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化学成分

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化学成分地下水是地下流入的水体,通常在深层岩石或土壤中储存、流动和释放。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现象的学科,涉及地球物理、地质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水文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离子浓度、pH值等。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特征地下水中溶解物质的类型和浓度取决于地下水流经的地质环境和土壤性质等因素。
一般来说,地下水中主要溶解物质包括离子、有机化合物、微生物等。
离子是地下水中主要的化学组成部分,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阳离子主要有钠、镁、钙、钾等,阴离子主要有氯离子、碳酸根、硫酸根等。
有机化合物包括有机酸、腐殖物、油等。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此外,地下水中还存在一些较稀有的溶解物质,如硒、铊、铅等,这些元素含量较低,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地下水的pH值是另一个重要的化学特性。
pH值是一种表示水平酸碱程度的指标,一般在7左右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
地下水的pH值通常介于6-8之间,但有时也会出现pH值过低或过高的情况。
例如,在饮用水井中,pH值过低可能会导致腐蚀性物质的浸出,而pH值过高则可能会引起水垢和钙沉积。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离子浓度和pH值都可以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会影响地下水的颜色、味道和气味,从而影响水的使用。
例如,硫化物可以导致地下水呈现不良气味和深紫色,而铁和锰的存在会使水变得黄色或棕色。
高浓度的硝酸盐和硫酸根则可能导致地下水变得饮用不安全。
此外,高浓度的氟化物会导致骨质疏松和牙齿疾病的发生。
地下水的pH值过低或过高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引起胃肠炎、腰痛、关节炎等。
总的来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于确保地下水质量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水文地质学家们利用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以确定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策略。
只有采取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才能确保地下水资源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第7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第1节 概述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
形成作用
第2节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第3节 地下水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第4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第5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第6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图示Biblioteka 第1节 概述问题:
1、地下水是否是纯水?
2、除水(H2O)以外,地下水中还哪些成分?它们是如 何形成的?这些成分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何影响?
第3节 地下水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一、主要的物理性质:
色(color)、嗅(smell)、味(taste)、温度(temperature)、 透明度(diaphaneity, transparency)、比重(specific weight)、 导电性(conductance)、放射性(radioactivity) 二、主要的化学性质: 总溶解固体、硬度、酸碱性 。 两者关系:物理性质往往是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
常温带深度 1-2m,昼夜变化 10-30m,地温年变化只有0.1℃
•常温带:是变温带以下一个极簿的地带。地温一般比当地年
平均气温高出1~2℃,粗略计算时可视为当地的年平均气温。
• 增温带:受地球内部热流控制。随深度增加而温度升高。用
地温梯度或地温增温率表示。
二、主要的化学性质
1、总溶解固体(TDS)(矿化度)
最低含量 mg/l
165
70
135
250
0.15
味道的强弱取决于地下水的温度,常温时不显,若将水加 热到20~30℃时,味道显著。
4、地下水的透明度
一般是透明的,如煤矿矿井水含大量煤屑等悬浮物而呈不透 明或半透明状。
(水的透明度分级表)确定水的透明度:
地下水化学成分

(1)氯离子 (Cl-)
★ 氯离子在地下水中广泛分布,但在低矿化 水中一般含量仅数毫克/升到数十毫克/升,高 矿化水中可达数克/升乃至100克/升以上。
离子与矿化度相关系数较高,Na+为0.91,Cl-0.84
胜利、苏北、酒泉、鄂尔多斯(J)
★ 地下水中Cl-的主要来源
——来自沉积岩中所含岩盐或其它氯化物的溶解;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氯磷灰石Ca5(PO4)3Cl、
——大气中的惰性气体(Ar、Kr、Xe)与N2的比例恒定,即: (Ar+Kr+Xe)/N2=0.0118。比值等于此数,说明N2是大气起 源的;小于此数,则表明水中含有生物起源或变质起源 的N2。
(2)硫化氢(H2S)、甲烷(CH4)
——地下水中出现H2S与CH4,其意义恰 好与出现O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地球化 学环境。
MgCO3+H2O+CO2→Mg2++2HCO3——Mg2+在低矿化水中含量通常较Ca2+少,通常不 成为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部分原因是由于地壳组 中Mg比Ca少。
3、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地下水还有一些次要离子,如H+、Fe2+、Fe3+、Mn2+、 NH4+、OH-、NO2-、NO3-、CO32-、SiO32-及PO43-等。 ——地下水中的微量组分,有Br、I、F、B、Sr等。
第七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
第一节、概述
