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逝》有感
《伤逝》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精选5篇)

《伤逝》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精选5篇)《伤逝》读后感收获与体会篇1读完鲁迅的《伤逝》心中充满了惋惜、悲凉与愤怒。
小说以涓生与子君从恋爱、结合到最终的离异,这不到一年时间中,两人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为资料。
向我们展现主人翁追求感情的历程,而最终的结局无疑是可悲的。
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或许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果。
涓生从一开始对感情充满活力,到之后的淡漠与残酷,直至亲手将子君推向死亡。
子君为感情坚定、奋不顾身,而最终也为感情将其埋葬。
子君与涓生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他们是勇敢的、无畏的。
尤其是子君。
他们一同构筑梦想中的家园,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应对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
而这背后,正是由于子君经济上的不独立。
没有经济基础,在感情中便没有了发言权,即使有也微乎极微。
子君由一个勇敢独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躏下,变为一个怯弱的、传统的家庭主妇。
涓生喜欢的则是与之有共同梦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结合后这样的子君。
这样的子君是涓生无法容忍的,当然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
同时涓生强调“感情必须实时更新、创造”,的确,感情也有保鲜期。
涓生与子君结合后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没有恋爱时的活力与新鲜感。
涓生感到厌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两人感情走向灭亡。
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或多或少是对现代感情的反映。
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感情是的热情,得到感情后的满足,抛弃感情是的无情。
而子君则是女性的代表,为感情而盲目,而坚定,而奋不顾身,最终也因感情而死。
其实这种感情杯具的产生,并不完全归咎于涓生,当然子君也无可责备。
只能说现实太残酷,他们未能经受住残酷的考验……涓生与子君的感情杯具,让我们感悟到现实的残酷,人生的无奈,与人性的怯弱。
女人对于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坚决,坚决到盲目。
愿为感情舍弃一切,而最终的结局大多是可悲的。
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智,而男人则相反。
尤其是结婚后的女人,抛弃自我的梦想、追求,投身于家庭琐事,相夫教子。
伤逝读后感(共5篇)_读后感_

伤逝读后感(共5篇)高一年级学生读伤逝有感我觉得婚姻给妇女们带来了安稳与保障,但让妇女们失去了卓越的机会。
我这里所说的安稳与保障是让妇女们学会了随遇而安,这种安稳会让妇女们失去远大的抱负和激情,使她们甘于华而不实的平庸生活。
在<<伤逝>>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乐的颜色,尤其使我不快乐的事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
幸而探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会看书,会和涓生探讨一些书本知识,她会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的,这在当时是很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这说明当时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去接受新东西的。
可与涓生同居后的子君变得沉默了,虽然刚同居时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会在一起谈同居前的点滴,但时间久了,加上生活的紧迫,他们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了。
有时他们会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对涓生重复说着他们以前的故事,说得次数多了,以致于涓生对子君所说的故事都能够背了,也听得烦了。
涓生此后宁愿呆在寒冷的图书馆也不愿早早地回去面对子君。
子君一直活在了过去,活在了记忆力里,她找不到现在属于自己的自我。
与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后的子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呢?我认为如果一个女性只会为家庭任劳任怨,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她的这种家庭主妇的角色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家庭生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妇那么小的范围内,你就会失去很多与外界联系的机会,这样会使自己孤陋寡闻。
如果把一颗心死死地拴在家庭这一根绳上,把神经死死地绷紧来看住自己的家庭,那么你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变得小气起来。
此外,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你不可以乱发脾气,不可以说出来,只能闷在心里。
一个好的发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说话,做脸色。
但这样的行为,在丈夫看来你是多么的不善解人意,不体贴。
鲁迅《伤逝》读书心得范文5篇

鲁迅《伤逝》读书心得范文5篇《伤逝》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伤逝》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逝》读书心得篇1昨天看了《伤逝》,有点怅然。
记得大一恋爱时,高中老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
他说子君养小鸡当宠物,后来还是杀掉吃肉。
我那时并没有在意他说的话。
初中时代读鲁迅,有点反感。
