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的教案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的教案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的教案夏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也意味着阳光和热情的到来。

夏至是一个独特的时刻,它有着浓厚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夏至教案,让学生对这个节气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介绍夏至的由来和基本知识首先,我们可以从夏至的由来和基本知识入手。

夏至起源于中国古代悠久的农耕文化,它是太阳直射深处的一天,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刻。

我们可以用图表或图片来展示太阳的位置和光照时间的变化。

同时,我们还可以探讨夏至和农耕文化的关系,以及夏至在农业方面的重要性。

二、关注夏至的天气变化和对人们的影响在夏至这一天,我们可以观察太阳的高度和光照的强度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通过观测和记录天气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夏至带来的气候特点。

比如,夏至后天气逐渐变热,大家会感到炎热和潮湿。

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夏至期间应采取哪些保健措施,如如何确保饮食均衡、补水等。

三、讲述夏至与中国传统习俗之间的关系中国有许多传统的夏至习俗,比如吃饺子、烧香祭祀、草荐、晒太阳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人们对夏至的庆祝和纪念。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示这些传统习俗,并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象征。

四、夏至的文化表达和艺术作品在夏至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表达来庆祝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比如,有许多诗歌、歌曲、绘画和舞蹈作品与夏至有关。

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作品,让他们讨论和赏析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主题。

五、与夏至有关的太阳能利用和环保意识培养夏至是太阳能利用的最佳时机之一。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太阳能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在夏至期间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夏至与环保意识的关联,如在夏至期间如何减少空调使用、合理使用水资源等。

通过这样一个夏至教案,我们能够让学生对夏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了解夏至的由来和基本知识,还能了解夏至的天气变化和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夏至与中国传统习俗、文化表达和太阳能利用的关系。

中班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

中班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

中班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夏至节气的特点和相关习俗。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幼儿知道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2)引导幼儿了解夏至的习俗,如吃夏至面等。

2、难点(1)帮助幼儿理解夏至节气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如何让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1、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如夏至的白天和夜晚时长对比图、夏至面的图片等。

2、制作夏至习俗的卡片,如“吃夏至面”“祭神祀祖”等。

3、准备一些简单的手工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用于制作夏至相关的手工。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之前学过的节气。

(2)展示一些夏天的图片,如荷花、蝉鸣、烈日等,引出夏至这个节气。

2、了解夏至的特点(1)播放夏至的科普视频,让幼儿观看并思考夏至的特点。

(2)与幼儿互动,提问:“小朋友们,看完视频,你们知道夏至这一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引导幼儿回答出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特点。

3、介绍夏至的习俗(1)展示夏至习俗的卡片,逐一向幼儿介绍,如吃夏至面,讲解夏至面的寓意是“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2)让幼儿分享自己家里在夏至时的习俗。

4、手工活动(1)带领幼儿制作夏至的手工,如用彩纸剪出荷花、用彩笔画出蝉等。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与夏至相关的作品。

5、游戏环节(1)进行“夏至知识问答”游戏,准备一些与夏至相关的问题,让幼儿抢答。

(2)“习俗配对”游戏,将习俗卡片打乱,让幼儿进行配对。

6、总结(1)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如夏至的特点和习俗。

(2)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人分享关于夏至的知识。

五、教学延伸1、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夏至前后植物的生长变化。

2、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感受夏日的阳光和炎热。

六、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夏至节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中班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

中班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

中班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知道夏至的日期和特点。

2、通过观察、体验和游戏等活动,引导幼儿感受夏至时节的气候变化和物候现象。

3、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幼儿了解夏至的节气特点,如昼长夜短、气温升高、雷雨增多等。

引导幼儿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感受夏至的变化。

2、难点如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幼儿解释夏至的天文原理,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怎样让幼儿在活动中深入体会夏至与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有关夏至的图片、视频资料。

2、制作与夏至相关的手工材料,如纸扇、草帽等。

3、准备一些与夏至有关的诗词或儿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之前学过的节气,如“小朋友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一些节气,你们还记得吗?”引出夏至这个节气,“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了解一个新的节气,叫做夏至。

”2、知识讲解利用图片和简单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夏至的日期,一般在 6 月 21 日或 22 日。

讲解夏至的特点,如“夏至这一天,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从这一天开始,白天会慢慢变短,夜晚会慢慢变长。

而且呀,夏至过后,天气会越来越热,还会经常下雷雨。

”用简单的动画或示意图向幼儿解释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原理。

3、观察与体验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白天的长度和太阳的位置,感受昼长夜短的现象。

