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正式版_1
乡村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引言】近年来,我国乡村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乡村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重点关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农业技术创新、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方面。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并从中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农业生产种植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经营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户主要依靠传统单一作物种植获取经济收入,风险较大。
建议政府引导农户逐步调整种植结构,鼓励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广种植多元化,提高农户收入稳定性。
二、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缺乏创新能力在走访中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农户已经开始应用新技术,但整体上仍然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
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引导更多农户使用新技术。
三、农业生产管理不规范,缺乏标准化生产流程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户在生产管理中缺乏规范化操作,生产流程不够标准化。
建议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方案,引导农户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生产管理。
【农村农业技术创新】一、农技人员资源不足,技术服务不到位调研结果显示,农技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服务不到位。
政府应加强农技人员队伍的建设,拓宽其培训渠道,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科技研发与农业实际需求脱节在走访中发现,部分科技研发成果与农业实际需求脱节。
要加强科技研发与实际需求的对接,建立有效的技术转化机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一、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调研结果显示,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整体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
要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力度,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二、农产品市场开拓困难,营销渠道不畅通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户面临农产品市场开拓困难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支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农户参与市场化经营。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流失,农业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农业产业的发展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农业产业进行调研,了解其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探讨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三、调研方法1. 采访调研:通过与当地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民代表等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2. 现场观察:到当地的农田和养殖场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农业生产的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种植方式、农业机械的使用等。
3. 数据分析: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农业劳动力和土地的数量等,进行数据分析,以了解农业产业的经济状况。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1. 农田利用率较低:调研发现,农田利用率较低,许多土地处于闲置状态。
这与农业劳动力的流失有关,农民转行的问题比较严重,使得土地无人管理。
2. 种植业面临市场风险: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种植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的收益不稳定。
此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需要加强管理。
3. 养殖业潜力较大:调研发现,养殖业在当地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因为该地的气候条件适合养殖业的发展,同时,养殖业的技术含量较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四、对策建议1. 提高农田利用率: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租用或合作经营土地,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2.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的合作社,以提高其市场谈判力。
3. 加强养殖业的技术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养殖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大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养殖技术水平。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模板(3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模板一、背景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发展任务,旨在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农村改革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解决农业问题和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以下问题:1. 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缺乏差异化和高附加值产品。
2.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存在着农产品流通渠道短缺、市场销售不畅、农产品加工业薄弱等问题。
3.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田平均单产低,农作物综合效益低,农业产能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4.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业生产环节中存在农药残留、产品标准不规范、食品安全问题等。
因此,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目标设定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以下目标: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2. 完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市场销售,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
3.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田产量和农作物综合效益。
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安全、合规。
三、方案内容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培育特色农产品:鼓励农民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优势,培育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
例如,发展高山茶叶、有机蔬菜、优质水果等特色农产品。
(2)推广新兴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农民转向新兴农业产业,如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3)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装备的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完善农业产业链条(1)建设农业物流体系: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优化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缩短商品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度和品质。
(2)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提供标准化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支持。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产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近年来,我县立足自然环境优势,以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县情,确定了粮食、蚕桑、茶叶、木竹、蔬菜、油茶等重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内容,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措施,农业产业化得到强力推进,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格局,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逐步成熟,农业质量、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
(一)农业产业基地具有一定规模。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县已初步形成以山区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县城盆地为主的蚕桑基地、以洪星乡为主导的山区木竹基地、以碧阳宏村为基础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猪养殖基地。
(二)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
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场、柯村茶叶市场为龙头的茶产业,以华盛、丝业公司、信达公司、蚕种场等为龙头的茧丝绸产业,以杉森木业、金九贸易、港殿竹业等为龙头的木竹加工业,以桃源罐头、惠达食品为龙头的罐头加工业等四大农业产业体系,为我县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
截至20xx年底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家,其中:茧丝绸系列有华盛集团、黄山丝业公司、黄山信达丝线公司三家,累计产值28295万元,利润达到726万元,税收达到484万元;食品系列有惠达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年产值达到5143万元,利润64万元,税收达到167万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业、金九工贸、港殿集团三家,年产值达到19579万元,利润达到689万元,税收达到665万元。
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各类产业的比重和布局,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速,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和问题,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意义1.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品水平和附加值,推动经济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
2. 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保护环境,确保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3. 提高产业竞争力:通过调整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4. 解决就业问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移,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解决就业问题。
