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合集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职业教育发展------------------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陈欣周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30050)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兴起,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 求。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概述了高职院校进入“双高”新时代以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 战,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行业特色高职院校从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高地打造、社会服务领域拓展等 方面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8100(2021)01— 0001 — 0!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山丹 培黎学校时,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 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 弘扬工匠精神”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发展职业教 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重大论断。

进人新时 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新技术 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运用。

中国职教学会会长鲁昕 指出,面对新经济和技术,职业教育有了新的机 遇、要求和挑战,“新经济时代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数字经济,坚持市场人才需求、学生择 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升 级和数字化改造”。

1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1.1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新时代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 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职业教育进人新 时代的序幕。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对职业教育 发展认识进一步升华,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国家教学成果奖单列,将高职 院校纳人万人计划、黄大年团队、精品在线开放课 程等建设评审范围,率先启动国家教学标准、专业 教学资源库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改革方向。

对于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而言,如何破解现实的条件约束困境,推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成为其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新工科建设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构建课程新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植入教学新理念,探索了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为地方高校探索生物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路径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006-04[收稿时间]2023-09-01[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PX-251182);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PX-2721350);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生物基础与生化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作者简介]李昆太(1978—),男,江西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及其专业教学改革。

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中央12个部门启动和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掀起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

由此可见,加强新工科建设和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加快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改革方向,更事关高等工程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方面能否发挥作用。

新工科建设是改变传统工程教育的“路径依赖”,其内核是涵盖工科人才培养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新型生态网络。

对于传统工科专业而言,如何以新工科理念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造升级和迭代创新,成为新工科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地方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度障碍和条件约束等现实困难,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难题,找到合适的新工科发展路径,是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另一现实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困境与路径探究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困境与路径探究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困境与路径探究作者:张永健来源:《科教导刊》2024年第13期摘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产教融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各高职院校需要迫切抓好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问题。

然而,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面临合作主体热情不够、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合作过程存在风险、合作流程不够规范等问题。

文章结合笔者自身教育教学和工作经验等进行反思与总结,并以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托育服务产业学院为例,从制度建设、模式探索、红线把握、流程规范等方面提出有效路径,以供同类高职院校参考借鉴。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困境;路径探究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4.13.003Dilemma and Track Search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Construction——The example of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Business Intelligent Child Care Service Industry CollegeZHANG Yongjian(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 Duyun, Guizhou 558000)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s an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link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various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urgently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Howeve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nthusiasm of cooperation subjects, relatively single cooperation models, risks in the cooperation process, and inadequate standardization of cooperation processes. The article reflects and summarizes the author's own education, teaching,and work experience, and takes the Smart Childcare Service Industry College of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as an example to propose effective paths from the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model exploration, red line grasp,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etc., for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by similar vocational colleges.Keywords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construction; dilemma; track search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研究摘要: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极大的推进了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产业科研项目研发平台建设、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质量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路径研究。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很多改革创新措施。

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进行资源整合和推动高职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

【1】2019年2月,国务院《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将企业参与办学,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重要职业教育改革目标。

【3】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要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4】产业学院是学校、企业与政府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和风险共担联合创新的实体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有效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生产力转换,已成为当前产教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产业学院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必要性产业学院是一种校企紧密融合、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都对一般性松散型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本质的改进,对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稳定性差、教学质量不理想、产教融合难以推进等深层次问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及区域产业。

同时,由于产业学院是由政、企、校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办学,其多元化教育体系显著提高了各方面资源整合应有的深度及广度,也极大的提升了各个教育主体相互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各种资源与各类主体相互间的契合,极大地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发展。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企业协同育人的经典模式,更是一种典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它是我国高职学校在提升自身办学水平与人才培育质量等层面做出的深入探索,亦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和培育成效的关键抓手。

