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主流社会亲犹态度原因[论文]
浅析美国人的价值观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论文浅析美国人的价值观严迪16009203浅析美国人的价值观前言: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有着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由于历史宗教等等原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正是这些观念促使美国不断进步,激励着美国人创造更好的未来。
价值观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美国人有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成六种核心价值观,分别是:个性自由、自力更生、机会平等、竞争意识、追求财富以及敬业进取。
其中,个性自由是诸多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
它起源于美国人对于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目前已经演变成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可以用一个很常见但可能又恨容易被大家的忽略的事例来证明,当我们用英语写作时,经常会用到一些句式比如“I think that…I belive…”或者“My opinion is…”,这些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词汇充分说明了这一观点。
还记得老友记中的六个主角,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即使有些个性并不是优点而是缺陷和不足,他们也并不羞于表现。
相反,我们中国人则显得内敛许多,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我们尽量保持低调,不强出头,因为我们都认为往往出头的人下场不会好还会成为众矢之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强调,那就是中国人的跟风特点,的确,这个词表达的意思与个性完全相反。
几年前中国出现的“选秀热”一开始就是模仿美国的选秀节目,投资商们看到其中无限的商机,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各个地方台都有类似节目。
另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相信很多同学都亲身经历过,可能有的从小学甚至更早就曾被家长逼着学习乐器,钢琴、小提琴等等,大多数父母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学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而这么做,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姜守明 提要: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
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
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关键词: 宗教情结 政教分离 信仰自由 美国人作者姜守明,男,1959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南京 210097) 基督教产生于古代东方,可是自从西方人接受以后,他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始终忠贞不二。
作为欧洲人后代的美国人,他们对基督教的信念也坚定不移。
在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国度里,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美国人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宗教民族,今天的美国是一个无国教的宗教国家。
一、美国人的基督教情结2002年6月26日,加州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要求美国公立中小学生面对国旗唱诵“忠诚宣言”———向一个“在上帝治理下的”国家宣誓效忠的做法违反了美国宪法(修正案)所确定的信仰自由精神和政教分离原则。
“9・11”事件之后,纽约市教委也曾下令,要求纽约学生必须每天朗读一次“忠诚宣言”,以示对美国的效忠,但这一形式主义的教条立即遭到抵制。
纽约市第三学区的学校委员会认为,根据联邦最高法院1943年在西弗吉尼亚州教委对伯纳特一案中作出的判决,宣布学生有权拒绝在课堂上起立作效忠宣誓,告诫人们不应把爱国主义和对美国的忠诚与信仰变成一种宗教信条。
1962年联邦高等法院曾经裁定,教会在公立学校举行祈祷的做法是违宪行为。
现在,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又推翻了1954年经艾森豪威尔总统提议、由美国国会批准的一项法案,该法案决定在“忠诚宣言”誓词中添加了“在上帝治理下的”几个字。
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引发争议

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引发争议最近,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的争议越来越引人注目。
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很多人的权利和尊严受到了威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国国内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以及这种现象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的影响。
一、美国国内种族歧视的根源美国拥有悠久的种族隔离历史,几百年来,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一直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也会随之产生影响。
一些行为和态度深植于社会中,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政治、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制度结构无法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比如社会不平等、种族隔离等。
最近,美国国内爆发了一连串的种族冲突事件,包括但不限于Floyd之死、Georgia州侮辱亚裔妇女事件、亚太裔随机袭击事件,等等。
这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争议。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因为种族歧视而导致的暴力冲突和犯罪事件。
例如,在明尼阿波利斯的Floyd之死事件中,警察将关押的男子压在地上,致其窒息而亡。
这个事件立刻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
