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导学案[2]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第2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导学案 2022年最新word版

《第2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导学案 2022年最新word版

4.3 第2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掌握“角边角〞、“角角边〞作为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2.利用“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精读一遍教材P100-P101页,利用“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针对课前预习二次阅读教材,并答复以下问题.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课前预习】1.以下三角形全等的是2.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或 3. 如图,,那么与相等吗?3.自主预习书本P100-P101页.【课堂探究】专题一、探究“角角边〞的判定方法1.假设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和,它们所夹的边为2。

你能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出这个三角形吗?4 2 44 2342 3(1)(2)(3) (4)2.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专题二、探究“角角边〞的判定方法1.假设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45°,且45°所对的边为3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3cm2.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由此我们得到两种新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规律整理表述:〔1〕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或“〞〔2〕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或“〞专题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应用例1: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O是AB的中点,∠A=∠B,△AOC≌△BOD吗?为什么?例2:如图,∠B=∠C ,AD平分∠BAC,你能证明△ABD≌△ACD?假设BD=3cm,那么CD有多长?【学习小结】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课堂检测】1.如以下列图,∠B=∠C,AB=AC,那么△ABE≌△ACD吗?请说明理由。

★2.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请说明理由。

★★3.如图,AC与BD交于点O,AD∥BC,且AD=BC,你能说明BO=DO吗?〔请用两种不同方法去说明〕【稳固作业】1.如右图,∠A=∠D ,∠1=∠2,那么要得到△ABC ≌△DEF ,还应给出的条件是〔 〕A .∠E=∠B B .ED=BC C .AB=EFD .AF=CD2.如上图,∠A=∠D ,∠1=∠2,要根据“AAS 〞得到△ABC ≌△DEF ,还应给出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白杨礼赞(第2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白杨礼赞(第2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难点】学习本文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预习板块】
1、你认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可以是修辞美、用词美也可以是句式美。


【探究板块】
2、重点语段赏析:朗读第七段,思考相关问题。

(1)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2)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
(3)作者展开联想的话共有几句?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属于什么句式?
【作业板块】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3、最能表达这段文字的意思的词语是:()
A.笔直B.绝无旁枝 C.倔强挺立 D.力争上游
5、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朴素是一种美、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蒸发》 (第2课时) 导学案

3《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蒸发》 (第2课时) 导学案
化学
二、蒸发 1 作用:将 11 固体溶质从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分离出来。 12 蒸 _ 2 实验的主要仪器:铁架台(带铁圈)、 发皿 、 玻璃棒、 酒精灯。 _____ 3 操作要领 (1)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 15 ____。 液体局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 16 _________ 部过热 而发生飞溅。 ________ 余热 蒸干 (3)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 17 ______ 溶剂。
化学
烧杯 、⑤___________ 玻璃棒 ④______ 、滤纸。
3 操作要领
漏斗内壁 。 (1)一贴:滤纸紧贴⑥__________
漏斗 边缘;②液面低于⑧__ 滤 (2)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⑦______
纸 ___边缘。 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 (3)三靠:①烧杯口紧靠⑨________; 烧杯内壁 。 纸处;③漏斗下端管口紧靠⑩____________
化学
Na+,而Na+在后面的操作中无法除去。
3 如果在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较浑浊,试分析原因,并说明 该如何处理。 原因一般有两种:①过滤时,溶液高于滤纸边缘;②滤纸破
损。出现这种情况时应重新过滤。
4 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时,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的滴 加顺序可否颠倒?
不能。为除去滤操作适用范围 (1)分离固体与液体混合物。 (2)当固体呈糊状时,不适合用过滤操作分离,因为细颗粒 会堵塞滤纸。 (3)固体颗粒越大用过滤操作分离越快。 2
洗涤 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 涤,方法是:向过滤器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 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 为止。

《第2课时 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及其大小比较》导学案 2022年最新word版

《第2课时  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及其大小比较》导学案 2022年最新word版

第2课时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及其大小比较【学习目标】1.通过由正方形面积求边长,让学生经历的估值过程,加深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理解,感受无理数,初步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2.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感受无理数。

