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

合集下载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总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总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治疗总论)-试卷1(总分:13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营气为(分数:2.00)A.水谷之气中的彪悍滑利部分B.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C.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D.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解析:解析:营气为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行于脉中、达全身,作用为:化血液、营养全身。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不足导致的常见病症(分数:2.00)A.易外感邪气B.热性病变C.血虚证√D.无汗、多汗、自汗解析:解析: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

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

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

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

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

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

因此,卫气虚弱,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的作用(分数:2.00)A.生化血液√B.防御外邪C.温养全身D.调控腠理解析:4.宗气的充盈与下列哪些有关(分数:2.00)A.肺的功能B.脾的功能C.饮食营养D.以上均是√解析: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分数:2.00)A.行呼吸B.行血气C.资先天D.温分肉√解析: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

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

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

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

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针灸学习题大集合

针灸学习题大集合

针灸学习题大集合绪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 A中医理论B经络理论C腧穴理论D刺灸理论E脏象理论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A.青铜器时代 B.石器时代 C.仰韶文化时期 D.奴隶制度时代 E.春秋战国时期3.1 9 63年出土的1根磨削石针是在( ) A.甘肃 B.陕西 C.山西 D.内蒙古 E.青海4.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5.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 ) A.薰洗 B.针灸 C.中药 D.食疗 E.正骨(二)B型题A.《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D.《黄帝内经太素》 E.《黄帝针经》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作是( )2.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作是( )3.成书于魏晋时期的著作是( )A.《伤寒论》B.《曹氏灸经》C.《肘后备急方》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4.晋代葛洪所著( ) 5.东汉张仲景所著( ) 6.唐代孙思邈所著( )A《针灸逢源》B《针灸问对》C《针灸甲乙经》D《外台秘要》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7.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8.列出了3 6 1个经穴的著作是( )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10.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14.著《针灸大全》的是( ) 1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 (三)D型题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 )A经络学专著B针灸学专著C腧穴学专著D治疗学专著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 ) A鲍姑B陶弘景C秦承祖D擅长用灸E擅长针刺4.唐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子午流注针法兴起 B.确定穴位的数目和主治 C.针灸成为一门专科D.创立奇经八脉理论 E.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5.《十四经发挥》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 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冲脉(四)X型题1.针灸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主要导源于( )( )( )( )( )A.《内经》 B.《针灸大全》 C.《难经》 D.《十四经发挥》 E.《针灸甲乙经》2.唐代载有针灸学内容的著作有( )( )( )( )( )A.《外台秘要》B.《骨蒸病灸法》C.《备急灸法》D.《神应经》E.《备急千金要方》3.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有( )( )( )( )( )A.王惟一 B.刘完素 C.王执中 D.李东垣 E.张元素4.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 )( )( )( )A《针灸大成》B《针灸资生经》C《针灸大全》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问对》5.早年我国传入日本的针灸著作有( )( )A.《医宗金鉴》 B.《神应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经》 E.《明堂图》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针灸学 2.针刺麻醉(二)填空题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创立了著名的穴。

《针灸治疗学》习题集

《针灸治疗学》习题集

《针灸治疗学》习题集《针灸治疗学》习题集参考答案1.针灸有什么治疗作用?⑴疏通经络⑵扶正祛邪⑶调和阴阳2. 何谓治神与守气?临床如何应用?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3.试述针灸补虚与泻实的原则?⑴虚则补之⑵陷下则灸之⑶实则泻之⑷宛陈则除之⑸不盛不虚以经取之4.举例说明针灸的选穴原则有哪些。

⑴局部选穴: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

⑵邻近选穴:舌强不语取风府、哑门。

⑶远端选穴:面瘫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等。

⑷辨证选穴:如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

⑸随症选穴: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5.举例说明针灸的配穴方法有哪些。

㈠按部配穴(1)局部配穴: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

(2)上下配穴法: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3)前后配穴法: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

(4)左右配穴法: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5)三部配穴法:眼病取睛明、风池、光明。