2014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2014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蒋有录,查明,任拥军,张立强,操应长,邱隆伟,王冠民,陈世悦,戴俊生,国景星,董春梅,谭丽娟,吕洪波,张卫海,张世奇
23
工科专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青岛科技大学
马连湘,张淑华,陈克正,刘保成,张树海,付鹏程,郭仲聚,宗成中,武玉民,辛振祥,汪传生,杨洪树,李国梁
24
山东交通学院
宋旭红,宋伯宁,王长峰,孟艳双,陈朝霞,李洪华,谭旭翔,张宝运,申培轩,王汉忠,王仁卿
57
经管类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山东工商学院
王艳明,白日荣,苏永明,吴风庆,张首芳,孙小素,杨秀艳,王忠辉,薛伟,李志强,李丽,何琳
58
以建设国家特色专业为契机,深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
14
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大学
葛少华,杨丕山,徐欣,郭春晓,亓庆国,芮艳华
15
运筹学专业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山东大学
刘桂真,李国君,吴建良,颜谨,王光辉
16
整合型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山东大学
刘传勇,王立祥,张岫美,齐眉,马保华,李瑞峰,朱慧娟,王昌源,魏来临,徐广润
齐鲁工业大学
秦梦华,马万勇,许崇海,李红霞,董成稳,徐立峰,李志跃,张庆思,杜万祥,王雅玲,于涛,司晓宇
31
检索课从精品到共享的创新与实践:普及与提高
山东理工大学
葛敬民,刘文云,李长玲,吴红,王克平,冯晓娜,李子臣,夏晓慧,佟泽华,白如江
32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农科类“多维度”实验教学模式
徐传胜,王勇,傅尊伟,孙洪春,金银来,刘建华,郭政,高理峰,刘伟

“产业教授制”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研究——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

“产业教授制”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研究——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

摘要: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确立了产教融合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设立了土建大类的专业,坚持与企业产教融合办学,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围绕江苏地方建筑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

关键词:产业教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江苏省内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和企业联合办学的优势作用,采取将企业引进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产业教授、积极拓宽产教融合办学途径等措施大力促进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产教融合办学。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积极开展产业教授制办学模式,先后于2018年和2019年成功申报2名产业教授,分别来自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江苏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常州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专家。

学校确立了产教融合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办学定位明确为行业办学,设立了土建大类的专业,坚持与企业产教融合办学,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围绕江苏地方建筑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职业技能人才。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以江苏需要、精专发展、质量办学、产教融合为办学方略,面向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深化产业教授制办学模式。

1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坚持行业、企业和专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运用企业管理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一线实践经验,把企业优质生产的流程用来指导专业的实践教学,让产业教授担任技术指导老师,把企业先进的生产经验引入到教学中,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合作、携手并进的局面,开展全方位的系统性合作,达到产业教授反哺学校发展、学校反哺产业教授成长的目的。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自创立之日起,始终把“产教融合”放在第一位,坚持运用企业合作经营理念推进学校发展,主要采取了两大手段,一是以企育校,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依托专业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实施以企育校的目标,学生通过“厂中校”进行实践和定岗实习,获取企业岗位的专业技能知识,学生在学校就可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并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深度融合地方汽车产业的双创学院建设路径探索——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深度融合地方汽车产业的双创学院建设路径探索——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3-02-19[基金项目]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1scxy003);安徽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1jyxm63);安徽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22gjzd001、2022gjxm004)。

[作者简介]潘家保(1990—),男,安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2023年7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安徽工程大学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

学校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地方汽车产业,走扎根产业、服务产业的发展道路。

文章以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建设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创学院的建设路径,剖析了体制机制、育人体系、资源建设举措,探索并构建了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了可借鉴的双创学院建设模式和保障机制,为产教融合双创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建设路径;新能源汽车;双创学院[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3-0140-06安徽省将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称双创学院)以产业学院的模式进行打造,旨在以产业需求带动专业需求,以专业优化促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优化院校共生和产教研融合的发展模式。

双创学院主要开展面向安徽十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为实现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突破做出努力。

