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评课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

上星期听了同教研组高婷老师执教的一课,感觉上的非常成功。高老师的这节课环节清晰,层次清楚,整节课充满着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共同探讨。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3、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交流,经历了逐步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后,请学生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看看这些物体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充分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发现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发现图形的特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4、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新课开始,教师就请学生把这些物品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物品分成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类。不仅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立体图形的表象,而且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他们后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5、知觉辨别是形成具体概念的前提和基础,而是让学生顺利进行知觉辨别必须选好概念的例子。现代数学理论主张,选用的概念例子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广泛性,还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本课选的例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用这些例子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观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兴趣,而且便于学生对例子进行知觉辨别,为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但是,本课所选用的例子数量不够充分,类型也不够广泛。如果教师再多选一些例子,特别是选一些概念的反例,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觉辨别,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另外,在练习时可设计一个‘拼搭游戏’,让学生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搭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一练习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观察图形的特征,分辨并认清立体图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34--P35。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设计思想: 力求创设一种轻松、自如、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别这四种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谈话法、活动法、观察法 学法指导: 仔细观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说: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老师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老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感知特点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多媒体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_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长方体的认识_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认识立体图形、三视图练习题

认识立体图形、三视图练习题 1、观察图中的立体图形,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2、观察图中的立体图形,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3、请画出如下几何体的三视图. 4、请画出如下几何体的三视图. 5、一个正n棱柱,它有18条棱,一条侧棱长为10cm,一条底面边长为5cm. (1)这是几棱柱? (2)此棱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6、已知一个直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5cm的正方形,侧棱长都是8cm,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直四棱柱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 (2)这个直四棱柱有多少条棱? (3)将这个直四棱柱的侧面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 (4)这个直四棱柱的体积是多少? 7、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是( )

A.B.C.D. 8、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是( ) A.B.C.D. 答案: 1、从左向右依次是:球、六棱柱、圆锥、四棱柱、三棱柱、圆柱、四棱锥. 2、根据图示可知:几何体的名称依次为正方体、球、圆柱、长方体、圆锥、三棱柱、六棱柱、三棱锥. 3、如图所示:

4、如图所示: 5、解:(1)18÷3=6,这是一个六棱柱; (2)此棱柱的侧面积是5×10×6=300(cm2). 6、解:(1)这个直四棱柱一共有6个面,8个顶点. (2)这个直四棱柱有12条棱. (3)将这个直四棱柱的侧面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这个图形是长方形,面积是4×5×8=160cm2. (4)这个直四棱柱的体积是5×5×8=200cm3. 7、A. (理由:根据左视图可以排除掉C和D,根据俯视图可以排除掉B,因此符合条件的只有A,故选A. 8、B. (根据侧视图可以排除掉D,根据正视图可以排除掉A和C,因此符合条件的只有B,故选B.)

大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大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1 教案一:《认识立体图形》 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

(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 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2 教案二:《认识立体图形》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幼儿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2、知道各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体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像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难点形成立体图像的表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瞧!这是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品进行一次拼搭比赛,就象玩积木一样,好不好? 师:那好,在玩之前,请听好老师的要求:请小朋友们一块儿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合作拼搭出一个你们喜欢的作品,并给它取个名字。老师要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摆的又快又好。小朋友们可以先商量商量,再动手摆摆看!请大家赶快行动吧! 二、拼摆物体,初步感知。 (学生动手进行拼摆,教师巡回指导) 师:停!小朋友们真棒,摆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学生纷纷举手) 师:噢,都想介绍自己组的作品,我们先从一组开始。你们组选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自己的作品,你们摆的是什么? 一组:我们摆的是城堡。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二组:我们摆的是火车。 师:你们的作品很有创意! …… 师:小朋友们在玩的时候,老师发现有的组的小朋友刚开始把这样形状的物品横放着拼搭,可是它总是来回滚动,上面放的物品就掉下来了,后来,有的小组把它竖着放,它就不滚了。那小朋友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其它形状的物品在拼搭的时候,有什么问题? 三、整理物品,感受特征。 看看谁的眼睛亮?谁的手儿巧?(课件) 师:孩子们,从你们摆的作品中,把圆圆的,到处滚动、最不容易摆的物品找出来,放进塑料袋里。再把横着放来回滚动,但竖着放就能站稳的物品找出来。剩下的爱滚动吗?它们都不爱滚动,都很容易摆。小朋友们看看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吗?(讨论)把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收起来,把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收起来。 四、分类起名,认识特征 刚才哪些物品的形状也都有自己的名字,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它。(课件认识图形) 师:)今天,老师也想做一个机器人,我想用圆圆的这个物品,做机器人的头,但是它总是滚来滚去的不好固定。那老师还是用海绵胶把它固定好。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也是这样圆圆的爱滚动。 生:……( 课件1)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这样形状的物体最爱滚动,于是就给它们起了个名字,谁来猜猜这样的形状叫什么名字。 板书:球。 (请一个学生上前找出球,贴在黑板上。)师:老师在粘贴机器人的腿和胳膊的时候,就发现如果不小心把这些易拉罐碰倒,它就会来回滚动,有时还能滚掉到地上,但是只要竖着放好,它们就能站稳。老师还发现这样的物体上下同样粗细。那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品像易拉罐

