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合集下载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一、桂枝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二、桂枝加桂汤方: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木方于桂枝汤加重治上冲的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

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

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六、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栝蒌根苦寒,《神农本草经》谓: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

可见为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

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

”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

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翁翁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诠释】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此指脉言。

阳浮者,浮脉为阳主表,卫表受邪,邪正相持则发热;阴弱者,阴脉细弱,营阴不足,阴津不固则自汗出;此营卫失和之显象也。

同时,仲景对其证候表现描写的绘声绘色,更加形象地概述出太阳中风的自身感受。

如畏缩怕冷之状,冷水洒浙恶风,身有温煦发热之感,凡此皆非壮热寒战之比,乃表虚营亏之征。

鼻呜者.肺气失宣,气息不利;千呕者,胃气上逆,上述诸症为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故主桂枝汤治之。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药组成】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

【服法与禁忌】上五味,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己须曳,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青龙按:桂枝汤其他条文这里就不写了,大家可以查。

我就自己体会说一下。

桂枝汤属于中风首方,与麻黄汤对比发明互证,一虚一实。

桂枝汤有汗怕风,麻黄汤无汗怕冷,都有身痛关节痛。

舌淡苔白润,但是麻黄脉浮紧,桂枝脉浮缓。

除了治疗中风张仲景还用桂枝汤治疗自汗,平时没事就出汗,这种未必有恶风,可能会有舌淡苔白润脉浮缓等见证。

另外孕期,产后中风都可以用桂枝汤。

当然产后虚明显,身痛,可以考虑新加汤,可以加人参加白芍,这是加减法,这就说明桂枝汤有扶正解表之力。

桂枝加减法太多以后慢慢说。

桂枝汤治疗感冒自汗等不必说了。

陈瑞春陈老体会桂枝汤可以治疗夏季暑湿感冒呕吐腹泻,其效果似乎高于藿香正气散。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桂枝汤证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桂枝汤证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桂枝汤证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解:素体阳胜之人桂枝汤证以发热、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条文论最佳给药时间,最佳给药时间能够充分发挥药物作用、缩短疗程。

亦不可死板教条、坐等其时,须机圆法活。

藏无他病:机体无阴阳偏胜失衡。

先其时发汗:在发热、汗出发作之前服药。

合参“论欲解时”及西医最佳给药时间。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

解:素体阳明肃降有碍之人,桂枝汤证可传经阳明不大便,属太阴阳明。

桂枝汤证脉:浮缓长,右脉虚弱。

证:汗出、恶风、不大便等。

合参第44、179条文。

不大便为阳明病外证,此为标,其本可能是阳明本经病(正阳阳明),也可能是母病及子(少阳阳明),或者子病及母(太阴阳明)。

不可仅凭标证罔用攻下之法。

桂枝汤证素体阴阳虚实比较:素体阳明肃降有碍之人,桂枝汤证以不大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素体血热之人,桂枝汤证以衄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素体阳胜之人,桂枝汤证以发热、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素体阳虚之人,桂枝汤证以恶风、太阴病为主要临床表现。

合参不大便、头痛诸方脉证几微之差(附后)。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解: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传经、变化是永恒的主题,由于延迟效应,标证(现象)的变化滞后于机体阴阳虚实(本质)的变化,须坚持整体观念、脉证合参,厘清标本,识得脉证几微之差。

合参第4、5条文及食复、劳复。

原文“脉浮数”疑有讹传,正确疑为“脉浮缓”。

桂枝汤证脉浮缓长右脉虚弱。

伤寒条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精解

伤寒条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精解

原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劈。

右七味。

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这是一个与桂枝汤证有关的条文,讲的是喝了桂枝汤以后出现的一些奇特的症状。

为了方便学习,这里先将这个汤方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组方药物与剂量、服用要求(付汉代剂量换算表)。

条文理解1、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这里讲到服桂枝汤,显然是承接前面的条文,针对太阳病而来,为什么要服桂枝汤,就是因为这个人有桂枝汤证。

尽管桂枝汤是发表剂中较为缓和的一个方剂,但因为桂枝和生姜的辛散温作用下,一般喝了桂枝汤是会出汗的,有的人会微微出汗。

所以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用法中有讲到,喝桂枝汤时还要喝点粥,加强一下药力作用,使用汗发出来,但又不能发到大汗淋漓,否则发过头产会出现偏差而厥逆(在后来的甘草干姜汤中有讲到这个偏差,这里不作赘述)。

喝了桂枝汤不出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不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桂枝汤的剂量不够,比如现代计量不是按原方的剂量,也有可能不会出现条文中所讲喝桂枝汤的效果。

