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浅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

浅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

浅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1、引言饮食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欠缺的一部分,我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日本亦有“衣服一代、家居二代、饮食三代”这样的俗语,可见饮食文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与日本的饮食文化中也存在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2、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就进行着饮食文化的交流2.1 中日两国的大米情缘大米自古以来就作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主食,殊不知,它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

在古中国的长江和黄河等河的沿岸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水稻,距今2000至3000年之前这种种植技术传到了日本,成为了日本大米的起源。

2.2 中日间的茶道渊源众所周知,茶道虽起源于中国,却在日本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如今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

而且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接待宾客以及用餐前后,饮茶无疑成为了一种习惯。

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的祖国。

茶传到日本后,在京都孕育了茶文化。

日本高僧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来到中国,回国时携浙东茶籽回国传播,这标志了日本茶文化的开始。

虽然地域不同,但中日两国所追求的都是相同的茶道境界——清静的环境、舒畅豁达的心境、精神上的升华。

3、中国菜和日本料理3.1 不同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不同菜式中国菜往往油量大、味道浓郁;日本则通常直接食用不加工的生鲜食物。

风俗文化大概就是造成这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

日本四面环海,由4,000多个岛屿组成。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样食物就比较容易保存。

吃生鲜食物就这样发展起来。

此外,日本平原较少,饲养家畜比较困难,所以人们很少能吃到牛肉和羊肉。

更没有中国吃鹿肉、兔肉、驴肉这样的习惯。

这就是为何日本能够制造出不用加工就能食用的日本料理的原因。

3.2 加热食物和脂肪中国菜大多需要通过加热才食用。

其实中国人喜欢把菜加热了再吃也与中国的水土有关。

食材在干燥的地方保存过后就要浸泡在水中来保证其新鲜,要使其味道不流失,就需要用油烹饪。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总1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目:东语学院学院:年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 6月20 日摘要如今饮食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吃饱的基础上,怎样能吃的美观、有营养、有内涵、有得以传承的文化是我们应该探究的。

自古以来中日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基本的文化,对周边东方国家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影响。

即便日本早期的饮食习惯来自于中国,但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都有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对中日饮食文化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比较,不管是烹饪方法还是待客方面,甚至小到餐具,中日都有自己的特色。

什么餐配什么样的酒,什么场合对应什么样的礼仪,都有不同的体现。

特别是两国对“饭局”看法更是大相径庭。

关键词中国;日本;饮食文化AbstractNow the diet culture more and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Diet is a human lif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elements, and eat satisfied, and on the basis of how to eat of beautiful, have nutrition, content, have to transmit culture is we should probe into.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the insepar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the diet culture as the basic culture of the neighboring eastern countries and the world, it has a special effects. Even if Japan early eating habits from China, but in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long-term, there are certain change. In this paper, the Japan diet culture in some aspects are compared, whether it be cooking methods or entertain guest, and even small to tableware, Japa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at kind of wine with dinner, what occasions corresponding what kind of etiquette, has a different expression. Especially the two countries to the \"dinner party\" is very different views.KeywordChina;Japan;the diet culture目录摘要 ................................................. 错误!未指定书签。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文章将从中日餐桌礼仪、餐具使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中日饮食文化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背景和历史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但也有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体系。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虽然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这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

例如,日本的海鲜料理就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饮食文化代表。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日两国在哲学、宗教、审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传统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和”与“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和餐桌文化。

而日本的茶道、武道等传统文化也对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交流和互动也对双方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

而近代以来,随着中日交流的增多,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借鉴。

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了解和探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谢虹 51203010029“民以食为天”,饮食文明作为中国根本的文明,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有着特别的影响。

如今,中日两国作为两个在地舆与文明上如此联络严密的两个国家,在饮食这个关键问题上是有一些共同语言的,但是由于地舆方位、生活环境、民族特色的区别,两国饮食文明又存在着很大的不相同。