不过我和邻座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句话:“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这是斑蝥。
那时前面坐了一个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脑袋也大,脊背总是弯着,而且,经常放屁。
记得我不时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听得“噗”,他转过身来...于是我们给他起名为“斑蝥”,这个绰号用了三年。
那时我和一个叫明玉的女生特别好,她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但是汗毛比较重,于是我们叫她“monkey,后来上历史课,学到苏联文学史,她灵机一动给斑蝥起了个俄国名字为“斑斯夫斑蝥斯基”。
斑蝥气了,转过身来恶狠狠地说:“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后来到了高中,我有一阵子特别迷鲁迅,觉得他简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时看他的文章,觉得特别好,尤其是心理描写,最喜欢他的《狂人日记》。
当时觉得那个狂人的心理他怎么就能描摹得那么真切呢?难道他亲身经历过?而我,之所以觉得《狂》很好,是因为那时心里状态很糟糕,看着鲁迅的描写,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不过,我那时仍然觉得他的文字欠佳,没有许多文学家那样的灵性和气势。
后来看了他写的《明天》,其中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写,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确了,鲁迅想必很细心敏感的,不然不会如此。
伤逝的结构是很别致的,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不时抹眼泪。
我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极好,他本来是学理,学理的人写文章就是这样,不潇洒浪漫,但是严谨准确,说他的文锋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笔也是如手术刀一样利落精确。
伤逝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

伤逝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伤逝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逝读后感范文(精选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伤逝读后感篇1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
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二、三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从昨晚掌灯时分,一口气读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着,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现实中的他和我。
早上上班时,我还拉住一个同事,不管她愿不愿听,也强硬将整个故事的心理情节给她复述一遍。
不知是我讲的字句不漏还是她也有触语生情的心态,总之,她听得入神,连连称这与现代的爱情婚姻没有什么区别。
我便说,也许爱情原本就是没有时代没有年龄没有国度的吧。
但一想到现实中的他,那个连“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都不敢说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电脑边,我怎么也坐不住,我听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诉说着......《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
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
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读伤逝个人感悟范例五篇

读伤逝个人感悟范例五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伤逝》选自他的小说选《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做作品。
小说以涓生的口吻和切身感受来描写两人曾经的热烈的爱情和最后爱情破灭的悲痛以及悔恨。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读伤逝个人感悟范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伤逝个人感悟范例一《伤逝》是鲁迅先生写的惟一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
它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
小说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潮激荡”“开始觉醒”这些字样。
“新潮激荡”说明只是受到“新潮”的部分影响,只是“激荡”而已,而“开始觉醒”就说明这种影响促使了他们有“觉醒”这个意识,并不是完全地、根本上的受到改变。
弄清这一点对理解这篇小说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刚开始读《伤逝》的时候,这篇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子君太可怜,涓生太可气,世人太可恶!一个能在那个时代就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女青年,在涓生自己都觉得“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求爱方式下接受了涓生。
为了能和涓生在一起,“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并且“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与涓生同居后,子君的生活“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回想起刚和涓生认识的子君,可以与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与现在相比,真可谓是判若两人啊。
最后,在涓生的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过后,在“严威和冷眼中”离开了人世。