5. 促进区域发展均衡:通过跨地区和跨行业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调,避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措施1.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 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3.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
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城乡产业的融合和互动,推动农村产业从传统农业向农村闲置资源利用、现代农业、农村工业等方向发展。
6. 优化土地和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人力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问题1. 发展速度不均衡: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传统产业发展较慢。
2. 结构不平衡:各类产业之间的比重不合理,制造业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过小,农业比重持续下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农业产业调研报告一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
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
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
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
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
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
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S329。
过境平临高速长9.4公里,并设有上下口。
“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
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
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
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
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2003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
鹤庆县西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1.西邑镇基本情况西邑镇地处鹤庆县西南部的马耳山脚下,东连朵美乡,南接黄坪镇,西边靠近三营镇,北边和松桂镇相连。
西邑镇总面积为30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5.48hm2,常用耕地有1313.18hm2。
其中水田333.05hm2,现通过多年的水改旱,实际用于种植水稻的面积不到100hm2,水浇地(旱地)585.17hm2,人均占有常用耕地0.1hm2。
大丽公路、大丽铁路从我镇境内南北横穿而过,大丽公路过境23.6公里,大丽铁路过境21.6公里。
西邑镇海拔在1700—3842m之间,境内森林覆盖率36%,西片区山清水秀,泉流不断。
地方特产有松茸菌、香菌、牛肝菌、蜂蜜、白芸豆、黄皮梨、奇峰萝卜和大麦酒等。
2.农业结构调整在我镇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几年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做出了一定成绩,其在促进我镇经济建设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1农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镇属于以工业为主的农业镇,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和养殖业,境内虽然有几家工业企业,但岗位有限,岗位条件要求高,只有少数村民进入企业打工,按照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西邑镇农村经济收入为426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比超过68%,西邑镇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农业结构的优化。
2.2农业结构调整有助于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借助于近年来的工作,2012年西邑镇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占比分别是35%、65%。
西邑镇党委合理引入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各类经济作物,如芸豆100hm2,烤烟300hm2,白肋烟33.3hm2,蔬菜66.67hm2,药材100hm2,泡核桃166.67hm2,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种植户经济收入,确保其增收致富。
2.3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西邑镇村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已经逐渐朝着小康迈进,农业结构调整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消费结构的转变;另一方面,因为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变化,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更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传统农业结构应当尽快予以调整。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形已基本形成。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
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
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正式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研报告正式版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一、自然环境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
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
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
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
建国后,道路建设发展很快。
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
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s329。
过境平临高速长9.4公里,并设有上下口。
“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
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
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
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
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XX年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
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
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
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
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
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
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
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
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
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
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
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
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
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
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XX年10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
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据XX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125218.68元,综合直补495885.67元,直补资金1667799.98元,农机具补贴13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粮食总产28762吨,同比增长10.4%,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
食用菌种植量达到1000万袋。
蔬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
新增养殖园区2个,全镇生猪存栏45810头,家禽存栏342994只,牛存栏12169头,羊存栏14920只,新增出栏肉鸡345734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全镇完成绿色通道25.8公里,完善农田林网15800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119条,植树总量达25万株,林业育苗100亩,林木覆盖率达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
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5098人,劳动力转移13314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
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3个,年加工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70余户,年收入达到150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
对于这样一个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4.7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
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
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
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
这也是由于本地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
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
毕竟,能够顺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
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
这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
“新思路”我自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
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跳出农业抓农业。
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予以解决。
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
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
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
许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
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
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
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
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
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
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重组。
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赢得新的发展;我们别无他择。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