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特选参考)

合集下载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HJ 1264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HJ 1264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卫星遥感细颗粒物监测的方法、结果验证、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陆地区域卫星遥感细颗粒物监测工作,作为地面监测手段的补充,用于掌握大范围细颗粒物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 9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5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 817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气溶胶光学厚度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从地面到大气层顶垂直路径中整层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总和,量纲为1。

3.2像元PM2.5浓度 pixel PM2.5 concentration卫星观测1个像元范围内的近地面大气细颗粒物平均质量浓度,计量单位为μg /m3。

3.3行星边界层高度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PBLH)行星边界层也称摩擦层或大气边界层,是对流层的最下层,一般自地面到1 km~2 km高度;行星边界层高度是指从地面到行星边界层顶的高度,表示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能被热力湍流所扩散的范围。

3.4地理加权回归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一种用回归原理研究具有空间(或区域)分布特征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方法,在数据处理时考虑局部特征作为权重。

4 总则4.1 监测原理根据PM2.5质量浓度与AOD、吸湿增长因子、密度、半径、消光效率因子及行星边界层高度等因素的转化关系计算PM2.5质量浓度。

基于遥感技术旱涝灾害监测新方法

基于遥感技术旱涝灾害监测新方法

基于遥感技术旱涝灾害监测新方法一、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监测领域,遥感技术以其快速、准确、实时的特点,成为监测旱涝灾害的重要工具。

1.1 遥感技术的核心特性遥感技术的核心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覆盖范围广:遥感技术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地表区域,不受地形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 信息获取速度快:遥感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地表信息,为灾害监测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 多时相观测:遥感技术可以进行连续的时相观测,有助于分析灾害的发展趋势。

- 多光谱分析:遥感技术通过不同波段的光谱分析,可以获取地表的多种物理和生物特性。

1.2 遥感技术的应用场景遥感技术在旱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 旱情监测:通过分析地表植被指数、土壤湿度等指标,评估旱情的严重程度。

- 洪水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面积的变化,判断洪水的发生和扩散情况。

- 灾害预警:结合气象数据和地表信息,预测旱涝灾害的发生,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二、基于遥感技术的旱涝灾害监测方法基于遥感技术的旱涝灾害监测方法,是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灾害特征提取、分析和预警的过程。

这些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2.1 地表温度反演地表温度是旱涝灾害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可以评估地表的热状况,进而判断旱涝灾害的发生。

2.2 植被指数分析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以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状况。

在旱涝灾害监测中,植被指数的变化可以作为旱情和涝情的指示。

2.3 土壤湿度监测土壤湿度是旱涝灾害监测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湿度,可以评估旱情和涝情对土壤的影响。

2.4 水体面积变化监测水体面积的变化是洪水发生和扩散的直接表现。

通过遥感技术监测水体面积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洪水的动态。

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解决方案(宣传册)

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解决方案(宣传册)

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解决方案智慧环保 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治霾 精准治污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大气污染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空前关注,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改善环境质量,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促进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进步,2017年12月环境保护部组织修订了《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通过遥感监测技术对道路行驶机动车排放状况进行实时监测,采取“环保取证+公安处罚”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移动污染源监管。

针对城市道路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尾气污染日益凸显、管控压力不断加大的现状,结合城市高排放车辆筛选与整治、黄标车淘汰等工作要求,融合尾气遥感监测、重型柴油车黑烟视频抓拍以及道路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为城市机动车污染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实用高效的监测技术保障和充足有效的监测数据支撑。

监测效率显著提升超标车辆重点管控实现尾气污染在线监测审查污染排放控制效果大数据挖掘污染贡献率长期连续监测分析规律系统概述建设目标智慧环保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解决方案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解决方案总体框架平台层道路空气质量实时监控机动车污染物实时监测黑烟车辆智能识别车流量规律统计分析传输层感知层系统分类三种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方案三种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方式固定垂直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01本系统将遥感监测设备安装于每一条车道上方,可同时监测到每一辆车的排放数据。

系统采用先进的光谱吸收技术监测机动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CO)、一氧化2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不透光烟度等参数。

