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17北方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2)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2)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兼爱》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

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1.娴熟论辩技巧。

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河南省新乡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新乡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新乡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 《短歌行》(其一)的主旨是A.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C.感慨功业未成,忧从中来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2.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用“中石没镞”来刻画李将军的独特个性,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B.细节描写C.心理描写D.语言描写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杂剧是元曲的一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幽魂》等。

B.《山海经》和《淮南子》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传说最多的古籍,包括《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C.杜甫的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称赞的是王粲、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初唐四杰”。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律兼行。

其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标志着汉大赋的兴盛。

4. 下列诗作中,属于乐府旧题的是()A.《关山月》B.《饮酒》C.《短歌行》D.《国殇》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诫性语句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B.满招损,谦得益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D.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6.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左丘明7. 下列句子中,运用侧面描写渲染演出效果的是()A.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B.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C.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D.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8.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B.《论快乐》C.《季氏将伐颛臾》D.《论毅力》9.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落缘故挑大梁应接不遐B.报怨缉拿煞风景秀外慧中C.脉搏松弛金刚钻原形毕露D.通牒胁迫挖墙角鸿篇巨制10.“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此诗句出自()A.A.郭沫若《炉中煤》B.艾青《我爱这土地》C.闻一多《发现》D.徐志摩《再别康桥》11.李密《陈情表》强调自己不能“奉诏出仕”的道德依据是( )A.慈父见背,舅夺母志。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大学语文》网上形考(第一至第五次形成性考核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大学语文》网上形考(第一至第五次形成性考核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大学语文》网上形考(第一至第五次形成性考核任务)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5小题,共50分) 1.《史记》 [答案]《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2.《左传》 [答案]《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史,也是我国第崐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它真实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崐事和文化情况,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历史文献。

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崐本等。

3.艾青 [答案]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具有世界影响中国现代大诗人,早年赴法学崐画,后攻诗歌。

1932 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艾青先后出崐版 20 多部诗集,主要作品有《北方》、《黎明的通知》、《火把》、《归来的歌》崐等等。

艾青堪为时代的鼓手,他的诗内涵丰富,紧密配合现实斗争,传出历史的呼崐唤和人民的心声,具有时代的敏感性、思想的深刻性。

在艺术上追求深沉审美意象,崐语言清新,富于音韵美,对新诗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牛棚杂记》 [答案]《牛棚杂记》:作者季羡林,是一部亲历的“文革”及时,也是一代知识分子怒向苍天的血泪哭号,堪称历史的写真。

告诫每个中国人都必须以历史为鉴,多“文革”灾祸做出理想判断和深刻反思。

惟其如此,中国日后才有希望杜绝这一类的人间瘟疫。

5.茨威格 [答案]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大多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畸形道德与冒险生活,主人公都有非凡的个性与奇特的遭遇。

另外,他更以别具一格的传记作品轰动于世,文笔洒潇,极富感情色彩。

主要作品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巴尔扎克传》等。

二、翻译(本题50分)(下面二题选一个) 6.孙武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大学语文艾青北方教案

大学语文艾青北方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其赤忱的爱国热情。

2. 通过对《北方》这首诗的研读,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北方》的意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感受艾青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复杂而丰富的意象。

2. 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艾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艾青的爱国情怀。

2. 提出问题:艾青的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有何关联?二、诗歌研读1. 学生朗读《北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北方”、“灰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等,探讨这些意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悲哀”、“忧郁”、“沉重”等,感受艾青的爱国情怀。

三、讨论与交流1. 讨论诗歌中“我”与北方的情感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北方的热爱。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黄河”、“雁群”等,探讨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有何特点?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诗歌《北方》的主题思想,强调艾青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反思: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有何关系?3. 布置作业:以《北方》为题材,写一篇散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了解其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其对诗歌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堂讨论效果: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程度。

教学资源:1. 艾青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资料。

2. 《北方》诗歌文本。

3. 诗歌相关评论和赏析文章。

教学时间:2课时备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017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四

2017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四

2017年成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四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秋天,无沦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泡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式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鞯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大学语文》复习题(选择题部分)

《大学语文》复习题(选择题部分)

《大学语文》复习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1、以语录体形式记述的先秦诸子著作是()。

A、《老子》B、《论语》C、《孟子》D、《荀子》2、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楚辞》B、《诗经》C、《古诗源》D、《古诗十九首》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出自()A、《论语》B、《孟子》C、《荀子》D、《老子》4、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左丘明5、“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下列哪个思想家的话(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6、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庄子D、荀子7、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孟子》C、《庄子》D、《韩非子》8、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A、班固B、茅盾C、巴金D、鲁迅9、《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国风B、大雅C、颂D、小雅10、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A、清新淡雅B、豪放飘逸C、深婉华美D、沉郁顿挫11、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主张的作家是( )A、杜甫B、白居易C、辛弃疾D、韩愈1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A、《左传》B、《战国策》D、《春秋》13、李商隐《无题》中推已而及对方的一联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4、《山居秋暝》的主要抒情手法是()A、借景抒情B、借典故抒情C、借事抒情D、直抒胸臆15、宋代开豪放词风的词人是()A、柳永B、李清照C、苏轼D、辛弃疾16、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论语》B、《孟子》C、《庄子》D、《战国策》17、“忽如一夜春风起,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出自岑参的()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D、《天山雪歌》18、《石头记》是()的原名。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之十七——登楼赋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之十七——登楼赋

