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分型

合集下载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4.脱水性质的判断(见下表)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

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有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

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易感因素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

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消化道负担重。

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胃肠道sIgA 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牛乳中虽含部分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具极易被污染,所以说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二)病因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

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一)腹泻的临床表现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日大便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较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儿科腹泻病知识点总结

儿科腹泻病知识点总结

儿科腹泻病知识点总结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一般由于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或食物中毒引起。

腹泻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腹泻病是非常重要的。

一、腹泻的定义和病因腹泻是指儿童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增加,大便量增多,质地稀水或呈膏糊状,且伴有水分和电解质丢失的临床症状。

腹泻的病因包括感染、食物中毒、发热或药物反应等诸多因素。

最常见的腹泻病原体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二、腹泻的分类根据腹泻病因和病程不同,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和反复发作的腹泻。

急性腹泻是指持续时间不超过14天的腹泻,常见于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等。

慢性腹泻是指持续时间超过14天的腹泻,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肠道感染、营养不良等。

反复发作的腹泻是指腹泻症状反复出现,伴有间歇期的腹泻,常见于过敏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三、腹泻的临床表现1. 急性腹泻的表现:突然发病,大便次数增多,质地呈稀水状或腹泻样,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2. 慢性腹泻的表现:腹泻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腹痛、腹胀、便秘或便秘交替腹泻等症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四、腹泻的诊断和治疗1. 腹泻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调查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明确腹泻的病因和病程。

2. 腹泻的治疗:根据腹泻的病因和程度,进行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支持疗法等措施,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五、预防腹泻的措施1. 预防感染性腹泻:加强个人卫生、安全饮食、饮食清洁、生活环境整洁等措施,避免食物或水源中的细菌和病毒感染。

2. 预防慢性腹泻: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六、应对腹泻的护理1. 腹泻的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提供温暖、干燥、清洁的居住环境,随时观察患儿腹泻的症状变化,避免交叉感染。

2. 腹泻的排毒护理:及时更换尿布,保持患儿肛门和会阴部清洁,防止皮肤潮湿和感染。

七、腹泻的康复腹泻病情得到缓解后,要继续进行对症治疗、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增强体质、补充营养,预防腹泻的复发。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

(一)急性腹泻的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 – 适应症 脱水的预防及轻、中度脱水者 – 液体种类 口服补盐液(ORS) – 补液方法 轻度脱水50~80ml/kg,
中度脱水80~100ml/kg
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
(一)急性腹泻的治疗
(2)静脉补液
– 适应症 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重或腹胀者 – 三定 补液总量、补液种类、补液速度 – 原则 先快后慢、先浓后淡、有尿补钾、抽 搐补钙
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和假菌丝
真菌培养:(+)
(三)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持续腹泻
营养不良
恶 性 循 环
五、辅助检查
(一)大便常规
无或偶见白细胞 毒感染 较多的白细胞 染所致 各种侵袭菌感 非侵袭菌或病
(二)十二指肠液检查 (三)结肠纤维镜 慢性腹泻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发病季节+病史+临床表现+大便性状 断 临床诊
腹泻丢失钙、镁
进食少,使钙、镁吸收不良
• 脱水和酸中毒纠正后血清钙↓ • 表现 手足搐搦或惊厥应用钙剂无效时 低镁血症
(二)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发病季节:秋冬季节多见 发病年龄:6个月~2岁多见 症状: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感症状;先吐 后泻;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轻
大便性状:“三多”量多、水多、次数多, 黄色或淡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 无腥臭味 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补充生理和继续损失量
补充量: 总量减累积损失量(约为总量的1/2) 液体选择: 1/2~1/3张含钠液
速度:余下的12~16小时输完,约为5ml/(kg· h)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

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

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病因病机】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不足,感受外邪,或乳食不当,调护不当。

久病久泻,致使宿食停滞,损伤脾胃阳气。

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中阳之气下陷而为泄泻。

2.西医病因病机可分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又分消化道内和消化道外感染,非感染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气候因素。

