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南迁录 (金)张师颜 著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1、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原文】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鄂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又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银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钱曾述古堂藏书去向考略

钱曾述古堂藏书去向考略陈宇【摘要】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famous bibliophile Qian Zeng’ s Shugutang had rich rare treasure nationali-ty, which was always valued by art circles.From the Republic’ s ZhangYu King Qian Zun Reading and Seeking Kee School Certifi-cate, the gathering circulation of Shugutang collec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could be sorted out.After Qian collection was scat-tered, it was collected by Ji Zhenyi, Xu Qianxue and others, and flowed into Zhibuzu room, house and Suzhou Gu.One hundred years later, it was tossed in Huang Pilie, Wang Shizhong, Qu Yong, Ding Richang, Pan Zuyin, Yu Songnian, Deng Bangshu, Zhang Junheng and other bibliophile hands.%清初著名藏书家钱曾述古堂富藏善本珍籍,向为艺林所重。
从民国章钰《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中可以大致梳理出述古堂藏书在有清一代的聚散流转情况。
钱氏藏书散出后经季振宜、徐乾学等人收藏,又流入鲍廷博知不足斋、内府以及苏州顾氏。
其后百余年间在黄丕烈、汪士钟、瞿镛、丁日昌、潘祖荫、郁松年、邓邦述、张钧衡等藏书家手中辗转传递。
清诗研究文献辨正十则--以清前期河南诗人为中心

在开展清代河南诗歌研究的过程中,有不少关于诗人生平和著述的基本问题需要厘清,同时也需对常 用清诗研究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必要的订补和辨正。笔者对此写有若干札记,本文即取其中十则厘为一 束,依照人物生年为序排列,主要以清前期河南诗人为中心。
一、彭而述的生卒年
彭而述,字子篯,号禹峰,邓州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进士,官山西阳曲知县,后丁母忧归。入清, 受举荐为两湖提学佥事,迁永州道参议,因永州陷落,被劾免官。后吏部尚书王永吉荐之于朝,命赴洪承畴 长沙军前,补衡州兵备道副使,历官广西参政、贵州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等。仕清期间,其驰骋滇黔,马上 建功,于清朝平定西南边陲颇有功绩。生平有大志,为人豪迈磊落,有《读史亭诗文集》传世。彭而述与王铎、 薛所蕴等交往密切,其诗风沉雄奇伟,是清初诗坛的著名诗人。
这些问题的厘清,也将有助于地域诗歌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清代诗歌;《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河南;辨正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21)04-0100-06
在清诗文献学的领域内,有几部著名作品,学术价值很高,沾溉后世学者极大。其中邓之诚先生所著 《清诗纪事初编》,是当代第一部专门的清诗研究著作,著录清初诗人六百二十二家,名下均附有详细小传对
考之与彭氏生活时代大略同时的文献,汪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钝翁前后类稿》卷三十五《彭公子篯传》之末详述彭而述子 嗣姓名云“:子六人:始起、始骞、始奋、始超、始抟、始凯。……始奋、始抟尤善诗文,有父风。”[ 21 ] 王士禛《居易 录》卷三十三有记载曰“:御史彭始抟仍为翰林检讨,检讨刘琰特改江宁知府,以其会试分校能守正故也。”[ 22 ] 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九彭始抟小传曰“:彭始抟,字直上,号方洲,邓州人,云南左布政使而述子。”[ 23 ] 以上
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经部十八诗类存目二《诗经朱传翼》-三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国朝孙承泽撰。
承泽有《尚书集解》,已著录。
承泽初附东林,继降闯贼,终乃入於国朝。
自知为当代所轻,故末年讲学,惟假借朱子以为重。
独此编说《诗》则以《小序》、《集传》并列,而又杂引诸说之异同。
窥其大意,似以《集传》为未惬,而又不肯讼言,故颟顸模棱,不置论断;纷纭糅乱,究莫名其指归。
首鼠两端,斯之谓矣。
《诗说简正录》-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国朝提桥撰。
桥字景如,号澹如居士,河间人。
前明天启壬戌进士,入国朝官至刑部侍郎。
是编以《诗经大全》诸书卷帙浩博,难以披寻,因采择诸说,辑为一编,名曰《简正录》,言其说简而义正也。
每篇首列《经》文,次摘采诸家之说,融会训释,又次附以己见。
皆以通俗之语讲解文义,盖取便於初学而已。
《诗问》-一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国朝吴肃公撰。
肃公字雨若,号街南,宣城人。
是书大旨攻朱子《诗集传》,然亦不甚从《小序》,往往皆臆揣武断之说。
其中引《世历纪》一条证《出车》为文王诗,又引《竹书纪年》一条证《菀柳》为诸侯盟太室诗,皆牵引杂说,不足据以解《经》也。
《诗经传说取裁》-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国朝张能鳞撰。
能鳞字西山,顺天人。
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
其书以丰坊伪《诗传》为主,而旁采申培《诗说》及《诗六帖》以发明之。
宗旨先谬,其馀亦不足深诘矣。
《毛诗日笺》-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国朝秦松龄撰。
松龄字留仙,号对岩,无锡人。
顺治乙未进士,改庶吉士。
以江南奏销案罢归。
康熙己未举博学鸿儒,官至左春坊左谕德。
是编以《紫阳集传》宗《孟子》“以意逆志”之旨,多不依《小序》,因取欧、苏、王、吕、程、李、辅、严诸家,以及明郝敬、何楷、近时顾炎武之言,互相参核,而以己意断之。
不专主《小序》,亦不专主《集传》。
凡有疑义,乃为疏解,亦不尽解全诗,故曰《日笺》。
王士祯《居易录》云:“秦宫谕所辑《毛诗日笺》,所论与余夙昔之见颇同。
其所采取亦甚简当。
