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建设具有校园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高职院校不懈追求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扮演着塑造人的角色。要建设既体现学院特色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就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大学精神的缺失,学风、教风等方面的问题后,就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学风建设

作者简介:焦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23-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

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可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使高校得以持续、快速的发展,而且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园传统、价值理念和校园作风的综合体现,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主导,以全校上下全体师生为参与主体的校园精神、制度准则以及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高校校园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四个层级。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第一层是物质文化,它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特色、人文景观、体育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第二层是行为文化,主要是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文化娱乐展开的各种活动。第三层是制度文化,主要指校纪校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等,它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和灵魂所在,主要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每个层级都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四个层级展开,应该深入每个层级进行规划和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软实力”,在高校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将物质文化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纵观今天的各大高校,无一例外的投入大量的资金装点图书馆、教学楼、行政楼,让人步入其中感到多少有些奢华。但是正如大教育家梅贻琦所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果一所大学仅用外在硬件设施予以衡量,就失去了大学的真正内涵。大学的真正内涵,《大学》开篇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最佳的诠释,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日益严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急功近利、精神空虚、毫无追求,大学这一神圣殿堂的美誉能维持多久值得深思。

(二)大学精神的日益缺失

谈论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会从古老的建筑谈起,但关注最多的还是这所百年名校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大学精神是全体师生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它是大学的终极目标,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叛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可是今日的大学校园大学精神何在?今日的大学丧失了大学原本的涵义,今日的大学对人文精神大为忽视,而是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当中;今日的大学教师成为了“老板”,把学术当成是谋求金钱与地位的路径,大量制造学术垃圾,学术腐败层出不穷;今日的大学缺失对人灵魂的塑造,刘海洋、马加爵、药家鑫的学业水平应该说是比较优秀的,

但是他们不能说是合格的大学生;今日的大学教育过于保守,老传统老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大胆革新的精神。

(三)学风状况令人担忧

如今大学校园里缺少朗朗的读书声、缺少你追我赶的学习势头,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绝大多数学生倡导“读书无用论”,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少理工科学生整日沉浸在实验室里,连基本的中国历史和人文常识都不知道;绝大多数同学不会去读经典,不会去博览群书,不会遨游在书海之中,而是任时光匆匆流走;学生在一起很少讨论学习和读书,对知识缺少思考和创新,对学术权威和老师讲授的内容缺乏批叛精神。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考场上夹带、抄袭,使用高科技手段作弊的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诚信缺失令人担忧。

(四)校训重复雷同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广大师生应当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应该是每一所学校独有的办学理念和治学方针的集中表现。但是,从中国高校现有的状况来看,校训千篇一律,不少高校在校训用词上出现严重反复,一些学校不仅用词完全一样,甚至连词的排列顺序都完全一致。据调查统计表明,我国139所高校,在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求是”,使用院校有57所,占41%;其次是“创新”一词,使用院校为54所,占38.9%;排在第三位的是“团结”、“勤奋”两词,分别为47所和46所院校使用,占33%左右。同时“严谨”、“求是”用得院校也不少。校训的重复雷同,无法体现出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风格,使校训只流于形式,不能彰显出校训本身的实质作用。三、加强高校校

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校训

笔者为此做过一项调查,我院大一学生中无人知晓我院的校训,大二学生知道的人寥寥无几。仔细想想这是一个很可悲的问题,如果这项调查在世界顶级名校中开展,结果肯定相反。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和雍容高雅的大学风范;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大学文化。而正在兴起的高职教育正日益凸显出培养高技能、高知识人才的重大作用,广大师生应当把校训作为团结全校师生、促进学校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载体,把校训作为一种大学精神深入到全体师生中去。笔者认为,为了避免我院校训流于形式,应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地宣传校训,让校训中的精神内核扎根于每个西铁职院人的心中。

(二)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模范表率传递大学精神

不断扩大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行的示范效应,让学生感同身受大学精神。从根本上讲,教风会影响学风,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学生。大学的魅力在于大师,学生和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身先正范和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随着时间的累积学生会将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和偶像,在校园中营造这种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大学精神。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集体