让幼儿感受户外的气温,比较与之前的不同,体会夏至气温升高的特点。

观察天空,看看是否有乌云,引导幼儿想象可能会有雷雨的到来。

4、手工活动组织幼儿制作纸扇,让他们在扇面上画上与夏至有关的图案,如太阳、荷花、雷雨等,帮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夏至的元素。

引导幼儿制作草帽,为草帽进行装饰,准备在户外活动时使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夏日的氛围。

5、诗词与儿歌教幼儿朗诵与夏至有关的诗词,如“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让幼儿感受古人对夏至的描述。

幼儿园小班二十四节气夏至的教案

幼儿园小班二十四节气夏至的教案

幼儿园小班二十四节气夏至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至节气的含义和特点,知道夏至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2.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夏至节气的气候特征,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夏至节气的含义和特点2.夏至节气的气候特征3.夏至节气相关的习俗和活动三、教学准备1.课件:夏至节气的图片和视频2.玩具:小熊、小兔、小鸟等3.材料准备:手工制作材料、绘画材料四、教学过程1.引导幼儿关注夏至节气(1)教师播放夏至节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和感知夏至的气候变化。

(2)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夏至节气有什么特点?2.讲解夏至节气的含义和特点(1)教师讲解夏至节气的含义:夏至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2)教师讲解夏至节气的特点:夏至节气天气炎热,雷雨较多,农作物生长旺盛。

3.感知夏至节气的气候特征(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夏至节气的气候特征。

(2)教师提问:夏至节气天气怎么样?你们在户外活动中有什么感受?4.夏至节气相关习俗和活动(1)教师介绍夏至节气相关的习俗:吃粽子、吃面条、喝绿豆汤等。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制作夏至节气的手工艺品。

(1)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夏至节气的含义、特点和习俗。

(2)教师提问:你们对夏至节气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幼儿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在户外活动环节,注意安全事项,避免发生意外。

3.在手工制作环节,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重难点补充:1.引导幼儿关注夏至节气(1)教师播放夏至节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和感知夏至的气候变化。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白天变长了,太阳挂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呢?(2)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夏至节气有什么特点?师:你们谁能告诉我,夏至这一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讲解夏至节气的含义和特点(1)教师讲解夏至节气的含义:夏至是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篇)

夏至综合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太阳高度角最高的一天。

夏至时节,万物生长旺盛,气候炎热,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夏至的节气特点、文化内涵和自然科学知识,我们设计了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夏至的节气特点、文化内涵和自然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内容1. 夏至的节气特点2. 夏至的习俗与传说3. 夏至的自然科学知识4. 夏至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讲解夏至的节气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夏至的气候、动植物变化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夏至的了解和感受。

(二)实践环节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实践活动。

(1)制作夏至日历:每组学生利用废旧纸张、彩笔等材料,制作一份夏至日历,记录夏至当天的气候特点、动植物变化等。

(2)观察动植物:每组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环境,观察夏至时节的动植物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3)环保行动:每组学生提出夏至期间的环保建议,如节约用水、减少用电等,并制作宣传海报。

2. 交流分享每组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观察到的动植物变化、制作的夏至日历和环保建议。

(三)总结与反思1. 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点评各组的表现。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制作的夏至日历、观察动植物等。

2. 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等。

3.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提出的环保建议、宣传海报等。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夏至的节气特点、文化内涵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之《夏至》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之《夏至》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之《夏至》介绍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6月21日左右。

夏至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也代表着阳光最直射北半球的一天。

目标通过本节气教案的学习,帮助幼儿了解夏至的含义和特点,培养他们对夏季的兴趣,同时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安排活动1: 太阳的路径目标:通过观察太阳轨迹的变化,了解夏至时太阳直射的特点。

材料:带直尺刻度的平地,小旗帜。

步骤:1.带领幼儿到宽阔的平地上,安排一系列直尺刻度。

2.在早晨、中午和傍晚这三个时间段,让幼儿用小旗帜标记出太阳的位置。

3.让幼儿观察并发现夏至时太阳的位置最高,直射光最强的特点。

活动2: 阳光艺术目标:通过阳光的运用,让幼儿体验到夏季的特色。

材料:白纸、彩色透明纸、太阳图案模板、胶水、剪刀。

步骤:1.预先准备太阳图案模板和彩色透明纸。

2.让幼儿选取彩色透明纸制作太阳的图案,然后剪下。

3.把白纸固定在阳光直射的位置,用胶水把彩色透明纸的太阳图案贴在白纸上。

4.让幼儿观察太阳的光线透过彩色透明纸投射在白纸上形成的效果。

活动3: 栽种夏季植物目标:通过栽种夏季植物,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责任心。

材料:夏季适宜栽种的植物种子、花盆、土壤、水壶。

步骤:1.让幼儿选择适合夏季栽种的植物种子,并准备好花盆和土壤。

2.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方法栽种植物,包括撒种子、浇水等步骤。

3.让幼儿负责照顾这些植物,让他们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活动安排,幼儿能够全面了解夏至的含义和特点,培养他们对夏季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希望这个教案对幼儿的成长有所帮助。

