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游戏治疗的主要学派教案
游戏治疗学校利用游戏活动促进认知和情绪管理的教案范本

游戏治疗学校利用游戏活动促进认知和情绪管理的教案范本本教案旨在介绍游戏治疗学校如何利用游戏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学生们将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
第一部分:引言游戏治疗学校是一种以游戏为媒介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和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
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游戏活动,并展示如何设计这些活动以促进认知和情绪管理。
第二部分: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生在思维、记忆、注意力等方面的成长和提升。
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认知训练,进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以下是一些针对认知发展的游戏活动:1. 问题解决游戏:通过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在游戏中实践。
这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反思游戏:设计一些情景,要求学生在游戏之后进行反思。
这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从中学习成长。
3. 记忆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刺激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记忆图片、数字序列等。
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集中注意力能力。
第三部分: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学生在情绪波动中保持平静和积极向上的能力。
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情绪管理策略,并在游戏中实践。
以下是一些针对情绪管理的游戏活动:1. 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各种情境来体验不同的情绪并学习如何管理情绪。
2. 合作游戏:设计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协调情绪,培养社交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
3. 自我观察游戏:让学生观察自己在游戏中的情绪变化,并通过讨论和反思来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四部分:总结游戏治疗学校通过游戏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趣的学习环境。
通过认知训练和情绪管理的游戏活动,学生们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
[VIP专享]第二章 游戏治疗的主要学派教案
![[VIP专享]第二章 游戏治疗的主要学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a241c03c1ec5da51e2703b.png)
第二章游戏治疗的主要学派重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难点:格式塔学派游戏治疗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一、历史回溯⏹运用游戏治疗是精神分析学派之首创⏹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源于一个或几个人格结构无法发展,或这些结构之间的冲突。
⏹精神分析的精髓在于解释,这种解释聚焦的是无法倾诉出来的深层次的纠结。
⏹1.弗洛伊德为儿童游戏治疗奠定了基石。
⏹他认为:游戏对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因内驱力受社会制约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帮助儿童积累处理适应不良的经验,因而具有“治疗”的作用。
受“快乐原则”的驱使。
⏹2、赫尔姆斯架起了精神分析学派和游戏治疗的桥梁。
⏹她是经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游戏治疗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3、安娜·弗洛伊德与梅兰妮·克莱因拓展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
⏹二、核心概念⏹补充:⏹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1. 意识:能被人感知和觉察的心理活动和内容,如记忆、思考、观念、态度等。
