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环境保护局机动车遥感监测及网络平台建设项目

合集下载

环保局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方案V1

环保局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方案V1

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方案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现状分析 (1)2.1 环保相关系统 (1)2.1。

1 环境信息发布系统 (2)2。

1.2 环境监控监测系统 (2)2。

1。

3 环境管理业务系统 (3)2.1。

4 高清视频监控 (4)2.1。

5 指挥中心 (5)2。

2 系统应用情况 (5)第三章建设方案 (5)3.1 平台要求 (5)3.2 平台特点 (6)3.3 建设原则 (6)3。

4 建设目标 (7)3.5 建设内容 (8)3。

6 接口方式 (8)第四章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介绍 (10)4。

1 平台功能介绍 (10)4.1。

1 云数据处理中心 (10)4。

1.1。

1 数据交换目标 (10)4。

1.1.2 环保数据交换 (11)4。

1.2 统一用户管理系统 (11)4。

1.3 综合应用管理系统 (11)4。

1。

3.1 环保信息查阅 (12)4。

1。

3.2 环保信息分发 (12)4。

1.3.3 日程管理 (13)4。

1。

3.4 我的工作台 (14)4.1。

4 办公自动化系统 (14)4。

1。

4.1 我的工作台 (14)4。

1。

4。

2 公文管理 (15)4。

1。

4.3 会议管理 (16)4。

1.4.4 车辆管理 (16)4.1.4。

5 接待管理 (17)4.1.4。

6 通讯录 (18)4.1。

4.7 工作交流 (18)第五章相关技术 (19)5.1 基于SOA技术架构 (19)5.2 采用J2EE技术 (19)5.3 遵循XML标准 (20)5.4 采用组件化的设计方法 (20)5。

5 Web Service接口 (21)第一章概述近年来,国内环保信息化收到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视,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月份《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6月份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和8月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国家政策的出台,全面放开了服务性监测市场,环境自动监测、第三方运营维护和智慧环保领域将出现快速增长。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最新)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最新)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加快建成科学、统一、高效、权威的X 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按照《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府办函〔X〕165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总体要求,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资源共享、部门合作、测管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保障有力的X县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为推动X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二、建设目标到X年,全县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重点污染源、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的监测点位全覆盖;依托省、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大数据平台,构建信息统一发布的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测管协同、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和保障水平;初步建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责任边界清晰、天地一体、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三、建设内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满足我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为主要任务,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和排污单位按照统一的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开展监测活动,切实解决不同部门同类监测数据不一致、不可比的问题。

(一)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整合生态环境监测资源。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规划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跨行业、跨区域,布局合理、统一规范、资源共享、科学高效的涵盖大气、水、土壤、生态、噪声、辐射等要素的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系统。

(县环保局牵头;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关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X新区、县工业园配合)构建全县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构建包括全县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及水源地水质、土壤、声环境和辐射环境在内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

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

附件1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试行)1适用范围本规范描述的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包括检验设备控制软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端软件、管理部门端监管系统,本规范对系统采集的数据、系统间数据交换方式和交换内容进行规范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联网和数据共享。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 3847-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HJ/T289-2006《汽油车双怠速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HJ/T290-2006《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HJ/T291-2006《汽油车稳态加载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HJ/T292-2006《柴油车加载减速工况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HJ/T395-2007《压燃式发动机汽车自由加速法排气烟度测量设备技术要求》HJ/T396-2007《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测量设备技术要求》HJ/ 460-2009《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HJ/ 461-2009《环境信息网络管理维护规范》HJ/ 511-2009《环境信息化标准指南》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A 329.2 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数据库规范GA 24 机动车登记信息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检验机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简称,指依法通过资质认定(计量认证),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机动车排放检验设备,按相关标准对机动车进行排放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相关检验数据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实时共享的单位。

3.2检验设备指能够按照标准要求完成在用车排放测试的一个或一组设备,如五气分析仪、流量计、转速表、烟度计、气象站、司机助和底盘测功机等。

江苏省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技术要求(试行)(6

江苏省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技术要求(试行)(6

江苏省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技术要求(试行)2020年5月21日目录前言 (3)编制依据 (3)1 遥感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3)1.1 系统构成与分类 (3)1.2 基本功能 (6)1.3 方法原理 (6)1.4 布点要求及点位类型 (7)1.5 网络要求 (8)1.6 遥测系统现场端软件要求 (9)1.7 数据管理平台软件要求 (11)1.8 校准和检查要求 (13)1.9 遥测设备性能要求 (16)2 遥感监测系统运行管理技术要求 (26)2.1 职责分工 (26)2.2 运行维护管理 (27)2.3 设备维修与保养 (28)2.4 数据管理与上报 (28)2.5 质量控制 (30)2.6 运行管理记录表 (31)前言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苏政发〔2018〕122号)要求,提高我省机动车遥感监测技术水平,确保遥感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江苏省内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以下简称“遥测系统”)的建设、验收以及运行管理,也适于安装在江苏省境内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