一、食材挑选各有特色在主食方面,就当下状况来讲,中日都是以谷物为主,不像西方那样依托肉类食物和乳制食物。

中国北方的主食资料以小麦和高粱为主,南边则以米饭为主。

而且还有新年吃饺子的风俗。

而日本人的餐桌上不行短少的是白米饭、大诲汤和咸菜。

日本人在除夕夜或立春前夜吃迎新荞麦面。

不糟蹋食材是中国料理的特色,食材中干菜多也是中国料理的特色。

干菜中海货、山货品种都很丰厚,与生鲜食物不相同,不只能够长时刻保管,风味也很不错。

日本人喜爱海产品,特别是生鱼片,而日本料理与中国料理恰好相反,其特色是糟蹋食材,一个好的日本厨师有必要得“糟蹋”。

若是舍不得,那做出来的生鱼片就不好吃。

中国人特别喜食猪肉,以猪肉为资料的料理也许多。

除此之外,鸭子、青蛙、蛇都能够变成食材,动物的内脏、血和软骨也都能够变成食材。

鱼类、虾类中国人也很喜爱。

而日本菜的最大特色是生鲜海食,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千岛之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反常丰厚,日本国民也养成了吃鱼的良好习惯。

日本人在世界上以长命闻名,大约都是食鱼的奉献吧!典型的日本菜如:刺身、寿司、拉面等。

二、烹饪方法截然不相同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扬资料自身的滋味,依据状况生吃即是最佳的挑选,也即是说,日本以生、冷、清淡的饮食物味为主。

这与中国着重的食物有必要煮熟才能吃的根深柢固的观念有着深深的抵触。

因而,关于烹调的方法中日也是有所不相同的。

中国地域宽广。

历史悠久,所以烹饪品种也很丰厚。

中国菜的制造往往要经煎、煮、炒、炸、卤、炖、烤、烧、烩等多道工序的制造方能起锅、装盘、上桌,在不相同火候的烹调下,质料被定型,原味得以晋升,口感也更丰厚,形成了闻名的八大菜系。

外国对中国美食评价

外国对中国美食评价

外国对中国美食评价
中国的美食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很多国家的人民都喜欢品尝中国的美食。

以下是外国对中国美食的评价:
1. 美国:美国人都很喜欢中餐,他们认为中国菜的味道独特,让人难以忘怀。

美国人喜欢中餐的原因是因为中餐的味道浓郁鲜美、其制作工艺独特,配合饰品、碗器等等让人欣赏食欲大增。

2. 日本:日本人对中国菜也十分喜爱,尤其是中式烤肉和火锅。

日本人认为中国菜的烹饪技巧不容小觑,很多中餐菜品能够把每种食材的味道完美地糅合在一起。

3. 法国:法国人认为中国菜精心制作,烹饪工艺高超,营养丰富有益健康,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他们尤其赞赏四川菜,因为它的味道辛辣鲜美,让人垂涎欲滴。

4. 英国:英国人也十分喜欢中国菜,认为它的味道独特,不同于他们习惯的食品口味。

英国人赞赏中国菜喜欢的特别之处在于“色、香、味、形、器”五个方面,不仅美味可口,也非常具有视觉美感效果。

5. 德国:德国人喜欢的中国菜主要是炒菜和火锅。

德国人认为中国菜的味道浓郁、鲜美,而且多种配料掺化,口感丰富。

德国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而中国菜就是他们很喜欢尝试的一种饮食文化。

总之,外国人对中国菜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中国的烹饪文化也为世界提供了许多美味的选择,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欣赏饰品、碗器等等的视觉美。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中日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从文化角度来介绍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文化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古代时期,中国是日本的文化传承者,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建筑等文化形态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日本也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二、礼仪习俗中日两国的礼仪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的吃饭方式差异比较大,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而日本人则偏爱使用料理用勺。

而在拜访别人的时候,日本人在依次相互敬酒后,会提出"干杯",表达对友谊、感情的尊重。

而中国人则曾因为这个传统引起争议,因为它的存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陋习,注重礼节却忽视了内容。