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双创学院2021年获批省级双创学院立项建设。

从建设目标来看,产教融合是双创学院建设的特色与核心,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服务面向,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

安徽工程大学新能源汽车基础件研发省级双创学院充分依托芜湖市地方汽车产业和学校已有的产教融合基础,开展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为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创学院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研究人员对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双创教育开展了广泛研究。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路径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路径

编辑出版BIANJI CHUBAN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路径◎谢薇娜[摘要]新文科建设是促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

高校文科学报是高校主办的文科类学术期刊,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推动力量、学术研究范式创新的重要平台、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载体,对新文科建设能起到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

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高校文科学报可以从刊载有创新性的学术文章以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利用各类平台优势以提升学报的传播力、培养高素质的作者和编辑队伍以提升学报的育人能力等方面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自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以来,新文科建设作为促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全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其结构系统中学科是基础依托,学术是知识核心,育人是根本任务,话语是传播表达方式与网络纽结[2]。

高校文科学报是高校主办的文科类学术期刊,是高校文科学术成果发布和交流的窗口,是反映文科学科发展动态和水平的渠道,是文科科研人才培养的平台,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无论从学科、学术、育人还是话语等各个方面而言,高校文科学报的定位都契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实践。

因此,高质量发展,既是高校文科学报的办刊目标,也是其对建立新文科教育体系的积极回应,其应深度参与新文科建设,成为新文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基于此,文章从新文科建设视角切入,分析高校文科学报在助力新文科建设中的价值,进而提出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文章为高校文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高校文科学报对如何出版更符合当下高等教育和科研需要的理论成果、如何培养具有跨学科创新合作能力的新时代科研人才做出决策。

一、新文科建设之“新”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和打破学科壁垒[3],其重要使命是培育时代新人、构建中国学派和改造学科形态[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路径探究【摘要】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建设中兼具有行业文化和大学文化双重属性。

大学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构成的一个系统,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要继承和发扬行业中的优良传统,并将之内化到文化建设中的各个层面,从而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路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明确了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对高等教育职能的新丰富和新发展,也是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新任务。

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笔者试图从文化建设构成的各个层面探寻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1 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定义及内涵行业类高校大学文化是在行业类高校中长期形成的文化氛围及其创造的文化,是一般大学文化与行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在行业类高校内部逐渐成长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和个性的大学文化[1]。

首先,行业类高校文化是一种文化。

文化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行业类高校大学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业文化和文化的双重特质。

其次,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是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行业文化是指各行业在长期建设和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它是行业发展和延续的内在精神动因。

行业文化具有自身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根据行业的不同,会形成风格迥异的行业文化,如军工文化、海洋文化、兵器文化、地质文化、示范文化、交通文化、农业文化等。

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其文化建设中除具备一般高校建设的共性内容外,还要融入行业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涵,体现其行业的文化特征。

比如军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主动吸收军工文化的精髓和内容,着力强调军工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a再次,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是一种大学文化,这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根本归属和本质属性。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2]。

大学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约束学校整体行为以及师生员工个体行为的功能。

大学文化是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大学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引导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并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进而把学校整体的价值及行为取向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规范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行为。

总之,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既属于行业文化范畴又属于大学文化范畴,既兼具两者特征,又有其自身特点。

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行业特色型高校师生员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科研和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普遍认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行业特定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道德礼仪和行为方式等文化要素在现代大学文化中的反映。

行业特色型大学从组织行为的视角来看,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2]。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精神文化处于大学文化的内层,是由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风和校训的内容,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的核心和主体,也是一所行业类大学极具特色的标志。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其特色文化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在行业高校内部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活动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师生的行为具有引导约束的作用,维持活动的正常秩序。

它处于大学文化的中间层,是用于组织内部的外加的行为规范,通过引导约束师生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