不出汗水的原因还有可能即使你用了原方,但由于不是桂枝汤证或有桂枝汤证却又夹杂了其他问题,误判了病机或没有兼顾到其他病机,所以喝桂枝汤没有效果。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需要参考其他体症才能判断。

这里不仅不出汗,还脉洪大。

什么是洪大?《脉诀汇辨》里讲:“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意思是脉跳来的时候,很大,像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指按时,感觉整个指头都能感受到脉的跳动。

倪海夏称这是脉管变大。

因此,这里的脉洪大是一个突出的症状,显然这是区别于桂枝汤的脉浮、缓等特点。

也就是说,情况已经从脉象上反映出不是桂枝汤证了,病情中的正邪斗争,似乎有点变得激烈,否则脉是不会变洪大的。

桂枝汤脉证共七条,四条脉证放胆用之,医圣“主之”或“宜之”

桂枝汤脉证共七条,四条脉证放胆用之,医圣“主之”或“宜之”

桂枝汤脉证共七条,四条脉证放胆用之,医圣“主之”或“宜之”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条文之12条)本条论述太阳中风的脉症、病机及治疗。

阳浮而阴弱,既是指脉象,又是指病机。

诊脉之法,寸脉主表、属阳,脉主里、属阴。

阳浮而阴弱是指寸脉浮尺脉弱。

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之邪气还没有祸及阴分.所以其脉阳浮.阳浮者.不待闭郁而热自发.阴弱者.不必攻发而汗自出.因为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必浮.故热自发.阳得风而自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阴气必妥协.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又加上肌腠疏缓.卫气不谐.虽无寒而若不能御.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翕、越也.动也.盛也.鼻鸣干呕.风气上壅.亦邪气暴加.里气上争之象.是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内也.《素间,生气通天论》载:“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阴阳之理,阳以护阴,阴以抱阳,阴阳互根,阴阳平衡则脉象和缓有力,是为平脉。

今见阳浮而见阴弱,乃阴阳失衡之象。

寸脉浮乃阳气上浮,故热自发;尺脉弱乃内在营不足,不能左升为阳,卫阳不足以固护营阴则汗自出。

营阴不足,阳气亏虚,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是指虽有发热但仍显阳气不足之象;阳;左升右降相互为用才能通流无碍,左升不畅必致右降郁滞,肺胃右降障碍则鼻鸣、干呕。

桂枝汤是本篇的主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其方义有促使人体阳气生发之势,与阳气处于生长升发阶段的巳时相应,该方在辅行诀》称“小阳旦汤”,此方加黄芪、人参则为“大阳旦汤”。

方中以桂枝为君药,芍药为臣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为佐药。

桂枝,本经》称“牡桂”,并载:“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方中取其性温升而降逆气,温阳益气而补卫气,通利气机之效。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一图读懂《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桂枝汤为称为《伤寒论》第一方,一方面是因为桂枝汤是在《伤寒论》条文里出现的第一首经方,另一方面是《伤寒论》中有几十首方子都是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来,而且桂枝类方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作为《伤寒论》第一方的桂枝汤其实还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桂枝汤的组成能够很好代表仲景经方组方的思维,体现阴阳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本文就为你详细桂枝汤中的阴阳。

一、桂枝汤初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提出“甘酸化阴,辛甘化阳”。

桂枝汤中桂枝和甘草组成桂枝甘草汤,桂枝辛温,甘草甘平,桂枝和甘草的组合符合辛甘化阳。

芍药和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芍药酸微寒,甘草甘平,芍药和甘草的组合符合酸甘化阴。

甘草味甘补益,可以补津血,配上辛温的桂枝可以补津血并发挥津液的温煦作用,也就是补卫阳的作用;甘草配上酸微寒的芍药同样可以补津血但是发挥的是津液的滋养濡润的作用,也就是滋阴血的作用。

比如我们开车,脚底下一定是有油门有刹车,可以把桂枝汤里面的桂枝比喻成油门,芍药比喻刹车。

为什么呢?桂枝是辛温发散的,它是温的,有温卫散寒的作用,而芍药是酸敛的、是阴性的、是往回收的。

芍药和桂枝配,一阴一阳,一辛散一酸敛,一个油门,一个刹车,它们两个正好是配对儿的,如果说把芍药去掉,单用桂枝可能就发散的过了,汗出过多了,或者是说过于阳热了,偏性太大了。

太阳中风病机:太阳病(表寒)+中风(里位津血不足+表上津血不足)桂枝汤方解:桂枝辛温发散表寒,生姜辛温助桂枝发散表寒;芍药酸微寒配甘草、生姜、大枣补益津血。

同时芍药与桂枝配伍互为阴阳,调和营卫,防止桂枝辛散太过。

打一个比喻,辛温的桂枝如同团队的将领在前线杀敌(表寒),芍药如同团队的军师补益津血的同时牵制桂枝辛温太过耗伤正气和津血,生姜如同副将辅助桂枝在前方杀敌,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团队的粮草大营,补益津血为团队提供供给保障团队取得战役的胜利。

