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歌曲创作的群众性

合集下载

民通演唱的特点与价值——以歌手谭晶为例

民通演唱的特点与价值——以歌手谭晶为例

3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0民通唱法的位置特点上比较靠近于民族唱法,以下腹部丹田为着力点来调控呼吸支持共鸣腔体,强调演唱声音的高位置。

通俗唱法中的类型多样,随意性较大,在演唱民通歌曲时运用到的正是民族唱法中的高位置。

高位置是指嗓音的位置和焦点“安放”的一种潜意识形态。

歌者在高位置上发声的习惯运用鼻咽腔和额窦腔的共鸣作用,让歌声进入面罩、获得头声,是解决科学发声和高音问题的技术要素。

嗓音位置安放的正确与否是发声是否科学、规范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民通唱法的科学性体现。

例如谭晶在歌唱综艺节目《歌手》中演唱的《九儿》,歌曲是电视剧《红高粱》的插曲,整曲只有四句歌词“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

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

”歌词不断重复,但层层叠进的音乐旋律仿佛把剧中女主角为了抗争与生存坚韧斗争的一生都唱到观众眼前。

歌曲的第二段,连接部分使用衬词“啊”推动音乐情绪使音乐风格与第一段的低吟浅唱发生转变,谭晶尤如发出了内心最深处的呐喊。

“高粱熟来红满天”的起音通过高位置咬字和身体给予状态和气息的配合,产生的头腔共鸣;“满天”使用哭腔将声音和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

这样的音高与效果只有强大的民族声乐基础才能做到,把民通唱法的技术性也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风格特点民通演唱及民通歌曲呈现的基本风格是积极向上的,歌曲普遍阐述美好事物,歌颂美好生活。

风格是艺术概念,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

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鲜明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

艺术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民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

我们以谭晶的代表作品来看,《妻子》描写的是一位普通军妻与军人丈夫的情感对话,以久别重逢的爱侣彼此的思念真情勾勒出军人群体的不易,为了祖国的繁荣稳定付出不懈努力;《龙文》以牡丹、长城、鹊桥等词语引述中华传统中的各个典故,道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发生的美丽故事,并赞美了中华人民的质朴善良;《好人就在身边》阐述的是平常百姓间互相帮助,互相加油的美好瞬间。

群众性歌咏实施方案

群众性歌咏实施方案

群众性歌咏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群众性歌咏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化活动,通过歌唱表达人民群众的情感和心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在当前社会,群众性歌咏活动已经成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方式。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群众性歌咏实施方案,对于促进文化繁荣、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2. 增强社区文化建设,推动群众性歌咏活动的深入开展;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施步骤。

1. 组织筹备。

(1)成立群众性歌咏活动筹备组织,明确各成员职责和任务分工;(2)确定群众性歌咏活动的主题和宣传口号,制定活动宣传方案。

2. 活动策划。

(1)选择适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编排歌咏活动节目;(2)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3)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群众性歌咏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活动开展。

(1)组织开展群众性歌咏比赛、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2)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3)加强后期宣传,将活动成果进行宣传推广,树立典型。

4. 效果评估。

(1)对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2)总结活动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3)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群众性歌咏活动方案,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2. 健全宣传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活动知名度;3.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范围;4. 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总结。

群众性歌咏活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可以有效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因此,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群众应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群众性歌咏活动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六、联系方式。

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联系,XXX(联系人姓名)、电话,XXX-XXXXXXX。

通俗歌曲创作的群众性

通俗歌曲创作的群众性


演 唱 群体 的群 众性
通 俗歌 曲最早 产 生于 1 9世 纪 后 期 的美 国 . 是

种 与民音 乐 , 它本身 就 有浓厚 的 群众 基础 。
改 革 开放 以后 , 过 港 、 、 等地 , 种 通 通 澳 台 这
四 、 唱方 法 的群 众性 演
通俗 歌 曲 的演 唱 方 法 , 多 采 用 自然 声演 唱 . 大 并 无严 格要 求 , 自由性 , 意性 强 , 唱者 可 以随 心 随 演 所欲 . 由发挥 , 自 这正 是群 众演 唱 的最佳 方 法。 显 而易 见 . 唱方 法 的群 众 性 , 是通 俗 歌 曲 演 更 群众 性 的土 壤 。
大层 面一

