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17九三年节选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25张PPT)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25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特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品 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 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写作背景及目的: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 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 “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 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 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 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屈原》在 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 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 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 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 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 向往与追求。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 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 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 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 到底的浩然正气。
“雷电颂” 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
历史剧 :《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武则天》 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 (节选)》课件(共45张PPT)(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 (节选)》课件(共45张PPT)(1)

文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
从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命运悲剧、英雄 悲剧、社会悲剧);喜剧(讽刺喜剧、抒情喜剧 、闹剧);正剧(悲喜剧).
从作品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 剧、历史剧、传统剧、童话剧。
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可分为话剧、歌剧 、舞剧。
从剧情繁简和结构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 剧等。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国殇( shāng ) 靳尚( jìn ) 诡谲(guǐjué)
商於( yú ) 伫立( zhù ) 稽首( qǐ )
脚镣( liào ) 睥睨( pì nì ) 咆哮(páoxiào)
徘徊(páihuái) 雷霆( tíng ) 迸射( bèng )
污秽( huì ) 木梗( gěng ) 驰骋( chěng )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导入新课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招魂》,共23篇。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
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
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
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
历史剧
郭沫若
2020/5/12
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
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
龙舟竞渡 吃粽子 喝雄黄酒。
导入新课
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的爱国诗 人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 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他用楚辞的形式 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 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 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 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第17课茶馆(节选)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第17课茶馆(节选)课件

kān
神龛
zā mo
咂摸
shuàn
洗涮

簿子
chàn
忏悔
jué
坤角
jiàn
太监
lào
落子
xiǎng

xiū

趿拉 珍馐
qiàn líng
说媒拉纤 绫罗绸缎
zhōu
文绉绉
liù chà
遛 差劲
魔法记忆之一线穿珠法:如:“师傅出差(chāi) 了,学徒不谨慎在技术上出了点差(chā)错,使花 苗长得参差(cī)不齐,实在差(chà)劲。”
二 写一写字形
wùxū( 戊戌 ) yá( 衙 )门 贵gēng( 庚 )
官xiǎng( 饷 ) 眼zhuō( 拙 )
侦jī( 缉 )
tā( 趿 )拉
珍xiū( 馐 ) mǎnǎo( 玛瑙 ) cì( 伺 )候
三 记一记词义
1.寒酸: 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 2.过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3.咂摸: 寻思,反复研究。 4.津贴: 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
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根据表演情势的不同,可 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 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 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根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 剧本的主要特点是:由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组成;有尖锐的 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高度集中。 话剧是一种以动作和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情势。
2. 结合课文内容读读常四爷的台词,说说常四爷具有怎样的 思想性情。 【答案】有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对清朝的 腐败和命运深表担忧。性情刚强而又富于同情心。临危不 惧,挺直腰板离开茶馆,反应了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的荒唐 现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同时也证 明办实业挽救不了旧中国灭亡的命运。他和庞太监的对话 交锋,实际上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行将就木的封建 王朝势力的对垒。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ppt课件(46ppt)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ppt课件(46ppt)

字词积累
雷霆( tíng)
污秽(huì )
犀利( xī )
鞭挞( tà )
罪孽( niè)
鞺鞳( tāng tà)
徘徊( pái huái) 稽首( qǐ )
睥睨(pìnì)
睥睨: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 鞭打。比喻抨击。 稽首: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
●靳尚策划恶毒的主意,郑詹尹尚有一丝疑虑,但郑詹尹并不是 有怜悯之心、不忍杀害屈原,而是觉得屈原无足轻重,不过最 后还是下定了杀害屈原的决心。
思考题7:这两人的对话与后文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屈原在独白中表现出来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 气,与这两人的猥琐卑鄙、阴险狡诈形成鲜明对比;这两人的密谋对话把 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既引出了屈原的出场,也为后面情节 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 “水”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不再是仅仅限于模仿学习,而是能够敞开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人间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也因为有了求知欲,“我”
就更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1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雪后山景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


















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了 屈 原 怎 样 的 思 想 感 情 ? (3)“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17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教学PPT课件

17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节选)》精品教学PPT课件

◉(惊异)什么?
咄咄逼人、
急于害死屈原
精读细研
郑詹尹先对害死屈原持有疑问,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你怎样理解他 的这种认识?
郑詹尹觉得屈原无足轻重,对杀他的事不以为意,同时又 有一些顾忌,怕杀了屈原引起老百姓闹乱子。从侧面写出了屈 原在楚国百姓以及关东诸国中的地位之高。
精读细研
郑詹尹和靳尚的个性特征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靳尚凶残、狠毒、高高在上;郑詹尹唯命是从、战战兢 兢。
表达了主人公对风、雷、电摧毁黑暗、阴惨的社会的渴望。
(3)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 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反复
表现了屈原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精读细研
品味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中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分别象征什么?
东皇太一: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阶级。
土偶木梗: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东君、大司命、少司命:反动势力的帮凶。 湘君、湘夫人:当时的悲观论者。
精读细研
屈原对神鬼偶像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针对性: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神 位”“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 “也害羞吗”“完全是一片假”;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 少司命“却只晓得播弄人”;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神是会“痛 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
第五单元 戏剧舞台
17 屈原(节选)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3 走近作者 5 字词梳理 7 精读细研 97 疑主难旨探归究纳 11 课后作业
2 新课导入 4 背景资料 6 整体感知 8 疑难探究 180 写主作旨特归色纳

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共39张)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课件(共39张)语文九年级下册

精读课文——人物形象
虽 屈原:正义和光明的化身。是战
九 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死 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 其 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
犹 底。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
未 他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虽