中班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

中班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

中班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知道夏至的日期和特点。

2、引导幼儿观察夏至时节的自然现象,如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气温升高、雷雨增多等。

3、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热爱之情,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4、通过手工制作、绘画等活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幼儿理解夏至的特点和相关自然现象。

(2)引导幼儿参与夏至相关的活动,感受节气的氛围。

2、难点(1)如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幼儿解释夏至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白昼和黑夜时长的影响。

(2)如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对夏至的独特理解。

三、教学准备1、有关夏至的图片、视频资料。

2、绘画工具,如彩笔、画纸。

3、手工材料,如彩色纸、剪刀、胶水。

4、夏至相关的儿歌或故事音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夏天的儿歌或讲述一个与夏天有关的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夏天里有一个很特别的节气叫夏至吗?”2、知识讲解(7 分钟)(1)展示夏至的图片,向幼儿介绍夏至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的 6月 21 日或 22 日。

(2)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夏至的特点,如“夏至这一天,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从这一天开始,白天会慢慢变短,夜晚会慢慢变长。

而且,夏至过后,天气会越来越热,雷雨也会变多。

”3、观察与讨论(10 分钟)(1)播放一段夏至时节大自然变化的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讨论看到了什么,如“小朋友们,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什么?是不是觉得白天特别长?还有没有看到打雷下雨?”(2)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夏天的感受和经历,如“夏天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觉得很热?喜欢吃冰淇淋和西瓜?”4、手工制作(15 分钟)(1)准备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材料,教幼儿制作一把小扇子,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夏日的清凉。

(2)或者让幼儿用彩纸剪出太阳、雷雨云等与夏至相关的图案,然后粘贴在一张大纸上,创作一幅夏至的图画。

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

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

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二十四节气夏至教案】一、引言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到来。

夏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

如何向学生们生动教授关于夏至的知识,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本教案将为您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夏至的来历、意义和庆祝方式。

2. 探索夏至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

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

3. 互动问答环节的小组活动材料。

4. 与夏至相关的传统食物制作教案和材料,如粽子或凉茶。

四、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夏至的图片,并鼓励他们分享对夏至的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夏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步骤2:认识夏至(15分钟)通过PPT演示向学生讲解夏至的来历和意义。

包括夏至是什么时候,夏至标志着什么,夏至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关系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步骤3:讨论与分享(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夏至与其他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联系和区别。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互动分享。

步骤4:手工制作传统食物(25分钟)为了进一步体验夏至,准备一些传统食物的制作材料和教案。

可以选择制作粽子或凉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

在制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了解食物的来历和和传统节令的关系。

步骤5: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自己对夏至的新认识和体会。

鼓励学生通过展示、演讲或绘画等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

五、课后拓展1. 让学生选择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或民俗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作文。

2. 探索其他与夏至相关的文化、科学和艺术内容,例如中国传统建筑、夏至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庆祝方式等。

3. 鼓励学生参加夏至相关的庆祝活动,如夏至健身操、民俗表演或传统文化展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至
一、教材分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在每年公历6月20日至22日之间。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教材通过听“巧姐牵日”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夏至由来的传说;通过赏析美文《夏天的一条街道》,向我们呈现了夏日百姓平凡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们的盛夏乐趣;通过品味农谚和相关古诗词带领学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夏至节气,并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夏至面”“夏至测量”更是让孩子们了解夏至节气习俗的同时,真切感受夏至时节“日长”的现象;教材最后“阅读经典练缩写”小练笔意在引导学生尝试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学会缩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从一些想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询问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整理成文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与夏至有关的习俗,感受夏至的诗意生活。

2.玩一玩"夏至日测量杆影"游戏,从中体验夏至日的科学道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夏至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向身边的人了解关于夏至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夏至”我知道
同学们,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可以认为是夏天过到一半了。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夏至的科学知识吧!
夏至日大致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
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二)夏至的由来
夏至节气是怎么得来的呢?同学们,你知道吗?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平静书斋,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关于“夏至”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炎帝寻日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并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三)夏至的习俗
夏至这天我国各个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民俗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教师准备微课介绍,学生观看学习。


1.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

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

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

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

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2.绍兴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

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

此风至今尚存。

3.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

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

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

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机饱食。

4.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

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望孩童更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