㈡按经配穴(1)本经配穴:肺病咳嗽取中府、列缺、尺泽、太渊相配。

(2)表里经配穴:肝病取期门、太冲配阳陵泉。

(3)同名经配穴法:牙痛以合谷、内庭相配。

(4)子母经配穴法:虚劳咳嗽取肺俞配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交会经配穴法:妇科病取关元、中极配三阴交。

6.俞募穴如何应用。

⑴俞穴应用: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第一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

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

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等,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

针灸学习题大集合

针灸学习题大集合

针灸学习题大集合绪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 A中医理论B经络理论C腧穴理论D刺灸理论E脏象理论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A.青铜器时代 B.石器时代 C.仰韶文化时期 D.奴隶制度时代 E.春秋战国时期3.1 9 63年出土的1根磨削石针是在( ) A.甘肃 B.陕西 C.山西 D.内蒙古 E.青海4.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5.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 ) A.薰洗 B.针灸 C.中药 D.食疗 E.正骨(二)B型题A.《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D.《黄帝内经太素》 E.《黄帝针经》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作是( )2.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作是( )3.成书于魏晋时期的著作是( )A.《伤寒论》B.《曹氏灸经》C.《肘后备急方》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4.晋代葛洪所著( ) 5.东汉张仲景所著( ) 6.唐代孙思邈所著( )A《针灸逢源》B《针灸问对》C《针灸甲乙经》D《外台秘要》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7.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8.列出了3 6 1个经穴的著作是( )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10.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14.著《针灸大全》的是( ) 1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 (三)D型题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 )A经络学专著B针灸学专著C腧穴学专著D治疗学专著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 ) A鲍姑B陶弘景C秦承祖D擅长用灸E擅长针刺4.唐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子午流注针法兴起 B.确定穴位的数目和主治 C.针灸成为一门专科D.创立奇经八脉理论 E.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5.《十四经发挥》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 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冲脉(四)X型题1.针灸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主要导源于( )( )( )( )( )A.《内经》 B.《针灸大全》 C.《难经》 D.《十四经发挥》 E.《针灸甲乙经》2.唐代载有针灸学内容的著作有( )( )( )( )( )A.《外台秘要》B.《骨蒸病灸法》C.《备急灸法》D.《神应经》E.《备急千金要方》3.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有( )( )( )( )( )A.王惟一 B.刘完素 C.王执中 D.李东垣 E.张元素4.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 )( )( )( )A《针灸大成》B《针灸资生经》C《针灸大全》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问对》5.早年我国传入日本的针灸著作有( )( )A.《医宗金鉴》 B.《神应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经》 E.《明堂图》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针灸学 2.针刺麻醉(二)填空题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创立了著名的穴。

针灸治疗学习题(第一章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学习题(第一章针灸治疗原则)

【易错答案】对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回答不全。 【答案分析】针灸治疗原则中的“清热温寒”是需要掌握的内容,是考试容易
涉及的考点。答题中注意结合临床举例说明。
2.举例说明实则泻之。
【正确答案】实则泻之即实证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病证(实证),如胸闷、 腹胀、便结、尿闭等。临床上用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针灸方法的选择, 一般多针少灸,或不灸,除毫针外,三棱针、皮肤针也较为常用。二是针刺补 泻手法的选择,实证当用泻法。《灵枢寿大刚柔》说:“有刺营者,有刺卫者 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所以对病在卫分的实证多用毫针浅刺出气,对病 在营血的实证则必须刺后出血,以泻血分之邪。三是选用偏泻的穴位,多选用 四肢末端和头面部的穴位,如十二井穴、十宣、水沟、耳尖、太阳等。
【正确答案】ABCD 【易错答案】E
【答案分析】此题重点考查针灸的治疗原则。针灸的治疗原则包括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三因制宜、标本兼治。而针灸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要分清。
5.下列同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针灸治疗原则是( CD)
A.虚则补之 B.盛则泻之 C.满则泄之 D.邪盛则虚之 E.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6.根据病因病机,可施行“陷下则灸之”的病证是( BD )
A.水肿 B.久泄 C.尿闭 D.脱肛 E.中风闭证
【正确答案】BD 【易错答案]A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对“陷下则灸之”中“陷下”的理解。此处“陷下”一 是指脉象沉伏;二是指穴位处有凹陷。脉之“陷下”主要见于血寒或气虚之证。 此题考查的是脾气虚,中气下陷而导致的脏器下垂的相关病证。
6.《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A "体现的是( )
【正确答案】D、C、E、A 【易错答案】D、B、E、A