X全新的反射技术实现立体机动车尾气的光谱监测,测量光源呈扇形向下投射,通过铺设于路面的反射装置反射到探测器。

该种监测系统可满足多车道同时监测,互不干扰。

固定垂直式机动车尾气综合监测系统,主要由机动车尾气遥测子系统、黑烟车自动抓拍子系统、微型空气质量监测子系统、网络传输子系统、系统中心平台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目录1、适用范围........................................................................................................................................... - 1 -2、编制依据........................................................................................................................................... - 1 -3、术语................................................................................................................................................... - 2 -4、内容和指标....................................................................................................................................... - 3 -4.1内容.......................................................................................................................................... - 3 -4.1.1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解译.................................................................................. - 3 -4.1.2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实地核查.................................................................................. - 3 -4.1.3全国(省、区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析 .......................................................... - 3 -4.1.4全国(省、区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评价 .......................................................... - 3 -4.2指标.......................................................................................................................................... - 3 -4.2.1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类指标.................................................................................. - 3 -4.2.2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评价指标 .............................................................. - 4 -5、数据来源与处理............................................................................................................................... - 5 -5.1数据源...................................................................................................................................... - 5 -5.1.1遥感数据...................................................................................................................... - 5 -5.1.2保护区边界数据.......................................................................................................... - 5 -5.2数据处理.................................................................................................................................. - 5 -5.2.1遥感影像处理.............................................................................................................. - 5 -5.2.2矢量边界处理.............................................................................................................. - 6 -6、方法................................................................................................................................................... - 7 -6.1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解译.............................................................................................. - 7 -6.1.1解译方法...................................................................................................................... - 7 -6.1.2人类活动信息统计...................................................................................................... - 7 -6.1.3敏感人类活动斑块中经纬度提取.............................................................................. - 7 -6.2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实地核查.............................................................................................. - 7 -6.2.1核查组织...................................................................................................................... - 7 -6.2.2核查方法...................................................................................................................... - 8 -6.2.3核查内容...................................................................................................................... - 8 -6.2.4室内修正...................................................................................................................... - 8 -6.2.5精度要求...................................................................................................................... - 8 -6.3全国(省、区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析...................................................................... - 8 -6.3.1分析方法...................................................................................................................... - 8 -6.3.2分析内容...................................................................................................................... - 9 -6.4全国(省、区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评价...................................................................... - 9 -6.4.1评价方法...................................................................................................................... - 9 -6.4.2权重确定...................................................................................................................... - 9 -6.4.3影响程度分级............................................................................................................- 10 -7、专题图制作.....................................................................................................................................- 10 -7.1制图要素................................................................................................................................- 10 -7.2图例........................................................................................................................................- 11 -8、报告编制.........................................................................................................................................- 12 -8.1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解译报告....................................................................................- 12 -8.2全国(省、区域)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报告 ....................................................- 12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为指导规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的遥感监测与评价工作,提升全国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林业遥感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林业遥感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林业遥感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传统的林业监测手段存在着信息获取不及时、成本高昂、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

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林业监测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本项目旨在利用遥感技术,建立高效的林业监测系统,实现对林地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

二、项目目标1. 建立林地遥感监测数据库,实现对林地资源信息的全面记录和管理;2. 利用遥感技术,实现对林地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森林火灾等因素的实时监测;3. 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项目内容1. 遥感数据获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林地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包括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以及激光雷达数据等,实现对林地资源的多角度观测和全方位监测。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镶嵌拼接等,得到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数据。

然后,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对影像数据进行分类、变化检测、特征提取等分析,获取林地资源的相关信息。

3. 林地监测系统建设基于获取的遥感数据和分析结果,建立林地监测系统,实现对林地资源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系统包括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等功能模块,为相关部门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工具。

四、项目实施步骤1. 确定监测区域和监测指标,制定遥感监测方案;2. 获取林地遥感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3. 建设林地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管理和展示功能;4. 进行系统测试和调优,确保系统稳定可靠;5. 完成系统部署和使用培训,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和管理系统。

