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

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她们通常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
1.《慈母吟》中的母亲形象:在这首诗中,母亲借着微弱的灯光为
孩子缝补衣服,一针一线都蕴涵了对孩子的牵挂和不舍。

她不顾疲劳,轻轻捋一捋散落的白发,又继续聚精会神地缝补衣服。

这个形象展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爱护和关注。

2.《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之母:虽然她霸道专横,但她是拆散
恩爱夫妻的罪魁祸首。

这形象展示了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她可能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

3.冰心《繁星》中的母亲形象:在这篇作品中,母亲被描述为那个
为孩子遮挡岁月风霜的人。

无论生活中还是精神上遇到任何难关,孩子都愿意向母亲寻找帮助。

这形象展示了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支持和庇护作用。

4.胡适《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形象:在这篇文章中,幼年的胡适犯
了错误,母亲对其进行教导。

这形象展示了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以上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母亲形象,实际上,母亲的形象是千差万别的,她们的个性、经历、价值观等方面都会影响她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方式。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作者:席扬温左琴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08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问题,一直以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点。

其难点既表现为现代文学作品话语属性之于日常生活同一性而形成的“平庸性”,也表现为审美意蕴存在方式和解读方式相比于古典或域外文学作品解读的差异性。

显然,设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陌生化”状态,是解决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现代作家“同题作品”的并置解析,从而形成“陌生化”情景,并在此情景中呈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与多维启示性。

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有很多是以母亲为描写对象的。

甚至可以这样说,几乎现代每个作家都以不同的题材或体裁式样描写或塑造过母亲形象。

有的以回忆录的方式写出;有的在自己某些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身上把母亲的经历熔铸进去,或在某个女性身上投射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有的则是把母亲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用真实的散文文体加以表现。

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单是以“我的母亲”为题的同题散文就有六七篇之多。

这是一个过去没有多少人注意而确实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

在中国古代,作家笔下直接写母亲的篇章是极少的,这与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和男权文化有关。

母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角色早已有之,但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来看,关于母亲的“角色意识”却长期缺失。

传统的“五伦”没有母子、母女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母亲”社会文化角色的体认和子女对于母亲存在价值的认识,应当说是现代性知识的一部分。

这种意识的觉醒与普遍化,可以看作是与中国自晚清以后开始的日益深入的现代化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认识的基础,我们可以说,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意把母亲作为审美的描写对象,与上述这种意识的觉醒大有关系,甚至是直接的关系。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作家笔下会出现集中而浓情地描写母亲形象的文学现象了。

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视野和理解,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认为现代作家以母亲为对象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歌颂性的情感取向;价值生发的道德领域和家庭生活范畴;母性与女性的双重视点的交叉;回忆性的叙述(多是在母亲离世后所写,有选择、想象、生发、升华等);经典作品的作者,都有着“寡母抚孤”的生活经历;作品格调全部定位于严肃、严正,绝少幽默、游戏或其他的闲逸笔墨。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的构建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的构建

30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的构建刘媛媛 延安大学摘要:女性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座不可忽视的丰碑,大量触目惊心的反传统的母亲形象,赋予了母亲角色以新的理解。

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使我们看到,母亲不仅是慈爱的圣洁的奉献者,同时也是可悲的父权制的牺牲品,甚至是可憎的“同谋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女性作家开始觉醒。

她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

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来反映女性意识中的母亲形象由圣化到俗化的过程。

关键词:女性文学;母亲形象;女性意识“女性主义”的概念最早来源自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它与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等多种释义,一样都泛指主张性别平等。

女权主义思想是人类在追求自由、平等历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产物,是女性对自我认识的觉醒与发展。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两次博兴与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文化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四时期反封建和个性主义的宏伟壮阔的革命乐章,妇女解放的呼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声部;新时期思想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时代强音,主权意识的张扬也不过是点缀其间的低吟而已。

一、传统语境中的母亲形象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两千多年的男性为本位的宗法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

宗法社会中有一最特殊而最不平等的观念,就是男子被看作是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妇女则是成就男子社会成就的辅助者,在人格上她们没有自主权,对于自身存在的女性意识更是认识的少之又少。

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母亲的基本职能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和操持家务。

中国人对母亲的敬重也来源于此。

但是对母亲的尊重这种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的习俗,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母亲的价值判评上,而且也形成了“贤妻良母”这样的一个古典的审美文化范畴,母亲身上的道德完美性得到强化。