子君的一生,真是“成也涓生,败也涓生”!对于涓生,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像其他大多数的读者一样,认为他自私、不负责、卑劣。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他竟然忍心将那句“不虚伪”的“我已经不爱你了”“十分的决心”地扔给了深爱着他的子君,他明知到,子君是不能离开他的,否则,她就会被“真实的重担”活活地压死。
鲁迅《伤逝》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鲁迅《伤逝》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鲁迅《伤逝》读书心得/鲁迅《伤逝》读书心得1黯淡的房屋里,再没有了她的身影。
她躲起来了吗?几间破旧的家具背后毫无藏匿一人的能力。
涓生站在屋里,寻着子君可能留下的字条,但没有,只有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几枚铜元,这是他与子君两人生活的全副。
鲁迅用他那极平静的笔调绘出了这灰色的画面,却使我的思绪久久无法平息。
这场不辞而别写得很动人。
好似往昔的时光都成了黑白的梦,醒来时,便觉空虚一场。
这段梦中,子君踏着悦耳的皮鞋声来到涓生身边,放弃了一切退路,陪涓生追求所谓的理想。
又在涓生不再需要她的时候,无声离去。
依旧是把一切退路都留给涓生。
她是无私的,无谓的,为了涓生的“理想”而牺牲自己。
而涓生,这个读书人,这个曾被子君崇拜的偶像,却不知承担,不懂责任,不懂珍惜,不懂真正的追求理想的过程。
人物对比中,我不禁对读书与生活的关系产生了疑惑。
也许并不是书读得越多,活的境界越高。
穆罕默德,一个大文盲,却因游历了大江南北,体察世间百味,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追求,建立了信仰着极多的伊斯兰教。
他的营养从何而来?爸爸曾说:“生活是最好的课堂。
”想来并非没有道理,一切的书文都是从“生活”这棵大树上摘取的果实。
书文也折射出生活的光泽。
所以我们实在应该把书本道理与生活实际结合,实在应在平时多洗碗、到扫卫生、自理生活之类。
这样才不至于产生大学生在生活方面啃老的悲哀。
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注重应试的国家的学生所应加强的方面。
还有一点感想,据说最近有一部影视叫《我的前半生》与《伤逝》有些相似,但结局却比《伤逝》有进展,女主角振作起来,自力更生,用自己的打拼去追求理想的生活。
同一题材不同结局,原因为何?我认为是时代背景的不同所造就的。
鲁迅所在时代是个思想斗争、新旧更替的动荡时期,作者所写悲剧代表着那一时代的悲剧。
但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发展年代,影视作品之中所反映的自然应该是当代的特点——自强不息等。
从中我发现时代与故事的对应关系。
伤逝读后感(精选7篇)

伤逝读后感(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逝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逝读后感1《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醒者与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细腻、细心、细事无非,尤其结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更是提纲挈领、发人深思。
在《伤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虽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样受众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贬损,但他也同样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
子君是个未醒者的代表,“阿随”虽然是子君的宠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观念不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所以,做为醒者为未醒者疗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话”就有效果的,有时适得其反。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在小说《伤逝》中的结尾了。
鲁迅先生经过涓生的手记说:“感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他还没说的话是:感情如果不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那就必定“伤逝”。
听说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和他的学生许广平结合的时候,这在某种意义来讲,小说对社会、对先生、对许广平都是个警示。
鲁迅说过,“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敌人是无聊~”事实上我一向觉得自我是个幽默大方、自信阳光、身体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这些优点在缺乏物质基础的支撑下显得那么无辜无助和无力~确实,“没有房子,我让感情住在哪里?没有车子,生活又如何运转?”生活的现实让大多女孩在选择对象时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质基础放在首位,但从《伤逝》中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如果过分依靠男人,那便会使自我走向脆弱……其实找对象就和炒股一样,必须分散投资,决不能孤注一掷,并且选择的类型要多样化,不能只关注“基本面”好的绩优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线”,最好能今日买,明天就涨停;所谓“长线是金”,有时候找对一向潜力股将来可能获得的收益会远远超乎想像!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个性、人品等综合起来用数字来表示其水准的话,那找一个60分左右的对我而言可能就是“实惠”,而70分左右的则是“现实”,80分左右的叫“梦想”,85分以上的,就是“梦幻”了~我这一生都在追求“梦想”,但或许最终还是不得不应对“现实”吧。
鲁迅《伤逝》读后感(精选25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精选25篇)鲁迅《伤逝》读后感(精选25篇) 品味完⼀本名著后,⼤家⼼中⼀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伤逝》读后感(精选2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鲁迅《伤逝》读后感篇1 《伤逝》是鲁迅先⽣的⼀部短篇⼩说,也可以说是唯⼀⼀部以爱情为主题的⼩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涓⽣和⼦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爱情⼩说,却以涓⽣和⼦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个悲剧。
