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人文精神(一)

合集下载

元曲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元曲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元曲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元曲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学艺术的繁荣期,自元朝开始兴起,至明朝末年逐渐衰落。

元曲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艺术特点元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囊括了戏曲、散曲、杂剧等多种文学体裁。

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戏剧性强元曲的创作着重强调了表演性和戏剧性。

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都是为了舞台表演而设计的。

2.诗意浓郁元曲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戏剧元素的融合,还能感受到浓郁的诗意。

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诗句、造型、意象等元素,体现了唐宋诗词的博大精深。

3.虚实相生元曲作品往往虚实相生,现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

这种手法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感,更能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

4.语言精练元曲作品的语言非常精练、生动,容易理解。

前期元曲派看重辞锋,注重结构布局;后期则以情节为主,富于想象力、言犹在耳,充满生气。

二、文化内涵元曲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不可忽视。

以下从不同的方面阐述:1.反映社会矛盾与人文精神元曲作家关注了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从而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文精神。

例如,袁枚的《长生殿》、白朴的《西厢记》等作品,关注了妇女的地位与权力。

2.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元曲的艺术表现,充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作品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对文艺、伦理、道德等有所反映,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3.传承与创新元曲派的作家们在继承唐宋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体裁,如散曲、杂剧等。

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向自然回归元曲文学中的文化内涵还表现为向自然回归,强调自然的美与自然规律的尊重。

例如,刘辰翁的《柳毅传书》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之,元曲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

元曲作家们通过语言、情节以及人物等方面的创作,表现出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与文化背景。

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历史遗产有所延续和创新,还是对于中华文化的底蕴有所强化和深化。

元曲中的社会风气与人情世故分析

元曲中的社会风气与人情世故分析

元曲中的社会风气与人情世故分析概述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大致集中在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

元曲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风气,也展示了人们对于人情世故的认知和表达。

本文将对元曲中的社会风气和人情世故进行深入分析。

社会风气的体现1. 封建礼教与家族观念在元代封建社会中,礼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它规范了人们的言行举止、家族关系以及社交活动等方面。

这种强调家族观念和等级秩序的价值观念在元曲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例如,《西华山》描绘了家族之间为争夺血脉传承而发生斗争的悲剧;《桃花扇》则通过讲述女主角林黛玉为维护自己家族利益而奋斗的故事,体现出封建家族观念对人们行为准则和关系运作方式的影响。

2. 武力与权势的争夺元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势力的角逐和权力的竞争,这种现象也在元曲中得到了广泛反映。

正剧中常以武将、官员等具有权势地位的人物作为主要形象,展示他们为了争夺權利而进行激烈斗争的情节。

例如,《汴京三绝》以北宋末年南渡高安守城戎马生涯为背景,揭示了世局动荡下人民生活困窘、豪杰英勇拼搏;《琵琶记》则通过唐朝时期音乐家李隆基无法进入政治高层,只能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观察和参与社会变迁的感受。

3. 市井风俗与民间文化元代是一个经济繁荣、商品流通频繁的时期,在文化方面百花齐放。

元曲通过刻画市井风俗和民间文化,展示了不同群体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例如,《牡丹亭》以市井艳遇为线索,描绘了妇女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愿望;《窦娥冤》通过讲述窦娥被冤杀后,其鬼魂继续寻找正义的故事,揭示了民间对于公平正义的热切期盼。

人情世故的表现1. 各种角色之间的权谋与智慧在元曲中,人物之间常常展开复杂的权谋和智慧斗争。

主要角色通过巧妙设计、智力较量等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从危险中解脱出来。

例如,《长生殿》中女主角杜丽娘通过机智和智慧成功逃离好友庞再思设下的陷阱,并最终令前夫司马青衫重新认识她;《汴京三绝》中乔岳利用自己聪明才智将赵立勇救出困境,为主人公开辟一条生路。