针灸学习题大集合

针灸学习题大集合

针灸学习题大集合绪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灸学的指导理论是( ) A中医理论B经络理论C腧穴理论D刺灸理论E脏象理论2.针灸学起源于我国的时代是( )A.青铜器时代 B.石器时代 C.仰韶文化时期 D.奴隶制度时代 E.春秋战国时期3.1 9 63年出土的1根磨削石针是在( ) A.甘肃 B.陕西 C.山西 D.内蒙古 E.青海4.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5.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 ) A.薰洗 B.针灸 C.中药 D.食疗 E.正骨(二)B型题A.《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D.《黄帝内经太素》 E.《黄帝针经》1.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作是( )2.成书于秦汉时期的著作是( )3.成书于魏晋时期的著作是( )A.《伤寒论》B.《曹氏灸经》C.《肘后备急方》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4.晋代葛洪所著( ) 5.东汉张仲景所著( ) 6.唐代孙思邈所著( )A《针灸逢源》B《针灸问对》C《针灸甲乙经》D《外台秘要》E《卫生针灸玄机秘要》7.确定了349个腧穴的著作是( )8.列出了3 6 1个经穴的著作是( )9.主要内容设有80多条问答的著作是( )A.汉代 B.晋代 C.唐代 D.宋代 E.明代10.最早在太医署设制针灸科的朝代是( )11.最早传入国外的针灸学专著的朝代是( ) 12.最早铸造针灸模型的朝代是(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13.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14.著《针灸大全》的是( ) 15.撰写《针灸聚英》的是( ) (三)D型题1.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素问》 B.《灵枢》 C.《足臂十一脉灸经》 D.《脉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2.《针灸甲乙经》是一部( )( )A经络学专著B针灸学专著C腧穴学专著D治疗学专著E率先传播至国外的针灸学专著3.晋代著名的女医家及特长是( )( ) A鲍姑B陶弘景C秦承祖D擅长用灸E擅长针刺4.唐代针灸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A.子午流注针法兴起 B.确定穴位的数目和主治 C.针灸成为一门专科D.创立奇经八脉理论 E.针灸教育占有重要地位5.《十四经发挥》增加循经列穴的经脉是( )A阴、阳跷脉 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冲脉(四)X型题1.针灸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主要导源于( )( )( )( )( )A.《内经》 B.《针灸大全》 C.《难经》 D.《十四经发挥》 E.《针灸甲乙经》2.唐代载有针灸学内容的著作有( )( )( )( )( )A.《外台秘要》B.《骨蒸病灸法》C.《备急灸法》D.《神应经》E.《备急千金要方》3.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有( )( )( )( )( )A.王惟一 B.刘完素 C.王执中 D.李东垣 E.张元素4.明代著名的针灸著作有( )( )( )( )( )A《针灸大成》B《针灸资生经》C《针灸大全》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问对》5.早年我国传入日本的针灸著作有( )( )A.《医宗金鉴》 B.《神应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经》 E.《明堂图》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针灸学 2.针刺麻醉(二)填空题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创立了著名的穴。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

针灸治疗学总论部分习题集

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一、填空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全书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都不对3.阴病治阳:(A)4.阳病治阴:( B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

)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D)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全书同。

针灸治疗学练习题及答案

针灸治疗学练习题及答案

针灸治疗学练习题及答案针灸治疗学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内科病症第一节痹证附:股外侧皮神经炎一、填空题1.《灵枢〃痹论》说:“ 为痹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2.痹证可分为多种证型,但其总的发病病机为气血痹阻不通,其总的针灸治疗原则为通经活络止痛。