意识,对学生思想品德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会第一时间愿意找教师倾诉,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宽容大度。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让学生在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四)深入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大学校园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目前教育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据笔者观察,特别是所在的高职院校,平日校园里课余时间在教室、图书馆看书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就连考试时也少有人静心复习,考场上多次见到学生交白卷,乱答乱做的现象。这让笔者不由地反思,这样的学习态度如何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知识水平和素养能否扛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学院就应出台相应的校纪校规约束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作为和学生直接对话的任课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如今的大学生和过去的大学生远不能相提并论,他们的头脑、意识和思维受社会的影响,认为学习和读书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大学此时就要发挥育人的作用,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向他们证明学习和勤奋能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同时学院应该尽量开设高层次的讲座。请大专家、大学者到校内讲学,内容也应涵盖教育、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学术氛围,使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景观,发挥用环境塑造人的作用

学院应注重发挥用物化环境的塑造人的功能,对校园的绿化、美化都应进行科学规划。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园文化景观,是指充分利用既有的物质条件,包括大到建筑和空地,小到一花一草一木、路牌等,都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和美感,实现其美学、历史与人文价值的高度融合,达到校园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完美统一的人文自然景观。笔者认为,我院正在建设新校区的过程中,学院应当加强统筹规划,把能够体现学院的传统和特色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元素,通过模型、建筑、花草、路牌等呈现出来。无形中将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的灵动。走在这样的校园中,会从直观上传递一种思想之光、精神之光和科学之光。从而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真正意义上彰显出文化传播的正能量,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全院上下每一份子都意识到文化建设才是决定学院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提升文化意识。校园文化的内容包含了学校的奋斗目标与理想,这种目标理想,能激发起师生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校园这片净土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

参考文献:

[1]刘锦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琼州学院学报.2009(3).

[2]刘绍辉,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6

(3).

[3]高雁晋.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革新.2005(6).

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研究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研究方案 一、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学校文化建设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文化教育,无论是德育、教学,还是管理,都存在着一个文化的问题,都需要完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当我们把某门学科教学成为某学科文化教育时,真正的素质教育才得以实现。 学校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舶来之物。换言之,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形成这一研究领域的比较适合中国学校校情的,为理论界和实践者所共同认同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看,构建学校文化的活动,当然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从实践中丰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理论,并以此指导学校的文化建设实践,推进学校向更理性的层面发展,这是一条值得我们探索的路径。 二、研究主题 1.让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显性化,以活跃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构建灵动的校园文化体系; 2.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形成风格,突显个性; 3.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问题和子问题 研究的总问题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子问题有四项: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2.校园环境文化建设;3.教师文化建设;4.学生文化建设。 四、研究意义

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工作概述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XX年秋对我实习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目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校际学习联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打开学校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调查切入点: 此次调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调查。 (四)、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县**基金小学及该校部分教师、学生 (五)、学校概况 *县**基金小学原名大埠中心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34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小学,因条件所限,学校规模极小,校园破烂不堪,当时的校园面积仅有3000多平方米,校舍不足1000平方米,且一半以上还是低矮破烂、阴暗潮湿的一级危房。在校的学生也不过200多人。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周边村庄里的许多学龄孩子都无法入校读书,只能分散在另外几个教学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的土仓库里上课。就在这一年,正在寻找资助对象的洪逸挥先生,在赣州市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与大埠中心小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大埠中心小学也从此更名为**基金小学。 如今,该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翻了几番,危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得到大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学生1167人,教职工46人,且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3,比原来增加了近三倍。 XX年来,逸挥基金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一直关心学校的成长,使学校管理大大加强,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全县后进一跃进入了先进行列。在XX年举行的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抽考中,该校成绩分别名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第二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计划