1、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自然地理、地质背景 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化 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研究地下水的化 学成分,可以帮助我们回溯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历史,阐明 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 2、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它溶解岩土的组分,搬运这些 组分,并在某走些情况下将某些组分从水中析出。水是地球 中元素迁移、分散与富集的载体。许多地质过程(岩溶、沉 积、成岩、变质、成矿)都涉及地下水的化学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7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碳酸盐类 < 硫酸盐类 < 氯化物 常见离子在水中的相对含量与溶解性总固体(TDS)有关
溶解性总固体(g/l)
低(<1)
中(1-10)
高(10-30)
主要离子成分
HCO3-
SO42-
Cl-
Ca2+ 、 Mg2+
Ca2+ 、 Na+
Na+
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来源
Cl- (高矿化水中主要阴离子):
沉积盐类溶解; 岩浆岩含氯矿物(如氯磷灰石、方钠石)的风化溶解; 海水; 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人为污染。 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其含量随TDS升高而增加,常可用来说
7.1 概述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周围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 物,它是一种重要信息源,是“化石”,研究地下水的化 学成分可以帮助我们回溯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历史,阐明 地下水的起源和形成。
地下水是地壳中元素迁移、分散与富集的载体,研究成矿 过程中地下水的化学作用,对于阐明成矿机制,完善与丰 富成矿理论有很大意义。
第7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actions of G.W.)
7.1 概述 7.2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W.) 7.3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Chemical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大气降水线:GMWL与LMWL
水文地质过程的识别
87Sr/86Sr识别混合关系
放射性同位素:时钟
在确定地下水年龄上,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据放射性 同位素衰变原理,利用同位素衰变方程确定地下水年龄:
同位素浓度
t 1 ln C
地下水的温度
地壳表层的热源: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的热流。
地壳表层按热量平衡关系分带:
变温带:地温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地带。下限15-30 m
常温带:地温基本等于当地平均年气温的地带。通常高出大气年均温度1- 2 oC 增温带:地温主要受地球内热影响的地带。地温梯度为n oC/100m,一般为3 oC/100m, 介于1.5 -4.0 oC/100m之间。西藏羊八井地温梯度为300 oC/100m(地热异常)
TDS很高,可达300 g/L SO42-减少或消失 出现H2S、CH4、铵、氮 pH值增高 钙Ca2+含量相对增加,Na+减少,rNa/rCl < 0.85 富集Br、I,Cl/Br变小
内生水
定义:源自地球深部层圈的地下水,亦即来自地球内部 在岩浆冷却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 典型化学特征不明
矿物的溶解度 岩土的空隙特征 水的溶解能力
盐类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浓缩作用
定义:蒸发浓缩作用是地下水通过蒸发排泄而引起水中成分的 浓缩,使水中盐分浓度增大、矿化度增高的现象 必备条件: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 低平地势控制下的水位埋深小的 地下水排泄区 松散岩土颗粒细小,毛细作用强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尺度
在封闭还原环境,有机质与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形成
火山喷发 H2S还可来自硫化矿物分解
指示意义: 封闭还原环境 H2S一般出现在深层地下水中,油田水中含量很高,常以此作 为寻找石油的间接标志SO42- → H2S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 4、氧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1)O2决定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状态,溶解氧含量
愈多,说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氧化环境)愈 有利于氧化作用进行。从而影响水中元素的迁移。
如在含氧多的地下水中,Fe形成高价化合物而从水中 沉淀;反之,地下水中含O2少,形成低价态化合物而 易于在水中迁移。
(2)对金属材料具有侵蚀作用。如自来水管的锈蚀。 (3)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自然地理与地质发展历史给予地下水的化学面貌以深刻影响。
§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水温、颜色、透明度、味道、气味、比 重、放射性、导电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 存在的环境条件。
一、地下水的温度
水温变化范围可达100℃以上。在寒带和多年积雪地带,浅层的地下水 温可低达-5℃以下;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区浅层地下水的年平均温 度一般接近于当地年平均气温;在火山活动地区及地壳深处,地下水的温度很 高 , 可 超 过 100℃ 。 如 我 国 广 东 丰 良 地 区 在 地 下 800m 深 处 , 打 出 了 103.5℃的热水。
①变温带特征:
❖ 处于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带。 ❖ 由于太阳辐射能的周期变化,本带呈现地温的
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 地温昼夜变化影响地表以下1-2m深。年变化
影响深度一般为15-30m。
②常温、增温带的特征:
❖ 处于变温带以下一个厚度极小的地带。地温的年变化幅度<0.1℃的 地带。
❖ 地温一般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出1一2℃,可将当地的多年平均气温 作为常温带地温。