二、选择题一A型题1.行痹的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A膈俞、血海可活血调血,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A 膈俞、血海关元E风池、百会 2.痛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DB 阴陵泉、足三里C 大椎、曲池 D肾俞、肾俞、关元可温补阳气,祛寒外出 A阴陵泉、足三里元E膈俞、血海3.热痹治疗除在病变局部选穴外,可再加:B大椎、曲池可B风池、风府C 大椎、曲池 D肾俞、关清泻热毒 A 肾俞、关元阴陵泉、足三里二B型题A行痹 B 痛痹 C 热痹 D着痹 E湿热痹B 大椎、曲池 C内关、合谷 D膈俞、血海 E痹证中主要由寒邪所致的为:B2.痹证中主要由风邪所致的为:A3.痹证中主要由热邪所致的为:C4.痹证中主要由湿邪所致的为:D 三D型题1.热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AC 热痹用泻法,不用灸法 A 泻法 B 补法C 只针不灸D只灸不针 E针灸并用2.针灸治疗着痹可配用的穴位是:DE 着痹应配合健脾除湿穴位,阴陵泉、足三里可健脾除湿A 肾俞 B关元 C 大椎 D阴陵泉 E足三里四X型题1.热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ABCD热痹不用灸法,刺络拔罐可促进热毒的清泻。

A泻法 B只针不灸 C 刺络出血D拔罐E针灸并用2.行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 ABDE健脾除湿用于着痹A通经活络 B活血祛风 C 健脾除湿 D泻法 E针灸并用三、改错题 1.治疗着痹宜只针不灸。

针灸并用。

着痹主要由湿邪所致,湿为阴邪,灸可除湿2.治疗痛痹的穴位针刺均用泻法。

以泻法为主。

因为肾俞、关元用补法或温针灸法四、简答题1.简述如何运用皮肤针治疗痹证?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和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隔日1次2.简述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针灸治疗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一、填空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全书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全书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 E都不对3.阴病治阳:(A)4.阳病治阴:( B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全书同。

)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D)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全书同。

)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2.针刺补法和艾灸,其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

四、简答题1.针灸有什么治疗作用?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2.《黄帝内经》中的“解结”是什么意思?疏通经络3.《备急千金要方》中关于疏通经络的方法是什么?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五、问答题1.针灸调和阴阳应遵循什么原则?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以防阳热太盛而耗伤阴液,阴寒太盛而耗损阳气;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当兼顾一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

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

阴虚不能制阳,常出现阴虚阳亢之虚热证,治宜育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常呈现阳虚阴盛之阴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俱虚则滋阴补阳同施。

2.针灸治疗作用的发挥,与哪些主观、客观因素密切相关?除了腧穴的特性、针灸补泻手法以外,还与机体状态(包括禀赋、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病变表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治疗时间、辅助治疗措施等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机体状态最为重要。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一、填空1.《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2.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

3.针灸清热溫寒的原则包括热则疾之和寒则留之。

4.《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5.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经脉》篇提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6.对于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提出:“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7.《灵枢·经脉》篇曰:“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