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丛书集成初编⽬录太平寰宇记残六卷 (宋)乐史撰影古逸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098册元丰九域志⼗卷 (宋)王存等撰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099-3103册舆地⼴记三⼗⼋卷•附札记⼆卷 (宋)欧阳忞撰;(清)黄丕烈撰札记) 据⼠礼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04-3109册江汉丛谈⼆卷 (明)陈⼠元撰据湖北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0册搅辔录⼀卷 (宋)范成⼤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0册北道勘误志⼀卷(宋)王瓘撰未出乘軺录⼀卷(宋)路振撰未出北辕录⼀卷(宋)周辉撰未出北⾏⽇录⼆卷(宋)楼轮撰未出北边备对⼀卷(宋)程⼤昌著未出河朔访古记三卷(元)纳新撰未出冀越通⼀卷(明)唐枢撰未出兴复哈密记⼀卷(明)马⽂升撰未出游历纪存⼀卷 (清)朱书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3册云中纪程⼆卷 (清)⾼懋功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3册骖鸾录⼀卷 (宋)范成⼤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4册南中纪闻⼀卷 (明)包汝楫撰据砚云甲⼄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14册三省⼭内风⼟杂识⼀卷 (清)严如煜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4册柳边纪略五卷 (清)杨宾撰据仰视千七百⼆⼗九鹤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5册陇蜀余闻⼀卷 (清)王⼠禛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6册万⾥⾏程记⼀卷 (清)祁韵⼠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6册滇⾏纪程⼀卷•续抄⼀卷 (清)许缵曾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7册东还纪程⼀卷•续抄⼀卷 (清)许赞曾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7册蛮书⼀卷•附校讹⼀卷•附续校⼀卷 (唐)樊绰撰;(清)胡xyz撰校讹);(清)董⾦鉴撰续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7册桂林风⼟记⼀卷 (唐)莫休符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18-3119册岭外代答⼗卷 (宋)周去⾮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18-3119册峤南琐记⼆卷 (明)魏浚撰影砚云甲⼄编本史地类第3120册君⼦堂⽇询⼿镜⼀卷 (明)王济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120册⾚雅三卷 (明)邝露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1册粤述⼀卷 (清)闵叙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2册粤西偶记⼀卷 (清)陆祚蕃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2册岭表录异三卷 (唐)刘恂撰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3册南海百咏⼀卷•附校讹⼀卷•附续校⼀卷 (宋)⽅信孺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续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3册始兴记⼀卷 (刘宋)王韶之撰;(清)曾钊辑) 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3册⼴州游览⼩志⼀卷 (清)王⼠禛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24册岭海舆图⼀卷 (明)姚虞撰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4册南越笔记⼗六卷 (清)李调元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25-3127册南汉地理志⼀卷 (清)吴兰修撰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8册琼州杂事诗⼀卷 (清)程秉钊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8册岭南杂记⼀卷 (清)吴震⽅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29册西陲要略四卷 (清)祁韵⼠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30册听园西疆杂述诗四卷 (清)箫雄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31-3132册西藏记⼆卷 (清)佚名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33册卫藏通志⼗六卷•⾸⼀卷•附校字记⼀卷 (清)和琳撰;(清)袁昶撰校字记) 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134-3140册西藏考⼀卷 (清)佚名撰据仰视千七百⼆⼗九鹤斋丛书史地类第3141册⼤理⾏记⼀卷 (元)郭松年撰据奇晋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滇南新语⼀卷 (清)张泓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滇游记⼀卷 (清)陈⿍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滇载记⼀卷 (明)杨慎撰据古今说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南中杂说⼀卷 (清)刘昆撰影豫章丛书本史地类第3142册维西见闻纪⼀卷 (清)余庆远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42册长河志籍考⼗卷 (清)⽥雯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3-3144册晋录⼀卷 (明)沈思孝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43-3144册⼭东考古录⼆卷 (清)顾炎武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3-3144册⼭左笔谈⼀卷 (明)黄淳耀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43-3144册江西粤地图说⼀卷 (明)赵秉忠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145册饶南九三府图说⼀卷 (明)王世懋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145册吴地记⼀卷•附后集⼀卷 (唐)陆⼴微撰;(宋)佚名辑后集) 据学津讨原本排印史地类第3146册吴郡图经续纪三卷•附校勘记⼀卷•附续校⼀卷 (宋)朱长⽂撰;(清)胡珽撰校勘记);(清)董⾦鉴撰续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6册吴郡志五⼗卷•附校勘记⼀卷 (宋)范成⼤撰;(清)钱熙祚撰校勘记) 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47-3152册江上杂疏⼀卷 (明)彭宗孟撰影盐⾢志林本史地类第3153册吴船录⼆卷 (宋)范成⼤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3册杨州⿎吹词序⼀卷 (清)吴绮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3册云间第宅志⼀卷 (清)王澐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53册⾦陵赋⼀卷 (清)程先甲撰据⾦陵丛刻本排印史地类第3154册桃溪客语五卷 (清)吴骞撰据拜经楼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4册中吴纪闻六卷 (宋)龚明之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5册平江记事⼀卷(元)吴德基撰史地类第3156册吴中旧事⼀卷(元)陆友仁撰史地类第3156册凇故述⼀卷(明)杨枢纂史地类第3156册吴乘窃笔⼀卷(明)许元溥撰史地类第3156册虞乡杂记三卷(明)⽑晋辑未出云间杂志三卷撰⼈不详未出松江衢歌⼀卷(清)陈⾦浩撰未出松南乐府⼀卷(清)杨光辅纂未出⾦陵历代建置表⼀卷 (清)传春官撰据⾦陵丛刻本排印史地类第3158册京东考古录⼀卷 (清)顾炎武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9册潞城考古录⼆卷 (清)刘锡信撰据畿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59册燕魏杂记⼀卷 (宋)吕颐浩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59册汝南遗事⼆卷 (明)李本固撰据借⽉⼭房汇钞本排印史地类第3160册豫志⼀卷 (明)王⼠性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60册闽部疏⼀卷 (明)王世懋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161册泉南杂志⼆卷 (明)陈懋仁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161册闽⼩纪⼆卷 (清)周亮⼯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62册海盐澉⽔志⼆卷 (宋)常棠撰影盐⾢志林本史地类第3163册嘉⽲百咏⼀卷 (宋)张尧同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63册⾦华游录⼀卷 (宋)⽅凤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63册景定严州续志⼗卷 (宋)郑瑶等撰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164册严州图经三卷•附校字记⼀卷 (宋)陈公亮修);(清)袁昶撰校字记) 影渐西村舍丛刊本史地类第3165-3166册洞霄图志六卷 (宋)邓牧编) 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67-3168册游唤⼀卷(明)王思任著未出熙朝乐事⼀卷(明)撰⼈不详未出西湖⼿镜⼀卷(清)季婴辑补未出⽯柱记笺释五卷 (清)郑元庆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0册湖需杂记⼀卷 (清)陆次云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1册西湖纪游⼀卷 (清)张仁美撰据借⽉⼭房汇钞本排印史地类第3171册硖⽯⼭⽔志⼀卷 (清)蒋宏任撰据别下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1册清波⼩志补⼀卷 (清)陈景锺撰据读画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2册清波⼩志⼆卷 (清)徐逢吉撰据读画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2册会稽三赋注五卷(宋)王⼗朋撰未出乐郊私语⼀卷(明)姚桐寿撰未出瓯江逸志⼀卷(清)劳⼤兴著未出东城杂记⼆卷 (清)厉鹗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4册渚宫旧事五卷•补遗⼀卷 (唐)余知古撰;(清)孙星衍校并增辑) 据平津馆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5册岳阳风⼟记⼀卷(宋)范志明撰未出楚书⼀卷(明)陶晋英著未出楚南⼩记⼀卷(清)吴省兰纂未出和林考⼀卷 (清)黄楙材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7册和林诗⼀卷 (清)李⽂⽥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7册⿊鞑事略⼀卷•附校勘记⼀卷 (宋)彭⼤雅撰;(宋)徐霆疏证);(宋)胡思敬撰校勘记) 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7册西北域记⼀卷 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77册译语⼀卷 (明)岷峨⼭⼈撰;(明)尹耕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177册吉林外记⼗卷 (清)萨英额撰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178-3179册宁古塔记略⼀卷 (清)吴振⾂撰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178-3179册出⼝程记⼀卷 (清)李调元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80册滦京杂咏⼆卷 (元)黄懋材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0册西陲闻见录⼀卷 (清)黎⼠宏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80册凉州记⼀卷 (北凉)段龟龙撰;(清)张澍辑) 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塞外杂识⼀卷 (清)龙⼀鹏撰据借⽉⼭房汇钞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沙州记⼀卷•附录⼀卷 (刘宋)段国撰;(清)张澍辑) 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西河记⼀卷 (晋)喻归撰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西河旧事⼀卷 (清)张澍辑) 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1册黔书四卷 (清)⽥雯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2-3183册黔志⼀卷 (明)王⼠性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82-3183册黔游记⼀卷 (清)陈⿍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84册续黔书⼋卷 (清)张澍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4册黔记四卷 (清)李宗昉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85册龙沙记略⼆卷(清)⽅式济撰未出东三省兴图说⼀卷(清)曹廷杰撰未出建州⼥真考⼀卷(明)撰⼈不详未出华阳国志⼗⼆卷 (晋)常璩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87-3189册⼊蜀记六卷 (宋)陆游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90册蜀都杂抄⼀卷 (明)陆深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190册益部谈资三卷 (明)何宇度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190册蜀中名胜记三⼗卷 (明)曹学诠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91-3195册罗江县志⼗卷 (清)李调元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196册蜀鉴⼗卷 (宋)郭允蹈撰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197-3198册⾦川琐记六卷 (清)李⼼衡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199册⿊龙江外记⼋卷 (清)西清撰据渐西村舍丛刊本排印史地类第3200-3201册西征道⾥记⼀卷 (宋)郑刚中撰据⾦华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02册校正康对⼭先⽣武功县志三卷 (明)康海撰;(清)孙星烈校注据得⽉簃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02册游城南记⼀卷 (宋)张礼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202册秦录⼀卷(明)沈思孝著未出陕西南⼭⾕⼝记⼀卷(清)⽑凤枝撰未出⾟⽒三秦记⼀卷(清)张树编辑未出三辅黄图六卷•补遗⼀卷 (汉)佚名撰;(清)毕沅校) 据经训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04册两京新记残⼀卷 (唐)韦述撰影佚存丛书本史地类第3205册三辅故事⼀卷 (清)张澍辑) 影⼆⾣堂丛书本史地类第3205册三辅黄图⼀卷 (汉)佚名撰;(清)孙星衍,庄逵吉校) 史地类第3205册三辅旧事⼀卷 (清)张澍辑) 影⼆⾣堂丛书本史地类第3205册唐两京城坊考五卷 (清)徐松撰;(清)张穆校补) 据连筠簃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06-3208册长安志⼆⼗三卷(宋)宋敏求撰未出六朝事迹编类⼆卷 (宋)张敦颐撰影古今逸史本史地类第3213-3214册⼲道临安志⼗五卷•附札记⼀卷 (宋)周淙撰;(清)钱保塘撰札记) 据式训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15册东京梦华录⼗卷 (宋)孟元⽼撰影秘册汇函本史地类第3216册武林旧事⼗卷(宋)周密辑未出古杭杂记⼀卷 (元)李有撰据古今说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19-3221册梦梁录⼆⼗卷 (宋)吴⾃牧撰据学津讨原本排印史地类第3219-3221册南宋古迹考⼆卷 (清)朱彭撰据指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22册故宫遗录⼀卷 (明)萧洵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3册⾦鳌退⾷笔记⼆卷 (清)⾼⼠奇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3册东三省韩俄交界道⾥表⼀卷 (清)聂⼠成撰影问影楼舆地丛书本史地类第3224册边纪略⼀卷 (明)郑晓撰影百陵学⼭本史地类第3225册东南防求利便三卷 (宋)陈克撰;(宋)吕祉编) 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25册靖海纪略四卷 (明)曹履泰撰据别下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6册靖海纪略⼀卷 (明)郑茂撰据盐⾢志林本排印史地类第3226册塞语⼀卷 (明)尹畊撰据畿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7册乡约⼀卷 (明)尹畊撰据畿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27册备倭图记⼆卷(明)⼘⼤同辑未出□李记⼀卷(明)王樵撰未出备边屯⽥车铳议⼀卷(明)赵⼠桢纂未出倭情屯⽥议(明)赵⼠桢纂未出江防总论⼀卷(清)江⾠英撰未出海防总论⼀卷(清)江⾠英撰未出海防述略⼀卷(清)杜臻著未出江防述略⼀卷(清)张鹏翮著未出江防集要⼀卷(清)韩奕辑未出海蔻议⼀卷(明)万表著未出奉使俄罗斯⾏程录⼀卷(清)张鹏翮著未出出塞记略⼀卷(清)钱良择撰未出台海使槎录⼋卷 (清)黄叔璥撰据畿辅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1-3232册台湾随笔⼀卷 (清)徐怀祖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31-3232册采硫⽇记三卷 (清)郁永河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3册蠡测汇抄⼀卷 (清)邓传安撰据豫章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4册台湾纪略⼀卷 (清)林谦光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5册台湾杂记⼀卷 (清)季麒光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5册宣和奉使⾼丽图经四⼗卷•附录⼀卷 (宋)徐兢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36-3239册朝鲜纪事⼀卷 (明)倪谦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40册朝鲜志⼆卷 (朝鲜)佚名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240册輶轩纪事⼀卷 (明)姜⽈⼴撰影豫章丛书本史地类第3240册东篱隅谈四卷(朝鲜)⾦正喜撰未出朝鲜国记⼀卷(明)黄洪宪著未出使琉球录⼀卷•附夷语夷字⼀卷 (明)陈侃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42-3243册使琉球纪⼀卷 (清)张学礼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44册琉球国志略⼗六卷•⾸⼀卷 (清)周煌撰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45-3247册三⼗国记⼆卷(晋)施法显撰未出⼤唐西域记⼗⼆卷(唐)释⽞奘译未出长春眞⼈西游记⼆卷 (元)李志常撰据连筠簃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2册使西域记⼀卷 (明)陈诚,李暹撰影学海类编本史地类第3253册西游录注⼀卷 (清)李⽂⽥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3册西域释地⼀卷 (清)祁韵⼠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3册汉书西域传补注⼆卷 (清)徐松撰据指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54册奉使安南⽔程⽇记⼀卷 (明)黄福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55册交州记⼆卷 (晋)刘欣期撰;(清)曾钊辑) 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5册缅述⼀卷 (清)彭崧毓撰据问影楼舆地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5册南翁梦录⼀卷 (安南)黎澄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55册安南传⼆卷 (明)王世贞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56册安南纪游⼀卷 (清)潘⿍珪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6册安南杂记⼀卷 (清)李仙根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56册越史略三卷 (安南)佚名撰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7册西洋朝供典录三卷(清)黄省曾撰未出东西洋考⼗⼆卷 (明)张燮撰据惜阴轩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59-3261册外国⽵枝词⼀卷(清)尤侗撰未出海国闻见录⼆卷(清)陈伦炯纂未出⼋纮译史四卷 (清)陆次云撰据龙威秘书排印史地类第3263册⼋次荒史⼀卷 (清)陆次云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64册译史纪余四卷 (清)陆次云撰影龙威秘书本史地类第3264册职⽅外纪五卷•⾸⼀卷 (明西洋)艾儒略撰影守⼭阁丛书本史地类第3265册坤舆图说⼆卷 (清西洋)南怀仁撰影指海本史地类第3266册坤舆外纪⼀卷 (清西洋)南怀仁撰影龙威秘书本史地类第3266册地理备考全书⼗卷(泰西)玛吉⼠辑译未出诸蕃志⼆卷 (宋)赵汝适撰据学津讨原本排印史地类第3272册异域志⼆卷 (元)周致中辑) 影夷门⼴牍本史地类第3273册瀛涯胜览⼀卷 (明)马欢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274册瀛涯胜览集⼀卷(明)张升撰未出星槎胜览四卷(明)费信著未出四夷考⼋卷(明)叶向⾼著未出西南夷风⼟记⼀卷 (明)朱孟震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77册异域⽵枝词三卷 (清)福庆纂) 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277册海录⼀卷 (清)杨炳南撰据海⼭仙馆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78册⽇本考略⼀卷 (明)薛俊撰据得⽉簃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78册西⽅要纪⼀卷 (清西洋)利类思撰;(清西洋)安⽂思撰;(清西洋)南怀仁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78册新嘉坡风⼟记⼀卷 (清)李锺珏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78册朔⽅备乘札记⼀卷 (清)李⽂⽥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79册异域录⼆卷 (清)图理琛撰据借⽉⼭房汇钞本排印史地类第3279册澳太利亚洲新志⼀卷 (清)吴宗濂译);(清)赵元益译) 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0册使德⽇记⼀卷 (清)李凤苞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0册英轺私记⼀卷 (清)刘锡鸿撰据灵鹣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0册⽒族姓名诗⽒族考六卷 (清)李超孙撰据别下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1-3282册风俗通姓⽒篇⼆卷 (汉)应劭撰;(清)张澍注据⼆⾣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3册魏⽒补证六卷 (清)万光泰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283册姓⽒考略⼀卷 (清)陈廷炜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283册古今同姓名录⼆卷 (梁)元帝撰;(唐)陆善经读);(元)叶森补) 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84-3291册九史同姓名略七⼗⼆卷•补遗四卷 (清)汪辉祖撰据史学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84-3291册三史同名录四⼗卷 (清)汪辉祖辑);(清)汪继培补) 据史学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92-3295册姓解三卷 (宋)邵思撰据古逸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96册古今姓⽒书辩证四⼗卷•附校勘记三卷 (宋)邓名世撰;(清)钱熙祚撰校勘记) 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297-3304册希姓录五卷 (明)杨慎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297-3304册姓觽⼗卷•附录⼀卷•札记⼀卷 (明)陈⼠元撰;(清)丁兆松撰札记) 影湖北丛书本史地类第3305-3307册姓觽琴误⼀卷•札记⼀卷 (清)易本良撰;(清)丁兆松撰札记) 影湖北丛书本史地类第3308册⾃号录⼀卷 (宋)徐光溥撰据⼗万卷楼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09册名疑五卷(明)衬⼠元著未出男⼦双名记⼀卷(明)陶涵中录未出妇⼥双名记⼀卷(明)李肇亨纂未出历代讳名考⼀卷(清)刘锡信撰未出左传⼈名辩议三卷(清)程廷祚辑未出周秦名字解诂附录⼆卷(清)王萱龄学未出⼩名录⼆卷 (唐)陆龟蒙撰据稗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2册补侍⼉⼩名录⼀卷 (宋)王铚撰据稗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3册乐府侍⼉⼩名⼆卷 (清)李调元撰据函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3册侍⼉⼩名录拾遗⼀卷 (宋)张邦⼏撰据稗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3册续补侍⼉⼩名录⼀卷 (宋)温豫撰据稗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13册奇字名⼗⼆卷 (清)李调元撰影函海本史地类第3314册世系东家杂记⼆卷•⾸⼀卷•附校讹⼀卷•附续校⼀卷•附补校⼀卷 (宋)孔传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续校补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15册孔⽒祖庭⼴记⼀⼆卷•附校讹⼀卷•附续补校⼀卷 (⾦)孔元措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续校补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16-3317册圣门志五卷 (明)吕元善撰据盐⾢志林本排印史地类第3318-3321册圣贤总传孔⼦弟⼦考⼀卷 (清)朱彝尊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322册孔⼦门⼈考⼀卷 (清)朱彝尊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322册孟⼦弟⼦考⼀卷 (清)朱彝尊撰据学海类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322册学术家总传正学续四卷 (清)陈遇夫撰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23-3324册汉西京博⼠考⼆卷 (清)胡秉虔撰据艺海珠尘本排印史地类第3325册汉学师承记⼋卷•附经师经义⽬录⼀卷 (清)江藩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26-3327册学统五⼗三卷 (清)熊赐履撰据湖北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28-3337册哲学家总传道统录⼆卷•附录⼀卷 (清)张伯⾏撰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38-3339册伊洛渊源录⼗四卷 (宋)朱熹撰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0-3341册道命录⼗卷 (宋)李⼼傅辑) 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2-3343册道南源委六卷 (明)朱衡撰据正谊堂全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4-3345册宋学渊源记⼆卷•附记⼀卷 (清)江藩撰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6册释道总传禅⽞显教编⼀卷 (明)杨溥撰影稗乘本史地类第3347册列仙传⼆卷•附校讹⼀卷•附补校⼀卷 (汉)刘向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补校) 影琳琅秘室丛书本史地类第3347册海陵三仙傅⼀卷 (宋)佚名撰据古今说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仙吏传⼀卷 (唐)太上隐者撰据龙威秘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案牍⼀卷 (明)陈继儒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续神仙传⼀卷 (南唐)沈汾撰据夷门⼴牍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疑仙传三卷•附校讹⼀卷•附补校⼀卷 (宋)隐夫⽟简撰;(清)胡珽撰校讹);(清)董⾦鉴撰补校) 据琳琅秘室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钟吕⼆仙传⼀卷 (明)黄鲁曾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349册莲社⾼贤传⼀卷撰⼈不详未出⾼僧传⼗三卷(梁)释慧皎撰未出罗湖野录四卷 (宋)释晓莹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354册孝⼦忠义总传孝传⼀卷 (晋)陶潜撰据汉魏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54册古孝⼦传⼀卷 (清)茆泮林辑) 史地类第3354册备遗录⼀卷(⼀名建⽂忠节录) (明)张芹撰据古今说海本排印史地类第3355册殉⾝录⼀卷 (明)裘⽟撰影稗乘本史地类第3355册昭忠录⼀卷 (元)佚名撰据守⼭阁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55册名⾂官吏军⼈总传群辅录⼀卷(晋)陶潜著未出英雄记抄⼀卷(魏)王粲撰未出英雄传⼀卷(唐)雍陶撰未出元朝名⾂事略⼗五卷•附校勘记⼀卷 (元)苏天爵撰;(清)傅以礼撰校勘记) 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57-3359册造邦贤动录略⼀卷(明)王炜集未出名卿绩纪⼀卷(明)王⼠贞撰未出明良录略⼀卷(明)沈⼠谦著未出晋诸公别传⼀卷(清)汤球辑未出嘉靖以来内阁⾸辅传⼋卷(明)王⼠贞撰未出御史台精舍碑题名⼀卷(清)赵魏录未出⼴名将传⼆⼗卷 (明)黄道周注断) 据海⼭仙馆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64-3368册河州景忠录三卷(清)胡秉虔纂未出陈张事略⼀卷(明)吴国伦编未出算学家总传畴⼈略四⼗六卷(清)阮元撰未出续畴⼈传(清)罗⼠林续补未出⽂学家总传唐才⼦传⼗卷(元)⾟⽂房撰未出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卷 (清)张泰来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81册吴郡⼆科志⼀卷 (明)阎秀卿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81册新倩籍⼀卷 (明)徐祯卿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81册名家诗抄⼩传四卷(清)郑⽅坤撰未出名⼈总传三辅决录⼆卷(汉)赵歧纂未出钱塘先贤传赞⼀卷(宋)袁韶撰未出京⼝耆旧传九卷撰⼈不详未出国宝新编⼀卷 (明)顾濂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87册浦阳⼈物记⼆卷 (明)宋濂撰据知不⾜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87册⼴州⼈物传⼆⼗四卷 (明)黄佐撰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88-3391册国琛集⼆卷 (明)唐枢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92册续吴先贤赞⼗五卷 (明)刘凤撰影纪录汇编本史地类第3393-3394册百越先贤志四卷 (明)欧⼤任撰据岭南遗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95册前徽录⼀卷 (清)姚世锡撰据咫进斋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95册三峰传槁⼀卷 (明)万应隆撰据泾川丛书本排印史地类第3395册隐逸总传⾼⼠传三卷 (晋)皇甫谧撰影古今逸史本史地类第3396册绍陶器录⼆卷(宋)王质撰未出宋遗民录⼗五卷(明)程敏政辑未出逸民传⼆卷 (明)皇甫濂撰;(明)刘凤补遗) 影夷门⼴牍本史地类第3398册贫⼠传⼆卷 (明)黄姬⽔撰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史地类第3399册⼩隐书⼀卷 (明)敬虚⼦撰据砚云甲⼄编本排印史地类第3399册妇⼥后妃总传藏书纪事诗六卷(清)叶昌炽撰未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董子文集》·一卷(编修朱筠家藏本)汉董仲舒撰。
仲舒有《春秋繁露》,已著录。
《隋书·经籍志》载《仲舒集》一卷。
又注曰:“梁二卷,亡。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仍载二卷。
《宋史·艺文志》又作一卷。
後两本并佚。
明正德己亥,巡按御史卢雍行部至景州,为仲舒故里。
因修复广川书院,祀仲舒,并裒其逸文以成是集。
然自采录本传外,仅益以《西京杂记》、《古文苑》所载数篇,不及张溥《百三家集》之完备,故仅存其目於此焉。
△《诸葛丞相集》·四卷(内府藏本)国朝朱编。
字青岩,常熟人,官至南阳府知府。
是编首卷所录诸葛亮遗文一卷,陈寿所上目录皆不载。
盖摭拾《三国志注》及诸类书而成。
其《黄陵庙记》,明杨时伟作《诸葛书》,尝以摭用苏轼“大江东去”词语驳辨其伪。
今考陆游《入蜀记》作於乾道六年,记黄牛庙事,引古谚及李白、欧阳修诗,张咏赞甚详,独一字不及亮记。
袁说友所刻《成都文类》作於庆元五年,亦无此文。
然则赝托之本出於南宋以後明甚,乃仍然载入,绝无考订。
至《心书五十条》,显然伪托,亦取以苟充卷帙。
且《武侯十六策》其伪与《心书》同,晁氏《读书志》著录,则犹出宋人之手。
既取《心书》,又不取是策,何也?二卷以下皆为附录,所列《八阵图》及分野诸条,猥杂尤甚。
末一卷全为及其子瑞图诗文。
是非刻亮集,乃刻家集矣。
△《陶诗析义》·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黄文焕撰。
文焕有《诗经考》,已著录。
崇祯中文焕以召试擢翰林。
会其乡人黄道周以论杨嗣昌、陈新甲逮问,词连文焕,同下诏狱。
狱中笺注《楚辞听直》八卷,并著此书。
《自序》所谓“首夏之廿五日,ゎ被就白”者是也。
其析义之例有三,一曰练句练章,不专平淡;一曰忧时念乱,不徒隐逸;一曰理学标宗,圣贤自任。
每首附批句下,而又总论於篇末。
陶诗之妙,所谓寄至味於淡泊,发纤於简古,其神理在笔墨之外。
可以涵泳与化,而不可一字一句求之於町畦之内。
《四库全书》史部史抄类(3种,存目40种,共43种)提要

《四库全书》史部史抄类(3种,存目40种,共43种)提要《四库全书》史部史抄类(3种,存目40种,共43种)提要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钞类帝魁以後书,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删取百篇。
此史钞之祖也。
《宋志》始自立门。
然《隋志?杂史类》中有《史要》十卷,注“汉桂阳太守卫飒撰,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
又有《三史略》二十卷,吴太子太傅张温撰。
嗣後专钞一史者,有葛洪《汉书钞》三十卷、张缅《晋书钞》三十卷。
合钞众史者,有阮孝绪《正史削繁》九十四卷。
则其来已古矣。
沿及宋代,又增四例。
《通鉴总类》之类,则离析而编纂之。
《十七史详节》之类,则简汰而刊削之。
《史汉精语》之类,则采摭文句而存之。
《两汉博闻》之类,则割裂词藻而次之。
迨乎明季,弥衍馀风。
趋简易,利剽窃,史学荒矣。
要其含咀英华,删除冗赘,即韩愈所称记事提要之义,不以末流芜滥责及本始也。
博取约存,亦资循览。
若倪思《班马异同》惟品文字,娄机《班马字类》惟明音训,及《三国志文类》总汇文章者,则各从本类,不列此门。
△《两汉博闻》?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嘉靖中黄鲁曾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