元曲中的爱情与女性观念解读

元曲中的爱情与女性观念解读

元曲中的爱情与女性观念解读一、引言元曲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元曲作品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历史上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还能深入探讨其中所体现的爱情观和女性观念。

本文将围绕元曲中的爱情与女性展开解读,以期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二、元曲中的爱情观1.多样化表达方式:元曲中常常通过悲欢离合、才子佳人等故事情节来呈现爱情,丰富了表达方式。

例如,《西华山》由于两位主人公在追求真爱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挫折和试炼,从而彰显出坚贞不渝的爱情。

2.忠贞永恒:元曲中对于爱情追求往往强调忠贞不渝,不畏艰难困苦。

相较于后来盛行的浪漫主义理念,元曲更注重展现传统儒家伦理观念中所突出的忠诚和坚守。

三、元曲中的女性观念1.德才兼备:元曲塑造了许多具有德才兼备特点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拥有美貌动人的外貌,还秉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如《牡丹亭》中主人公杜丽娘既才智出众又以强烈的自我意志面对爱情困境。

2.强调家庭责任:元曲中女性角色常常被赋予经营家庭、传承家族的重任,强调了家族纽带以及家庭地位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

这一观念通过《长生殿》中宫廷太监刘君韬为了履行对家族使命而牺牲自己的爱情展现得尤为突出。

四、元曲中爱情与女性观念的关系1.爱情成就女性:元曲将爱情视为女性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幸福的桥梁,可从视角上看是在表达对女性权益和自由选择的呼唤。

爱情可以使女性得以超越传统束缚,拥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权。

2.对家庭与个人追求的权衡:元曲中爱情和家庭责任之间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女性角色常常面临着对个人幸福和对家庭责任之间做出选择的抉择,展现了她们在爱情中所遇到的困境。

五、结论通过对元曲中爱情与女性观念的解读,我们发现其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爱情追求、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视角。

更重要的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元曲所呈现的爱情观和女性观念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

元曲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精神追求

元曲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精神追求

元曲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精神追求引言元曲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始于13世纪的元代。

它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时期的风貌。

元曲充满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独有的精神追求,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传达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

¥艺术表现手法1. 韵律美元曲以其优美的韵律美令人叹为观止。

它注重音乐的配合和节奏的把握,通过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结合,使得它在艺术表现上显得独一无二。

比如《西华山》中的《临江仙》就展现了元曲独特的韵律美,引人入胜。

2. 艳丽的舞台布景元曲中的舞台布景非常精美,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配合精巧的布景设计,使得观众置身于一个逼真的情境中。

比如《窦娥冤》中的舞台布景就非常出色,使得观众仿佛能够亲身经历角色的遭遇。

3. 表演技巧元曲的演员们有着高超的表演技巧,他们能够通过独特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情感。

比如《汴京谜案》中的演员们通过精准的手势和实际感情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2. 精神追求1. 心灵与自由元曲中常常描绘人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自由的梦想。

它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出对人性的深思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比如《拜月亭》中黄粱梦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心中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2. 人生哲理元曲常常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传达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强调人生的短暂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对于命运和命理的思考。

比如《牡丹亭》中的“代意法”,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人类对命运的无奈。

3. 社会批判元曲也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展现出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担忧。

它通过对社会阶级和权力的描写,揭露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对于正义和公平的热切追求。

比如《墙头马上》中对官员贪污的揭露,展示了公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

结论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也对后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曲赏析文档

元曲赏析文档

元曲赏析一、引言元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兴起于元朝时期(公元13世纪-14世纪),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目,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对元曲进行赏析,介绍元曲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元曲的特点1. 情节曲折,结构严密元曲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妙的结构著称。

它通常以一个中心事件为线索,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发展和转折,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冲突。