⏹2. 前意识:通常情况下潜隐,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去可以回到意识能够被人觉知的心理内容,如通过努力回忆而想起的往事,梦和日常生活中口误所显露的内容。
⏹3. 潜意识:心理结构中深藏不露的潜隐意识,包括各种本能和被意识(各种社会规范和观念)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一)人格理论概念⏹1.本我指人格结构中与生俱来的原始欲望、非理性的冲动和本能,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由于被压抑的缘故,本我处于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层面,但压抑并不能使之消失,本我总是试图冲破压抑表现自己。
它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中永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自我:指人格中理智又现实的部分,调节着本我与外界的关系以及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3. 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良知部分,它超越生存需要,追求美德与卓越。
超我按道德原则行事,超我的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之中。
⏹三、游戏治疗实践⏹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用作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的一种方式。
游戏治疗 授课纲要

教師:洪素珍研究室:文館511分機:2028教科書:1.梁培勇(民90),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
台北:心理出版社。
2.高淑真譯(民83),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協助同學熟悉主要遊戲治療理論,了解彼此之差異。
2.透過閱讀、討論經驗的分享與整合,了解兒童遊戲及遊戲治療的內涵。
課程講授、課堂討論及影片欣賞1. 期中考試,佔總評分:40 ﹪。
2. 課堂參與討論與出席,佔總評分:20 ﹪。
3. 期末遊戲經驗分析,佔總評分:30 ﹪。
週次上課內容閱讀進度(章)09/17 課程說明與兒童遊戲治療的內涵09/24 兒童遊戲理論梁1、2章高2章10/01 遊戲與遊戲治療郭1、3章10/08 遊戲治療的歷史與發展高3章10/15 遊戲室的遊戲器材高7章10/22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學派(I)梁7章高5章10/29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學派(II)高9、10章11/05 精神分析學派遊戲治療梁3、4章11/12 結構式遊戲治療梁5章11/19 期中考11/26 相互說故事技巧及公平遊戲治療梁6、8章12/03 遊戲治療影片觀賞討論12/10 遊戲治療的過程梁9、10章高15章12/17 過程中父母的部份高8章12/24 遊戲治療中典型的問題及因應之道高12、13章12/31 遊戲治療影片觀賞討論01/07 期末考Happy New Year1. 梁培勇總校閱(民90),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
台北,心理出版社。
2. 郭靜晃譯(民89),兒童遊戲:遊戲的發展與理論。
台北,揚智文化。
游戏治疗(1)

遊戲治療的內涵
要瞭解兒童及與他們溝通,必須從發展的觀點著手。 他們不是成人的縮影,兒童有其具體真實的世界, 藉由遊戲,他們能把經驗過的事傅達出來。想要幫 助兒童表達及揭露內在世界,治療者必須跳出所謂 「成人的世界及語言方式」,以進入兒童概念化的 表現世界。成人最自然的溝通方式是語言,而兒童 卻不然,他們最自然的溝通方式是遊戲及活動。 遊戲治療是以諮商理論為基礎,運用遊戲為媒介,來幫 助觀察,發現,瞭解與預測兒童的行為.
定義
遊戲是沒有空間,沒有時間,也沒有角色的 限制;是自我引導,是自動自發的;遊戲使 兒童獲得自我表達的內在架構並發現自 我潛能 (Coleman & Skeen, 1985). 遊戲是內在引發動機的活動,遊戲純粹是 為了滿足和喜悅.
功能
在遊戲中,兒童發洩精力,學習生活中的責 任,達成困難的目標,及重新體驗挫折.他 們能有身體的接觸,發洩競爭的需求,以社 會接納的方式來表達攻擊性,及學習如何 與別人相處.遊戲幫助兒童的想像力免於 束縛,學習適應他們的文化,及發展技巧.
針對兒童問題類型
減輕拔髮症狀 改善選擇性失語症 減低攻擊性,爆發的行為 增進離婚家庭子女的情緒調適 增進被虐待及被忽略兒童的情緒適應 減低住院病童的壓力與焦慮 矯正不良閱讀表現 增進有學習障礙兒童的課業表現
針對兒童問題類型
矯正語言問題 降低智能不足兒童的情緒及智力問題 較好的社會及情緒適應 改善口吃 減輕心理引起之身體問如氣喘,腸潰瘍,及過敏 症章 遊戲的意義與功能
遊戲的意義
兒童的遊戲不單只是運動 它充滿意義且極為重要
定義
遊戲是一種獨特的媒介,能促進兒童的語 言表達,溝通技巧,情緒發展,社交技巧,決 策技巧,及認知能力的發展. 遊戲也是探索和發現人際關係,實驗成人 角色,以及了解自己感受的媒介.
