入關節內。
家庭醫生也可能要求對你的關節進行特殊的熱敷或冷敷。
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 是一種針對骨關節炎的物理治療,能減輕疼痛與症狀。
此種方法通過使脊髓內控制痛覺的神經末梢麻木而發揮作用,使你不再感覺疼痛。
你若難以四處走動或進行日常工作,有多種有用的設備可供選擇,例如特製的鞋子或鞋墊、助行器、開水龍頭輔助器。
手術
只有少數骨關節炎病例需要進行手術。
若其他治療無效,或某個關節受到嚴重損害,則你將進行手術治療。
骨關節炎手術包括許多不同類型。
你也許會接受手術使關節面變得平滑,或對軟骨予以修復(稱為關節鏡檢查(arthroscopy)),或替換整個關節(關節成形術(arthroplasty)),或將關節融合在某一位置(關節固定術(arthrodesis))。
關節成形術最常用於替換髖關節和膝關節。
你的外科醫生會移除你受到影響的關節,將其替換成由特殊的塑膠與金屬材料製成的人工關節(假體)。
若不能進行關節成形術,外科醫生會建議你進行關節固定術,也即是將你的關節融合在恒定位置。
這意味著雖然你不能再移動關節,但它會變得更加強健,疼痛也將大大減輕。
自我幫助
運動對於骨關節炎治療非常重要。
定期做運動不僅能使你保持活躍與靈活,還有助於增強肌肉,加強關節。
你的家庭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能向你提供在家遵守的運動計畫。
超重或肥胖人士應盡力通過運動和攝入健康飲食減輕體重。
超重或肥胖能對關節施加過多的壓力,使骨關節炎情況變得更糟。
還有許多針對骨關節炎的輔助療法,例如捏脊療法(chiropractic therapy)(著眼於使脊柱重排)、針灸及按摩,但鮮有醫學證據表明上述療法是有效的。
某些輔助療法可能有助於減輕骨關節炎的症狀,例如氨基葡萄糖硫酸鹽(glucosamine sulphate)、軟骨素(chondroitin)及魚油(Ω-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
同樣,鮮有證據支援這些療法的有效性,雖然研究已顯示使用氨基葡萄糖硫酸鹽或魚油可能有積極作用。
你若對貝類過敏,則不能使用上述療法中的任何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