人们将母亲的牺牲、奉献、隐忍精神推崇到极致,常被看作是“义”的化身,但这种“义”带有一种愚性。

这些母亲多是一种丧失主体性的存在,她们是忘我的、非理性的,忽略个性与个体的自我价值,超越本能欲望冲动完美而神圣的,因此在这个时代她们是被看作依附于男性,她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理想,成为成就男人们社会地位的一道辅助工具。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研究20世纪是中国文学发展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时代,众多优秀作家争鸣斗辩,文学在革命变革、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而母亲这个形象,正是受到多位作家智慧笔耕影响而丰富了内涵,展现出多次转变。

从旧时代的母亲形象来看,是以“慈母峰”的象征而发展,那一派的淳朴、善良的影像,在当时历史文化的凝聚下,在社会现实化影响之下,对母亲的形象有着略微的局限性,几乎是一种“望子成龙”的思想,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母爱真正体现在细腻的社会关系中。

20世纪中国文学诞生了诸多优秀作家,他们以其精湛的文笔描绘出母亲形象层出不穷的状态,从遭受社会不公平待遇的“潘凤”到以不懈努力为婚姻破裂家庭维持正常状态的“蓝凤莎”,再到终其一生为女儿谋取幸福的“艾普莉尔”,这些精彩的母亲形象被深深地印刻于人们的心灵。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不但有不同阶级、不同时代多元化形态,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母爱、母爱的范畴以及深刻的影响。

令人深思的是,作家们以犀利的笔触,穷尽了妇女在当下社会的困境,乃至更高的境界,激发出深厚的个人真情,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感悟和反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已经表现出深幽的变化,不仅包容了更多的创造力,而且也反映出当下对妇女及家庭的思考。

这不仅将为更好地实现妇女及家庭幸福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为以后更多有利于女性进步的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求英文新文化运动意指中国近代社会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改革运动。

This refers t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mong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hinese modern thought history, which was a far-reaching academic reform movement. This movement aimed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thought and criticize superstition, traditionalism and feudalism thought. New Cultural Movement was initiated by Zhang Jinshan (also known as Chen Duxiu) and Hu Shu in 1915, and lasted until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1919. It was a milestone in the process of redeveloping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movement involves multiple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langu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rt, newspaper, public opinion and philosophy. The famous figures involved in the movement include Li Dazhao, Lu Xun, Cai Yuanpei, Zhou Zuoren, Hu Shi, Chen Duxiu and others.。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母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_亦舒笔下母亲形象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0.10odern chinese土地庙捐了门槛,就以为可在祭祀时“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了,谁知四婶见了她还是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中显然比先前更加严厉和不满。

结果,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猛然发现,自己的命运丝毫也没改变。

从“讪讪的缩了手”写到“受了炮烙似的缩手”,从“疑惑的走开”写到“失神的站着”,作者藉助细节强化,揭示卑怯人生的社会根源:祥林嫂的不幸也许更多的不是直接来自自身的遭遇,也不是直接来自上层统治阶级的压迫,而是来自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一些封建卫道士和伪善者。

作者欲告诉人们,祥林嫂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其处境是多么可悲。

尤其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这样的伪善者,更易将祥林嫂推向苦难的深渊。

看来,妇女解放问题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将套在脖子上的精神枷锁解开就万事大吉,难的是不易铲除制造精神枷锁的环境和土壤。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很善于运用强化艺术技巧的。

只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他总是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感知觉和思维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也不断重复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其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事实也表明,强化思维不仅是鲁迅小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在他那里,既能深刻的刻画人物,巧妙的表达创作倾向,又能拓展读者的感受空间,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其短篇小说享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4] 的美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注释:[1]鲁迅:“文学的修养,决不能使人变成木石,所以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

”(《鲁迅全集》卷六265页)鲁迅的创作正具有这一强烈的主体意识。

[2]这里只以《祝福》为例,其实鲁迅的其它小说如《孔乙己》、《风波》、《长明灯》、《示众》等也是很好的实例。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作者:万诗琪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20期摘要:母亲代表着生命的源泉,母亲的伟大永远值得我们的歌颂。

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能看到母亲的形象。

母亲的形象多种多样,既有慈爱,也有严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在不断改变,代表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我们通过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总结不同的母亲形象,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形象的嬗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母亲引言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这也就使得母亲始终是文学作品当中的永恒主题之一,永远值得我们去歌颂。

一提到母親,我们总会联想到“慈祥、无私、博爱”等形容词[1]。

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学作品当中的母亲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个体的具体形象,而是代表了整个人类对于母亲的感情与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阅读到的大部分文學作品当中母亲的形象更多时候是一种形式化之后的意象。

然而实际上,母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与载体,这一形象并不是静止的[1]。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或者是从古代到现代,母亲的形象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