三、节日文化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差异也比较大。

在中国,春节被称为"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日本,奠基节假日被称为正月里的一项特别节日,节日里的活动包括另外的选择百句菜单、一起向神人祈求等。

在另一方面,则是新年庆典、八月节庆典、神田庆典等,以及传统农事典礼。

四、风味文化中日两国的风味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烹饪方法繁复,讲究颜色、香味、口感的统一协调;而日本菜则比较精致,多讲究清淡、自然、新鲜的口感,比如说寿司、生鱼片、和食等,不同的海鲜和蔬菜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不管是什么菜系,饮食文化都是中日两国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传统文化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了诗、书、画、酒、茶、瓷器、戏曲等多种美术形式;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于"和风",包括了茶道、花道、剪纸、传统戏曲、武术等艺术形态。

无论是哪种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交流和包容的基础上,依然可以促进两国互相了解,实现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众所周知,中日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基本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与中国进行了大量的交流活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筷子的使用也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连日本的岁时食俗、调味方法都与中国节俗的传播分不开。

日本人不太重视饮食。

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认为谈及饮食是低下、污秽的,在日本的神话中,有关饮食的部分很多都与身体部位有关,从千年前更产生了“女体盛”这一典型男尊女卑的餐宴形式,至今依然在京都、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高级会所出现,所以日本人从深植于根的文化中认为过多的关注饮食是不洁的。

加之在中国思想传入日本时,也接受了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思想,使得饮食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味道更加浓郁。

而中国对于饮食却是有着很深的执着。

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君子为腹不为目”,中国的菜肴每一顿都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烹调的,特别是在宴客的时候,菜色更是体现主人家境和身份的一大象征。

在节日之中,传统食物的准备有时比传统庆祝活动更为人所注意,没有特定食物的节庆是不能展现出气氛的。

比如端午节,在划龙舟之余,分粽子是绝对免不了的,即使是在大学里生活的学生,没有留意龙舟比赛,也会购买粽子“应节”。

其他节日也有相应的食品。

这与日本人在节庆期间更多的关注庆典的活动举行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为了更好的发展饮食文化,还特意举办很多不同的比赛,在菜色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还有专属的菜系名称,如粤菜、川菜、上海菜系等八大菜系。

还有“食在广州,味在四川”等俗语。

中日在烹调菜肴时所用的食材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已陆地居多,而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中国的海岸线虽然很长,在近海的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海洋类菜式,但是烹调上也与日本有着根本的差异。

处于亚洲的人们,或者比较关注中日文化的西方人基本上都能很轻易的分清何种食物是属于中方的,而何种属于日方。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酒历史悠久,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
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中国人请客 吃饭,除了准备丰盛的饭菜外,更是大设佳酿 良液,劝酒畅饮,不醉不归,以示诚心。古今 人物更喜以酒消愁,有"诗酒不分家"之说。中 国酒类之多冠盖四海,大致可分为白酒、黄酒、 啤酒、果酒、料酒等,具体品种无以数计。单 就名酒而言就不下300种。
六、饭局中的浮生百态
日本“饭局”菜式众多,往往一顿饭下来一二
十道菜,盘子大碗大,偏偏盘中菜量少得可怜, 一道菜分到每个人盘里不过一勺一口而已,即便 二十道菜也不过二十来口。吃一个日本“饭局” 常常要耗费三四个小时,这二十来口菜分成三四 个小时上来,后面的菜还没吃到嘴里,前面吃进 去的都快消化掉了,其充饥水平可以想象。劳神 费力地应酬几个小时,居然还求不到一个饱,许 多人不免对日本的“饭局”颇有腹诽。
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 即使饭后桌上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 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 这与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文化有莫大关系。 今年,政府倡导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 合理招待。
五、唯美食与酒不可辜负 日本清酒闻名遐迩,从味道说,有甜、辣两种;
从等级说,有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种,都在15度 上下。最有名的清酒有“大关”、“菊正宗”和 “富久娘”、广岛的“醉心等。日本人谨慎规矩, 所以在社交场合喝酒较为谨慎与表面化,同时对 酒后的失态,一般不会真正地感到羞愧。日本人 常饮酒,有“没有酒就没有日本现代化”之说。
基本国情
三、烧炒爆炸蒸PK清煮生吃 日本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
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 “煮文化”。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 足、木材丰富有关。除此之外,日本料理 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人会做饭不会吃饭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作者:斋藤淳子
作为日本人,我完全同意“食在中国”的说法,我这么多年留在中国的最大理由之一就是为了吃。