伤寒论116条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116条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116条原文及解释《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你提到的第116条原文是指《伤寒论》中的第116条,该条是关于伤寒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的内容。

下面是第116条原文及其解释:原文,伤寒五日,表未解者,脉促者,与桂枝汤;脉浮者,与麻黄汤;脉弦者,与桂枝加葛根汤;脉紧者,与桂枝加芍药汤;脉滑者,与桂枝加大黄汤。

解释,这条原文主要是根据伤寒病患者的脉象来指导药物选择。

在伤寒病初起的五天内,如果患者的表面症状还没有缓解,医生可以根据脉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药方。

如果患者的脉搏快速,表面症状仍然明显,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治疗。

桂枝汤是一种温阳解表的方剂,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有助于解除表症。

如果患者的脉搏浮大,表面症状较重,可以使用麻黄汤。

麻黄汤是一种发汗解表的方剂,可以通过发汗来驱散表邪。

如果患者的脉搏弦细,表面症状较轻,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具有解表的作用,可以加强桂枝汤的解表效果。

如果患者的脉搏紧绷,表面症状较重,可以使用桂枝加芍药汤。

芍药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缓解紧绷的症状。

如果患者的脉搏滑腻,表面症状较轻,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黄汤。

大黄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邪。

总之,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病情表现,医生可以选择相应的方剂来治疗伤寒病,以达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以上就是《伤寒论》第116条的原文及解释,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请注意,这里的解释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还需要根据医生的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

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桂枝汤概说桂枝汤方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所组成。

论其性味,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微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

论其组织,桂枝汤是由两队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

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二、桂枝汤证的本征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

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

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桂枝汤的兼证桂枝汤证的兼症,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症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

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

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一者无汗,有表实与表虚之别。

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项部不适者用之亦验。

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方药| 桂枝汤方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

方义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方为辛温解表轻剂。

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

【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互相参看。

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

汗出营弱,脉应之缓。

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

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

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

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

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

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

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

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

”【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释义太阳病虽只出现头痛、恶风,但恶风与发热并见,在太阳经脉所过之部位出现疼痛,反映病在太阳之表无疑。

更见汗出,是太阳中风证的要点悉具,故当用桂枝汤为主治疗。

本条提出的四个表现中,头痛、发热、恶风与太阳伤寒同,唯汗出是一特点,提示有汗、无汗是中风、伤寒的鉴别要点之一。

条中不言脉象,似示人太阳中风证的确诊,在于重要临床表现的组合,而不拘于一个症状或脉象。

柯韵伯说:“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

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

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

”尤在泾说:“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表疏自汗,是头疼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

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

”【原文】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卫强营弱,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释义本条以太阳病具有发热、汗出的特点及宜用桂枝汤治疗,提示证属太阳中风证。

以荣弱卫强对太阳中风证的病理作具体补充说明。

荣弱,即指卫外不固。

营不内守,具体说明了“阴弱者汗自出”;卫强,指风寒束表,卫气浮盛以抗邪引起的病理改变,即“阳浮者,热自发”的实际含义。

明确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营卫不调病理及其病理主导方面。

本条还补充说明太阳中风证的病因是外感风邪。

提出宜桂枝汤治疗,说明桂枝汤既可调和营卫,也有解肌祛风之功。

方有执说:“上条言阳浮而阴弱,此言荣弱卫强,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互相发明也。

”黄元御说:“邪风者,经所谓虚邪贼风也。

”徐大椿说:“提出邪风二字,见桂枝汤为驱风圣药。

”【原文】24条:太病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则愈。

释义太阳病,病初即服桂枝汤治疗,致烦闷不解针刺后仍与服桂枝汤,说明病证属于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服桂枝汤,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本应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汗出而解。

今服桂枝汤后,不仅病邪不解,反而增加烦闷不舒,似属发生变证。

但认真分析其不曾误治,服药后只增烦闷一证,其他脉证未见变化,故可断言病证未发生传变。

其反烦不解,乃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欲驱邪外出,但力尚不足,正邪相争,邪郁不解,故证属太阳中风的较重型。

治疗之法,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邪,然后再服桂枝汤以解肌表。

针药并用,祛邪之力倍增,病可得愈。

徐大椿说:“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之以解其结。

盖风邪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刺之以泄经气。

”魏荔彤说:“恐误认为已传之烦躁,故标出以示人,言不解,则太阳之证俱在,但添一烦,知其非传里之烦,而仍为表未解之烦也。

”【原文】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病,表邪未解,治当发汗解表。

现病人脉象浮弱,不宜发汗过多,故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为宜。

方有执说:“外证未解,谓头疼项强恶寒等证犹在也。

浮弱,阳浮而阴弱,此言太阳中风凡在未传变者,仍当从表解肌,盖严不得下早之意。

”【原文】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伤寒证发汗后,若得脉静身和,为表邪已解,病证向愈。