《游戏疗法与心理健康》教学大纲.doc

《游戏治疗》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6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游戏疗法(play therapy)是以儿童游戏为媒介,利用儿童的游戏活动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援助,帮助儿童减轻或缓解心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新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方法。
对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心理不健康的边缘、或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异常现象,游戏疗法对于促进和改善儿童的心理健康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木课程学习的主要日标在于了解游戏疗法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价值,介绍各种相关的理论流派及其相关技术,研究不同类型儿童的游戏疗法特点,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能,尝试对心理异常的儿童进行个案研究,具备初步的实施游戏疗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第一章游戏疗法概述1、游戏与游戏治疗2、游戏治疗的分类与实施。
要求:了解游戏是儿童表达愿望及问题的工具,儿童可以通过游戏说除自己的问题;游戏和游戏治疗是两个概念。
领会游戏治疗是经精心设计的,其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能够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性并且从中感觉到安全和愉快。
了解游戏治疗的发展经过了分化和融合的阶段。
游戏治疗可大致分为“指导性游戏治疗”与“非指导式游戏治疗”;游戏治疗的实施包括准备期、治疗期、追踪期三个阶段。
第二章非指导性游戏治疗1、非指导性游戏治疗简介2、非指导性游戏治疗案例展示专题一建立融洽的关系专题二接受与许可专题三反馈儿童的言行专题四游戏治疗中的限制专题五零散问题要求:了解非指导游戏治疗的指导原则,初步学握非指导性游戏治疗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第三章指导性游戏治疗1、概述2、第一次〜第四次治疗3、第五次〜第九次治疗要求:了解儿童社交技能的内容;了解社交技能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了解集体游戏治疗的特点;掌握对缺乏社交技能的儿童进行集体游戏治疗的方法。
第四章生态取向的游戏治疗要求:了解生态取向的游戏治疗的特点;掌握生态取向的游戏治疗的实施要点包括玩具的选择、心理治疗师的任务、实施治疗的过程;了解父母参与的方法、终止治疗的方法以及测评技术。
幼儿园游戏治疗课程方案

幼儿园游戏治疗课程方案幼儿园游戏治疗课程方案I. 简介幼儿园游戏治疗课程方案是一项旨在帮助幼儿通过游戏和活动提升自我发展和关系互动能力的综合治疗方案。
该方案将游戏和治疗相结合,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活动,促进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和沟通发展,帮助他们克服各种行为和社交问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
II. 目标本方案的主要目标是:- 通过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和沟通发展;- 帮助幼儿克服各种行为和社交问题;- 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 在游戏和娱乐中提升幼儿的治疗过程和效果。
III. 方案内容1. 游戏活动本方案将采取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包括拼图、堆积木、手工、音乐、舞蹈、角色扮演、集体游戏等,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协作、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
2. 社交技能训练在游戏和活动中,教师将针对幼儿的社交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
以互动游戏为例,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如何主动出击、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与他人交流沟通,如何学会倾听等。
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社交互动习惯和心理建设。
3. 感性认知训练在游戏和活动中,帮助幼儿发展感官和认知技能。
例如,在手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感知能力,帮助幼儿发展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心理辅导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心理辅导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在课程中,教师将通过游戏、绘画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发泄情绪,建立自信心和自尊感,同时亦可针对儿童恐惧症、情感障碍、焦虑等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
5. 家长支持幼儿在治疗过程中,与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在该方案中,我们将通过家长会议、个别谈话等形式来与家长沟通,及时分享幼儿治疗的进展情况和课程方案,帮助家长理解和配合幼儿的治疗工作。
IV. 方案实施1. 项目周期本方案的项目周期为3个月,每周1-2次,每次1-2小时。
2. 师资要求幼儿园游戏治疗师或专业心理治疗师,熟悉幼儿发展规律和教学法,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才可以胜任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儿童游戏疗法教案

儿童游戏疗法教案引言:儿童游戏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发展社交技巧,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儿童游戏疗法的定义、原理和实施步骤,并提供一些常用的游戏疗法技巧和案例分析。