案晁公武《读书志》,乃宋杨侃所编也。
侃,钱塘人,端拱中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
晚为知制诰,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
是编摘录前後《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
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及章怀太子《注》列於其下。
凡《前汉书》七卷、《後汉书》五卷。
虽於史学无关,然较他类书采摭杂说者,究为雅驯。
《後汉书》中间有引及《前汉书》者,必标颜师古字。
而所引梁刘昭《续汉志注》,乃与《章怀注》无别,体例未免少疏。
至所列纪传篇目,亦往往多有讹舛。
然如《四皓》条下引《颜师古注》曰:“四皓称号,本起於此,更无姓名可称。
盖隐居之人,匿迹远害,不自标显,秘其氏族,故史传无得而详。
至於皇甫谧、圈称之徒及诸地理书说,竟为四人安姓字。
自相错互,语又不经。
班氏不载於书,诸家皆臆说。
今并弃略,一无取焉”云云。
昆曲专业书籍统计

昆曲专业书籍统计1 昆剧演出史稿史论专著陆萼庭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有2 昆剧演出史稿(增订本)台湾2002年版有3 昆剧发展史史论专著胡忌、刘致中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有4 昆剧史补论史论专著顾笃璜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有5 昆曲理论史稿詹慕陶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有6 昆剧观摩演出纪念文集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本书反映了1956年11月由剧协上海分会和上海市文化局举办的“昆剧观摩演出”(俗称“南北昆会演”)活动盛况。
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有7 昆曲入门钱一羽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版8 昆剧表演一得(1至3集)表演艺术著作徐凌云演述,管际安、陆兼之记录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至1960年版 1套全1套缺29 昆剧表演一得(合订本)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有10 昆剧曲调上海昆曲研习社研究组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版11 昆曲津梁谢也实、谢真弗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有12 昆剧穿戴(1至2集)昆剧服饰史料辑集曾长生口述、徐渊记录整理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于1963年内部铅印有13 昆曲脸谱金紫光著文,黎新、鲁田绘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14 昆曲身段试谱张元和著台湾蓬瀛曲集1972年印行有15 昆曲格律王守泰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有16 昆曲唱腔研究武俊达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有17 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白云生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有18 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资料汇编中国昆剧研究会、北方昆曲剧院合编,王蕴明、丛兆桓主编 1994年内部印行有19 昆曲清唱研究台湾朱昆槐女士著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1年版20 昆曲漫谈台湾邱恕鉴著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21 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王守泰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南套、北套各上、下册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22 昆曲音乐欣赏漫谈傅雪漪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23 我演昆丑表演艺术著作华传浩演述,陆兼之记录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1979年再版 2册24 宁波昆剧老艺人回忆录陈云发、高小华等八人口述,徐渊、桑毓喜记录整理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于1963年内部铅印,苏州市文广局于2000年12月重印25 昆剧选浅注(1至4集) 顾篤璜编选,徐展、吴仲培注释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于1963年内部铅印;苏州市文广局2002年12月重印26 韵学骊珠新注(上、下册) [清]沈乘麐原著徐展编注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于1964年内部铅印;苏州市文广局2002年12月重印27 川剧昆曲汇编刘泉编述,李远松、杨为记录整理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1979年编印28 昆曲传统曲牌选北方昆曲剧院著名笛师高景池传谱,樊步义记录整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29 《十五贯》研究王世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散失30 湘昆曲牌选萧寿康编湖南省郴州地区戏剧工作室1984年内部印行31 兰苑集萃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编系1981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昆曲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以及1982年5月举行的“两省一市昆剧会演”的资料专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迁录》(金)张师颜著南迁录·1·●序大定甲戌冬,六飞南迈,新宅大都于宣武,师颜握笔东观,道间被命,仍兼礼郎,驰驱清跸间,粗知记注颠末。
恭惟太祖皇帝,布昭圣武,兴于龙朔,太宗皇帝应天顺人,灭辽俘宋,定鼎中京,率土宾服。
凡王会所图,琛贡相续,象胥效职,离任迭奏。
视昔帝王之盛,汉唐之隆,惟金继之。
中怀逸豫,衅起近亲,要诱远兵,长蛇封豕,尚忍言哉!创业虽难,守成匪易,以今验昔,顾不信哉。
德皇嗣统,逮今皇上,忧勤恭俭,敬听臣邻,思戡多难,而天未悔祸,孰不疚心?燎原滔天,挽莫能止,于是踵太王居岐之仁,嗣成周卜洛之举,肆上帝复我高祖之德,永地于兹新邑,保定大功,厥有望哉!师颜推极患原,始于大定之末,用示厥鉴,尚祈谨斯,敢窃序,以为《南迁录》云。
十二月下浣日,通直郎、秘书省著作、骑都尉、赐绯张师颜敬序。
天统四年十一月,诛宣武节度使郑王允蹈及附马都尉唐适蒲刺,同母姝新兴公主、荣安公主赐死,除属籍,同逆者皆夷三族。
初,海陵炀王亮之伐江南,兵民内外怨叛,世宗以贤厚为上国部众推立,长子允升、次子允猷,皆有勋劳。
大定三年,立允升为皇太子,诸子皆封王。
允升惟嗜酒,喜游猎,胆勇能用兵,每劝世宗南伐,混一天下,世宗不听。
允植封秦王,性南迁录·2·宽和,亦嗜酒色,其妃赵氏有殊色,宫禁事秘,外传颇丑。
允植日有宠,升、猷渐忌恶之。
每入侍,兄弟多竞言兵事,允植独从容劝上,以安民结好为务。
世宗喜曰:“尔见正与我合。