妙高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实施计划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根据遂教基〔2005〕42号《遂昌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小学、幼儿园正在实施的创建快乐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活动,积极组织实施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不断推进我镇三级道德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构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后学生做什么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全面提高小学生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经镇中心小学研究,决定在全镇小学、幼儿园中,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现制订如下实施计划: 一、活动宗旨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学生个性特长,搭建创建快乐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平台,构建和谐校园。让全体学生、幼儿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二、活动原则 1、以群众性活动为主、竞赛性活动为辅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分群众性活动和竞赛性活动两大类。要坚持以群众性活动为主、竞赛性活动为辅原则,以竞赛性活动促进群众性活动的普及发展,引导广大小学生幼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引导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普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让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 2、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相统一原则。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中,学校既要根据县教育局指导意见的要求,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因地制宜,不断创新适合小学生幼儿思想道德成长规律、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好内容、好方式,使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品德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高校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有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追求,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而如何建设和繁荣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氛围,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为目标。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具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在大学校园,由于在校生基本是处于成年人的年龄阶段,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比较定型,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大致轮廓。所以,在着力建设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的时候,应该以这个基本情况和实际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广西大学文学院的文演会,连续举办了7届,每一届都受到了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每一届都有不断的惊喜呈现在众多同学面前,每一届都能使得参与进来的同学专业素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得到一个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的一个平台。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精品活动,一年一度的班级特色活动也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发展现象。全院各个专业班级,以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大胆去实践和创新,既锻炼了专业知识的能力,也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锻炼的机会,也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类似这样的活动,诸如其他的高校也在持续、陆续开展着。 能吸引同学们的持续关注、能锻炼同学的综合素质、能不断提高影响力就是本身这个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具有强悍生命力的集中表现。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 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除了广大师生以外,还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这里涉及到一个校园软文化建设的课题。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 大学之道,以德为首,德育的成功也就是大学的成功,因此中外学者都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使之系统化和成熟化,对于指导高校道德建设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养成教育,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众多的研究,但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和系统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是近几年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杂志上。中南大学韩冬梅在《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三期发表“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重点论证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征和根据。浙江万里学院姜彦君于2004年9月1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养成教育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他的观点如下: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还对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的研究方面,唐勇的《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德行塑造》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德性培养着眼,从德行塑造入手才可能具有实效性。作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德性和德行的途径有:第一,将学科知识教学还原为文化教育;第二,建构合理、和谐与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第三,校园文化的有序性;第四,注重大学生德性形成的经验性学习。王金华教授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实践策略、工作机制几个方面做了较多的基础性研究,这对科学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我国的教育部和各高校研究人员针对大学生道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研究和访谈,其中的数据及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本身存在矛盾和出入的,我们并不提倡引用。 国内关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其一,从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主要倾向于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未系统地阐述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其二,国内主要倾向于研究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此类的文章也是多而多之,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并且对两者的区别也并未清楚说明。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智慧校园的研究与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智慧校园的研究与设计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变化,成为了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助推器。正是互联网的强劲发展给它的继任者——物联网的登台做了完美的铺垫。我们先来看一个鲜活的例子。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你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比起以前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有时候是不是觉得有些方面还是很不方便,进出宿舍要登记,食堂买饭要用饭卡,水房打水要用水卡,读书馆借书要用借书卡等等,很多时候觉得在学校里的生活有些过于复杂和繁琐。是不是希望有一种只需要一个卡,就能在校园的各个场所都让你畅行无阻呢?眼下就出现了类似这样的一个新事物。2010的新学期开学,山东的部分高校的新生就拿到一个学校赠送的手机,通过这个手机,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各个场所使用,可以在食堂买饭的是时候充当饭卡的作用,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充当借书卡的作用,在水房打水的时候充当水卡的作用。不仅是这些,用这个手机还能进行网上选课,查询教学信息等等的功能。学生不需要再用电脑登陆到学校的教学网站去选课,查成绩。只需要发个短信,一切都可以轻松搞定【1】。相比以前,我们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校园更加智慧了?更加得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实现这个神奇的变化靠的是什么?这个功能强大的手机的背后真正是什么呢?这就是物联网【2】。是它给我们的校园带来了智慧。 通过物联网在校园的应用,我们不单单只是方便了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对于学校的管理者也意味着工作上的巨大方便。比如,无纸化办公,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不再需要通过纸张来作为媒介,大大节省了办公经费。宿舍管理员也不用一个个得对进出宿舍的人员进行检查,学校的安保人员只需在安保系统出现警示的情况下对进出学校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不必在再像以前那样,挨个检查,大大提高了安保的效率和质量。以上的这些例子都只是物联网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应用所带来的诸多便利的一个缩影。总的来说,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对于学校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探索;对于学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倡导;对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 校园文化,能从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文 / 衡阳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所研究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校园文化现状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的确,教学质量是反映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是一种短视行为,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反过来也影响着学校自身的社会形象。 误区二: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阳奉阴违。 误区三:曲解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博大精深,一所学校搞文化建设只能是蚂蚁撼树,学校小天地既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殊不知“文化”一词有“文治与教化”的意思,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有人的社会活动,就有文化的建设与创造。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山阳县小河口镇初级中学校长张存才 [文章摘要]深刻认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关系;加强学校领导管理育人能力和优化德育工作;合理布局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加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力度;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育人水平;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德育空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渠道开辟德育工作新局面;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 德育为首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民主科学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真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课内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摄取精神营养,增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 1、物质表现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2、精神文化 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与其他几种文化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指标。 3、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件,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知识活动、健身活动、娱乐活动、服务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练,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4、媒体文化 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画廊、板报、以及校歌、校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该学校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