《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的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也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能更多的发现。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 、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主完成学习过程, 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 2、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 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 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 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 今天班上来了位小客人, 咱们欢迎它.(多媒体出示喜羊羊背一个大口袋的图片)大家看喜羊羊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打开它的大口袋看看有什么?(老师揭开谜底, 打开下一张图片)在这么多的礼物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呢?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吗?老师拿出喜羊羊为你们准备的礼物,小组同学共同完成. (二)合作感知,合作交流。 1、分一分,揭示概念。(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其他的小朋友仔细倾听,看你们分的和他们一样吗?生1:我们组把玻璃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正正方方的盒子放在一起。 生3:我们组把牙膏盒、药盒、饮料盒……放在一起。 生4:我们组把胶棒、铅笔、易拉罐……放在一起。 师:说的真好,喜羊羊看你们分的那么开心,它也分了一下,看看你们分的一样吗?你们看(出示课件)。像这样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认识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课题. 师: 谁能说说你为什么要把玻璃球、乒乓球分在一起生:因为它们都是圆的. 可以自由的滚动. 师:你说的真棒! 是的,像这种圆圆的,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的我们

小学数学《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教学内容:《一年级》 教学目标: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立体图像的分类与区分 教学难点:数立体图形的个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家长找一个看不到里面的盒子(袋子),在里面装上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若干个,然后家长报出要寻找的“宝贝”名称,如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等等,然后孩子伸手在盒子(袋子)里找出相应的图形,不能偷看,完全要凭手的感觉去寻找图形。 师:数学中也有许多有趣的立体图形,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数学迷宫探索有关认识立体图形的问题,好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讲解 2、出示例1 【例1】是长方体的画√,不是的画×。

()()()()()

①引导学生读题。 ②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找到问题突破口。 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④交流答案,说想法。 ⑤教师总结,归纳方法。 2、巩固练习:哪些是长方体,填序号。 长方体()。 ①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②交流答案,说想法。教师总结, 3、出示例2 【例2】是正方体的画√,不是的画×。

()()()()

①引导学生读题。 ②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找到问题突破口。 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④交流答案,说想法。 ⑤教师总结,归纳方法。 三、游戏练习 衔纸杯传水 目的:增进亲近感,考验成员配合、协作能力。 要求:人员选八名一组,男女交替配合。共选十六名员工,分二组同时进行比赛。另有二名人员辅助组第一名人员倒水至衔至的纸杯内,再一个个传递至下一个人的纸杯内,最后一人的纸杯内的水倒入一个小缸内,最后在限定的五分钟内,看谁的缸内的水最多,谁就获胜。 课堂小结: 1.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有8个尖尖的棱角。 2.正方体:方方正正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有8个尖尖的棱角。 3.圆柱体:圆圆的柱子,上下面都是一样大的圆形,侧面光滑,可以滚动。 4.球体:圆圆表面光滑,可以滚动。 5.数组合图形的个数: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组和图形,先数行和列,再数层数。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 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 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 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 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 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主动探究; 二、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咼。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