正文:一、儿童游戏疗法的定义儿童游戏疗法是一种以游戏为媒介、借助儿童自身的游戏动机、游戏操作和游戏表现,以达到治疗目标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通过儿童自由玩耍和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帮助儿童探索、表达和应对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二、儿童游戏疗法的原理1. 游戏的自我疗愈作用:儿童游戏能够使儿童通过模仿、想象、探索和表达等方式来消化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疗愈的目的。
2. 游戏的情感表达作用:游戏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的表达情感的空间,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儿童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游戏的社交互动作用: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与治疗师或其他儿童进行互动,体验社交交往的乐趣和挑战,增强社交技巧和合作能力。
4. 游戏的行为改变作用:通过游戏的方式,治疗师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培养适应性行为习惯,并纠正负向或不适应的行为。
三、儿童游戏疗法的实施步骤1. 评估和诊断:治疗师首先需要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面谈,了解儿童的问题和需求,并进行评估和诊断,确定适宜的游戏疗法方案。
2. 目标设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包括情绪管理、行为改变、社交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3. 游戏选择:根据儿童的年龄、性格和问题,选择适宜的游戏材料和方式,如角色扮演、绘画、泥土玩耍等。
4. 游戏实施: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儿童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模拟、角色扮演、创造等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和解决问题。
5. 反馈和评估:治疗师会与儿童及其家长定期沟通,了解治疗的进展和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计划。
四、常用的儿童游戏疗法技巧1. 角色扮演: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角度,并表达自己的问题和需求。
游戏治疗 优质课件

(三)流派
1、游戏治疗的起源——精神分析学派
2、其他游戏治疗 学派
结构主义游戏治疗 关系游戏治疗 阿德勒游戏治疗 儿童中心游戏治疗
二、特殊儿童游戏治疗技术
(一)儿童主导的互动 (二)地板游戏
二、特殊儿童游戏治疗技术
(一)儿童主导的互动——对智障儿童的游戏治疗
儿童主导的互动(Child-Directed Interaction,CDI) 来自于艾伊伯格与博吉斯的亲子互动治疗(ParentChildren Interaction Therapy)。 CDI是指在一个儿童拥 有主导权的游戏中,父母运用有效的技巧与儿童互动, 从而达到修补以往不良的亲子关系,帮助儿童更好发展 的治疗目的。CDI技术对智障儿童非常有效,其技术能 够改善儿童的社会交际能力,增加家长与儿童的相互关 系。
游戏治疗
一 游戏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 特殊儿童游戏治疗技术
一、游戏治疗的基本理论
(一)概述 (二)功能 (三)流派
一、游戏治疗的基本理论
(一)概念
游戏治疗:是指在心理治疗理论指导下通 过游戏活动而建立人源自关系并帮助当事人成长 和发展的过程。
一、游戏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功能
1、生物功能: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在生理上的发展。 2、个体内功能:游戏的个体内功能可以使儿童体验到自我
辅助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在观察室或游戏室的一角辅 助家长开展治疗。当游戏治疗结束时,治疗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就治疗中的 情况给予家长反馈。
另外,治疗师在每次治疗结束后要向家长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一般要 求家长每天留出5~10分钟的时间与儿童进行游戏,在这段时间内,家长应确 保不受干扰地与儿童相处。每次家庭作业完成后都需要进行记录,以便在下一 次见到治疗师时进行讨论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游戏治疗的主要学派重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难点:格式塔学派游戏治疗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一、历史回溯⏹运用游戏治疗是精神分析学派之首创⏹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源于一个或几个人格结构无法发展,或这些结构之间的冲突。
⏹精神分析的精髓在于解释,这种解释聚焦的是无法倾诉出来的深层次的纠结。
⏹1.弗洛伊德为儿童游戏治疗奠定了基石。
⏹他认为:游戏对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因内驱力受社会制约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帮助儿童积累处理适应不良的经验,因而具有“治疗”的作用。
受“快乐原则”的驱使。
⏹2、赫尔姆斯架起了精神分析学派和游戏治疗的桥梁。
⏹她是经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游戏治疗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3、安娜·弗洛伊德与梅兰妮·克莱因拓展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
⏹二、核心概念⏹补充:⏹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1. 意识:能被人感知和觉察的心理活动和内容,如记忆、思考、观念、态度等。