2.学习难点:感受无理数。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填空: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叫做a的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2.填空:(1)因为_____2=36,所以36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_____;(2)因为(____)2=,所以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_____;(3)因为_____2=0.81,所以0.81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_____;(4)因为_____222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_____.3.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它的边长等于多少?谁会用算术平方根来说这个正方形边长和面积的关系?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1,它的边长等于多少?用算术平方根来说这个正方形边长和面积的关系?〔指准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面积1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边长=,等于多少?〔看以以下列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2,它的边长等于什么?因为边长等于面积的算术平方根,所以边长等于〔板书:边长=〕.〔上面三个图的位置如下所示〕=2,=1,那么等于多少呢?求等于多少,怎么求?在1和2之间的数有很多,到底哪个数等于呢?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这个数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考虑问题,等于的那个数,它的平方等于多少?第一条线索是那个数在1和2之间,第二条线索是那个数的平方恰好等于2.根据这两条线索,我们来找等于的那个数.2=〕1.3的平方等于多少?〔师生共同用计算器计算〕1.69不到2,说明1.3比我们要找的那个数小.1.3小了,那我们找1.5,1.5的平方等于多少?〔师生共同用计算器计算〕2.25超过2,说明1.5比我们要找的那个数大.找1.3小了,找1.5又大了,下面怎么找呢?大家用计算器,算一算,找一找,哪个数的平方恰好等于2?等于1.41421356点点点,可见是一个小数,这个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相比有点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第一,这个小数是无限小数〔板书:无限〕. 是无限小数,又是不循环小数,所以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除了,还有别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吗?无限不循环小数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板书:、、、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那怎么求、、、这些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值呢?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来求.二、边学边练1、用计算器求以下各式的值:(1)〔精确到0.001〕; (2).〔按键时,教师要领着学生做;解题格式要与课本上的相同〕2、填空:(1)面积为9的正方形,边长==;(2)面积为7的正方形,边长=≈〔利用计算器求值,精确到0.001〕.3、用计算器求值:(1)=;(2)=;(3)≈〔精确到0.01〕.4、选做题:(1)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2)观察上表,你发现规律了吗?根据你发现的规律,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以下各式的值:=,=,=,= .三、我的感悟这节课我的最大收获是:我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四、课后反思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2.1 平方差公式一、导入激学灰太狼开了租地公司,一天他把一边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慢羊羊种植。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第二课时导学案2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第二课时导学案2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故事情节,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2.熟读课文,明确文章中心,感悟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

学习流程:
一、解释句中加粗的字。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
2.其人弗能应也。

()()
二、说说句子的意思.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不可同世而立。

三、根据你对原文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2.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不超过200字)。

五、背诵本篇课文。

第2课时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导学案

第2课时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导学案

第2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导学案【学习重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学习难点】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情境导入】: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好奇心是人的理性的开端,人人都有好奇心,人人都可能是哲学家。

而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却说:每个人都可以大谈哲学,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两位哲学家的话该如何理解?【知识梳理】1.哲学的含义:①从本义看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④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2.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合作探究】1. 书本第8页方框问题2.书本第8页方框问题3. 书本第9页方框问题4. 书本第9页方框问题【澄清误区】请判断,并说明理由: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哲学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疑难点拨】1、全面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⑴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特点:哲学是自觉形成的,具有系统化,理论化。

世界观是零散的,自发形成的。

⑶存在: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联系:⑴哲学和世界观研究的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⑵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2、全面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⑴含义:哲学研究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学说。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

⑵对象:哲学以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为研究对象。

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事物为研究对象。

⑶任务: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⑷作用: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指导。

具体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第2课时导学案.docx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第2课时导学案.docx

13. 2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第2课时@耳旦标f1.通过实践感知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的作用和串、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学会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2.重点:尝试画简单串、并联电路图,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3.联系生活中的串、并联电路,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预习导学—75*不讲—、电路的连接方式1.由用电器串联组成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由用电器并联组成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做电路的分支点.电源两极到两个分支点的部分电路叫做十路,两个分支点间的各条电路叫做支路.2.下而两个电路屮,左边的电路是出联电路,右边的电路是并联电路.3.(1)在下列电路图中标出电流流动的方向.在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负极流入的过程中, 并联电路有电流分合的现象,串联电路没有电流分合现象.(2)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主要看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用电器是串联的,电路就是一串联电路;用电器是并联的,电路就是并联电路.4.如图所示的电路屮,属于串联接法的是⑴)二、生活中的电路连接5.家庭电路中的电灯、电冰箱、电视机、电脑等用电器是并联连接的;城市街道的路灯是并联连接的;节日的小彩灯是串联连接的;电冰箱的压缩机与灯泡是并联连接的.6.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图,在下列虚线框中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7.教室里第一排的两盏灯是市门口的一个开关控制的,请你在虚线框中画岀相应的电路图, 并说出英连接方式.答案并联.[合作撵究不议不讲1.有一个电源、一个开关和两个灯泡,要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有哪几种接法?(小组合作动手探究)⑴画出电路图,并用箭头标出开关闭合后电流流动的方向.(2)用“电流法”(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经用电器流向负极的过程川,电流没有分开现彖的电路是串联电路,有分开汇合现象的电路是并联电路)判断所画电路图是串联还是并联.(3)连接实物电路,并用箭头标出闭合开关后电流流动方向.(4)讨论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串联电路特点:日.结构特点__________ .b.电流特点 _________ .并联电路特点:鱼结构特点__________ .b.电流特点__________ .2.为了探究串联电路屮,“熄火一盏灯,另一盏灯是否仍然发光”的实验,物理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需要的器材有:电源、开关、导线若干、两个灯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虚线框内画出他们实验的电路科: .............|£3|⑶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是断亓…帚接由曲鹵连接好实验电路,闭合开关,使两盏灯同时发光.⑷取下Li观察到_________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串联电路有(a)、(c),并联电路有(b)、(d).(a) (b) (c) (d)。