地下水的温度主要受当地气温、地温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地温 。
要研究地下水的温度,首先要研究地温的变化规律。
地壳表层有两个热能来源: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水温、颜色、透明度、味道、气味、比 重、放射性、导电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 存在的环境条件。
一、地下水的温度
水温变化范围-5℃以下-100℃以上。在寒带和多年积雪地带,浅层的 地下水温可低达-5℃以下;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平原、丘陵区浅层地下水的年 平均温度一般接近于当地年平均气温;在火山活动地区及地壳深处,地下水的 温度很高,可超过100℃。如我国广东丰良地区在地下800m深处,打出了 103.5℃的热水。
③增温带:
❖ 常温带以下,地温受地球内热影响,随深度加大而有规律地升高—— 增温带。 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增加的值称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 单位:℃/100m),温度每增加一度深度增加的值称地热增温级。 各地增温级不同, 华北:33-43m;北方山区:50m;古老结晶岩区:1000m; 近火山区:1m;一般山区:33m,由于变化不大,故地下水“冬 暖夏凉”。
地下水的温度受其赋存与循环所处的地温控制:
❖ 变温带中浅埋地下水显示微小的水温季节变化。 ❖ 常温带地下水温与当地年平均气温很接近。(地温年变化幅度小于
0.1℃) ❖ 增温带地下水随其赋存与循环深度的加大而提高,成为热水甚至蒸汽。 ❖ 利用年平均气温t、年常温带深度h、地温梯度r,可计算某一深度H的
❖ 如地下水中含有重碳酸钙、重碳酸镁及碳酸时,水味便爽快、适口, 人们称这种水为“甜水”
❖ 如含氯化物会使水发咸味 ❖ 含硫酸钠、硫酸镁使水变苦,而且常引起饮用者呕吐、腹痛和腹泻
❖ 含盐分过多时水味发涩
❖ H2S与碳酸气同时存在有酸味,有机质有甜味,但不适饮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
5
概述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是水文地质 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地下水中化学成分的迁移、 聚集与分散的规律,并加以应用的科学。
地下水动力学(Hydro-dynamics),是水文地质学的 另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水量的学科。
地下水中元素的迁移不能脱离地下水的运动,不能孤 立、静止地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规律。正 确的观点是: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必须与地下水运动的研究相结合;
必须从水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角度,揭示地下水化学演化 的内在机制与规律。
.
6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地下水中的气体成分:有O2、N2、CO2、CH4及H2S等。 气体成分在水中含量不高,几个~几十个毫克;但有 一定的作用:可指示地下水的化学环境,侵蚀 CO2可 增强地下水的溶解能力。
O2和N2:地下水中的氧气和氮气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的入渗。 水中溶解的氧气越多,则越有利于氧化作用的进行。氧气远 比氮气活泼,在封闭环境中,氧将会耗尽只留下氮气,因此 氮气的单独存在说明处于还原环境,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另 外,大气中的惰性气体与氮气的比例恒定,等于0.0118,如 果地下水中的比例等于此值,则说明氮气来源于大气。
水是地球中元素迁移、分散与聚集的载体。 水也是许多地质过程的参与者,如岩溶、沉积、成
矿等地质过程中都有地下水的化学作用。
.
4
概述
地下水的利用和防治都需要关注地下水的水质, 主要就是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如饮用水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需要进行水质评价 富含大量盐类或富集稀有元素的水本身就是液体矿床。 具有特殊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地下水具有医疗意义。 控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需要查明有关污染物的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意义
第1节 概述
1、地下水是否是纯水?
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 H2O,而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溶液。
赋存于岩石圈中的地下水,不断与岩土发生化学反应, 并在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进行水量交换的同时,交换 化学成分。
2、除水(H2O)以外,地下水中还哪些成分?它们是如何形 成的?这些成分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何影响? (1)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自然地理、地质 背景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2)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它溶解岩土体中易溶的组分, 搬运这些组分,并在某些情况下将某些组分从水中析出。水是 地球中元素迁移、分散与富集的载体。许多地质过程(岩溶、 沉积、成岩、变质、成矿)都涉及地下水的化学作用。 (3)地下水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作为饮用水危害人体健康。 地下水具有特殊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的水具有医疗意义,对人 体有益。 (4)地下水含大量盐类(如NaCl、KCl)或富集某些稀散元
第 7章
第1节 概述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
形成作用
第2节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第3节 地下水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第4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第5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第6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图示
第1节 概述
问题:
1、地下水是否是纯水?