⏹2. 前意识:通常情况下潜隐,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去可以回到意识能够被人觉知的心理内容,如通过努力回忆而想起的往事,梦和日常生活中口误所显露的内容。
⏹3. 潜意识:心理结构中深藏不露的潜隐意识,包括各种本能和被意识(各种社会规范和观念)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一)人格理论概念⏹1.本我指人格结构中与生俱来的原始欲望、非理性的冲动和本能,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由于被压抑的缘故,本我处于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层面,但压抑并不能使之消失,本我总是试图冲破压抑表现自己。
它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中永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自我:指人格中理智又现实的部分,调节着本我与外界的关系以及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3. 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良知部分,它超越生存需要,追求美德与卓越。
超我按道德原则行事,超我的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之中。
⏹三、游戏治疗实践⏹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用作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的一种方式。
二是观察的媒介和分析数据的来源。
三是儿童通过分析者的解释,来释放潜意识中的困扰情绪。
⏹1、游戏治疗实施的理论依据⏹克莱因认为运用游戏来分析儿童健忘或被压抑的负面情绪,还原儿童的真实世界,乃是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之关键所在。
⏹2、游戏治疗师应采取的态度⏹无论是在游戏过程中,还是对游戏结果加以解释,游戏治疗师都应站在客观和中立的立场。
⏹3、游戏治疗室中的环境创设⏹按照克莱因的设想,游戏治疗室应是一个安静,简洁的房间。
⏹4、游戏治疗室中的玩具投放⏹根据克莱因的看法,为了使儿童能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幻想和体验,在游戏治疗室中所投放的应该是小型多样的玩具。
⏹四、游戏治疗的目标和实施⏹1.游戏治疗的目标⏹要加强或修正心理结构及其功能,以促进正向的发展。
⏹依据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对儿童需要进行分析的因素理论,治疗师要帮助儿童完成下列目标:⏹1.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增加生活能量;⏹2.消除会抑制自我功能的不当防卫,用较具功能的防卫代替;⏹3.降低会妨碍功能的焦虑层次;⏹4.消除固著的性能量,使儿童能正常发展;⏹5.了解并提供造当的攻击管道,增加活动力。
⏹2. 游戏治疗的实施2.精神分析游戏治疗的实施⏹引导、定向阶段,包含儿童及其父母的互动,治疗师和父母约定治疗时间、强调出席的重要性和缺席时的处理作法。
⏹负向反应阶段,儿童可能在这一阶段出现治疗过程产生敌意和抗拒,在移情关系中发生敌意和抗拒,会导致儿童拒绝治疗师和治疗过程。
⏹修通阶段,治疗师将诠释延伸到其他线索、情境和方向,这样一来案主将减少消极的行为,取而代之以适应性的行为。
治疗师可能一再重复诠释,以此来帮助案主放弃无效的防卫和应付策略,向下一阶段发展。
⏹结束阶段,是精神分析游戏治疗非常重要的阶段,治疗师必须帮助儿童解决任何可能引起移情反应的心结,和理解失去重要客体。
第二节儿童中心主义学派游戏治疗一、历史回溯⏹儿童中心主义学派游戏治疗是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游戏为媒介,以儿童为对象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一)儿童中心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游戏治疗理论⏹卡尔.罗杰斯,马斯洛,阿克斯莱茵。
⏹卡尔.罗杰斯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
⏹1、罗杰斯及其理论⏹(1)人是理性的,能对自己负责,能促进自我成长并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2) 人是建设性的,值得信任,能对别人产生同感,发展出亲密人际关系。
⏹(3 ) 人有能力去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也可以通过改变来寻求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当由社会价值观念内化而成的价值观与原有的自我有冲突时便引起焦虑,为了应对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消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从而使心理发育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治疗的根本原则是:⏹人为的创造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就诊者在这种理想气氛下,修复其被歪曲与受损伤的自我实现的潜力,重新走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路。
⏹2、马斯洛及其理论⏹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的另一位主要创立者。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给予的启发: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碍于归属的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儿童,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宽松的游戏环境中,通过游戏中的想象和模拟,使他们实现自己的高层次需要。
⏹阿克斯莱恩及其理论⏹阿克斯莱恩在游戏治疗中运用卡尔.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治疗理论,发展成为非指导的儿童中心游戏治疗。
⏹核心在于相信每个儿童都有自我发展的力量。
只要治疗者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条件,制造自由舒畅的气氛,无条件地接受并理解他们,儿童就能获取自信,达到自我实现。
⏹二、核心要素⏹(一)游戏治疗的要素⏹儿童本身,现象场、自我(二)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八大基本原则⏹原则一:治疗者必须和儿童建立温暖、友善、真诚的关系,以强化治疗关系⏹原则二:无条件接纳儿童,接纳儿童真实的一面⏹原则三:治疗者创造和维持一种宽容的环境,使儿童能够完全自在的探索和表达感受。