8.实证的针灸治疗原则是泻法或点刺出血。

9.《素问·针解》篇曰:“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

”10.腱鞘囊肿、小儿疳证的点刺放液治疗属于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

二、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属于针灸治疗原则的是:(B)A扶正祛邪B虚则补之C子母补泻D调和阴阳E都不是2.针灸治疗原则中,“热则疾之”是指:(E)A施灸壮数多B急吹其火C拔罐速度快D拔罐火力强E毫针点刺疾出少留或不留针3.下列与“热则疾之”无关的是:( B )A浅刺疾出B热病可灸C少留针D泻法E点刺出血4.根据《灵枢·经脉》篇提出的针灸治疗原则,寒则:(E)A除之B疾之C补之D泻之E留之5.针灸治疗原则中,“寒则留之”是指:(E)A艾灸时间长B艾灸量大C寒证行针时间长D坐罐E都不是6.最能体现“寒则(温之)留之”治疗原则的是:(D)A埋针法B艾炷灸C拔罐D温针灸E火针法(二)B型题A久泄 B寒痹 C水肿 D发热 E扭伤1、虚则补之:(A )2、陷下则灸之:(A )3、寒则留之:(B )4、宛陈则除之:( E )A实则泻之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陷下则灸之E宛陈则除之5.出自《灵枢·经脉》:(D)6.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 E )(三)D型题1.下列同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针灸治疗原则是:(CD)A虚则补之B盛则泻之C满则泄之D邪盛则虚之E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陷下则灸之”适宜于:(CD)A失眠B多寐C中气不足D子宫脱垂E遗精3.根据病因病机,可施行“陷下则灸之”的病症是:(BD)A水肿B久泄 C尿闭 D脱肛 E中风闭证(四)X型题1.下列针灸治疗原则哪些出自《灵枢·经脉》篇?(ABE)A虚则补之B盛则泻之C满则泄之D宛陈则除之E陷下则灸之2.适合“实则泻之”治则的病症是:(ABD)A高热 B中暑 C久痢 D剧痛 E脱肛3.可用于“宛陈则除之”的穴位有:(DCE)A血海 B膈俞 C曲泽 D委中 E十宣三、改错1.《灵枢·经脉》篇对于热证和寒证提出的治疗原则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2.“热则疾之”是指艾灸过程中急吹其火。

3.针灸治疗寒证宜浅刺疾出。

四、简答题1.针灸“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具体内容是什么?热则疾之、寒则留之2.针灸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应用?热则疾之,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3.针灸对寒性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应用?寒则(温之)留之,灸法、深刺而久留针五、问答题1.“治神守气”在针灸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病人两方面积极性的关键措施。

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病人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

既体现了医者的良好医德,又贯穿了“心理治疗”于其中。

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2.针灸临床如何运用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并举例说明。

热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热则疾之,具体应用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

例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即可达清热解表之目的。

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寒则(温之)留之”,适宜用灸法施治,针刺则应深刺久留,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为患的肌肉、关节疼痛以及寒邪入里之证。

若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施治最为相宜。

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施行“烧山火”复式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

第三章针灸临床辩辨证论治一、填空1.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应以脏腑气血证治为基础,以经络证治为核心,以八纲证治为纲领。

2.标本施治在临床上运用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当标本俱急或俱缓时,则应标本同治。

3.《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4.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5.阴虚火旺的治则,一般是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6.阴证转为阳证,表明病情有好转的趋势;阳证转为阴证,提示病情有加重的倾向。