在亚太裔随机攻击事件中,数百名亚裔美国人在亚洲城市和美国其他地方被袭击。
这些问题表明,种族歧视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性的问题。
二、种族歧视对社会的影响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不仅会对受到歧视的个人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
过去时间里,种族冲突在美国多次爆发,如1965年的骚乱、1992年的洛杉矶暴乱、2014年的佛罗伦萨冲突等等。
这些事件给社区、城市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体下降的心理压力。
种族歧视还会伤害一个国家的形象,使外人对其制度和价值观失去信任。
在美国,种族隔离和歧视问题引起了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也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了负面的影响,限制了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力。
三、种族歧视对家庭的影响种族歧视问题不只是社会和个人的问题,它也会影响到家庭。
在美国,非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拉丁美洲裔美国人等少数族裔往往会感到被歧视和孤立。
美国黑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种族歧视

美国黑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种族歧视1.黑人居住方面的种族隔离居住上的种族隔离对黑人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在美国,居补充:住环境在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教育、就业、服务设施、邻里、投资等各个方面。
《1964年民权法》宣告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是违法的,《1968年民权法》又从法律上给予了黑人自由挑选住宅的机会。
1958年时,55%的白人不会因为邻居是黑人而搬走,到1978年这数字上升到85%。
[4]住宅上的种族隔离似乎应该消失或减弱,但事实上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尤其是人口众多的大都市,种族隔离的程度并没得到改善。
在亚特兰大的一次调查中,119套城市公寓只有27%是平等对待黑人和白人租住的,45%声称给白人以优先权。
[5]事实上,居住方面形成了种族隔离制。
由于交通工具及居住条件的限制,多数黑人集中居住在城市中心地带,成为黑人区,这样使美国社会人为地分割成两个不同的社会。
2.黑人在教育方面存在种族差异要进入美国主流社会,接受良好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中心城市学校主要以低收入的黑人或其他少数族裔学生为主,郊区学校以中产阶级的白人学生为主。
现在,城市和郊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学校经费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设备、师资和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质量的差异,从70年代起,亚特兰大地区按考试成绩分,前十名学校均为清一色的白人学校,而倒数前十名为清一色的黑人学校,这种格局沿袭至今。
3.黑人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生活状况与白人相差悬殊。
《2005年美国非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非裔家庭收入只有白人家庭收入的1/10;黑人享受的福利只占白人的(下转第496页)补充:科●(上接第472页)3/4。
2004年,美国黑人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4.7%,而白人的比例为8.6%。
在新奥尔良市,50万居民中约有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大多数是非洲裔。
拥有自己住房的黑人比例只有48.1%,而白人的比例是75.4%。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当代美国人家庭与婚姻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一、美国人家庭模式的演变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人的家庭经历了从大家庭(extented family,指至少由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到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指由已婚夫妇和未满18岁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的演变。
①大家庭是北美殖民地开发初期到19世纪工业化这段时间的主要家庭模式。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核心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逐渐取代了大家庭的主导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人的价值观偏向于个人主义和性开放,加上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风潮抬头和女权运动的兴起,美国核心家庭受到巨大的冲击,家庭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双亲家庭(即核心家庭)比例下降。
以前作为主体的双亲家庭在所有家庭类型中的比例在近几十年里急剧下降。
具体地说,亚太裔和白人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较高,西班牙语裔(以下简称“西裔”)、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土著(归为一种类型,后同)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次之,黑人中的双亲家庭所占比例则最低。
――单亲家庭数量增多。
单亲家庭尤其是女性单亲家庭数量明显增长。
在各族裔中,黑人单亲家庭比例最高,其女性单亲家庭比例高达45.1%;印第安人与阿拉斯加土著、西裔次之;亚太裔和白人单亲家庭比例最低。
――单身户增多。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单身户数量不断增加,40余年间增长了3.27倍。
1960年,美国的单身户为689.6万户,占总户数的13.1%;到1980年和2003年,美国的单身户分别增长到1829.6万户和2943.1,万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5.4%和17.7%。
其他家庭模式还包括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另外,当代美国人的家庭户和非家庭户的规模也在日益缩小。
1970-2000年间,5人及5人以上的住户所占比例从20.9%减少到10.4%,而1人和2人的住户所占比例却分别从17.1%和28.9%增长到25.5%和33.1%。