”由是,诸文士吴与权、张幼酢、张幼诚等多附之,间与帝言,秦王必能安社稷,赵妃复与张昭仪、宋婕妤等论叙姻娅,张、宋皆南官子孙,内外交赞。
太子詹事萧与兴、太子右卫率完颜固弼等咸谓允升曰:“上宠待秦王过于殿下,天下皆知有夺嫡之谋,殿下若不早为之计,岂不见唐太宗杀建成之事乎?”允升由是疑惧。
与兴谓三卫将及诸统军曰:“秦王以协和南宋,合上意,尔辈不独无富贵之望,且欲尽罢汝辈兵权,尽用南宋遗臣,殿下每与上争,大见疏外。
”于是诸将皆泣,各怀怨心。
大定七年四月二日,上与太子、诸王在东苑赏牡丹,秦王赋诗以进,和者十有五人。
直学士吴与权读秦王诗,赞美不已,太子不能平,完颜愇深知其意,直前顿首曰:“国家起自漠北,君臣部落,皆以勇力战争为业,故能灭辽逼宋,混一南北,诸蕃畏惧。
自近岁多用辽、宋亡国遗臣,多以富贵文字坏我土俗。
先臣在顺昌为南宋刘锜所败,便叹用兵不如天会之时,皆是国家上下贪向安恬,为人侮弄。
今郎主一向不说著兵,使说文字人朝夕在侧。
南宋所传之主,大是有志报复,鞑国而蒙近岁不受役调,夏人屡争麟府。
郎主舍积年战斗之臣,独谓其不足与语,臣不知三边有急,把作诗解文字人去当得否?”上默然,左右皆骇目相顾。
知内东省事余万福向前扶之曰:“郎主方欢饮,郎君却作苦恼人语耶?”扶起去之。
自是,文武分党,相为水火。
十九年六月,秦王与宫僚张克己、李去伪、王延等,宴于南凉观,三鼓方散。
秦王就寝,及晨,观门微启,有血衣掷于池侧,卫直余阿都亟往视之,秦王已殒,胸口皆伤,侍女四人南迁录·3·俱死。
事闻,收张克己等赴狱,诏大兴府捕贼甚急,逾月皆无影兆。
会蓟门县失官钱,有张睹遂宁哥等,在县绕游,捐费金帛殆不可胜计。
众疑其盗官钱,擒之,阅其筐,有金五百两,皆太子所赐。
鞫问,乃知杀秦王者此辈,实升、猷使之也。
县密以闻,大兴尹完颜良密奏,世宗召二府议之,且疑其不然。
升王允恭时在蓬莱院,闻之驰骑报东宫,诘晓,升、猷微服,佩三卫符出门,晨夜奔驰,凡三日至和龙。
上遣明威将军完颜宇追之,宇年六十余,不能驰逐。
升、猷至会同,宣言南官子孙弑逆,我今至此发兵救国,人闻皆信,自会同以北,和龙以西,皆受调发,会宇至,人心始疑。
宇至东漠,与太子兵遇,宇遂宣诏,且约日合战。
至晡时,太子众散,诘朝,宇进兵,悬榜购募,越七日,射龙渊人以升、猷首至,有司请诛升、猷妻孥八十九人,并废升、猷为庶人,谥允植为元悼太子。
时世宗之子,既诛废杀者三人,余子尚九人,郑王允蹈,乃南宋天水哀王之甥也。
哀王即宋徽宗,天会年间,薨于五国城,熙宗宁谥为哀王,仍命靖康君以奉祭祀。
允蹈母尤有宠,以元悼妃故,深自退挹,年且高,闻宫人呼为皇后,便涕泣辞让。
每入起居,便摇手止之曰:“吾子承顺以报劬劳足矣,汝辈幸勿累我。
”兴庆二年七月,上不豫,左仆射知中书省孛诘烈、知枢密窦耆年、同知中书省王昌禹等拜表,请立太子。
翌日有旨,付都堂议,直学士吴与权、典枢密院张克己,首言二庶人以悖逆诛,元悼乃圣意所属,不幸殒命,当立其子。
左给事中韩允中、右谏议郑遂良争曰:“克己辈是何言耶?二庶人以逆诛,元悼虽追谥,生前未尝立也,陛下子孙众多,三子既死,不必论,今惟当立现存居长者,始服人心,不然必乱。
”克己曰:“昔梁武不立太子统之子詧,舍孙而立其弟纲,卒致侯景之乱,詧等言皆不服,由此观之,元南迁录·4·悼之子虽幼,当立何疑?”窦耆年曰:“萧统是已立为太子,便当继立其子。
元悼不曾立,难用此例,韩给事之言是也。
”孛诘烈不能决,诘朝,东明殿奏陈请旨,世宗未及有语,赵妃自帘内厉声曰:“这孩儿底父既已被人杀了,郎主不若更杀其子,将来又免被人鱼肉。
”世宗起入内。
知内省江渊等与赵妃连结,且受其厚赂,渊探知上方有宠于赵妃,必欲立其子,故言于上曰:“秦王之子年幼,郎主万岁,他无所识,立之,他亦不知是何底用。
若立允蹈等,彼急于富贵,岂顾于父耶?郎主不见冒顿事乎?”世宗沉吟不应。
十一月丁丑,中批立太孙,付外施行。
窦耆年固争,不从,乞致仕,韩允中乞罢,皆许之。
张克己自翰林都承旨迁参政,赏其建储及草制也。
郑王允蹈,性宽厚,又以母远避恩宠,中外无党,世宗每称其局量,诸武将谓其有外家风,不肯甚附之。
太孙即立,世宗每见之有愧色。
允蹈三子,长大辩年十六,明断果决,二子尚幼。
大辩封遂宁郡王,至是迁爱王。
大辩居闲尝说其父曰:“太孙既立,大人处疑嫌之地,宜思避祸,不若乞外镇,可以自安。
”郑王不能从,东宫僚党以其性宽大,亦不之疑。
元悼太妃与允蹈母为姊妹,亦相慈爱。
张克己、余大璋、完颜赤等独以大辩为疑。
况大辩之初生也,其母萧氏,梦一人乘马持刀自南来,称南绍兴主遣来,觉而与其姑言之,及生,赵氏捧之而泣曰:“汝自南来耶!”尤钟爱,抚育六月,世宗以其母早死,尝俾在赵贵人阁住,年十三始出阁。
会蒙人侵边,议亲王总兵权镇抚,大辩请行,世宗以其年弱不许。
完颜赤曰:“爱王虽少,然志气明决,度必可任。
”遂白遣之,加封两镇节度,都统五国城十五州兵马。
大辩至镇,深得诸夷之心。
兴庆四年正月,世宗晏驾,太孙登极,逾年改元天统,尊礼大臣事不自决,亲近儒臣敬事诸父,中外欣然。
及山陵后纵南迁录·5·酒听乐,与伶人张喜喜等狎,比张克己等数谏不听,尊元悼太妃为太后,江渊为东内省都知,尤用事,太后及上皆信之。
公受赂遗,除拜生杀皆出其口,渊或有故不入,机务填壅,不即报下,克已等朝夕其门。
夏人入寇河东、陕西,师屡败,渊皆不即以闻。
完颜炜上疏切谏,在都堂慷慨谓郑遂良曰:“太祖、太宗皇帝与忠献王、忠烈王百战辛苦,以有天下。
忠烈王临殁,以夏、蒙人为忧,遗奏极切,今内外偷安,恶闻败事,岂不见耶律赵氏将亡之时乎?”渊闻而恶之,讽东台御史范圭奏炜谤讪,且言陛下为世宗所立,中外欣戴,炜怀异谋,尝谓人曰:“‘皇太孙非社稷主。
’乞行诛殛炜。
”遂除名为民,徙之代州。
忠烈王,兀术之次子也,年已六十,性鲠直,习兵事。
炜既贬,中外惕息。
渊尝及内侍江从一、李连从上宴于太后宫,太后言郑昭仪善舞双勃脱,有国色,世宗晚年甚嬖之。
上见而喜,宴罢,令渊等纳之兴庆宫,晨夕往焉。
上或酣醉日昃,不果视朝,三省黄案悉令处分。
郑妃或坐膝上,批诏内降,慧黠便媚,善为恢谐,渊多献珍宝服玩,表里胶固。
郑妃尝得幸于世宗,元悼太后以为言,上令改姓邓,号宸妃。
上幸蓬莱院,见所陈玉器及诸珍玩,视其篆识,多用宋朝宣和时物,恻然动色。
宸妃曰:“作者未必用,用者不必作,南帝但能作,以为郎主用耳。
”宸妃尝与上同辇出猎,过御龙桥,见石白如雪,归而爱之,白上于蓟山辇置,筑岩洞于芳华阁前,凡用工二万人,辇及牛马七百乘,道路相望。
会是冬,尝菊于东明园,上登东明阁,见屏障画宣和艮岳,问内侍俞琬曰:“此处是何所?”琬曰:“赵家宣和帝以运东南花石,筑艮岳,致亡国破家,先帝命图之以为戒。
”宸妃曰:“妾闻宣和帝之亡,不缘此事,乃是用童贯、梁师成耳。
”盖讥琬也。
顾见江渊,又好谓曰:“我嫌俞琬来破坏我好事,却又忘了都知,勿怪勿罪。
”渊合南迁录·6·手以谢。
时国政多纰,名器混滥,吏部尚书于济明奏言:“旬日之间,斜封补官凡三百人,乞行追汰。
”奏入不省。
起居郎兼谏院柏良器上疏切谏,贬濮州同知。
是岁大旱,山东及泽潞间寇窃屯结,至万余人,枢密奏遣左统军完颜高、副统军完颜志同讨之,凡七万人,给钱七千,军装悉令自制。
高见枢密谢世云言:“军怨詈,恐不堪用。
”翌日奏事,上曰:“高等欲以此相恐。
”二人皆罢,别遣龙虎领军张天翼往。
江渊仍奏遣其弟副知东省事江源监其军。
秘书监兼权给事中田迈奏:“宦者监军,唐之弊政。
赵氏尝用之河东、太原之战,忠献王振鼓大呼,童贯以走。
太祖起自龙翔,太宗讨定两河,皆用功臣亲总军令,乃忽变旧制,恐兵心离不听。
”诘旦早朝,迈坐待漏院,渊扬马鞭过骂之曰:“痴南虏,敢言我家兄弟耶?”迈遂求出知郑州,渊恐其抵抗,改潞州兼督军粮,欲坐以军兴乏食之罪,渊令其弟害之。
迈祈哀告左仆射完颜真、言于渊,遂寝新命。
十一月丙寅,天翼、源辞行,至会同馆前。
源闻上国所调人怨语籍籍,惧为己害,归白其兄,乞免行。
天翼因其惧,说令奏上,求添衣赐以结军心,有旨从之。
然有司视为文具,支给灭裂。
至安肃军,天翼惧有变,连奏乞厚加资给,有旨令河东运使支办,各路州连战皆败,天翼死战。
贼势逾张,溃兵皆聚于天井关,潞守张宗臣急奏求援,上与宸妃连日饮宴,外间章奏不通,京师谣言“东欲行,西欲飞,中间一道亦垂垂,我醉不醉知不知”。
完颜高、完颜志,闻都人心危疑,且闻上尝憾之,密谋立郑王允蹈。
王实不知,允蹈妹夫唐适、蒲剌、兄蒲察为三卫,令军与志同约三人,会于菩提寺。
高泣谓察曰:“国势如此,不若立郑王以安社稷。
上立非次,天下至今不服,况淫昏狂惑,岂可语以君道?公可语贤弟,令达意郑王。
”察南迁录·7·许之。
察即往白,允蹈许之。
由是谋议益广,高之从兄为中山守,志同之弟志宁为河南留守,各遣书令举兵,以诛江渊为名,俟京师兵动,然后相应。
内侍俞三德素与渊异,常非其所为,密结为内应,俟上动静。
会唐适家二奴以赀易马与张卫,为适所逐,送大兴府鞭之。
适婢春英,先与奴张阿多通,适不知也。
一日,婢立于窗间,见奴张阿多从外过,呼之与隔窗语,告以驸马与众谋立郑王,张阿多与同逐者,诣大兴府告变。
大兴尹萧宗裔,送二奴各囚一所责状,言之相同,遂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