五、项目效益1. 实现对林地资源的全面监测和管理,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3.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项目保障1. 确保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林地资源的合法权益;2. 确保林地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及时处理系统故障和数据异常;3.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系统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遥感科学与技术(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081202二、学科门类:工学三、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修业年限可为3-7年学位:工学学士四、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兼具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适应行业发展,能够从事测绘、城市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本专业面向测绘及城市建设需求,依托学校建筑类学科优势,强调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测绘、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应用,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多元化培养。

五、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1.掌握遥感专业涉及的数学、物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独立钻研科学知识、适应学科发展的能力;2.具备测绘行业基本技能,具有航空航天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现代摄影测量等数据获取、处理与基础测绘数据生产的能力,能够从事测绘项目设计与管理的实践工作;3.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与应用等技术;具有专题信息提取、遥感建模与信息反演的初步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开发遥感软件的能力;4. 了解行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测绘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5. 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和英语口语交流能力;6. 具有初步的遥感专业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六、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七、主干课程1.主干基础课程(6门)(1)测绘学概论(2)数字地形测量学(3)地图学(4)遥感原理与应用(双语)(5)摄影测量基础(6)地理信息系统原理2.主干专业课程(9门)(1)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2)航空航天数据获取(3)数字摄影测量(4)近景摄影测量(5)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6)激光雷达测量技术(7)微波遥感(8)城市遥感(9)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要实验(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可视化语言(IDL)程序设计2.主要实践环节(1)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2)地图学实习(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习(4)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5)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习(6)数字摄影测量实习(7)近景摄影测量实习(8)遥感图像解译实习(9)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10)微波遥感实习(11)摄影测量基础实习(12)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实习(13)可视化语言(IDL)程序设计实习(14)综合实习(15)毕业设计九、毕业合格标准本专业要求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72学分,且每学期最低修读17学分。

卫星遥感建筑物动态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卫星遥感建筑物动态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卫星遥感建筑物动态监测系统方案设计二O一九年二月目录第一章方案综述 (2)1.1项目建设背景 (2)1.2现状及发展趋势 (3)1.3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3)1.4系统特色优势 (4)第二章系统详细设计 (5)2.1系统框架 (5)2.2系统构成 (5)2.3系统数据库建设 (8)2.4系统主要功能 (9)2.5系统工作流程 (12)第三章系统应用方向及成效 (17)第四章结论 (18)第五章相关国家卫星介绍 (18)5.1资源一号02B星 (18)5.2资源三号01星 (19)5.3资源三号02星 (19)5.4天绘一号卫星 (20)5.5高分专项卫星 (21)第一章方案综述1.1项目建设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区位优势凸显,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同时,违法建设与城市规划矛盾也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新的规划观念、管理方法及工作方式产生诉求。

规划监察主要采取城市网格化管理,常规的手段是人工巡查,发现规划违法行为,获取与分析,耗时费力,效率低且不能保障全覆盖,建立违法建设动态监测系统,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辅助城乡规划督察具有全面及时准确,同时可进行空间定位和定量分析,做到“监测有手段、执行有依据、事后有跟踪”,达到违法建设“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的工作目标[1]。

维护了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建立违法建设遥感动态监测系统,采用不同时期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城市建设变化监测,并且与GIS、GPS、移动技术相集成,利用基础空间数据、总规、历史及最新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检测变化、自动和半自动人工比对、空间分析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建设的监控,第一时间为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精确的辅助决策。

既可掌握被督察城市规划的总体情况,如规划管理水平、规划审批情况、违法建设的类型及规模,还可以监督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绿地、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地区的规划执行情况。