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 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
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4.文中洞庭湖、长江和东海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明确:由三种事物的外形都具有庞大的特点来 引导学生联系到屈原当时所处社会背景。屈原 被奸臣陷害入狱,自己孤身一人奋力呐喊来呼 唤光明,此时最渴望的是有更多的人民站出来 和自己一起反对黑暗啊。因此,此处借用洞庭 湖、长江、东海来象征人民群众。
赞与向往。

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靳

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密谋欲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分层: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结尾):借 怒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表现了他的 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 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 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 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 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就是屈原。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 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 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拓展延伸 存世名言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 多艰 。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3、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 而求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九三年是法国大 革命最为关键的一年,也 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年初新生的共和国将路易 十六送上了断头台,国内 外反革命势力进行反扑, 共和处于危机之中。 革命政党严厉镇压反革命,
造成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恐怖年代”,
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
基础。
• 小说以1793年旺代叛乱与平定叛乱为 背景,描写了革命与反革命、共和派 与保王派之间的残酷斗争。
2.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La Preface de Cromwell,1826)中提 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 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 与善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把阴影掺入光明,让滑稽丑怪 结合崇高优美而不使它们相混 合”。请指出课文在哪些地方体 现了这一原则。
• 然后,主人公郭文上场。(309-310)
• 请注意,郭文的表情(“有光辉的沉思的喜悦神情”, “再没有比这种持续的微笑更崇高、更难以形容的 了”)和西穆尔登的表情(“脸色苍白,冷淡无情”)
• 另外,也请注意两人的感情(目光的相互寻找,支持)
郭文在断头台上:
• 他看来很像一个幻象。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看。 他的栗色的头发迎风飘拂;当时还没有把受刑人的 头发剃去的习惯。他的雪白颈项使人想起女人的颈 项,他的具有英雄气概和无限威力的眼睛使人想起 了上等天使。他站在断头台上,沉溺在深思中。这 里也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峰。郭文在这高峰上面站着, 又威严又安静。阳光包围着他,好像使他站在一团 圆光里面一样。
•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1831) 《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 和《笑面人》(1869年)、《九三年》(1874) 等;
• 主要诗集有《秋叶集》、《暮歌集》、《心声 集》、《光影集》、《凶年集》等。
课文背景
•பைடு நூலகம்本文为雨果的长篇小 说《九三年》的结尾 部分。
学士院褒奖并获得过路
易十八的奖金。
雨果早年受母亲影响,有 保王倾向,后转向共和思 想,1851年因反对拿破仑 三世称帝被迫流亡国外达 19年之久。他的主导思想 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 以爱制“恶”。
• 1885年5月22日,雨 果与世长辞。法国政 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送葬者达百万。
雨果一生笔耕不缀, 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几 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据 统计,他的作品包括26卷 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 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 79卷,为人类留下一笔宝 贵的精神财富。
九三年 (节选)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1802—
1885)
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是法 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小说家、戏剧家 ,也写 有大量的政论,是一位 为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 而奋斗的战士。
雨果天资聪颖,很早就
显露出非凡的文学才华。
早年诗歌受到过法兰西
• 要不要处决舍命救孩子的朗 德纳克,使郭文陷入了内心 矛盾。一方面是革命,一方 面是人类良心。郭文经过了 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把 朗德纳克放走,自己接受共 和国的审判。
• 而西穆尔登虽然与郭文情同 父子,但为了革命,也不得 不判处郭文死刑。但当郭文 被处死的刹那,他朝自己的 心脏开了枪。
文本解读
• 王党贵族朗德纳克侯爵发动叛乱,向 共和国进行反扑。而前来平息叛乱的 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恰巧是他的侄 孙。共和国军队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是 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受马拉、罗伯斯 庇尔和丹东亲自委派来监督“过于仁 慈”的郭文。他也是郭文的导师,两 人情同父子。
在最后的决战中,朗德纳 克一方大败,被围困在但 他成功从暗道逃脱,他本 可以躲入森林,重整旗鼓, 卷土重来,但他看到三个 小孩被困火海时,恻隐之 心油然而生,他只身返回 救出孩子,因而被俘。
郭文准备受刑(310-311页):
• 请注意:兵士们的反应,更增加了悲情。 • 也请注意:郭文的两次“等一等”对塑造人物性
格的作用。
郭文受刑,西穆尔登同时开枪自杀(311页) • 悲剧达到了顶峰,戛然而止,令人掩卷深思。
• 在此节中,虽然表面上郭文是罪犯,西穆尔登是审 判者,但我们从两人的神态、表情中看到,郭文坦 荡从容,而西穆尔登的内心正深受煎熬。
• 课文开篇以断头台和 拉·杜尔格来展示大革命 与君主制度的“悲惨的对 照”。(第306-308页)
• 请注意作者如何描写断头 台的:曙光出现,有一新 奇的东西矗立在高地 上,……直到细致地描绘 后,才点明它是断头台。
而流血、杀人这种丑恶的事竟然发生 在永恒的美丽的大自然面前(308-309页)
• 接下来,写在场的人们,兵士们,炮手,审判者西穆 尔登。(309页)
• 西穆尔登为了革命下令执行死刑,但最后西穆尔登 的自杀,也证明了人道主义最终的胜利:“在绝对 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 义” 。
阅读延伸
《沉思中的郭文》 (附后)
讨论会
1. 在面临是否处决朗德纳克时,郭文陷入了矛盾。一方是 革命,一方是良心。他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做出了回 答:“革命的目的难道是要破坏人的天性吗?革命难道是 为了破坏家庭,为了使人道窒息吗?绝不是的。一七八 九年的出现,正是为了肯定这些崇高的现实,而不是为 了否定它们。”你是否赞同郭文的选择?请结合相关历 史知识进行评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