欧美民众对政党的冷漠情绪及其原因分析

2008年第1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Mar12008 (总第95期)Issu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S ocialism A Quarterly,No11欧美民众对政党的冷漠情绪及其原因分析Ξ李路曲摘要:对政党的冷漠情绪是指在肯定政党对于民主的基本作用的前提下,当代欧美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政党及其政治家的不信任感和冷漠情绪。
产生这种情绪的直接原因是人们普遍感到自己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政党追逐私利,更进一步还可以追溯到政治体制和政党发展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包括对政党和政治变迁的不同看法和对政党的过高要求等,尤其是政治个人化、职业化和政党内部的民主争端等,都可能导致人们产生对政党的矛盾情绪。
关键词:欧美;政党;冷漠情绪;政治职业化;党内民主中图分类号:D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08)01-0101-09一、政党冷漠情绪的基本表现和原因在当代欧美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一方面,人们对于民主及其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有着广泛的认同,对于政党在民主运作中的必要性也持基本肯定的看法①,但另一方面,则广泛存在着对政党的冷漠和不信任情绪。
学界也以“政党己经衰落或过时”为题进行过大量的讨论。
经验表明,对政党的信任度越高,对民主的支持度也就越高;反之,对政党的信任度越低,对民主的支持度也越低,甚至还会产生对权威主义的怀念。
对政党的冷漠并不意味着否定民主,许多国家的人民都赞成民主,然而,甚至认为政党是民主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人,也表示了对政党的不信任和批评,而且,不论是哪一类政党的支持者,都可能持这种赞成民主和批评政党的态度,这种态度甚至以同样的比率在自左至右的政党的支持者中平均分布,因此,可以说这种矛盾情绪是普遍存在着作者简介:李路曲,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上海 201620)。
Ξ①L1Diamond,Developing Democracy:Toward Consolidation1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P124-31;P1174-1911的。
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

《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石涵月内容提要 反犹主义在欧洲基督教世界是一种普遍性的反对犹太人及犹太教的历史现象。
反犹主义运动也一直伴随着犹太人的美国移民史。
美国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国家,它所秉承的基督教文化传统无疑对其国内反犹主义运动起了首要的推动作用,为反犹主义的孳生和高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和把握多元民族国家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对于加强族群间的和解与合作、消除种族主义和偏狭的宗教情结,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基督教 反犹主义 美国 犹太人 宗教文化传统反犹主义在欧洲历史上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反对犹太人的社会文化现象。
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所有仇恨中持续时间最长、散布范围最广、结局最惨的一种以一个民族为对象的仇恨。
①从1654年起,欧洲犹太人为躲避迫害,陆续、分批来到当时还是荷属殖民地的美国寻求新生活。
但是,反犹主义的阴影也一直伴随着犹太人的美国移民史。
②以当今犹太人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往往使人们容易忽视这一问题甚至对此产生疑问。
然而反犹主义在美国历史上不仅一直存在,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还曾出现过两次反犹主义高潮。
只是反犹主义在美国历史上时隐时现,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不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没有泛滥成像欧洲历史上犹太人所遭受的那种灭顶之灾。
美国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反犹主义,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
对于美国的反犹主义问题,我国学者至今还没有展开过全面性的专题研究。
邓蜀生先生的《美国犹太人同化进程初探》一文,最早涉及到美国反犹主义的历史,并对之做了简要论述;③李爱慧的《东欧犹太移民与美国反犹主义的激化》一文,侧重从东欧犹太移民史的角度谈美国反犹主义被激化的史实。
④笔者将对美国反犹主义问题的诸种因素,作专文论述,意在抛砖引玉。
本文主要针对其中首要的因素,即西方基督教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传统,对美国反犹主义的影响加以分析。
《典型美国佬》:美国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和建构

《典型美国佬》:美国民族身份认同的消解和建构闫正坤【摘要】Over years, American identity has been not only the core value of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but also the constant interest for ethnic writersto question and enhance. This essay textualizes Typical American, a well-received novel by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Gish Jen, and analyzes both American stereotypes (with their incarnates in the novel)and the image of family, through which, the essay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Gish Jen not only invalidates the fixed American identity and breaks the barriers of Orientalism, but also reconstructs a family-based identity in the muhicultural context.%美国民族身份认同是美国文学批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亦是族裔作家不断质疑完善的重要概念之一。