包括其他学校所共有的一般制度与该校特有的特殊制度,如学校的各类仪式、典礼和风俗习惯等。

行业类高校的环境文化是其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其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它通过有形的物来熏陶人、激励人和引导人,规范师生的行为,改变师生的思想,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 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路径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的要承担起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从组织行为的视角,结合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的实际,探讨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2.1 将行业优秀传统文化与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行业文化往往是从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萃取出来的,凝聚着特殊行业人的奋斗史,蕴含着特殊行业的发展史,书写着共和国的进步史。

这些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行业文化不但推动了共和国工业的发展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业工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顽强奋斗。

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根本特质,他既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会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行业特色大学与行业发展有些不可割裂的血肉关系,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行业特色大学见证着行业建设发展的辉煌,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孕育和滋养着行业特色高校的进步和成长。

在进行行业特色型大学文化建设时,必须将弘扬行业优秀文化作为着力点,将行业优秀文化渗透到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基本精神,充分发挥其规范、约束、引导、激励的有效作用。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开始兴办自己的军事工业,70多年来,伴随着人民军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军工行业也逐渐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内涵的核心价值观[3]。

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内的一大批军工院校见证了这一伟大精神的形成。

1952年,为了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也为了培养新中国的航空人才,为我国的空军提供航空武器装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成立。

招收的第一批973名学生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学习飞机修理与制造的战士。

他们在明故宫的废墟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了中国航空航天史上的若干个第一。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学校就把“心系国防、航空报国”军工精神逐渐融入到了学校的文化精神建设之中,通过持续的培育和建设,积淀形成了“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校风、“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坚持‘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以学术为本,促进学术繁荣;以航空为本,促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构成了学校独有的精神文化体系,体现了与军工精神一脉相承的鲜明特征,也突显了学校与军工工业的血脉联系。

2.2 积极探索弘扬行业优秀文化的新形势和新载体,将行业优秀文化贯穿于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全过程行业类高校大学制度文化是体现行业类高校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在行业高校师生之间形成的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行为准则[4]。

它是行业特色型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文化建设的中间层,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和根本落脚点也是人才培养,因此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以行业特色整合文化资源,以行业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育人效果,不断构建文化育人的体制和机制。

要推动行业优秀文化育人,就要将行业优秀文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行业优秀文化育人工作开展的基础性环节,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环节。

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扣“心系国防,航空报国”这一办学传统,设置了《航空航天概论》、《航空发动机的现状》等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校公共选修课。

建立其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课程体系。

同时设立了长空学院建立了优秀人才培养体系,长空学院取意“万里长空,志存高远”。

学院以“长空”命名,凸显了我校航空为本、服务三航的办学特色,弘扬了研发“长空”系列无人机的拼搏精神,并寄予同学们拥有“志在长空牧群星”这种豪情壮志的期盼。

在日常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构建行业文化日常教育机制。

一要结合行业特色,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有计划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行业文化的学术讲座和系列文化报告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长空讲坛”名家讲座,每年投人20万元邀请航空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培养事业精神。

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和行业优势,与国防单位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营造航空文化、军工文化。

学校依托行业优势,争取国防单位的支持,建立了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内的50多家大学生社会实践考察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都要组织近百个社会实践团奔赴国防科研单位,深入工作一线,了解生产实际,真切体悟到“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

2.3 汲取行业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个角落行业特色高校的物质文化不仅代表着一所行业高校在文化管理方面的水准,更是影响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

行业文化是行业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行业特色学校文化是行业文化的未来,推进行业特色大学文化,就必须重视行业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内存在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文化设施,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并引导者生活于其中的活动主体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

行业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吸收行业文化元素而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大学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南航大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制作印有校训标志的标识系统,恰当摆放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实物或者模型,形成了具有航空、国防特色的形象文化。

3 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行业特色型大学肩负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优秀行业人才的光荣使命。

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秉承行业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行业优秀文化,不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对此,行业特色型大学应认真思考和对待几个问题:3.1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行业特色大学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5]。

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 文化都是有传统的,它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历史性特征;而文化要进步发展,又离不开创新,因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文化活力之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