消化道内感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原虫感染。

常见的细菌感染为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产毒性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其次为空肠弯曲菌、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菌群失调常引起白色念珠菌肠炎,病毒感染则以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为主要病因,其他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

原虫感染如肠滴虫及肠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

消化道外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在因素主要是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气候因素,如寒冷使腹部受凉,肠蠕动亢进。

【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

一般仅有腹泻症状,一日数次或十余次。

2.中等型腹泻胃肠道症状较重,常伴轻至中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3.重型腹泻腹泻频繁,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多,常有呕吐,一日数次至数十次。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小儿腹泻的护理

小儿腹泻的护理

(2)重型腹泻多因肠道感染引起
• 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10~30次/日以上,水份多而粪质 少,或混有粘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 脱水: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 。脱水性质因水和电 解质丢失比例的不同,可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 高渗性脱水。 • 代谢性酸中毒 • 低血钾症 • 低血钙症 • 低镁血症 • 低磷血症
小儿腹泻的护理
吴素芳
一、定义
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多 发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称为“秋季腹泻”。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 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l~3 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起病急,常伴发热 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 发生。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
治疗原则
• • • • 调整饮食 控制感染 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对症治疗
护理评估
• 病史评估 喂养史,有无饮食不当及肠道内、外感 染表现,询问患儿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次数、颜 色、性状、量,有无发热、呕吐、腹胀、腹痛、 里急后重等不适。医 学教育网 • 身心状况评估 患儿生命体征如神志、体温、脉搏、 呼吸,以及摄入量和脱水程度,检查肛周皮肤有 无发红、破损。 • 辅助检查了解大便常规、大便致病菌培养等化验 结果。
护理措施
• • • • • • • • • • • • • • • 1.严格消毒隔离,防止感染传播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根据病情,补充液体 (l)口服补液:用于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其配方参阅第五章第 三节)。 (2)静脉补液:①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30分钟)补充血容量。②按照先盐后糖、先 浓后谈、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小于0.3%,每日补钾总量静脉点滴时间不应短于6~8小时,严禁直接静脉推 注。③每小时巡回记录输液量,必须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了解补液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估计疗效。 (3)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严密观察病情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应给予患儿多喝水,擦干汗液,减少衣眼,头枕冰袋等物理措施,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2)监测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当患儿出现呼吸深快、精神萎靡。口唇樱红,血PH及CO2CP下降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及使用碱性药物 纠正。医学教育网 (3)观察低血钾表现:常发生于输液后脱水纠正时,当发现患儿全身乏力、不哭或哭声低下、吃奶无力、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恶 心呕吐、腹胀及听诊发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心音低钝,心电图显示T波平坦或倒置、U波明显、S-T段下移和(或心律失常,提示有低血 钾存在,应及时补充钾盐。 (4)判断脱水程度:通过观察患儿的神志、精神、皮肤弹性、前囱眼眶有无凹陷、机体温度及尿量等临床表现,估计患儿脱水的程度, 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充液体后脱水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5)j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4.调整饮食 腹泻患儿存在着消化功能紊乱,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目的。一般在补充累积损 失阶段可暂禁食4~6小时(母乳喂养者除外),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 过渡到正常饮食。双糖酶缺乏者。不宜用蔗糖,并暂停乳类。 5.臀部护理 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揉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 6.健康教育 (l)指导合理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 构突然变动。 (2)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3)增强体质:发现营养不良、佝楼病时及早治疗,适当户外活动。 (4)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或过热,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

小儿腹泻的护理

小儿腹泻的护理

小儿腹泻的护理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最多。

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多、过少、过热、过凉,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等引起,也可由于食物过敏、气候变化、肠道内双糖酶缺乏引起。

感染性腹泻80%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为轮状病毒,其次为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等。

临床表现:1.腹泻的症状、体征(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达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天大便可达10余次以上,每次量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2﹚全身中毒症状:轻型腹泻患儿偶有低热,中、重型腹泻患儿有发热,精神萎靡或烦燥不安、意识朦胧甚至昏迷等。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1)脱水:主要为口渴、眼窝及前囟凹陷、眼泪及尿量减少、黏膜及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减弱、烦躁、嗜睡甚至昏迷休克等。

