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曲江》全诗鉴赏
李商隐描写爱情的诗词《暮秋独游曲江》鉴赏

李商隐描写爱情的诗词《暮秋独游曲江》鉴赏《暮秋独游曲江》唐·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译注】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就地久天长永存。
可是,多少惆怅,只有那不尽的江水滔滔流去。
【赏析】李商隐妻子王氏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秋病故,此篇当为李商隐大中十一年(857)秋暮独游曲江之作。
此诗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氏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
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相貌出众,才华横溢。
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
后来“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榻前陪伴“荷花”。
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
“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
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
前两句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无以复加的诗境。
元稹《离思·其四》里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同样的感慨,都是诗人对自我和爱情的证明,表达了对恋人的忠贞,李诗这一句显得更为沉痛哀绝。
末句,作者由情转景,他似乎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视听错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痛至极。
自古以来江水就是愁的代表,杜工部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的长江水,是无尽的秋愁。
诗人表面写景,实际上还是写愁和悲,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角度而已,一个直接,一个间接,一个明写,一个暗写,一个是直抒胸臆,一个寓情于景。
以景作结,诗虽然戛然而止,而情却如曲江流水,悠悠不尽,更加衬托了悲的无垠,情的绵长。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文学成就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李商隐最经典的10首古诗翻译及简析

李商隐最经典的10首古诗翻译及简析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唐代〕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简析: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无题》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七言爱情诗。
全诗以“别”字为诗眼,整体氛围绵缈深沉而不晦涩,语言华丽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全诗从头至尾都充满了痛苦、失望,但又缠绵、执着的情感。
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相互衔接,纵向地展现出这种情感的心理过程。
这首诗成功地再现了诗人心底深处的绵邈深情,情感联绵往复,细微精深,令人感动。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全文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全文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赏析原诗是7言绝句,网上流传的这首长的仿古体诗应是后人创作,是古诗的句的堆砌,切勿混淆。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明。
天荒地变吾仍在,花冷山深奈吾何。
洗竹放教风自在,隔溪看得月分明。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着月明。
典故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
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心上人。
世上争艳,万紫千红,为何李商隐如此钟情于荷花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小姐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
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
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
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
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渡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
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
“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塌前陪伴“荷花”。
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
“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
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
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
《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意思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
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
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曲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曲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曲江二首》是因为仕途不得志而作,所以惜春、留春之情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曲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曲江二首唐代: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译文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且欣赏这即将消逝的春光,也不要害怕酒喝多了让人伤怀更多。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仔细推敲事物的道理知道需要及时行乐,为什么要用浮名牵绊自己的一生。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
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只看见蝴蝶在花丛深处飞来飞去,蜻蜓在水面慢慢的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我要把话传给世人,希望人们与这样美好的春光共同流连享乐,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曲江二首》注释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减却春:减掉春色。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暂且。
经眼:从眼前经过。
伤:伤感,忧伤。
江上小堂巢翡翠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
冢:坟墓。
推: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
浮:虚名。
朝回:上朝回来。
典:押当。
债:欠人的钱。
行处:到处。
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
见:现。
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
传语:传话给。
风光:春光。
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违:违背,错过。
《曲江二首》鉴赏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
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曲江二首》古诗赏析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这两句是说,曲江上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翡翠鸟竟在里边筑了巢,旁若无人的在里边自由自在地生活;远处苑边高大雄伟的陵墓前的石雕墓饰倒卧在地上,无人理睬。
景况何等荒凉,何等寂寞啊!经过安史之乱,曲江昔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
触景伤情,寓情于景,引发出诗人无限的感慨,蕴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出自杜甫《曲江二首》之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
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一片花飞减却春减却春:减掉春色。
风飘万点正愁人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翡翠:指翡翠鸟。
麒麟:指陵墓前的石雕。
参考译文
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
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译文二
一片春花飞落,春随花落而渐去。
风吹落花万点,煞是愁人。
且看飞花随风飘去,不要因感伤太多而厌酒。
江边的明堂上有翡翠筑巢。
芙蓉苑边,有石麒麟卧在墓道旁。
细细想来,还是应该及时行乐,人生何必为浮名所累。
赏析。
曲江二首诗词赏析

曲江二首唐代: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减却春:减掉春色。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且欣赏这即将消逝的春光,也不要害怕酒喝多了让人伤怀更多。
且:暂且。
经眼:从眼前经过。
伤:伤感,忧伤。
江上小堂巢(cháo)翡(fěi)翠,花边高冢(zhǒng)卧麒(qí)麟(lín)。
(花边一作:苑边)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
冢:坟墓。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仔细推敲事物的道理知道需要及时行乐,为什么要用浮名牵绊自己的一生。
推: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
浮:虚名。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
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
朝回:上朝回来。
典:押当。
酒债(zhài)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债:欠人的钱。
行处:到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只看见蝴蝶在花丛深处飞来飞去,蜻蜓在水面慢慢的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
见:现。
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
传语:传话给。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我要把话传给世人,希望人们与这样美好的春光共同流连享乐,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风光:春光。
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违:违背,错过。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
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
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李商隐《曲江》赏析