近代以来,由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剧烈而深远的变化。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生动而详实的记录时代的不同特征。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2]。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起始于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三十年间,深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文学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兴起与发展[3]。

在传统文学中,母亲的形象几乎没有改变过,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剪发待宾”等,这都代表了封建时代中“贤妻良母”这一对于母亲甚至全体女性的要求。

只有在现代的近一百多年时间内,随着母亲和女性社会地位和命运的转变,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才真正多样化和丰满起来[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探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探析

93文学评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更多关注女性尤其是母亲的生存状态,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母亲形象。

文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小说中母亲形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和探析,从这个时期母亲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及时代变化等方面来探究母亲的形象。

一、理想化、诗化的母亲形象在郁达夫的作品《血泪》中,母亲是拯救人类苦难的英雄形象,这是在理想化、诗化前提下塑造出来的美好母亲形象。

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游子因饥饿而晕倒在江边时,其脑海中浮现出如下母亲形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简短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母亲”柔情、慈爱的形象。

在鲁迅的作品《补天》中,母亲是有着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形象,母亲不仅崇高伟大而且活力四射,她敢于为民请命。

探究这一时期理想型母亲形象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新思想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觉醒,因此在内心深处对理想母亲有了渴求、盼望和呼唤。

此时母亲是国人于无助、痛苦、彷徨、迷茫、觉醒时寄托安全感的港湾和依靠的力量。

从现实较深层面挖掘,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作家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与他们的理想有落差时,当他们困顿迷茫,甚至苦闷时,母亲这一光辉形象便横空出世,由此母亲便成了作家们诗化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

此外在女性作家作品中母亲的形象还具有模糊性,林丹娅曾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讲道:以“母亲的名义书写无名的自己”,母亲在某些女性作品中成为一种载体,这其实是作家社会使命感的体现,在这类作品中,母亲是慈爱、温柔、圣洁的化身,但这一形象是抽象的,而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知的真实母亲形象。

如冰心《超人》中的圣母形象,是主人公寄托情感的载体,石评梅《母亲》则是她青春苦闷的载体。

以上作品中对母亲的描写,完全远离甚至脱离了母亲喜怒哀乐这一复杂情感的视野,因而母亲形象具有模糊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实这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作品关于女性文学创作的的必经之路。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
母亲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

对于母亲形象,学界相关方面的论述研究更多的是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从母亲形象的嬗变中剖析女性意识的发展。

本文试图结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对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在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女性书写的独特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历史时段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从先秦到明清,在日益严格的传统妇女观的影响下,中国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冲击下,女性地位开始崛起。

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女作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母亲形象:高尚、圣洁的理想型的母亲形象;苦难型的母亲形象;在苦难中觉醒的觉悟型的母亲形象;自私、冷漠、变态、扭曲的病态型的母亲形象。

母亲形象与女作家的个体生命体验有密切的关系,女作家把自己亲情体验、爱情体验、女性意识的觉醒融入到对母亲形象的创作中,对作为“母亲”的女性进行本真还原,颠覆了以往对母亲形象的描写,这种女性书写在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
一、充满诗化情感或理想型的母亲形象
鲁迅在他的作品《补天》中塑造了一个美丽明亮、崇高伟大而有充满活力的母亲形象。

理想型母亲了表达了五四"时期,受新思想的冲击,人们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因此对理想母亲有了热切盼望和呼唤。

母亲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性的象惲,慈母形象,母女深情的书写爱的光辉,更是人类于无助、彷徨时得以寄托的安全感和依靠的力量。

在郁达夫的笔下,以表现母爱拯救人类苦难的思想,也频频出现了美好的母亲形象,即把母亲形象进行神化和理想化的书写。

他所书写的《血泪》中的游子,由于饥饿不支晕倒在江边时,在脑海中浮现的是母亲的形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在这里,作家只言片语就表达了母亲温暖而慈祥的形象在困顿时的精神支柱作用,即便饥饿,那种感觉也能够使心灵得到宁静和温馨,并诗意地存在着。

而五四女作家大力歌颂的母亲,更接近现实。

如石评梅在创作《母亲》时,就表达了她在佳节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为了你,我才眷恋着故乡,母爱是我永久依凭的柱梁。

从现实层面上来说,立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女子们,当她们内心深处感到现实的艰难困顿时,母亲始终是她们诗化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

二、被深深损害的奴隶母亲形象
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乡土文学的出现,面对奴隶型的母亲,使人们将关注的眼光投向现实人生,在当时的黑暗封建意识毒害下,中国的母亲在现实中所处的悲惨痈苦境地。