元曲的结构通常分为引子、承前、转折、高潮、回旋、收场等几个部分,各部分相互衔接,环环相扣,使整个剧情紧凑而有层次感。

2. 浓厚的艺术氛围元曲以其浓厚的艺术氛围而被广泛赞誉。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舞蹈和精湛的表演技巧,使观众沉浸在一个梦幻般的艺术世界中。

元曲追求美的表现,注重细节的描绘,让人欣赏到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3. 多样的表演形式元曲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它包括了大量的对白、唱词、舞蹈和动作表演等元素,使得整个演出过程生动有趣。

元曲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轻松活泼的喜剧,也有深沉悲剧的表演,能够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

三、元曲的发展历程1. 元曲的起源元曲起源于元代(公元13世纪-14世纪),是元朝时期戏曲艺术的产物。

它吸收了宋代和金代的戏曲元素,通过融合各种不同的戏曲风格和表演形式,发展出了独具一格的元曲艺术体系。

2. 元曲的繁荣元曲在元代及明代初期繁荣发展,成为宫廷和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

在元代,元曲经过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七种戏曲剧种,包括“南杂剧”、“北曲”、“西昆”、“东寨”、“西曲”、“安平”、“清角”。

每一种剧种都有其特定的地域特色和表演风格。

3. 元曲的衰落明代中期以后,元曲逐渐衰落,逐渐被其他戏曲形式取而代之。

虽然元曲在明代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

分析元曲的社会背景与人性探讨

分析元曲的社会背景与人性探讨
分析元曲的社会背景与人性探讨
汇报人:XX 2024-01-25
目录
• 引言 • 元曲社会背景 • 元曲中的人性探讨 • 元曲中的社会与人性的关系 • 元曲中的典型人物与人性分析 • 元曲中的人性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引言
Chapter
目的和背景
分析元曲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通过深入研究元曲作品,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 、文化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元朝时期的社会风 貌和人文精神。
丑角的讽刺
丑角的言行往往具有讽刺意味,通过对社会现象的 夸张和嘲讽,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
丑角的启示
丑角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戏剧的趣味性,也引 导观众反思人性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起到警 世的作用。
06
元曲中的人性观对现代社会的 启示
Chapter
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
元曲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认为人性既有善良、仁爱的一面,也有自私、贪婪的一面。这种对 人性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
元曲中的人性观告诉我们,个人 成长需要注重自我认知和自我完 善。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 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 路。
同时,元曲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他 人的感受和需求,学会换位思考 和理解他人。这对于个人的人际 交元曲还强调了坚韧不拔、 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的 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 和挫折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 态,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我超 越和进步。
社会与人性的互动关 系
社会与人性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一方面, 社会塑造了个体的人性;另一方 面,个体的人性也对社会产生影 响。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元曲中 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图景。
05
元曲中的典型人物与人性分析

《元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元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元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元朝,成熟于明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通过探讨元曲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来展现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

1. 艺术特点元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艺术特点:a. 多样性元曲以其多样性而闻名。

它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剧目,如历史剧、神话剧、悲喜剧等。

不同类型之间既有鸣应一起上演的单套戏,也有连台戏和散拖戏等组合形式。

这样丰富多样的表演形态为观众呈现了不同题材、角色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体验。

b. 艳丽华美元曲在音乐、舞蹈和舞台布景方面都非常注重装饰效果。

音乐丰富多彩,以传统乐器伴奏为主,既有激昂豪放的音乐节奏,也有细腻婉转的曲调。

舞蹈动作流畅、优美,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表现。

舞台布景精致华美,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不同故事情节背景的特点。

c. 表演技巧元曲中的表演技巧非常独特。

它充分利用了身体语言、声音变化、面具等多种手段来塑造角色形象和表达情感。

角色扮演时使用面具能够突出角色性格特点,并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此外,元曲中还常常运用变脸等特殊技巧来增加戏剧效果。