DB37T 45182022河湖水域岸线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DB37T 45182022河湖水域岸线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数据准备及处理2
5.1数据准备2
5.2遥感数据要求2
5.3遥感影像处理3
5.4工作底图制作3
6信息提取3
6.1基本要求3
6.2解译标志建立3
6.3河湖建设项目和生产活动信息4
6J河湖水体信息4
6.5质量要求4
7数据复核5
5.2.3时间分辨率应根据遥感监测需求,选择满足监测时段要求的多时相遥感影像。
5.2.4同等时空分辨率和影像幅宽条件下,晴好天气宜优选光学卫星影像,多云多雨天气宜优先选择
雷达影像;目标地物难以辨识或重点区域宜选择低空航摄影像。
5.2.5选取的遥感影像应易于区分河湖建设项目、河湖生产活动、河湖水体信息等。
5.2.6遥感影像选择质量要求:
——光学卫星影像宜选择时相一致或接近的影像;所选影像应层次丰富、清晰易读、色调均匀、
反差适中、无噪声和条带缺失;融合后的影像色彩应接近真实自然,色彩均衡,无明显偏色
与拼接痕迹;影像选择质量要求参照GB/T15968和SL592执行;
——雷达卫星影像宜选择获取方式一致的图像,如拍摄模式、入射角、极化方式等相邻轨道图像
内水陆相交的带状区域。
3.2
河湖水域岸线遥感监测remotesensingmonitoringofwaterIinezonealongriversandIakes
利用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对河湖水域岸线管理范围内的河湖建设项目、
生产活动、河湖水体信息等进行解译和分析。
3.3
河湖建设项目constructionprojectsofriversandlak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遥感监测的内容为2014年北京市1期冬小麦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2期玉米(春、夏玉米)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4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014年秋季露地菜面积监测。

具体的生产流程如下:
1、专题信息获取
专题信息主要指北京市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秋季菜田四类专题,具体监测方法和生产流程如下:
1.1专题监测方法
(1)小麦、玉米监测
小麦监测北京市2014年冬小麦数据,以2014年4-5月遥感影像为主;玉米监测2014年北京市玉米,以2014年6-9月遥感影像为主,具体的技术方法如下: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小麦、玉米种植物候,遥感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一套基于“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的“四分”技术方法,融生产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统计遥感调查方法。

该方法按照一定的分层指标将北京市行政村进行划分,再对不同层级的村执行不同的数据计划和技术对策,最后采取分层抽样法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图1-1)。

业务需求与
统计制度
基于行政村成果的分层抽样
数据
采集
及预
处理
综合信息数据库
基于行政村的种植规模分区
分区现势影像数据采集与处理
信息
提取
及修

基于种植规模的不同提取方法
外业调查和内业修订
满足内业信息提取精度
成果
精度
评估外业调查及精度评估
成果
整理
矢量数据和统计报表标准化
分析反推修订
达标
未达标























制图1-1 总体技术路线图
为提高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遥感调查精度,充分发挥多源数据及人机交互解译的能力,研究出基于“四分”总体技术方法的小麦、玉米专题统计遥感生产流程。

“四分”技术:指“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

四分技术是对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使信息提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

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解译分区技术体系和精度评估技术。

1)人机解译分层技术
根据北京市小麦、玉米分布范围,结合北京市地形特点和小麦、玉米种植特点,将分布区分为三大带:“山区带、丘陵带、平原带”。

继而根据所分的三大区域,进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的种植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结合地形地势、分布趋势、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将北京市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细化区分,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抓住重点、难点,优化目前提取方法,提高小麦、玉米统计遥感调查精度。

2)精度评估技术
为了检验小麦、玉米专题生产成果的精度,确保满足市农业局指标统计的精度,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精度评估技术体系。

该体系主要是为了解决专题精度是否达标的问题,并对未达标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反推。

该精度评估技术体系是建立统计学抽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小麦、玉米现势数据或历年数据,以村为统计抽样单元进行分层抽样评估。

成果的精度评估将通过遥感面积和反推的实际面积对比分析得出,最终确保小麦、玉米成果市域的统计精度能够满足市农业局的业务要求。

(2)设施农业监测
设施农业主要监测设施占地面积,设施农业的类型主要分为大棚,中、小棚,温室三类, 2014年每季度监测一次,共4次,遥感影像以各季度内影像为主进行监测,具体的监测技术路线如下:
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和设施农业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前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遥感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探索了一套基于人机交互解译,集生产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于一体的地块级设施农业占地面积统计遥感调查方法。

该方法首先分析不同地域的设施农业种植规律、采集解译知识信息,再利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外业调查进行地块级信息提取,提取中按照地域注意设施农业与其他易混淆地物类别的区分,最后采用抽样技术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

下图为基于人机交互解译技术和精度评估技术体系的总体技术路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