读着它,读出青春逝去的可伤,爱情逝去的可伤,恋⼈不再纯真的可伤。
有爱情的⼦君是勇敢的。
期待浪漫,但⽆法⾯对艰苦和琐碎的⽣活,当她的⽬光仅仅局限于⼩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她成了折翅的飞鸟,⾯⽬逐渐庸俗,浪漫也终于难以为继,⽽且终于变成了涓⽣的包袱。
我很悲悯⼦君,爱她的天真痴情,纯洁⽆邪,但爱情不是⼈⽣的唯⼀,爱情可以输掉,但我们不能输了⾃⼰。
热切的爱和踏实的⽣活。
珍爱⾃⼰,任何时候都不是错误。
鲁迅《伤逝》读后感篇2 ⼀篇⽂章的成功,细节描写异常重要。
《伤逝》真实⽽细致的细节,给⼈以强烈的感染⼒,可见作者极⾼的⽂学造诣。
⼩说写得极其平常,即便在写其⼆⼈热恋到分⼿的过程也未发⽣什么重⼤事件,那些家常⾥短,那些“油鸡们”和“叭⼉狗”,那些夫妻之间的眼神,姿态,动作,那些……这些微妙⽽闪光的细节,都很好的服务于⼈物的思想和感情。
“孩⼦似的眼⾥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
”当涓⽣向⼦君表达爱慕之时,⼦君的眼神被刻画得如此传神。
进⽽,将⼦君这⼀整体形象活脱⽽出,娇⼈,可怜,淋漓尽致。
破屋,板床,半枯的槐树和紫藤,只是盐和⼲辣椒,⾯粉,半株⽩菜……数句⽩描,将涓⽣那丝异样的空虚和寂寞跃然纸上。
这意味深长的细节给⼈以难以忘怀的铭记。
鲁迅《伤逝》读后感篇3 独到的⼈物构建和新颖的开头,使⼩说陡增艺术魅⼒和思想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伤逝》有感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说讨厌,但也实在不算是喜欢。
也许是生在90后的我们生活过于的幸福,也许是仍在学校中学习着的我们,还不明白社会的辛酸与残酷,所以先生笔下的种种深意总是感受不到,只有听过了老师的讲解,才能明白先生的一字一句。
其实并没有完全看过先生的某部著作,但知道的也是不少的。
在记忆的长河里,储存着他描写的那个月光下颈部带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里那个调皮的在院子里拔何首乌的少年,亲切慈祥的长妈妈,《祝福》中可悲可叹的祥林嫂,还有那个生活在麻木年代的孔乙己……以及今天看到的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爱情小说——《伤逝》。
《伤逝》是鲁迅先生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它的篇幅并不长,短短一万多字,先生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在自由思想萌发时一对觉醒的青年男女相恋,后遭到家族反对,私奔同居,最后抵挡不了社会舆论与经济困难的压力而走向结束的爱情故事。
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读过他后给我的感觉是很郁闷,有点可怜小说人物,有些讨厌小说人物,总之是一种闷在心口很难过很想发泄。
其实不太明白子君和涓生之间的爱情,通读小说的全文,感觉他们之间似乎很简单,男女之间起初的相互吸引,不顾家人的反对走在了一起,最后两个人分开了,子君死了。
这样看来,好像很平淡,文字很简单,却感觉闷闷地,这样的爱情,平淡如水,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似的家族仇恨,也不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大悲大喜,有的只有生活,生活,然后还是生活……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幸福,太过的简单,然后幸福就慢慢的沉沦了,简单变得黑暗,令人窒息,会让人感到叹息的的是,原来,并不是简单就可以幸福的呀!他向她表达他的爱意,他们彼此喜欢,可是喜欢也只有喜欢,却是不够的!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深深地打动了我,子君的形象顿时变得生动而鲜明。
那是一个贤淑、温柔的女孩子,她从封建家庭走出来,从乡村来到繁华的大城市,受“五四”时代大潮的洗礼,是一个迅速觉悟起来的新女性。
她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伦理标准重新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对理想、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热情的向往,浑身迸发出生命的喜悦、青春的活力。
她和涓生相恋了,她被涓生的博学所吸引;被涓生的真诚坦率所感动。
尽管涓生经济地位低下,她却能抛弃旧的思想束缚,冲破封建家庭的羁绊,她“大逆不道”,“伤风败俗”地在封建卫道士面前公开与涓生同居了。
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女性,她的决定,她的思想的跳跃,她为时代所为的进步,大胆,开放,一个新女性的形象真真切切的被刻画出来,可是也许是太积极了,太积极的接受了新思想,只是接受了,行动了,但却没有办法改变本质的,也许只是起初的一时冲动,也许只是在爱情萌芽之初的激情,所以步伐变得过于的迅速,太快了,实在是太快了,然后才会倦怠了,变得消极,因为本质还是没有变的,即使是子君,即使是这个受“五四”熏陶,迅速觉悟的子君,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个被封建思想严重禁锢着的女性。
各种观念复杂、自然而有序地支配、局限着子君,这种复合性格构成并决定了她能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时代女战士;决定了她在婚后无法继续迈进,甘心情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沦为丈夫的女佣,“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成子君的功业”,“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这也注定了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子君是一个由多种社会因素塑成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典型,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女性。
在她的身上具有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争取婚姻自由的坚决果敢;又有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冲动、脆弱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人生目标太低,容易满足的