7.里寒证最宜施行艾灸疗法,以温针灸最为适宜。

8.肺气不足治宜补肺调气、健脾益气、温肾纳气;肺阴不足治宜滋养肺肾之阴、清泻虚热。

9.气陷证应本着陷下则灸之的治疗原则,针灸并用、补法,重灸。

10.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的归经形式。

11.辨位归经是直接按病变部位作为依据的一种归经形式。

12.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

13.按压巨阙、膻中过敏或迟钝,可判为心经,心包经的病变。

14.肾俞穴下按之空软,表明肾和肾经虚弱。

15.皮肤的良导现象,是经络通畅的表现,经穴的电位变化是经络活动的反映。

二、选择题(一)A型题1.适宜于胃阴不足的是:(E)A针灸并用B重用灸法C针补加灸D泻法E平补平泻2.取心经、心包经和督脉穴为主可用于:(D)A心气不足B心血亏虚C心火亢盛D痰蒙心窍E心脉瘀阻3.穴取关元、足三里、下巨虚,针灸并用、施行补法适宜于:( C )A大肠虚证B大肠寒证C小肠虚寒D小肠气滞E都不对4.针灸并用、泻法适宜于:(B)A肝血不足B肝脉寒滞C肝阳上亢D肝气郁结E肝风内动5.要求针灸并用、并强调重用灸法的是:( D )A气虚证B气滞证C气逆证D气陷证E都不是6.针灸并用、补法适用于:(D)A肺气上逆B胃气上逆C肝气上逆D肾不纳气E都不对7.只针不灸、平补平泻适宜于:(C)A气不摄血B血热妄行C阴虚火旺D瘀血内积E气滞血瘀A阳明头痛B太阳头痛C少阳头痛D厥阴头痛E少阴头痛9.哪一种“经络现象”不属于经穴压诊范畴:( D )A敏感B麻木C结节D丘疹E凹陷10.经络电测定中,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数据是电阻值大于或小于:(C)A1万欧姆以上B1万以下C2万以上D2万以下E5万以上(二)B型题A牙痛取颊车、合谷 B足三里补气血 C大肠俞止腹泻 D印堂、太阳治头痛E天突平喘1.局部治疗:(D )2.整体治疗:(B)3.整体与局部同治:(A )A感冒针外关 B五更泄灸命门C咯血针孔最 D面瘫取合谷 E急性吐泻、四肢逆冷针中脘、灸关元4.急则治标:(C )5.缓则治本:(B )6.标本同治:(E )A补法B泻法C平补平泻D平补平泻加灸E都不是7.风寒束肺:(B )8.风寒束肺兼体虚者:(D)9.寒痰阻肺:(B)A针灸并用B重用灸法C多针少灸D泻法E平补平泻10.肾阴亏虚:(E)11.肾阳不足:(A)12.阴虚火旺:(E)A少商B伏兔C足三里D俞府E都不对13.肺气上逆选:( C )14.胃气上逆选:(C)15.肾不纳气选:( C )A热邪阻肺 B邪热蒙心 C五更泄 D消化不良E膀胱虚寒16.与脾有关:( D )17.与肾有关:(C )18.与胃有关:(D )A按临床证候表现B按病变部位C按表里深浅D按阴阳属性E按脉象虚实19.辨证归经:(A)20.辨位归经:(B)(三)D型题1.胃寒偏盛宜用:( BE)A行气活血 B温中散寒C只针不灸D多针少灸E针灸并用2.与肾相关的病变是:(BC)A消化不良B五更泄C阳痿D晕厥E心悸3.针灸并用、平补平泻适宜于:(CD)A气血两虚B气虚血脱C气虚血瘀D血瘀血虚E气滞血瘀5.A阳明经B太阳经C少阳经D厥阴经E少阴经6.哪二种经络现象属于经穴压诊的范围:()()A红线B肿块C结节D丘疹E脱毛7.知热感度测定中,表示机能亢进(属实)的依据是:(BD)A数据偏高B数据偏低C时间长D时间短E时间对等8.知热感度测定中,表示机能减退(属虚)的依据是:(AC)A数据偏高B数据偏低C时间长D时间短E时间对等9.经络电测定中,确定病经的依据是电阻值:(CD)A大于其他经1万欧姆以上B小于1万欧姆C大于2万以上D小于2万以上E小于3万以上10.足太阴脾经证治,应选用:(AC)A本经B手太阴经C足阳明经D任脉E督脉(四)X型题1.宜行针灸并用、补法的病症有:(ACD )A肠道虚寒泄泻B恶心呕吐C脱肛D脾虚月经过多E痔疮出血2.只针不灸、泻法可用于心和心包的病症是:(ADE )A心脉瘀阻B心气不足C心血亏虚D心火亢盛E痰蒙心窍3.膀胱虚寒和膀胱湿热均适用的腧穴是:(ABDE)A中极B膀胱俞C气海D京骨E委中4.太冲、行间适宜于下列哪些病症?(ABCE )A肝气郁结B肝阳上亢C肝火上炎D肝血不足E肝风内动5.气虚血瘀、血瘀血虚的共同治则是:(BE )A只针不灸B针灸并用C补法D泻法E平补平泻6.循经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有:(ACE)A压痛B皮下出血C结节D脱毛E条索状反应物7.针灸临床应突出经络辨证的病症是:(CDE)A水肿 B尿闭 C牙痛 D头痛 E面瘫8.井穴知热感度测定数据大、时间长提示:(CD )A机能亢进B属实C机能低下D属虚E无意义9.井穴知热感度测定数据小、时间短提示:(AB)A机能亢进B属实C机能低下D属虚E无意义10.手太阴肺经证治中,除选用本经腧穴外,还可配用:(BC)A手太阳经穴B足太阳经穴C手阳明经穴D足阳明经穴E任脉经穴三、改错1.针灸辨证论治,以经络证治为基础,脏腑、气血证治为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