李商隐《曲江》赏析《曲江》李商隐“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诗名《曲江》,“曲江”:(位于如今“西安”城区东南部,为唐代著名的曲江皇家园林所在地,境内有曲江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寒窑、秦二世陵、唐城墙等风景名胜古迹及历史遗存。
曲江流饮,杏园关宴,雁塔题名,乐游登高等在中国古代史上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均发生在这里。
)《曲江》这首诗讲的是“甘露之变”后的曲江。
取名“曲江”或者也有江山曲折的暗喻。
介绍一下“甘露之变”:【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
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su4、“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
史称“甘露之变”。
】皇帝唐文宗在“甘露之变”后被软禁。
我们来看原诗:“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字词典故“翠辇nian3”:是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赏析李商隐说,在曲江这里,白天怎么也望不到遍插翠羽的皇帝车驾像平时那样经过。
到了子夜,整个曲江都空了,隐约听得到似乎有很多鬼在悲歌。
这里的“鬼”,指“甘露之变”前后被杀那些人的鬼魂。
(本来设想会不会指他们的家人,可是资料上写了“灭门”,所以还是指鬼魂。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字词典故“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
“玉殿”:传说中天界神仙的宫殿。
宫殿的美称。
(曹植《当车已驾行》“坐玉殿,会诸贵客。
侍者行觞,主人离席。
”)“下苑”:汉代的宜春下苑,在唐代就称“曲江”。
赏析李商隐说,皇上的车轿不再返回来欣赏那些倾国倾城的颜色。
而那仙宫般的玉殿却依然伫立在下苑那里,分流着曲江的水波。
深知身在情长在 晚唐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晚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译文】我深切地知道,只要此身还在,此情便永远长在。
【出典】晚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注:1、《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注释:曲江:即曲江池。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唐高适《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诗:“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春恨:犹春愁,春怨。
唐杨炯《梅花落》诗:“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
”生:一作“起”。
深知:十分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3、译文1: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
荷叶枯时,秋恨又成。
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译文2:荷叶生时春恨也生,荷叶枯时秋恨已成。
深深知道此身还在,情也长在!惆怅眺望江头流水,浩浩波声! 4、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岁登科进士,位终安阳令,祖父李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亲叫李嗣。
李商隐出生时,其父李嗣正任获嘉县令。
三岁左右,李商隐随李嗣赴浙。
不到十岁,李嗣去世。
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
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曲江》全诗鉴赏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曲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此诗概述曲江前后之事,运用子夜鬼歌、华亭鹤唳等典故,曲折地反映了甘露之变士大夫被宦官惨杀的政治现实,表现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怆痛之情。
曲江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李商隐《曲江》注释】
⑴曲江:即曲江池。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秦为宜春苑,汉为乐游原,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
隋文帝以曲名不正,更名芙蓉园。
唐复名曲江。
开元中更加疏凿,为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
”
⑵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
《南齐书·苏侃传》:“青关望断,白日西斜。
”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
⑶子夜:夜半子时,半夜。
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
《宋书·乐志一》:“晋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
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哥《子夜》。
”此处合用两意。
悲歌:
悲壮地歌唱。
⑷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
唐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初其汉殿如子,燕城若雠,驱铁马以飞至,触金舆而出游。
”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此指嫔妃们。
⑸玉殿:宫殿的美称。
三国魏曹植《当车以驾行》诗:“欢坐玉殿,会诸贵客。
”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
唐时称曲江池。
唐韦应物《叹杨花》诗:“空蒙不自定,况值暄风度。
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
才萦下苑曲,稍满东城路。
”
⑹华亭闻唳鹤: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⑺铜驼:铜铸的骆驼。
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⑻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
指国家的沦亡。
折:摧折。
⑼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
一作“阳春”。
“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李商隐《曲江》白话译文】
放眼极望不见太平时皇帝车驾经过,空自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
不再有御驾载来倾国倾城的美女,玉殿旁的御沟依旧分来下苑清
波。
那被杀的陆机回忆起华亭听到鹤唳,像临老的索靖为担忧王室而泪洒铜驼。
天翻地覆的巨变虽然已使人心摧魂折,比起伤春的悲恨这般感慨还未算多。
【李商隐《曲江》创作背景】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
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已之节”(康骈《剧谈录》)。
安史之乱后荒废。
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
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
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
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
【李商隐《曲江》赏析】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
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
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
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
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
“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
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
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
“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
“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
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
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
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
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
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
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
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
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
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
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
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
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
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
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