四、指出下面的文言句式特点并用翻作译名词,乱世
钟仪幽而楚奏兮(《登楼赋》)
被动句 译文: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
再见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 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这七人大 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 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阻塞)隔兮,涕(眼泪)横坠而弗禁。昔尼父[指孔子]之在陈
兮,有归欤之叹音[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绝粮时感叹:
“归欤,归欤!”]。钟仪[楚人]幽(被囚)而楚奏兮,庄舄[xì]
显而越吟[庄舄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人情同于怀土兮,
岂穷(不得志)达(显达)而异心!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译文:(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 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乡希望 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 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 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 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 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陈国 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 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 越国的方言。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 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 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 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 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 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 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 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7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7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

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7(总分150, 做题时间120分钟)单选题1.王实甫的代表戏剧是 ( )SSS_SINGLE_SELA《牡丹亭》B《桃花扇》C《西厢记》D《窦娥冤》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6答案:C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

《西厢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戏曲(《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之一,作者元代作家王实甫,戏曲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其余三个选项,《牡丹亭》作者为明代作家汤显祖,《桃花扇》作者为清代作家孔尚任,《窦娥冤》作者为元代作家关汉卿。

补充:《长生殿》作者为清代作家洪昇。

2.下列加点的字词释义正确的一组是 ( )SSS_SINGLE_SELABC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6答案:BA项秣马厉兵:喂饱马匹,磨快兵器。

喻指准备作战或比赛。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磨(“厉”,古同“砺”)。

兵:兵器。

秣:喂养。

因循守旧: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因循:沿袭;守旧:死守老的一套。

良莠(y6tJ)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侯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结构为主谓式。

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

C项无耻谰(lán)言:指不知羞耻的无赖话。

谰言:诬蔑、抵赖的话,毫无根据的话。

“谰”不能解释为“吹嘘”。

力能扛(gāng)鼎:形容气力特别大。

亦比喻笔力雄健。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

D项焚膏继晷(guǐ):点上油灯,接续日光。

形容勤奋地工作或学习。

焚:燃烧;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影或者指一种古代的计时工具。

“晷”不能解释为“月影”。

管窥蠡(lí)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

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会
艾青早年曾学习绘画,这一经历对他的诗 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你能从具体作品中看 出这一影响吗?
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 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 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 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这在 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具有振奋和鼓舞作 用的。
强调的是“不安”“悲苦”“逃亡”,也象 征当时沦陷区的人们无家可归,流落他乡
பைடு நூலகம்
• 朗读第三节,谈谈第三节的作用。
可以看作是多前面的总结和概括,也就 是说北方正处于灾难、不幸、贫穷与饥 饿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灾难深重的历 史命运
• 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 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 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
热爱
• 作者为什么要化那么多的笔墨渲染北方的 灰暗、苍凉
为了突出爱得深沉、爱得痛苦,正因为爱得 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
• 诗人三次用了“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 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 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 了反衬。那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悲哀的国 土呢?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 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 “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 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 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 运
• 作者在第一节苍凉的景物的基础上,进一 步累加,作者通过第二节的意象,要突出 什么呢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 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这既是北方现实景象的写照,更是饱受战乱摧残 的祖国的象征。但诗人并未因此陷入哀叹和沉沦, 而是笔锋一转,歌咏我们的祖先为开垦和保卫这片 土地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努力,以表现作者和人民 一起保卫祖先遗留给我人的古老国土的决心。
作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诗人对现实 的关注,而是大量运用富有象征意蕴的意象来暗 示主题。
独特意象与主题
艾青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在“土地”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爱, 对人民的深爱。譬如《我爱这土地》与《大堰河— —我的保姆》,表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 对普通人民命运的深情关注。
忧郁的诗绪
诗绪即反复回旋在诗中的情感,是构成诗歌格调的 基本要素之一。艾青不同的诗篇中的主导性情绪,构成了 艾青式的忧郁诗绪。这种诗绪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 来源于诗人的个性阅历,也来源于对苦难中国以及农民命 运的深沉思索。艾青忧郁的诗不会使人绝望,而总是能给 人深沉的力量。这是因为艾青的忧郁中浸透的对祖国、民 族和人民的爱,以及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又 大量采用象征、跳跃、观念省略等现代技巧, 同时表现出对画面、构图、色彩的独特领悟和 运用,以及富有内在节奏的自由旋律,对当代 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有诗集《大 堰河》、《北方》、《向太阳》、《火把》、 《归来的歌》等20多部,以及《诗论》、 《新文艺论集》等多种论著和译著。
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 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 “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 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3.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 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 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 义)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 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 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国当时 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抒情。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 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 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 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 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 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 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 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
诗歌背景
这是一首写于抗战烽烟中的诗篇。1938年1月,诗人 第一次踏上北方的土地,目睹了这一片在侵略者屠刀的 威胁下流溢着痛苦和悲哀的风雨飘摇的国土,情不自禁 地抒写出对祖国土地饱含着忧患的挚爱和保卫这片土地 的信念。
文本解读
1.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
一片暗淡的灰黄
2.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
北方
艾青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 情。 2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 情。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 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 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 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 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 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
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 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 沉重
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 是悲哀的,为什么呢?
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早年曾学习绘画,并赴法国 勤工俭学,三十年代投入革命文艺运动, 四十年代到延安。艾青是中国诗歌史上继 郭沫若、闻一多之后开一代诗风的重要诗 人,他的创作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 切关注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察,具有强 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