1)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3度。

2)脱水的性质分为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

(2)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进食少和肠道吸收不良,摄入热量不足,尿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而产生。

(3)低钙和低镁血症临床表现:震颤、手足搐搦、惊厥.多在补液后出现。

若补钙后抽搐仍不见缓解,注意低镁。

(4)低钾血症临床特点: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出现U波,P-R 、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

辅助检查:(1)粪便检查轻型腹泻患儿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中重型腹泻患儿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有些可有不同数量的红细胞。

(2)生化检查血清钠可有不同程度下降,血清钾,钙在脱水纠正后可下降,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主要护理诊断:1.腹泻与喂养不当,感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分型
1.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或由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主要是胃肠症状,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多,每天约10次以下,量不多,稀水或蛋花汤样;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无明显全身症状,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症状。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大便每日10余次或数十次,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样;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及少量白细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及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1)脱水
①脱水性质: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脱水的同时亦伴有电解质的损失,根据水与电解质丢失比例的不同,可分为3种性质不同的脱水。

详见下表所示:
②脱水程度:即累积的体液损失,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估计。

一般将脱水分为3度。

详见下表所示:
2)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进食少和肠吸收不良,摄入热量不足,体内酮体形成增多;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良和缺氧,乳酸堆积;肾血流量不足,尿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潴留。

脱水越重,酸中毒也越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临床表现轻度酸中毒的症状不明显,呼吸稍快,不易早期诊断。

中度酸中毒出现呼吸深快、心率加快、口唇樱红、厌食、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度酸中毒时心率变慢,呼吸深快其节律不齐,嗜睡,昏睡,昏迷,由于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输出量减少,可发生低血压和心衰。

3)低钾血症。

吐、泻丢失;摄入不足,肾脏保钾功能差;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当血钾<3.5mmol/L时,临床出现低钾症状,称为低钾血症。

主要表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腱反射减弱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重者出现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心电图示T波增宽,低平或倒置,出现U波,以及肠麻痹,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4)低钙和低镁血症。

进食少,吸收不良;大便中丢失;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出现手足搐搦或惊厥。

少数输液后出现震颤、手足抽搐或惊厥,用钙剂治疗无效时,应想到低镁的可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1)分泌性腹泻:由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各病毒所致,小肠分泌增多,超过结肠吸收限度。

(2)渗出性腹泻:由侵袭性细菌引起,侵入肠黏膜组织,引起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等病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渗透性腹泻:双糖酶缺乏或分泌不足,或由于肠道中短链有机酸产生过多,使肠道中肠液的渗透压增高。

(4)肠道吸收障碍性腹泻。

(5)肠道运动功能亢进性腹泻。

3.根据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程<2周。

(2)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4.常见几种不同病原所致腹泻的临床特点
(1)病毒性肠炎。

常发生于秋季,习惯称为"秋季腹泻".起病急,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如发热、上感、呕吐等症状,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大便次数增多,量多、水多、色黄。

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有少量黏液,无腥臭,镜检白细胞极少或无。

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症状,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

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程约为5~7天。

(2)四种类型大肠埃希菌肠炎。

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炎:潜伏期约1~2天。

起病较缓,大便呈黄绿色蛋花汤样,有腥臭味,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大便镜检偶见白细胞。

②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

症状与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炎相似。

③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潜伏期18~24小时,起病急,发热、腹泻频繁,大便粘冻样含脓血,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大便镜检与菌痢不易区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大便开始为水样便,后转为血性。

体温可正常,可有腹痛。

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3)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多继发于长期大量口服广谱抗生素之后。

起病急,发热、频泻、大便腥臭、海水样便,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中毒症状,严重者有休克,大便镜检可见多量脓细胞和革兰阳性球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大便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试验阳性。

(4)真菌性肠炎。

常为白色念珠菌,多发生于体弱、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儿,多伴有鹅口疮。

大便稀黄,泡沫较多,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

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及假菌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