文章以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美国佬》为文本,审视典型美国人固有形象及其在小说中的化身以及家庭意象。
她不但消解了美国固有的民族认同,突破了东方主义的藩篱,而且重新建构了一个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杂和认同。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2【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美国民族认同;固有形象;消解;家庭【作者】闫正坤【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一、引言《典型美国佬》是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Gish Jen)的第一部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美国主流社会亲犹态度的原因探究
摘要:犹太人移居美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大批的犹太人来到美国,排犹主义开始出现并一度盛行。
但自二战以来,美国主流社会逐渐呈现亲犹主义的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出现这一趋势的历史文化根源。
关键词:美国主流社会亲犹主义历史文化根源
在悠久的犹太民族散流史上,犹太社团总是面临着客居地主流社会强烈的排犹情绪。
美国内战后,随着犹太人大规模地涌入,反犹主义开始出现,两次世界大战前尤为严重,美国社会充斥着种种排挤犹太人的制度。
但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在当代,美国主流社会呈现出相当程度上的亲犹主义。
一.历史溯源
历史上,犹太人又被称为“以色列人”、“希伯来人”。
为了逃避母国的宗教迫害,欧洲清教徒来到了北美开拓了新大陆,为日后美利坚民族的典型特征的形成起了塑造作用,而他们却深受希伯来文化和精神的影响。
由于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同古代以色列人的很相似,在宗教生活中就经常仿照犹太教的惯例、习俗。
北美的新教实行教会独立的体制,这其实就是参照了犹太教的体制。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教育,而语言是教育载体中最为直接有效的一个。
在早期新大陆的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教育中,希伯来语被当作更好地理解《圣经》启示的关键,因此它也被当作语言之母而备受推崇。
希伯来语的学习在17、18世纪的新大陆曾一度蔚然成风。
希伯来精神中的公平正义等精髓在很大程度上感化了早期来到北
美大陆的清教徒们,可以说它是美国民主的来源,渗透于美国政治体制中。
二、犹太文化逐渐融入美国主流文化
犹太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独特性,在旧大陆,反犹主义本已根深蒂固,但犹太民族还是过分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就更使得他们在文化上显得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
尽管美国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排犹情绪,但是与欧洲国家相比,犹太移民认为美国相对而言是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度。
因此,他们努力地融入美国社会,在不到两代人的时间里,就已经高度美国化了。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恪守政治忠诚,倾向民主党和自由主义传统。
犹太教,作为犹太民族文化的内核,在融入美国的过程中也作出了一些适应性的调整变化。
在美国,犹太教分为正统派、保守派、改革派三大流派。
保守派和改革派主张犹太教应该适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改革。
改革派的态度则更为积极,他们更加崇尚现代主义。
总之,当代在美国的许多犹太人虽然还认为自己是犹太民族,但已经采取了世俗的、非宗教的观念,他们已成功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
三、战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和解
美国绝大多数人都是基督教徒。
任何宗教,无论其教义多么人性化,但是对异教徒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包容接纳。
两大宗教之间在文化传统交锋时难免会有矛盾冲突,基督教和犹太教也不无斗争。
但在美国自由主义的环境里,两大宗教很早就已开始了对话与和解的进程。
1927到1928年间,犹太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联合建立了全国基督教和犹太人会议,为消除宗教偏见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战期间,纳粹党大规模地屠杀犹太民族,这留给了基督教团体沉重的负罪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话与和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基督教和犹太教共同设立很多以跨宗教对话和交流为目的的组织,其中就包括了“基督教和犹太人国际理事会”这一最大的组织。
此外还有“犹太-督教关系”、“基督徒和犹太人国际团契”等组织。
其次,两大宗教也越来越多地发表了大量有利于和解的宣言,在国内社会事务和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多地持共同立场并采取联合行动。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也都各自有了重大变化,两者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
四、多元文化和种族认同的发展
美国的主流文化是由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发展而来的。
自新移民法颁布后,来自中南美洲和亚洲的新移民的数量迅猛增长,他们并没有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
到了20世纪后期,“多元文化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它主张所有文化完全平等,反对“熔炉”理论,还要求复兴少数族裔文化。
无疑,多元文化主义威胁着美国白人文化的主导地位,美国白人因此感到焦虑不安。
20世纪末,美国白人和少数族裔的关系日趋紧张,美国社会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守主义,他们希望通过反移民和反多元文化主义来捍卫美国主流文化。
这种现象不仅没给在美国的犹太民族带来任何负面影响,相
反,白人此时认为在少数族裔中,犹太人与他们最为相近,共同点最多。
这样一来,美国主流社会就更加下意识地拉近与犹太人的关系,以期联合对抗其他少数族裔。
虽然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美国人的反犹情绪较高涨,但是他们毕竟还是不能代表美国主流社会的民意,美国主流社会亲犹的现状不容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