四年级上册《牛与鹅》第2课时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牛与鹅》第2课时导学案
3.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概括“我”当时的处境、心理?
(心惊肉跳、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狼狈不堪、心惊胆寒、忐忑不安)
合作探究
1.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金奎叔的话”?
(因为金奎叔的话让“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这在“我”童年生活中是印象很深的事情。)
(“我”还从金奎叔的话中明白: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要盲目地怕人、怕事、怕物。别人无理欺负你,要敢于制止他,也不要因为自己强,就欺负别人。所有这些,对“我”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1)见到鹅:①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②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2)被鹅袭击:①“脚也软了、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又哭又叫”
②“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 “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鹅怎么能吃人呢?通过语言,我就知道主人公吓坏了。
2.归纳整理:我们从“写得好”“有体会”等角度,从(神态)(动作)(心理)(语言)这几个方面,来体会人物心情。
2.“我”对牛和鹅的看法有了怎样的变化?
(牛:欺负它→不再欺负它;鹅:害怕、躲避→不再害怕)
3.学完本课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事物的外表欺骗,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还有我们不能欺“牛”怕“鹅”。)
4.默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试着从多角度给短文作批注吧!
达标检测
1.按要求写句子。
(1)鹅咬住了衣襟。(把句子说具体)
(2)鹅有什么可怕的!(改为陈述句)
(3)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用加点的关联词说一句话)
2.根据课文填空。
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我觉得它( )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我们平白地去欺负它干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小肠适于消化的结构特点 长:小肠长,成人的小肠一般 5~6米 长;大:内表面积大, 小肠内表面上有许多 环形皱襞 、大量的 小肠绒毛 、
微绒毛 ,大大地扩大了小肠的内表面面积;薄:壁薄,小 肠绒毛襞 仅由一层上皮细胞 构成;另外小肠绒毛外缠绕丰 富的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营养物质更容易进入血液。 4.对比消化道各处,判断其有无消化、吸收功能。
(2)1号试管内: 等量 馒头渣+ 唾液 2 mL→搅拌→
37 ℃水浴10分钟→冷却→滴加 碘液 。
2号试管内: 等量 馒头渣+ 唾液 2 mL→不搅拌→
37 ℃水浴10分钟→冷却→滴加 碘液 。
实验结果:1号试管内馒头渣遇碘 不变成蓝色 ,2号试管
内馒头渣遇碘有部分 变成蓝色 。
实验结论: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助于消化
4.一些药物用淀粉做包衣的道理是什么?请解释。
很多药物需要到小肠内分解吸收,如果在胃内被分解,成分发 生改变,会降低药效。用淀粉做包衣,胃对淀粉不具有分解消 化作用,则对里面的药物就不会造成影响,而药物在口腔内几 乎是不停留的,所以,用淀粉做包衣包裹药物,可以更好地保护 药效。
See you next !
(3)实验完毕后,向试管中加入碘酒溶液,其中只有2号试管没 变蓝,可以证明什么问题?
淀粉遇碘变蓝,2号试管没变蓝,说明里面淀粉全部被分解了。
(4)实验结果: 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
2.口腔内舌、牙齿和淀粉酶对食物的消化各起什么 作用?胃内和小肠内的消化属于哪种消化?
舌的作用是搅拌,牙齿的作用是咀嚼,这两种作用的共同点就 是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称为物理消化;淀粉酶的作用是在口腔 内把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物质发生了改变,称为化学消化。胃 内和小肠内的消化物质都发生了改变,主要是化学消化。
2.探究牙齿和舌头在馒头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1)1号试管内: 等量 馒头块+ 唾液 2 mL→搅拌→ 3试管内: 等量 馒头渣+ 唾液 2 mL→搅拌→ 37 ℃
水浴10分钟→冷却→滴加 碘液 。
实验结果:1号试管内馒头块遇碘 有部分变成蓝色 ,2号试
管内馒头渣遇碘 不变成蓝色 。
3.阅读课本,讨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大肠还是小肠?
(1)成人的小肠长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而大肠只有1.5 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小肠绒毛,这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而大肠表面上 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 (3)小肠皱襞上有许多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 吸收。
1.能够说出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重点:说明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知识点一: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比较1号、2号两个试管中变化: 1号试管内: 唾液 2 mL+ 等量 馒头碎屑→ 37 ℃水 浴10分钟→冷却→滴加 碘液 。 2号试管内: 清水 2 mL+ 等量 馒头碎屑→ 37 ℃水 浴10分钟→冷却→滴加 碘液 。 实验结果:1号试管内馒头碎屑遇碘 不会变蓝色 ,2号试管 内馒头碎屑遇碘 变蓝 。 实验结论: 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
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功 能

无无
吸收功 能无


有有无 无 有有 有 无
1.根据课本中内容进行实验操作,然后探讨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试管放在37 ℃的水温中?
37 ℃是人体的温度,唾液淀粉酶在这个温度下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2)三支试管中哪两个能形成对照实验?
只有1号和2号试管能形成对照实验,因为除唾液和清水是变量外, 其他条件都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