弱点,所以,在涓生失业,失去了经济来源,出现了生存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小家庭终于无法维持下去了,涓生为了“救出自己”,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于是,子君只得跟父亲再次出走,束手就擒,重新回到了封建牢笼中去,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可悲,可叹,却是无奈……
那是一个复杂的正在变革的社会,当时“五四”运动的狂飙席卷全国,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子君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中国女性形象。
她不求显贵,只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
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
当一线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灵就呈现了异彩。
她勇敢地反抗家庭,冲破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大无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来,子君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的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现在,为了拥有幸福的家庭,她不顾叔父不再认她做侄女,勇敢地冲出家族的束搏,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这些都表现了她的觉醒以及强烈的反抗性。
只是,有着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封建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漫长的积淀中,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
这些都不是一时间就可以移除的,人们在渴望变革解放的同时,仍然背负着看不见的枷锁,在那个时代的种种悲剧,包括子君命运,也都是冥冥中无法改变的。
谁都会为子君和涓生的爱情而叹息,更会为子君悲惨的结局而痛惜、伤感。
从子君的爱情嬗变过程来看,造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涓生失业,失去生存的经济来源。
更深一层看:封建势力的重压;涓生的背信弃义;子君自身的缺憾都促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是生活的现实。
此时的涓生“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在“求生路上”要选择“奋身孤往了”。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
这句本是封建社会里把世态炎凉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话,又在子君和涓生这对五四青年身上重新地进行了演绎。
当然在生存出现危机时,可以用不同方式来应付。
如果对于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来说,生活陷入窘迫,哪怕沿街乞讨,颠沛流离也不抛弃自己的伴侣,而是夫妻间相濡以沫同甘苦,携手同行,一起闯过生活的难关。
可是涓生并不采用这样的办法,在生存危机面前,他觉得新的希望就是在于他们的分离。
他首先想到的是舍弃子君,“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生活迫压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
正是因为他“一条腿跪了下去”的求爱,才开始他们这种新生活的。
子君是那么热烈和纯真地爱着他,然而当灾难刚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就嫌弃子君“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为了免得一同灭亡”,要“奋身孤往了”,他照搬“假洋鬼子理论”,为了个人的“新路”,草率地向子君宣布“我不爱你了”,迫使子君离开他,又回到娘家,在无爱的人间凄惨地死去了。
如此看来,促成子君的死亡归宿,涓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是,这也是映照了当时的社会,人们的麻木,人性的自私,社会的黑暗,即使是涓生,一个拥有感情却又时时被时代所要挟的知识分子,也被局限在了一片黑暗,几乎要窒息,只能在最后,久久的懊悔,悲伤,痛苦……
其实爱情本来没有错,错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错的是子君把爱情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真的无法承受失去。
爱情是浪漫的,但爱情同样是物质的。
没有了物质爱情或早或晚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负担。
我并没有经历过太多人世的悲情,但是很喜欢美丽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有好多结尾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子君和涓生显然不是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他们都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对鲁迅文章最大的解释,《伤逝》同样是这样,在爱情与生活同时压抑的情形下他们没有抗争,而是以文人的方式排遣,这不能不说是“五四”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下的必然。
对于这篇文章,实在不敢说自己是很喜欢的,但是看完之后却真的是压抑,心里有个地
方,很无奈,很痛。
同情子君,同情涓生,同情他们的爱情。
对于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爱情小说——《伤逝》,在心底小小的留下了印记,奇妙的是先生的每篇文章都谈不上喜欢,却都是印象极深。
《伤逝》的结局也许成为了许多人的痛,心底小小的遗憾,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应该不会再有那样的事情了吧,最后还是希望,人们可以获得幸福,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我仍要祝福天下有情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