这一时间,作家们开始追求对母亲真实处境,即奴隶地位的叙述。

真实地演绎了旧社会底层母亲不仅要忍受极大物质贫困,还要忍受精神和情感上摧残,表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苦难母亲形象。

但即便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母亲们的身上仍闪耀着伟大的母性光辉,不管她们如何卑微、愚昧、麻木,但母亲们爱孩子。

面对孩子,母亲们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甚至可以牺牲自我,并在她们卑微生命中依然充满了母性关怀。

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探讨来表现这些为奴隶的母亲形象
(一)被漠视的母爱
中国有句老话,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它真切地说明了孩子与母亲在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密,说出了儿女对于母亲的重要性。

如果她们失去子女就如同没有了自己的灵魂,会带给她们巨大的伤害和打击。

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柔石笔下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再到艾青笔下《大堰河一我的保姆》的大堰河等。

这些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真实再现了被伤害了的母亲凄惨悲凉的生存境况。

如在鲁迅笔下,书写了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掉,儿子的死却使她本就悲惨的命运完全走到尽头,但对于她的痛苦,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麻木不仁的人们却熟视无睹。

又如柔石塑造的春宝娘,爱秋宝甚至超过爱春宝,但却无法拥有爱的资格,她只是被典来的用于生育工具和奴隶,面对春宝娘的女儿被自己的爸爸资死,她却无能为力,母爱和母性的被漠视、亵渎和毁灭,这对母亲来说简直是人格的撕裂。

(二)思索母亲悲剧性命运
苦难母亲生活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黑暗混乱,内战、日寇人侵,使中国人民饱经风霜,他们的生活由于内忧外患的而非常贫困。

虽然五四运动大力提倡民主平等,而当时那种现实情况下,人们深受封建意识的毒害,内心深处还没有觉醒,大都处于麻木不仁状态。

特别是作为农村妇女,更是这种环境下的最大的牺牲者和受害者。

作为母亲的女性虽然拥有姓氏和名字,但出嫁后却都要依傍丈夫’始终处于依附男性的附属地位。

如在萧红的《桥》中所进行的叙述:黄良是她男人的名字’从她做了乳娘那天起’不知是谁把‘黄良’的末尾加上个‘子’字,就算她的名字。

而在柔石书写的《为奴隶的母亲》小说的母亲形象,一直以她这个字眼出现,读者的形象,故事中
人物只知道她是春宝娘,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名字。

其实这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价值。

如在《祝福》中’当鲁四老爷听说样林嫂是个寡妇时,居然认为寡妇是不吉利的。

而对于女性来说呢,这些观念深深的毒害了她们的灵魂,祥林嫂本人就认为自己是不干净的,当第二次被迫嫁给贺老六时她也作了反抗,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但没有意识到她应该有婚姻自主权,只是从一而终的封建戒律让她不想再婚。

这其实也是封建妇德的表现。

三、觉悟型的母亲形象
这种类型母亲形象主要指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为奴隶的母亲开始随着民族的觉醒,开始改变了历史上软弱母亲形象,从而转换为一群觉悟的母亲,在民族觉醒的时代大主题下,是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甘蹂躏的心灵写照。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她们在时代大潮中被改造成坚强的一群。

为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家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支撑力量,也成为民族危难之际坚强的后盾。

丁玲的《母亲》中的母亲曼贞,萧红的《生死场》中的老王婆,都是因为被残酷的现实压倒了生活的最低层,才不得不起来奋而反抗。

觉悟型母亲没有被现实的重重苦难压倒,她们在绝境中幵始了抗争,并在觉醒中变得无比坚强。

这时,她们真正成了儿女温暖的避风港和坚实的精神后盾。

如洪灵菲《在洪流中》塑造的阿进母亲,以一个寡妇的资格,支持了三十年的家计&&她是吃了许多苦头&&只把她磨炼得像一具铜像。

也正是这个母亲伟大的爱,使她深明大义的劝儿子离开她,而对于儿子来说:他的母亲变成了一位半神性的巨人了&&(母亲)这种力量是在把人类摧进到光明的大道上去的。

因此,表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转巧其实是时代造就了很多坚强的母亲,这是一种标志,这标志代表了中国女性、民族的觉醒以及我们中国的希望。

从这时起,母亲形象开始从需要被救赎的客体变成了觉悟的主体。

纵观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转换,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和时代环境联系紧密’结合写作的时代环境’母亲形象从五四初期的理想型’到随着20年代乡土文学的出现,转换为为奴隶的母亲,而随着30年代外扰内患的战乱到来’觉悟型母亲形象斗争的主体’这表明’中国女性、母亲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也是现代文学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