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第35卷 第10期 福 建 电 脑 Vol. 35 No.10 2019年10月 Journal of Fujian Computer Oct. 2019 ——————————————— 本文得到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AZJKY2019005)资助。徐合龙,男,1985年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及大数据。E-mail :286422749@https://www.360docs.net/doc/5317969039.html, 。罗康莉,女,1976年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石蕊,女,1990年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大数据管理。 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徐合龙1 罗康莉2 石蕊2 1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 2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陕西 安康 72500)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然后综述了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最后从大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统一身份认证、一站式综合服务、移动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分析研究了智慧建设过程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智慧校园;互联网;思考 中图法分类号 TP302 DOI:10.16707/https://www.360docs.net/doc/5317969039.html,ki.fjpc.2019.10.012 Thinking an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XU Helong 1, LUO Kangli 2, SHI Rui 2 1 (Engineering College, Ank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Kang, China,72500) 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Ank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Kang, China, 72500) 1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在谋划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智慧校园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学院师生提供更加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对解决学校各业务系统复杂、维护困难、信息共享等问题提供新的路径与方法。从国家层面,鼓励和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特别在高校“双一流”和高职院校“优质校”建设项目中把信息化作为支撑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从学校层面,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学校的发展质量,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教改、课改的重要方向。所以建设智慧校园也是学校发展与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2学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学院制度建设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领导任组长,信息中心负责人任信息化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信息化建设机构,领导学院信息建设日常工作,定期召开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安排专人负责,聘请专业公司的工程师为顾问,落实待遇,优化人员结构,确保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学院统筹规划经费,单独划出智慧校园建设与运维管理等经费,制定对应的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落实到位。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各种新业务系统,学院要求定期组织相关业务系统管理员进行技术培训,定期进行校内外交流、研讨等不同活动,要求维护管理人员应知应会,保证在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维护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提出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运维管理人员能够对全院的不同业务系统培训与指导。 2.2 学院基础网络建设现状 学院基础网络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部署学院校园网络。核心交换机支持部署IPv4和IPv6双协议栈,采用SDN 技术使日常维护更加智能与灵活。采用 802.11ac 标准建设无线网络,实现学院内有线无线互联互通。学院内的无线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1.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2.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3.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先进文化要发挥社会作用,就要把文化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办大学就要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己。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新华出版社《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培训教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所谓校园文化,概括地讲就是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全方位地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和造