2. 文化内涵元曲不仅在艺术方面有独特之处,在文化内涵上也有其深刻之处:a. 化妆与传统文化在元曲中,角色扮演所使用的化妆是一项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经过精心设计和绘制的脸谱代表着不同角色类型和性格特点,它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和审美标准的追求。

b. 文化与思想创作元曲是一种集合了历史、神话、宗教等多种文化元素的艺术形式。

剧本中蕴含着对社会状况、政治问题和道德伦理的思考与表达。

通过元曲,观众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思想与价值观念的迭代变化,体验到历史背景下的逆境与抉择。

c. 传承与保护元曲作为中国戏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对于保护传统文化而言,继承和发扬元曲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元曲,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任务。

元曲中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性格

元曲中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性格

元曲中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性格元曲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文体,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元曲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并不是一些简单的丰富多彩的歌舞娱乐活动,它还是一个体现社会性格的文化现象。

元曲的出现,源于元朝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状况。

元代由于外族统治,导致中原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扬。

元朝的建立,也将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限制了。

另一方面,由于元代在经济上的改革,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也促进了元曲的产生。

因此,元曲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了汉族的文化和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

元曲中的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它对文艺表现形式的创新和对社会生活的描绘。

元曲以舞台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舞台效果的感染力,这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曲的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元素都非常丰富多彩,它们彰显了元代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

元曲在描绘社会生活方面也非常出色。

以《西厢记》为例,它描绘了明清社会中贵族养女、媒妁之间的种种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礼教的思想观念;以《汉宫秋》为例,它则描绘了明代宫廷政治的腐败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这些元曲作品的描绘,不仅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性格,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态度。

除了文化现象,元曲中的社会性格也十分值得关注。

元曲作品中,不仅有官场政治、家庭情感等主题,更包括了流言、怨恨、嫉妒等负面情绪,给人们带来思考和反思。

例如,元曲中对汉法合一进行批判的作品,展现了当时普通百姓对蒙汉合一的不满和反抗;而对于贪官污吏的描写,则反映了社会中的不公和黑暗。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负面性格,让人们对于社会现实产生深深的思考。

在元曲中,也能看到对于道德品质的反思。

例如,在《闹花灯》中的主人公阿庆对于友情和义气的追求,以及《西厢记》中的李淳罡对于纯真爱情的诉求,这些都反映了元曲作家对于道德品质的追求和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的人文精神(一)中国现代文学馆星期义务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应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邀,第一次走出了北京。

演讲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编导摄制人员,于10月22日23日两天,在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厅开设演讲的分现场,并录制了文学院三位教授的演讲。

第一场演讲开场,傅光明研究员首先说:今天,我们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我为大家请的主讲人是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归智先生。

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传承,文学上也是个文体大国。

几乎每个时代都有烙印着那个时代特质的文体形式,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我们随口就可以说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今天我们请梁先生讲元曲,我们对唐宋诗人词人及其作品多所了解,而对于元曲,它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散曲与元杂剧有怎样的艺术关系,元代文人的精神生存状态如何,却知之不多。

下面我们欢迎梁先生为我们演讲《元曲的人文精神》。

大家欢迎!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元曲的人文精神》。

谈元曲的人文精神,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元曲。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曲在当时都是配乐演唱的诗歌。

唐诗中有“旗亭画壁”的故事,几个诗人一起喝酒,叫歌女唱歌,唱谁的诗谁就画个圈,比赛谁的诗最受欢迎。

宋词中柳永的词特别普及,传说有井水处就有人唱柳词。

曲更是要演唱了。

下面我先各念一首唐诗、宋词和元曲,大家感受一下。

唐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元曲: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大家感到了吧,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句法和风格上都是不同的。

曲比较通俗,诗和词则雅一些。

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

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

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

宋词的词牌是中原地区的曲调,元曲则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

如果吟唱,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在曲调上会有很大区别。

可惜当时还没有录音技术,我们只能大体想象了。

以今例古,想象听一支“西北风”歌曲,再听一支江南地区的“茉莉花”,或者再听一支港台歌曲,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类比。