比如,夏天的露天烤羊肉串配上啤酒,永远是那个季节最美味的选择。

到了寒冷的冬天,涮涮肉味香浓的手切羊肉,再蘸上中国风味的芝麻酱,真是香啊,连最后的羊肉汤也不能错过。

中国各地的香肠也是天下绝品。

地道的四川农村麻辣香肠如果跟啤酒或红葡萄酒搭配,也是美味极了。

还有烧饼,从外面咬下去层层脆,真的可以跟著名的法国牛角面包一比高下。

对了,中国街头随处可见的手擀面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奢侈品。

在日本,手擀面必须去高档专卖店才能吃到,价格也很不便宜。

但让我纳闷的是,很多中国人并不是真的“会吃”——在日常生活里,中国人不太重视吃的情境安排,不给日常吃饭以应有的社会地位。

而在日本(包括我所了解的西方),大家都很重视吃饭时间。

吃饭既是享受的过程,也是家庭和朋友交流的场合。

在日本,晚饭是家庭的中心活动,而且吃饭必须是有始有终的。

无论多忙,大家都会先坐下来一起说一句“itadaki-masu(谢谢!我要吃了)”才能开动筷子。

然后再好好欣赏热乎乎的菜,夸一夸妈妈的好手艺,再聊一聊今天过得如何。

在所有人都吃完之前,谁都不可以离开饭桌,最后要一起说一句“gochiso-sama(真是个佳肴!谢谢)”,大家才站起来,收拾桌子并准备饭后的茶、甜点和水果。

而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虽然餐桌上的菜都做得很丰富很美味,却缺乏一种“欣赏”吃饭的气氛。

好像对忙碌的中国人来说,吃饭唯一、或许最大的目的就是赶快把胃填满,完成这个任务。

每个人吃完了立刻站起来离开饭桌,似乎只是一件无头无尾的生活小事。

对我来说这样的吃法好像只有在军队里或监狱里才会发生,与高质量的中国菜太不匹配了。

中国人对日常吃饭不重视的习惯,一直延伸到了学校里。

最近我心疼地发现,我上小学的孩子每天中午就花10分钟的时间看着同学的后背吃饭,而且被严格禁止聊天。

难怪他们不爱学校的饭。

而在日本,吃饭是小学生们迫不及待的黄金时间。

学校午饭时间是45分钟,接下来还有二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

每个学校都有厨房,能供应热乎乎的饭菜。

饭点一到,当天的值日生会穿戴上纯白的围裙、口罩、帽子,把大桶拿到教室里,并把食物盛在每个同学的碗里。

吃法也有学问,不能偏食和剩饭。

吃饭时为了方便同学之间说话,会把课桌重新拼成五六人一起面对面的样子。

大家坐好后,会一起高兴地喊一声“itadaki-masu”后一起开动,有时还会先介绍一下当天的菜谱或应时蔬菜。

吃完饭也跟家里的规矩一样,必须等到“gochiso-sama”后才开始收盘。

在我的记忆中,学校午饭时间是一天中最轻松、最快乐的美好时光。

从教育的角度讲,这样的午饭安排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吃饭,学会感激四季的自然恩惠,了解饮食文化,并培养自理劳动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一生是大有益处的。

现在,很多中国人开始说,生活应该慢下来。

我想,也许中国人可以先从慢下来吃饭开始。

有这么多足以傲视全球的美食,为什么不好好享受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