⏹原则四:治疗者必须专注于儿童的感受,并将此感受回应给儿童知道,帮助儿童增加自我了解⏹原则五:保持对儿童尊重的态度,相信只要提供机会和所需资源,儿童有能力解决问题。
⏹原则六:不干涉,让儿童做引领者,启发儿童自我觉悟。
⏹原则七:不去强求治疗进程⏹原则八:制定必要的游戏规则(二)游戏治疗目标和实施⏹1.游戏治疗目标⏹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目标非常广泛和普遍,治疗师不为儿童制定具体的个人目标,而是提供正向的经验帮助儿童积极正向成长。
⏹帮助儿童增加正向的自我概念;⏹帮助儿童为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儿童达到自我接纳、自我依赖以及自我指导;⏹帮助儿童学习自我作决定;⏹帮助儿童体验控制的感觉;⏹帮助儿童增加对问题因果历程的觉察;⏹帮助儿童发展内在的评价系统;⏹帮助儿童学习更信任自己。
⏹(三)游戏治疗的基本前提⏹理解、沟通、关注⏹(四)非指导游戏的基本概念⏹指儿童有能力争取自我成长,并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三、游戏治疗的实践⏹(一)游戏室⏹(二)玩具⏹(三)疗程⏹1、决定接受治疗阶段⏹2、初次治疗阶段⏹3、接受和宣泄阶段⏹4、情绪的认识和解释阶段⏹5、中介阶段⏹Morstakas 通过描述儿童的感受和态度,将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历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儿童会在每种游戏里表达负向的感受;⏹第二阶段,开始出现明显的冲突情绪,通常是焦虑或敌意;⏹第三阶段,再次出现明显的负向感受,但主要是针对父母、手足或治疗师,或是出现退化性行为;⏹第四阶段,冲突的情绪再度浮现,但此阶段主要与父母、手足、治疗师或其他人有关;⏹第五阶段,儿童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正向和负向的感受而没有冲突。
第三节格式塔学派游戏治疗⏹一、历史回溯⏹格式塔学派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由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
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1、魏特默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於其部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格式塔心理学的特点是强调心理结构的完整性和整体知觉。
⏹2、皮尔斯与格式塔学派游戏治疗⏹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又称完形治疗法,是自己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自我治疗方法,其基本前提是: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
格式塔疗法理论源自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含义即“完形”,强调人的完整性和整体知觉二、主要观点:⏹1、完型⏹格式塔治疗法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完形”,即强调用整体观点看人、物或事。
它认为,人的整体性功能要大于人的各个部分之和,因此该理论强烈反对把人的功能进行元素分解的做法。
该理论指出每一个人都期望过上一种整合的、高效率的生活,人们总是努力将其各部分协调、整合成一个健康的、有机的整体。
它认为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自己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残缺不全的情况下生活,以致出现了很多矛盾、冲突和痛苦。
因此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目标就是促使来访者达到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整合。
⏹人性观⏹格式塔疗法的人性观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
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由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
治疗的目的并不在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
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逐步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得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
格式塔疗法基本上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
格式塔疗法强调接纳真实的原有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断、曲解所操纵,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觉的为基础表现自我。
此外,皮尔斯提出个体的人格分成两部分:胜利者(topdog)和失败者(underdog),前者很正义,很具权威也很完美,以“应该”“必须”等观念来对个体作操纵与摆布,类似心理分析学派的超我;而后者以“我想”“我希望”等表达个体的内在愿望,类似心理分析学的本我。
由于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在不断挣扎,夺取控制权,这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便对人造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折磨。
因此,格式塔治疗法即是要协助当事人,自觉这两个不协调部分的存在,寻求解决方法,将内在分裂情况改善,以求达到身心统整为一。
⏹3、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是格式塔疗法的核心。
格式塔疗法认为个体有自我调整的功能,个体若能充分觉察,必然改变;也就是,觉察本身即具有治疗的效果。
觉察是指去发现某些事情,让个体接触到或感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
感觉到自己的思考、动作、身体姿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