所以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

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就是一支小令,“双调”是北曲的宫调,“沉醉东风”是曲牌。

好几支小令按一定的宫调组织成一个套曲,就是散套,如马致远的散套《般涉调·耍孩儿·借马》: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儿般看承爱惜。

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

但有些秽污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

有那等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

〈七煞〉懒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鞴。

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不晓事颓人知不知?他又不是不精细,道不得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六〉不骑呵西棚下凉处拴,骑时节拣地皮平处骑,将青青嫩草频频的喂。

歇时节肚带松松放,怕坐的困尻包儿款款移。

勤觑着鞍和辔,牢踏着宝镫,前口儿休提。

〈五〉饥时节喂些草,渴时节饮些水。

着皮肤休使粗毡屈,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

有句话你明明的记:饱时休走,饮了休驰。

〈四〉抛粪时教干处抛,绰尿时教净处尿,拴时节拣个牢固桩橛上系。

路途上休要踏砖块,过水处不教践起泥。

这马知人义,似云长赤兔,如翼德乌骓。

〈三〉有汗时休去檐下拴,渲时休教侵着颓,软煮料草铡底细。

上坡时款把身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

休道人忒寒碎,休教鞭颩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

〈二〉不借时恶了弟兄,不借时反了面皮。

马儿行嘱咐叮咛记:鞍心马户将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

只叹的一声长吁气,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一〉早晨间借与他,日平西盼望你。

倚门专等来家内。

柔肠寸寸因他断,侧耳频频听你嘶。

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

〈尾〉没道理没道理,忒下的忒下的。

恰才说来的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

所以元散曲的题目有三部分组成:宫调、曲牌、内容提示。

《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就是用“般涉调”的调式,第一支曲的曲牌是“耍孩儿”,内容是“借马”。

又比如马致远的一套散套《双调·夜行船·秋思》,“双调”是调式,“夜行船”是第一支曲子的曲牌,“秋思”是内容提示。

马致远还有一支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是调式,曲牌是“天净沙”,“秋思”是咏唱内容的标题。

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

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

散曲主要是抒情的,自娱的,基本上没有故事,像《般涉调·耍孩儿·借马》也只是一种心情的刻画,没有更多的戏剧性矛盾冲突。

如果把四个宫调四套曲子里面贯穿上人物故事情节,由其中的一个主角演唱这四套曲子,其他角色配上宾白(宾白就是对话、旁白)、科范(科范就是表演动作),这就是一个元杂剧。

一套曲子就是一折戏,每一折戏的每一套曲子押一个韵脚,一个完整的元杂剧一共四折戏。

此外往往在开头有一个“楔子”,即序幕,在结尾有两句或四句诗的剧情提要,即“题目正名”。

元杂剧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一本四折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唱用北曲,题目正名是标题。

比如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就是开头的楔子交代窦娥的父亲卖女抵债,然后窦娥在四折戏中分别演唱仙吕宫、南吕宫、正宫、双调四套曲子,第三折时窦娥被杀害了,但第四折还是要由窦娥的鬼魂上场演唱。

其他角色不唱,只有宾白、科范。

剧本末尾是题目正名:秉正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投影山西省洪洞县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及元代戏曲砖雕等文物和元杂剧剧本的插图等。

)元代产生过六七百个杂剧,现存的元杂剧一共有162个,明朝臧晋叔编的《元曲选》收了一百个剧本,通常叫“元人百种”,近人隋树森把《元曲选》中没有收的其他现存元杂剧收罗起来,集为“外编”,共62个。

当然《元曲选》中有六个杂剧专家认为其实是明初的剧本。

据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现存全部完整的元散曲共有套数457套,小令3853首。

元杂剧和元散曲是金元之际随着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而带来了新的草原音乐和草原文化而产生的。