“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实施方案.doc

“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内容: 为营造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切实推动文化建设,我校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经过讨论商议,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即规范,学校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建设。我校结合校情, 已经定制、完善了《教职工考级奖奖惩方案》、《工作量奖条例》、《考勤奖 条例》、《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条例》、《优秀教育成果奖条例》等,旨在增 强教师岗位职责意识,建立正常的学习工作秩序。 结合“书香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这个课题,我们将不断修改、完善现有的各种方案条例,使条例更有科学性,并将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补充其他的条例, 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将在制度的“刚性”和“人文关怀”方面进行探索,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便能更好地保护和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在实际的管理中,我们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制度也应该是“人文的”,经过锤炼的,科学的。学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我们在制定这些制度的时候应该把它当作文化建设来抓。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充满文化色彩和独特学校魅力制度文化引领整个学校走向充满温馨,积极向上,人心凝聚,奋勇争先的理想境界。 (-)校园坏境文化建设 这里所说的坏境是指物质的硬坏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促进工作和学习。 1.学校大坏境文化建设 目前,我校新教学楼已投入使用,我校的硬件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校领导巳经先期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建筑外观色彩、内部功能设置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量,在建设的实用性、陶冶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校园大环境绿化的方案已经落实并开始实施。各种功能室将开放使用,文化设施建设都将逐步进行,学校将在硬件环境方面努力体现洁净、安静、优美的特点,努力打造具有优良的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和谐美丽校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美丽校园 长宁县教育局余益有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和风气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强化育人效果、提升学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美丽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美丽长宁”的重要内容。 一、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显著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我县投资5772万元新建中小学校舍10000平方米,三室(教、实、办)状况良好,教室宽敞、明洁,县城学校现代化设备齐全,图书馆的藏书量不断充实。大力实施“一新、五化、十大工程”,创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明化”校园,校园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软件与硬件齐发展的双赢目标,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焕然一新。 (二)校园人文环境得到改善。集中开展校园环境治理“四个争创”专项活动:争创整洁卫生校园,狠抓脏、乱、差治理,校园环境洁净卫生、整齐规范、优美宜人;争创绿化、美化、亮化的优美校园,营造自然优美、体现学校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争创节约环保校园,加强校园环境保护,降低环境污染,净化学习空间;争创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开展防灾救灾演练,坚持“警校共育”,构建校园和谐关系,实现了师生全员参与,校园环境全面改造升级。

(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文娱、体育等活动形式多样、有声有色。认真落实德体卫艺和国防教育课程计划,加强中小学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教材建设。继续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进一步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 二、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掀起校园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建设美好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是根据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二是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等。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四是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二)积极组织校园活动, 培育健康精神文化。一是要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教师中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增强广大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 引导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 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二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认真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三是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总结提炼学校精神,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制订校训, 总结校风、教风和学风,谱写校歌,设计校徽、校旗等。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开题报告

《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第二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精神,《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蔡元培先生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育人’,由校园的物质形态所涵盖校园意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打造特色学校推进学校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作用、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我们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展示精神文化的总和。它还是一种引领、一种价值认同、一种追求境界,是师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建、共享的目标总和。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就是一种吸引、教育人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学校不能引导学生和教师去探索求知,也就不成其为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

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现状及需求分析

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现状及需求分析 (一)现状 1、教育信息化现状 (1)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实现全国性、全球化共享; (2)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硬件和系统维护消耗大,投入成本昂贵,数据难于共享,“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 (3)由于信息爆炸式增长,垃圾信息泛滥成灾,仅通过“关键词”搜索技术解决不了搜索有效信息的问题; (4)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融合还很表面化,即便是条件好的地区,使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继续沿用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缺乏“开放、互动、透明、安全”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教互学习的学习环境,限制了学生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备的现代化并没有带来教育学习观念、模式、效率的现代化。 2、大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1)老师难以获取同步的的各种形式的教学辅助内容;学生无法自动获取与课程相关的更多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料;

(2)单向教授,互动不足。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分离,缺少交互;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对学生单向单一评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资源孤岛。设备间互相分离,教室计算机,老师工作计算机,学生家里的计算机,互相分离,没有有效互联;课件资料,笔记,授课过程无法方便的共享分发;师生间,教师间,学生间不能实现跨区域、全国性、全球性交互; (4)教学设备功能单一,设备能力不足。投影,电脑各部分功能孤立,只可作为显示,且显示效果易受光环境影响,清晰度不佳;很多软件并非专业教学软件,未考虑教学的实际环境,使用效果不佳,且无控制管理功能,也不可扩展。 (5)平台功能局限。无法自动汇聚全国性全球性优质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大数据信息资源存储、搬迁与大容量信息资源的调用与并发需要;不能实现全年级、全校师生或跨地区全国性同时交互性网络多媒体教学及视频教学要求;不能满足所有师生随时随地教学,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 (6)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对学生单向单一评价,