中 国心 》《 天 的故 事 》《 进 新 时 代》 等 . 表 、春 、走 等 都 现 出 中国 人 民对 改 革开 放 真心 拥 护 与 对伟 大 祖 国
的深切 热 爱 之情 同时 , 些通 俗歌 曲的 内 容 , 充 分 表现 出 中 这 还 国 人 民对 历史 的深 层思 考 与 人 生 哲理 的深 层 探 寻 之情 。例 如《 历史 的天 空》 电视剧 《 国演 义》 尾 ( 三 片
泼 明快 的 。演 唱者 有 时 自奏 自舞 自唱 。 时也 与伴 有 奏者 配 合默 契 。无论 是 轻歌 曼 舞还是 劲 歌劲 舞 。 都
是 有鲜 明 的舞 曲节 奏性 . 极符 合群 众 演唱 时边 歌 这 边 舞 的特 点 。 例如 《 利亚 女 郎》 于 伦 巴舞 节 奏 耶 属
群 众 的欢迎 和 喜 爱 , 以群众 性 作为 它 的重要 神 髓 和 底 蕴 。 中国通俗 歌 曲 的群 众性 . 要表 现在 以下 三 主
三 、 唱形 式 的群 众性 演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

一、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1.质朴的声音通俗歌曲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说,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

因此,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

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的。

在现代社会,许多专业性质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之既有别于已形成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又有别于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民族唱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质朴的声音已不仅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形态,也是通俗唱法为区分于其他唱法的一种刻意追求。

2.独特的韵味韵味独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

在业余歌唱爱好者中,大多并未接受过声乐训练,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时,仍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因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与广泛性,造成一种纯真动人的韵味。

这种韵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风格质朴率直的体现;也可以是其独特的声音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以及气声、哑声、嘶裂声、喊唱声等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本色与自然。

总之,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意韵。

3.夸张的表演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加上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

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已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

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

有的借助一样乐器(一般是吉它),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就需要专门为之设计动作。

群众歌曲《游击队歌》艺术特征分析

群众歌曲《游击队歌》艺术特征分析

群众歌曲《游击队歌》艺术特征分析一、群众歌曲的内涵群众歌曲是为大众歌唱而创作、表现群众的思想感情、适于群众歌唱的一类歌曲的泛称。

群众歌曲具有欣赏的民族性、传唱的民间性、思想的时代性、演唱的广泛性、内容的通俗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征。

抗日战争中的群众歌曲题材紧扣社会现实,反映救亡抗日、民众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作曲家们直接从生活体验创造音乐,将民族存亡与音乐紧紧联系在一起,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这些歌曲旋律和歌词结合得十分紧密,形式较短小,音乐风格朴实、简单,节奏弹性较大,情绪激昂,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群众歌曲《游击队歌》的艺术特征(一)从创作背景探讨其艺术特征从1935年开始,抗日战争的炮声震动了全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人民抗日情绪日益高涨,群众性的救亡运动的发展,音乐与政治现实及人民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的爱国音乐家,贺绿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1937年底,上海演出团队到了山西抗日前线,在山西临汾尧都区刘村镇,在听取了朱德等首长的后,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和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游击战。

贺绿汀将那些零碎、片断的音乐形象一下子缀成一个整体,连词带曲,一气呵成创作出了歌曲《游击队歌》。

这首歌准确地刻画了敌后游击队员的英勇形象,表述了游击战的情景,传遍了整个抗日根据地,引起强烈反响。

(二)从曲调角度探讨其艺术特征1.节奏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節奏是基础,也是作品的核心,是至关重要的。

在某种程度上节奏影响着音乐作品的整体风格。

《游击队歌》是一首群众性的抗战歌曲,整个作品是进行曲的风格,节奏平稳、有力的进行,表现游击作战的情景,表达了向胜利靠近的乐观情绪。

《游击队歌》弱起节奏开始,小军鼓式的节奏进行,模仿游击作战时部队行军时的脚步,给人行进的感觉,刚劲而又有力。

第一乐段的两小节是整个乐曲的主题与核心,后面的乐句虽然有一些细小的变化,但节奏型基本保持不变,四十六、八十六节奏占据了绝大乐句,第二乐段相比第一乐段来说节奏有了一定幅度的变化,节奏由原来的四十六、八十六逐渐变成到二八,节奏进行更加平稳有力。