元朝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与它以前的唐朝、宋朝和以后的明朝是中原以农耕为主的汉族建立的王朝有很大区别,元朝有它的社会独特性和历史独特性。

这样,元曲也就和唐诗、宋词以及明朝的诗词在形式、内容、风格上都有很大区别。

唐诗、宋词各有其独特的时代人文精神,元曲作为元朝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产生了它本身的人文精神。

所以,要谈元曲的人文精神,首先必须了解元曲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和创作元曲的文人作者的生存状态。

这样,我下面要讲四个问题:1对元代社会的再认识2对元代读书人命运的再认识3元曲所体现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4元曲人文精神的文化启示这四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一本四折:“多元文化广疆域,粉墨人生唱元曲。

浪子隐逸兼斗士,通俗文艺开新局。

”以上讲的算是“楔子”和“题目正名”吧,下面进入正题,即元曲的人文精神。

元曲的人文精神就是指元杂剧和元散曲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以元曲为代表的元代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氛围,一种风靡全社会的情绪思潮。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对元代社会的再认识。

说“再认识”,因为过去我们对元代社会的认识有偏颇。

主要因为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的朝代,从汉族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就容易更多地看到元朝的黑暗面、负面,对元朝有点妖魔化。

今天我们有了更恢弘的视野,有了更开阔的胸襟,对元代社会的“再认识”就可能更客观公正一些。

那么元代社会有哪些特点呢?第一个特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从疆域的广阔度来说,只有后来的清王朝才能和元朝相提并论,清朝也是一个少数民族执政的王朝。

元朝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元史·地理志》)。

包括蒙古全境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泰国、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

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

魏源《元史新编》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元朝人对自己国家的强盛是充满了自豪感的。

引两段元人自己的话。

虞集在《庐陵刘桂隐存稿序》中评价当代文人说:“国朝广大,旷古未有。

起而乘其雄浑之气以为文者,则有姚文公其人。

”请注意“旷古未有”“雄浑之气”这两个关键词。

贯云石在散曲《双调·新水令·皇都元日》中歌颂:“江山富,天下总欣伏。

忠孝宽仁,雄文壮武。

功业振乾坤,……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

”元代国力强盛,所以没有边患,与它前面的宋朝和它后面的明朝都不同。

宋朝老处在外民族侵略的威胁下,所以才有杨家将、岳家军抗击侵略的传说故事。

明朝也边患不断,有的皇帝都被俘虏,最后被后金即满清所灭亡。

元朝的经济也搞得不错,因此老百姓过着太平日子,很少服兵役,各国都来朝贡,政府也注意社会福利。

元末叶子奇《草木子》中说:“元惠民有局,养济有院,重囚有粮,皆仁政也。

”明朝李开先《西野春游词序》中说:“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咏作。

”因为不需要庞大的军队戍边,军费开支就减少,人民的赋税负担也就相应轻了。

马致远在《中吕·粉蝶儿》中也豪唱:“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

……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

”各国都来纳贡臣服,当然有自豪感了。

那年我去泰国旅游,在泰缅边境上高音喇叭不停地广播:欢迎尊贵的中国客人前来观光旅游。

我都油然而生一种大国国民的自豪感。

元朝的这种大国气象对国民的心理是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会无形地促成一种普世性的心理氛围,情绪氛围。

第二个特点,元朝是相对历史上各封建王朝来说专制统治比较那么严密,文化政策特别宽松,很少文字狱的王朝。

与其后的明、清两朝比更是有天壤之别。

这首先因为元朝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带有草原民族粗犷豪爽的特点,不太懂得意识形态控制对于巩固专制政权的重要性,对于文人通过文艺作品抨击社会弊端讽刺政治黑暗等不太敏感。

帝王都有一种维持仁慈君主形象的期望值。

魏源《元史新编》说:“自塞外三帝,中原七帝,皆英武踵立,无一童昏暴谬之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