本条指出太阳伤寒证汗解后半日,病人出现烦闷不适、脉象浮数,为余邪在表未尽,故治疗可再用发汗之法。

由于前已发汗,再次发汗不宜峻剂,故用桂枝汤轻度发汗,使邪去而不伤正。

提示桂枝汤可作为发汗轻剂使用。

尤在泾说:“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者,非旧邪去而新邪复乘也,乃余邪未尽,复集为病耳。

脉浮数者,邪气在表之证,故可更发其汗,以尽其邪。

但以已汗复汗,故不宜麻黄之峻剂,而宜桂枝之缓法,此仲景随时变易之妙也。

”【原文】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释义病证在表,治当汗解;里实之证,治当攻下。

今表证未解,宜用桂枝汤解表,而禁用攻下之法。

若误用下法,每因邪气内陷而引起变证,故仲景告戒攻下是错误的治法。

【原文】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需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释义太阳病,应正确使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如果使用汗法以后,病证不解,即应认真分析,辨明原因,对汗不如法者,当再恰当取汗祛邪对病重药轻者,则师法继进,以使病愈。

若不加分析,改用攻下治法,即属误治,每每引起变证。

但本条指出汗下之后,脉浮未变,病证仍然在表,知病证未因误下而生变,故施治之法,仍须解外,桂枝汤为宜选之方。

徐大椿说:“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张璐说:“虽已下,而脉仍浮,表证未变者,当急解其外也。

”【原文】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释义外感病,已有六七日不大便,其并见头痛、发热或热证的表现,属里热结实,浊热上扰之证,用承气汤攻下实热,病证可愈。

里实热证,小便必为赤浊,本条指出病人小便清长,虽然多日不大便,是邪仍在太阳之表,治以辛温发汗为法,用桂枝汤适宜。

“若头痛者必衄”倒装笔法,不可随文作解。

成无己说:“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

《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况此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清者,不可责邪在里,是仍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

若头痛不已,为表不罢,郁甚于经,迫血妄行,上为衄也。

”尤在泾说:“‘宜桂枝汤’四字,疑在‘当须发汗’句下。

【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释义太阳病,应从发汗而解,若误用下法,最易发生变证。

但本条指出,误下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气逆,是虽然误下而正气未衰,表邪尚未内陷,且正气能与邪争,表证有外解之机,故可与桂枝汤以解外。

提示桂枝汤适宜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仍在不宜峻汗之证。

如果误下后气不上冲,反映邪已内陷,发生变证,则不当再用解表之法,桂枝汤自然不得与之。

成无己说:“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

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陈修园说:“太阳病误下之后,则太阳之气当从肌腠而下陷矣。

若不下陷而其气竟上冲者,是不因下而内陷,仍在于肌腠之间,可与桂枝汤方。

用前啜稀粥,温复微取汗法,从肌腠外出而愈矣。

若不上冲者,邪已内陷,不在肌腠之中,桂枝不可与之。

”【原文】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容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释义本条指出,病人常自汗出一证,有属病在浅表的营卫不调类型。

其营卫不调的主导方面是卫气发生病理变化,即由于卫不固护于外,致营不内守,营卫不相协调此属于营卫不调的自汗证,仲景提出用发汗的治法调和营卫,使病证得愈,桂枝汤当得优选之方。

本条提示:营卫不调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也可见于杂病的自汗症。

两者病因不同,分属两种疾病类别,但以有相同的病理机制,而采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

间接说明,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功用,可用以治疗营卫不调引起的多种病证。

条文还提示:病理性自汗与发汗不同。

自汗是营卫不调病理的外在表现,自汗越明显,反映病理变化越重,故出汗不可能成为治疗因素。

使用药物发汗,是祛邪复正的治疗手段,能够达到使营卫调和,自汗自止的目的。

张锡驹说:“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

今受邪风,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而卫不和也。

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今荣气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故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两不相合,如夫妇之不调也。

宜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

”徐大椿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

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

”【原文】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而愈,宜桂枝汤。

释义病人有时出现发热、自汗,且可除外脏腑属里之病,病在肌表无疑。

细究其病,仲景指出“此卫气不和”即由于卫气发生病理改变所致营卫不调,故宜用桂枝汤发汗祛,调和营卫。

因证时发时无,故用先其时的服药方法,颇有截断疗法特点,值得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