关于通俗歌曲的民族性探索

关于通俗歌曲的民族性探索

2017年第20期(总第332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20,2017(Cumulatively NO.332)关于通俗歌曲的民族性探索汪焱军(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摘要】通俗歌曲最大的特点自然就是通俗,通俗在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大众性音乐,简单来说就是为人们群众所普遍接受并且传唱的歌曲。

通俗歌曲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有“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

通俗歌曲是最能够表现出民族性的,因为它为大众所喜爱,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或是思想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因此其民族性是非常明显的。

通俗歌曲来源于民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它的形式风格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和欣赏,最终的目的也是熏陶人民。

【关键词】通俗歌曲;民族性;研究;时代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音乐的民族性并不是说体现在某一首歌曲中,或者是体现于某一个时代中,这种民族性其实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它是稳定的、持久的、凝固的、长远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能够体现其特色的通俗歌曲,不同时代的通俗歌曲是对所处时代历史文化的沉淀,融入了时代中最新的元素,反应了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特性。

从这一点上来看,音乐与文字、书画的作用是一样的,不仅在于陶冶情操,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表现。

一、对通俗歌曲民族性的观点对于通俗歌曲的民族性,当代社会主要持有两派观点。

有人认为通俗音乐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流行音乐,是一个世界级的现象,不需要局限于某一个民族或是国家。

一味强调民族性是不对的,这是对音乐的一种约束和束缚[1]。

另一观点则认为,音乐的民族性其实是等同于世界音乐的民族性,只不过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音乐形式有所不同,因此,这个民族性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民族性,而是一种形式丰富的民族性。

第一种观点有其可信性。

全球化使得世界变小,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缩在自我的框架之中获得发展与进步,势必要与外交流,这时候音乐的民族性因为对比则会更加明显。

谈我国近代群众歌曲的创作

谈我国近代群众歌曲的创作

谈我国近代群众歌曲的创作
【最新版】
目录
1.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主要特点
3.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4.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一、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近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群众歌曲创作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这个时期,群众歌曲发挥着唤起民众、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成为民族解放、人民革命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

二、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主要特点
1.时代性:近代群众歌曲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心声,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2.群众性:群众歌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歌词简练明了,旋律通俗易唱,易于传播和普及。

3.战斗性:群众歌曲充满革命激情,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能够鼓舞人民的斗志,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4.民族性:近代群众歌曲在创作中,注重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展现民族风格,体现民族精神。

三、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田汉:《黄河大合唱》
3.冼星海:《生产运动大合唱》
4.张寒晖:《松花江上》
四、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1.激发民族精神:近代群众歌曲通过歌唱民族的苦难和辉煌,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2.凝聚革命力量:群众歌曲成为团结人民、鼓舞斗志的重要文化武器,对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丰富音乐艺术:群众歌曲创作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

总之,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其时代性、群众性、战斗性和民族性为我们今天仍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与时俱进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与时俱进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与时俱进一、引言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是一门深入人民群众中间,以满足人们的艺术需求为宗旨的艺术创作形式。

作为我国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传统中的一环,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在与时俱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众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喜好等也在不断改变,因此,群众文化音乐创作需要与时俱进,与群众的需求相互融合,并不断推陈出新。

二、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历史群众文化音乐创作起源于我国久远的民间音乐传统,代表作品有《清平乐》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将群众文化音乐创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大力推广。

六五普及教育运动中,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形成了以歌舞剧、民歌、合唱等形式为主要创作形式的群众音乐。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众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音乐创作的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创新与时俱进是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核心要求,而创新则是实现与时俱进的根本途径。

首先,创新在于创作内容上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农民工作唱、庆典喜庆曲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音乐需求。

因此,创作者要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引入时下的音乐元素,反映人们的生活具体问题,关注社会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其次,创新在于形式上与时俱进。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形式应该与时代保持同步,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结合现代音乐、流行乐等不同音乐元素,创作全新的群众音乐形式,如音乐剧、音乐电影等,善于运用多元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音乐器乐来传递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与启示。