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题、第35页“做一做”第1、2题以及练习八第1、2题。教材中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然后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把不同的物品分为4类,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而对于每个立体图形教材都按三个层次编排: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做一做”第1题通过学生滚动圆柱、推长方体等活动,初步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做一做”第2题通过学生不看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图形名称摸实物的活动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练习八第1题是以连线的形式将实物和一般模型建立联系;练习八第2题是以数一数的形式要求对各种图形进行辨认。 (二)核心能力 认识立体图形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从借助生活中的各种实物、再抽象到一般的模型,最后明示图形的名称,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实现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 通过操作和观察,正确辨认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4种图形的特征,并找出生活中形状与之相同的物体。 (四)学习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立体图形。 (五)学习难点 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纸盒或竹篮)、《认识立体图形》名师教学课件、《认识立体图形》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课前准备” 每人准备一些常用的生活物品和学习用品。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感知形状 (1)看一看:小组成员互相看一看都带来了什么物品,想办法把这些物品管理好。 (2)分一分:组长拿出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的学具箱子,组内同学互相看一看,都有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把你们认为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 (3)想一想:为什么要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 (4)引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渗透分类的思想,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几何体的外型特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实践探究,认识特征 (1)活动一: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 先选择喜欢的一种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再交换物体,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对它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物体分分类。 并根据你们对它们的认识尝试起个名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体验。) 小组交流每类物体的特点,准备选1名代表发言。 (2)全班交流 ①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在桌上可以任意地滚动,我们把它叫做球。(课件演示,板书:球)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与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深件、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设计 设疑激情 1.说学具。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b.生说:对!机器人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c.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 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进入新知的学习,设计新,处理话。设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了“童心”,激发了兴趣。由说“礼物”,使学生身不由己的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培养了学

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操作感知 1.分──揭示概念。 a.活动:按教师的提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b.汇报。 老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祥你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教师按学生所说用电脑出示各类实物。 老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c.揭示概念。 教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长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d.活动。 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学具篮) [评析:对于篮子里的“礼物”,学生并不莫生,但像这样的分类生活中遇到的并不多。如果让学生独立分类,还有些困难,教师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又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2.摸──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①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你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②汇报。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精选3篇)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精选3篇)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级数学老师岳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

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

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讲的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立体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难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说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用发现法、谈话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二)过程与方法在对图形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思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开始,学生虽然没有经历系统学习图形知识,但是学生从小就玩积木,在玩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课就从玩积木开始切入,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感知这几种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够正确识别这几种图形。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四、教学准备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积木和实物。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导语:今天开始学习图形。(出示课件)我们和小熊一起来认识图形吧。这些图形很有趣,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有的很乖,有的很淘气。【设计

意图】通过采用富有童趣的提问方式,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意识到些物体是有区别的,为了解图形的特征做准备。(二)初步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1.认识球(1)找一找:哪种图形最淘气? 为什么认为它最淘气?(2)摸一摸:找出学具中的球摸一摸,发现球的特征:圆乎乎的,可以任意滚动。(3)贴图:把球画在纸上,就是这样的。2.认识圆柱(1)找一找:哪种图形比较淘气,会顺着一个方形滚动,但不会随意滚动。(2)摸一摸,试一试:在做操作中感受发现圆柱的特征:除了有两个平平的面,侧面是弯的,上下一样粗,可以来回滚动,但不能随意滚动。(3)贴图:像这样有两个平平的面,一个弯弯的面,并且上、下一样粗的图形叫圆柱。(4)出示短粗形圆柱:这个图形是圆柱吗?说一说理由吧。在学生回答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外部特征。平平的面是圆形;上下一样粗;侧面是弯的。3.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1)找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感受并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8个顶点、6个平平的面。(2)找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6个面不是一样大的。(3)辨别扁的长方体教师拿出扁长方体,把正方形的一面对准学生,让学生辨别这是什么图形,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辩论出它为什么是长方体。小结:我们

《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平面图形》。首先,我谈一下对本课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认识平面图形”是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简单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⑵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⑶情感目标: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四种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验面和体的不同。 二、说教法 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孩子的兴趣点,大脑风暴点错落有致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四、教学程序设计 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淘要带我们去一座美丽的城堡,(课件出示由立体图形拼成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你都看到了哪些物体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除里这些立体图形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图形,想不想去认识一下?(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有趣的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 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亲自动手实践,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2)汇报交流: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样的图形?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说出“面“的特点是平。所以这些图形都叫做“平面图形”。(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在立体图形上。初步感知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加深印象 (1)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准备好的立体图形上搬到纸上来吗? (2)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描、印、折、画平面图形,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通过操作,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长方体画出的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体画出的是圆。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子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体”说成“形”,也有 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