编制依据《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HJ 460-2009)《在用柴油车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HJ 845-2017)《机动车尾气遥测设备通用技术要求》(JB/T 11996-2014)《机动车遥感监测平台联网规范(试行)》(环办大气函﹝2017﹞1331号)《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GA/T 832-2014)《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视频取证技术规范》(GA/T 995-2012)《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检测方法(遥测法)》(DB32/T 2288-2013)1 遥感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1 系统构成与分类机动车遥测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排气污染物测量分析系统、工控机、摄像系统及车牌识别系统、速度传感器、环境条件检测仪器、道路流量监测设备、道路空气质量微型监测设备(可选项目)、道路黑烟车视频监控设备(可选项目)、信息联网设备、设备供电系统及保护装置、显示屏和移动式遥感监测车(可选项目)等。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5.27•【字号】赣府厅字〔2017〕63号•【施行日期】2017.05.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7〕6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5月27日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文件精神,加快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改革,推进秀美江西建设,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为总纲,按照“明晰事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统筹规划、科学监测创新驱动、综合集成测管协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具体目标。

理顺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

制定符合江西省情的地方配套管理政策和措施,初步建立与江西省情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和机制,明确各级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基本形成“省级与地方监测相结合、企业自测为补充”的工作格局。

生态环保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方案

生态环保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方案

生态环保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方案目录1. 生态环保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方案概述 (3)1.1 目的和意义 (3)1.2 建设背景和原则 (5)1.3 建设目标和预期效果 (6)2. 生态环保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建设需求分析 (7)2.1 数据源分析 (8)2.2 业务需求分析 (10)2.3 功能需求分析 (10)2.4 性能需求分析 (11)2.5 安全需求分析 (12)3. 平台技术架构设计 (14)3.1 总体架构设计 (16)3.1.1 数据收集层 (17)3.1.2 数据处理层 (19)3.1.3 数据存储层 (20)3.1.4 应用支撑层 (21)3.1.5 用户访问层 (23)3.2 数据存储与管理 (2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3.4 应用支撑系统 (26)3.5 用户界面与交互设计 (27)4. 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分析 (29)4.1 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 (30)4.2 大数据处理技术 (32)4.3 数据存储技术 (33)4.4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 (35)4.5 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36)5. 平台实施计划 (37)5.1 项目实施周期 (39)5.2 关键里程碑 (40)5.3 项目管理与人员配置 (40)5.4 资金预算与资金分配 (42)6. 平台运营与维护 (43)6.1 运营策略 (45)6.2 用户培训与服务 (45)6.3 系统升级与维护 (47)6.4 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 (49)7. 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50)7.1 项目风险分析 (51)7.2 法律与合规风险 (54)7.3 技术风险 (55)7.4 应对策略 (57)8. 保障措施 (58)8.1 组织保障 (60)8.2 法规保障 (62)8.3 资金保障 (63)8.4 技术保障 (64)8.5 环境保障 (65)1. 生态环保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方案概述为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环境监测分析能力,促进科学决策,特制定本“生态环保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方案”。

2024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2024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2024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一:网络基础建设1. 确定网络建设目标:建设覆盖全县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全面、准确、实时的环境数据收集和监测。

2. 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将全县划分成多个监测区域,每个区域设立监测站点。

在监测站点上安装传感器设备、监测仪器等设施,并建设通信基站和传输网络,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

3. 构建数据中心:在县城建设一个专门的数据中心,用于存储、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

数据中心应具备高性能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实施方案二:监测设备配置1. 传感器设备:根据监测要求,选用适宜的传感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大气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土壤传感器等,用以监测各项环境指标。

2. 监测仪器:选用高精度、高可靠的监测仪器,包括但不限于气象站、水质分析仪等,用以定量分析和监测环境数据。

3.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建设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包括传感器接口、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设备等,确保数据的准确采集和实时传输。

实施方案三:网络管理与运维1. 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用以实现对网络设备、传感器设备和监测仪器的远程管理和监控,并能进行实时报警和故障排除。

2.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开发或购买适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用以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建模,提供科学依据和预警系统。

3. 运维团队建设:组建专业的网络管理与运维团队,负责设备的维护、数据的管理和系统的运行,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实施方案四:数据共享与应用1.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建设一个数据共享平台,供县内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获取环境监测数据,并提供数据查询、下载和分析功能。

2. 数据应用与决策支持: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将监测数据与各项政策、规划和项目相结合,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 公众参与与宣传推广:通过建设公众参与平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监测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精神和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环监测﹝2016﹞107号)要求,加快建设和完善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全面设点、全省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以明晰事权为主线,以质量控制为保障,以强化能力为根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监测短板,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

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1 —突出重点、统筹规划。

突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重点任务,满足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需求,统一规划监测发展目标。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

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

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重点任务(一)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配合做好72个国控站点运行维护,加强67个省控站和43个质控站的运行管理,结合各地自建站点,进一步优化全省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阳县环境保护局机动车遥感监测及网络平台建设项目
采购技术需求
1、固定垂直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
设备需符合《HJ845-2017在用柴油车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遥感检测法)》、《JB/T11996-2014机动车尾气遥测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遥感检测法)(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环办大气函[2017]416号)相关技术要求。

2、移动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
设备需符合《HJ845-2017在用柴油车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遥感检测法)》、《JB/T11996-2014机动车尾气遥测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遥感检测法)(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环办大气函[2017]416号)相关技术要求。

6
8
9
3、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管理平台
1
3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