2、除水(H2O)以外,地下水中还哪些成分?它们是如 何形成的?这些成分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何影响?
鉴别特征 无悬浮物、胶体,>60cm水深见图像 少量悬浮物,30~60cm水深见图像 较多悬浮物,<30cm水深见图像
大量悬浮物,似乳状,水深很小也看不清图像
5、地下水的比重
取决于水中溶解盐类的数量。溶解的盐类越多,地下水的
比重越大。一般地下水的比重接近于1。利用地下水的比重特征
可以判别盐湖中盐类的沉积层位,便于分层位开采。
第3节 地下水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一、主要的物理性质:
色(color)、嗅(smell)、味(taste)、温度(temperature)、 透明度(diaphaneity, transparency)、比重(specific weight)、 导电性(conductance)、放射性(radioactivity) 二、主要的化学性质: 总溶解固体、硬度、酸碱性 。 两者关系:物理性质往往是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
(5)揭示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规律,实现水质找矿
(6)提取化工原料 (7)医疗用水、地方病
第2节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物质、有机质以及微生 物等。 组成地壳的87种元素,地下水中已发现70余种。
一、主要的气体成分
常见的有O2、 N2、CO2、CH4 及 H2S 1、 氧(O2)、氮(N2) ——主要来源于大气,以入渗
中的过程。 结果:岩石失去一部分可溶物质,地下水补充了新的组分。 注:溶滤作用并未破坏岩石的完整性,也未破坏矿物的结晶格 架,只是使其中的可溶部分进入水中;溶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 的一切元素按原来的比例全部转入水中,溶解物质的结构完全 被破坏,而溶滤物质结构一部分流失,框架仍在。
溶滤作用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 一个地区经受的溶滤作用愈强烈,地下水的矿化度 愈低,愈是以难溶离子为主要成分。
最低含量 mg/l
165
70
135
250
0.15
味道的强弱取决于地下水的温度,常温时不显,若将水加 热到20~30℃时,味道显著。
4、地下水的透明度
一般是透明的,如煤矿矿井水含大量煤屑等悬浮物而呈不透 明或半透明状。
(水的透明度分级表)确定水的透明度:
级别 透明的 半透明(微浑浊) 微透明(浑浊) 不透明(极浑浊)
水的溶解能力还受温度、pH值、水中共生盐类的影响
温度: 盐类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 NaSO4、CO2、CaCO3、MgCO3溶解度降低。
水的pH值: pH越低,水的溶解能力越大,绝大多 数金属离子只有在酸性地下水中才能存在。随着pH的 增高,金属离子将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如:Fe3+在pH >3的水中大量沉淀,当pH >6时, Fe2+也将大部分沉 淀。根据pH值的大小便可判断地下水所含的金属离子 及含量大小。 水中的共生盐类:如含有NaCl的水可使CaSO4的溶 解度增大4倍,若水中含MgCl,CaSO4则基本不溶于水。
地下水中所含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g/L)
习惯上以105 ℃—110℃时将水干所得的涸残余物总量。 因此(1) 计算时挥发性成分不计入;
(2) HCO3-只取重量的半数 。
最好还是采用直接将化学分析所得全部离子量、分子量及化合物量 相加的方法来计算。
地下水按TDS的分类表
地下水类型 淡水 微咸水 咸水
二、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各种不同来源的地下水,在后期循环过程中,不 断与与周围的介质相互作用,化学成分不断变化,结 果与原始的化学成分具有很大的区别。
作用类型: 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 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 混合作用。
1、溶滤作用
概念: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
一、主要的物理性质 1、 地下水颜色与其中物质关系表
水中物 质 硬 水 低价 铁 高价 硫化 硫细 铁 氢 菌 锰 腐殖酸