同时,借助现代化的音乐制作工具和技术手段,创造独特的音乐体验,提升音乐作品的质量和观感。

另外,创新还在于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数字化传媒成为音乐创作的新渠道。

通过更加便捷、迅速的传播方式,将作品送到人们面前,增加作品的曝光率。

同时,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与观众互动,获取群众的反馈意见,不断进化和升华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俗歌曲创作的群众性
发表时间:2010-08-19T18:06:13.67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2期作者:郭俭威[导读]
(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中国当代歌坛的通俗歌曲,又称“流行歌曲”,是指“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应用后出现的一种歌曲演唱法,它往往需要演唱者手持话筒进行演唱,对演唱者本人的声乐训练倒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

”(彭吉象著:《艺术学校论》)中国的通俗歌曲,自改革开往以来,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以群众性作为它的重要神髓和底蕴。

中国通俗歌曲的群众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层面—
A.演唱群体的群众性
通俗歌曲最早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是一种与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迥然有别的流行音乐和平民音乐,它本身就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港、澳、台等地,这种通俗歌曲传入到中国大陆,立即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通俗歌曲创作和演唱的音乐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出一大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

这些通俗歌曲,首先受到青年听众的追捧,他们情不自禁地学唱起来。

很快就影响到少年儿童,他们也成为通俗歌曲迷和通俗歌手的追星族。

不久,在中老年群体中,也开始唱起通俗歌曲,并逐渐成为一种时
尚新闻。

截至到目前,在我国的群众中,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职业、民族,演唱通俗歌曲的人,不可胜数。

可以说,通俗歌曲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

显而易见,演唱群体的群众性,是通俗歌曲群众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B.歌曲内容的群众性
我国当代的通俗歌曲,以歌曲内容的群众性深入人心,备受青睐,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具有深厚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些通俗歌曲内容的群众性,主要表现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内心的真挚情感。

例如《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等,都表现出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真心拥护与对伟大祖国的深切热爱之情。

同时,这些通俗歌曲的内容,还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对历史的深层思考与人生哲理的深层探寻之情。

例如《历史的天空》(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天上没有北大荒》(电视剧《年轮》片尾曲)等。

尤其值得特别提及的是,这些通俗歌曲的内容,从人性化的高度,触及到恋情、爱情、友情、亲情的各个层面,唤起中国人民久违了的真情性,一下子受到人们的欢迎,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使中国通俗歌曲奠定了坚实雄厚的“群情”基础。

在这方面,有许多有力的例证。

例如《相思》、《爱情鸟》、《模范情书》、《两个蝴蝶》、《我的情歌》等,都是真挚的情歌;又如《伙伴》、《朋友》、《班长》、《小芳》、《姐妹》、《老朋友》等,都是真挚友情的颂歌;再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等,都是真挚亲情的赞歌。

演唱这些通俗歌曲,中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真情的释放,真正起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作用。

显而易见,歌曲内容的群众性,是通俗歌曲群众性的基础。

C.演唱形式的群众性
通俗歌曲的演唱形式,通常都是载歌载舞、活泼明快的。

演唱者有时自奏自舞自唱,有时也与伴奏者配合默契,无论是轻歌曼舞还是劲歌劲舞,都是有鲜明的舞曲节奏性,这极符合群众演唱时边歌边舞的特点。

例如《耶利亚女郎》属于伦巴舞节奏型;《昨夜星辰》属于探戈舞类型;《我曾用心爱着你》属于狐步舞(慢四步)节奏型;《最真的是梦》属于迪斯科舞类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这种歌舞一体化的演唱形式,正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众自我表现欲望的最好发泄方式。

通俗歌曲演唱形式的群众性,还表现在它不仅可以在音乐会上演唱,还可以以KTV、卡拉OK形式在酒店、家庭中随意演唱,这更是大众文化的最佳演唱形式。

显而易见,演唱形式的群众性,是通俗歌曲群众性的支撑。

D.演唱方法的群众性
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大多采用自然声演唱,并无严格要求,自由性,随意性强,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发挥,这正是群众演唱的最佳方法。

显而易见,演唱方法的群众性,更是通俗歌曲群众性的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