学校特色建设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

《学校特色建设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计划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彰显出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因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学校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养成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不仅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塑造其健康人格的必然要求。丰富而生动的校园文化,既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又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在教育不断飞速向前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反映一所学校学风、校风乃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校园环境包括学校绿化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教育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等。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为了让学生在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以及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师生情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们已清醒地看到,环境育人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校时间均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行为、思想道德无不受环境的影响。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优美的环境为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起到同化作用。为此我校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耳濡目染,接受良性熏陶,使其对我校学生文明行为、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师生员工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之中 为了优化校园环境,我们学校首先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每年开学的重点工作,对校园的美化、绿化、硬化、净化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从校园美化到校舍维修全面展开工作。全方位,立体化,建设环境优美校园。学校教师自己设计、自己动手,与小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绘制了十一幅主题图案,新颖别致,既起到了有目的的文化点缀,又具备了鲜活的教育功能;种植花坛,加强绿化管理,对校园、校舍进行了彻底整治,原有的水泥墙全部进行了粉刷,地面进行了硬化,师生齐动手,拓渠道,构筑文明和谐新学校。各个年级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师生一齐动手动脑,美化教室,充分利用空白墙壁、黑板报等,开设丰富多彩的栏目,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学校还结合校园环境建设,在学生中开展了“我为校园添绿色”、“绿色环保标语设计大赛”等活动,营造环境教育氛围,诱发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是充分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现有建筑,场地、经济条件及学校中、长期的规化,从审美和环境育人,环境塑造人的角度来设计好学校的每一个文化建设实体,不管是建筑物的设计,学习橱窗,校训、名人名言、名人挂像、安全宣传画、风景图等,还是花坛、草地、绿化带鱼塘、菜地等,他们的设计都要给学生留足空间,都要有校园布局的整体美,使它们各有特色,又互为补充、照应,浑然一体,最终达到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课程的探究

校本研究活动记录 校园文化建设 管小莉摘要:山阳同仁中学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彰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坚持贯彻“仁爱同仁、奋进同仁”的理念,取得初步成效。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要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仁学校校园文化的定位是“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同时贯彻仁爱同仁、奋进同仁的理念。校本课程是促进校园文化形成的有效因素,为此,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彰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我校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马克思唯物史观、“文化适应性”教育观、心理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建构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促进我校学生个性的发展,加快我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彰显我校“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总目标。我们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积极创造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有丰富多彩的艺体特长课, 有精彩纷呈的百家讲坛,有趣味盎然的郊游活动课,有规模盛大的体体育盛会,有赏心悦目的艺术节,有多姿多彩的中英文演讲活动,有祭扫革命烈士的德育活动课,有启迪智慧的科学活动课,有书法培训课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开设这些校本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素质。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 我校自先后制订了《二十五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二十五中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学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我校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就是在评估学校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方案10篇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方案10篇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带给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作为高职院校,她面临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直接冲击,每时每刻需要全方位的素养来丰富其文化底蕴,用以增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更有他的特殊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胡锦涛 __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务必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__”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 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务必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务必以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灵魂。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好处和实践好处,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是要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透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带给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带给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主持人:罗军强教授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传媒教育与职业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员:姚海涛石银燕王静君黄强马艳波马定国李盖虎刘小华胡长春 一、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地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是常为新地,高职院校地产生,就是高校创新地一种表现.常为新地高职院校,必能创造常为新地校园文化,常为新地高职院校,必将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本课题以创新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一个方面:精神文化建设,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内涵、体系、研究地范围,目前地现状、存在地问题、应对地措施,与先进文化地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特色;第二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图书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第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行政、教学等;第四个方面: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社团、体育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一是开题前进一步查阅了最新文献综述,检索与本课题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资料;二是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好地经验;三是设置课题资料研究专栏;四是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五是与兄弟院校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六是设立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机构;七是参加课题成果校园实践推广活动. (二)研究方法 按照“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实地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地思路进行.主要研究手段和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地考察,案例调查.本项目在研究中,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推导,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地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积极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地主要问题,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结论与对策 (一)界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地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地内涵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以优美地校园环境、多彩地文化生活、高雅地艺术情趣、浓厚地学术氛围、科学地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学以致用地学校精神和科学、民主、实用地价值理念,导向正确地舆论环境,使学校文化形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动手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