悬浮物 悬浮物 (碳质等 (粘土等 暗色矿物)浅色矿物)
水的 颜色
浅 蓝
浅绿 灰
黄褐 翠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色
暗 红
暗黄、 灰黄
浅灰
浅黄、无 萤光
2、 地下水的气味(嗅)
地下水一般无气味,若含有H2S气体,水有臭鸡蛋气味;含 Fe2+,水有铁锈味,即“墨水味”;含腐殖质,有腐草味或淤泥 臭味。 水中气味强弱与水温有关,常温时不显,若将水加热到 40~60℃时,气味显著。
素(Br、I、B、Sr 等)的地下水是宝贵的工业原料。
3、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意义 阐明地下水的起源、形成与分布规律; 阐明成矿机制,完 善与丰富找矿理论 ;地下水质量评价。 (1)确定饮用水、工农业用水 (2)查明地下水水质污染源 (3)查明地下水的侵蚀能力 (4)确定含水层之间及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
补给为主。 2、硫化氢(H2S)、甲烷(CH4)——主要与微生物参 与的生物化学过程有关。 3、二氧化碳(CO2)——主要来源于土壤,其次降水和 地表水入渗补给。 在含碳酸盐类的岩石,在深部高温下,也可变质生成 CO2。
二、主要离子成分 主要离子成分七种:
Cl-、SO42-、HCO3-、Na+、K+、Ca2+和Mg2+。
总矿化度g/L <1 1~3 3 ~ 10
盐水
卤水
10 ~ 50
>50
2、硬 度
水中Ca2+、Mg2+的总含量。(meq/L—毫克当量/升) 德国度(H0):
一个德国度相当于1升水中含有 10mgCaO或7.2mgMgO。
1meq硬度 = 2.8 H0 目前新的国标中以CaCO3含量(mg/L)表示。
硬度(meq/L) < 1.5 1.5 ~ 3.0 3.0 ~ 6.0
水的类别 极软水 软水 微硬水
洗衣时肥皂泡沫减少;
锅炉易形成锅垢,或因不均匀 导热引起锅炉爆炸;影响印染、造 纸等工业的质量。 适于作饮用水的硬度为4.2~9 毫克当量/升
硬水 极硬水
6.0 ~ 9.0 > 9.0
3、酸碱度
用氢离子浓度即pH值衡量, 即: pH=-lg [H+]
三、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1、次要离子:如 H+、Fe2+、Fe3+、Mn2+、NH4+、OH-、 NO2-、NO3- 、CO32-、SiO32-及PO43-等。
2、微量组分:Br、I、F、B、Sr等。 3、胶体:Fe(OH)3、A1(OH)3、H2SiO3等。 4、有机质: 常以胶体方式存在于地下水中,常使地下水酸 度增加,并有利于还原作用。 5、微生物:在氧化环境中存在硫细菌、铁细菌等;在还 原环境中存在脱硫酸细菌等;此外,在污染水中,还有各种 致病细菌。
PH <5 5< pH<7 7 7< pH<9 pH>9
第4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一、地下水起源化学成分的特点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继承补给源的化学成分的特 点。
1、起源于大气降水或凝结水: 补给区附近为矿化度低淡 水,富含O2、N2、CO2及Ar等气体。 2、来源地表水: 与地表水成分相近,近河湖区,富含 HCO3- 、SO42-;近海岸富含Cl-、Na+ 。 3、近海岸降水: Cl-、Na+含量高。 4、古沉积盆地的地下水: 矿化度很高,主要离子为Cl-、 Na+,并含有较多的Br、I 等微量元素,具有古海水的特征,长 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H2S含量高。
3、地下水的味道
一般淡而无味,若含较多的二氧化碳,水清凉可口;含碳酸
钙、镁的水味美适口,称“甜水”;若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或腐殖 质,水有腻人的土甜味,不宜饮用;含硫酸钠的水味涩;含氯化
镁、硫酸镁较多的水味苦,且可引起呕吐和腹泻。
地下水所含的盐类及引起味觉的最低含量 盐类 味觉 NaCl 咸 CaSO4 微甜 MgCl2 MgSO4 微苦 微苦 Fe2+ 涩
8、 温度
利用高温热水可以发电、取暖、灌溉,温泉水可用来医治疾 病。
水温的变化是影响水的化学成分、水化学作用的重要因素。 水交替缓慢时温度与地温一致,并取决于:太阳辐射热能、 地球内部热流 。
地壳按热力状态从上而下分为变温带、常温带和增温带。
• 变温带:受太
阳辐射热能影响, 呈昼夜变化与季 节变化。昼夜变 化只影响地表以 下1~2m深度。变 温带的下限为 15~3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