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文学与影视的异同与互补文学和影视都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方式。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存在许多相似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文学和影视的异同与互补。
一、表达手法与效果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是最明显的不同点。
文学表现方式较为简约、抽象,通常是通过文字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影视的呈现则通过画面、音乐和声音来刻画人物、感情和环境。
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手法也使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呈现效果。
文学擅长描述人物内在情感的变化,以及情感之间的交织,通常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世界。
影视则通过画面的生动和立体感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外在形象、情感冲突和背景环境。
二、形式与传播文学和影视的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也有着显著不同。
文学通常是通过发表书籍、杂志或报纸来进行传播。
而影视则需要经过电影院、电视或互联网进行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逐渐从传统的电视和电影院扩展到网络,如Netflix、Hulu等等,这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方便地获得观众欣赏。
但文学作品则未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已有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仍是主要的阅读渠道,这种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
三、创作和生产的不同文学和影视在创作和生产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文学作品通常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加深入思考、细腻地刻画细节,以及为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但也容易出现单一的思路和观点。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是由一组人合作完成的。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进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互相碰撞,并出现以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文学和影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影视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小说和文学作品,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这些作品成为电影、电视剧的经典原材料。
而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影视和电影,尤其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描写越来越普遍。
四、文学和影视的互补文学和影视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和互补的关系。
在影视传媒生产中,文学作品往往被优先挑选成为电影、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主要素材。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研究

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传媒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工具,与文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并分析其互动和影响。
一、文学与传媒的定义和功能文学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展示艺术的一种创作形式。
它通过语言的力量和表现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传媒是指广泛应用于传播行业的媒体形式,包括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
传媒通过传播技术和媒体平台,将信息传递给大众。
文学和传媒共同的功能是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引导思想和塑造价值观。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获得知识、理解生活、感悟人生;而传媒以其快速、广泛和直观的传播方式,能够将文化和思想更加迅速地传递给大众。
二、文学对传媒的影响1. 传递深入的情感和思考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注重情感和内涵。
它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传递出更加深入和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而传媒则倾向于传递简洁、直接和生动的信息。
文学的影响使得传媒在传递信息时更加注重情感和思考的深度。
2. 提供素材和创意文学作品是传媒的原创素材之一。
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故事和情节成为了电影、电视剧等传媒形式的灵感来源。
而传媒通过创作和改编,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呈现给观众。
文学作品不仅为传媒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为传媒注入了更多的创意和内涵。
3. 促进文学的传播和发展传媒平台的出现为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通过电子阅读器、在线文学平台等,文学作品可以更加便捷地传递给读者。
而传媒的宣传和推广也为文学作品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读者群体。
三、传媒对文学的影响1. 加速文学作品的传播传媒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快速的传播速度,为文学作品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利用电视、电影、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文学作品可以迅速传递给大众。
传媒的影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广为人知,拓宽了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
2. 打破传统文学形式的束缚传媒的多样化和互动性质,对传统文学形式提出了挑战。
文学概论·第2讲·文学媒介(一)

• 声音(voice)是语言文字出现前人类 进行沟通的重要媒质,例如笑声、哭声、 呼喊声等。声音至今仍与各种身姿、手 势、面部表情或动作一起承担沟通任务。
• 图像(graphic)是语言文字发明前人类传 达信息的另一重要媒质,例如史前壁画。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用来表达意思的图画, 如随处可见的交通标志使规则和指示一目 了然,报纸杂志中的图片可使记者的报道 动人醒豁并给人以真实感。
• 文字(text)是用以表达和沟通思想的篇章 符号。对现代人来说,文字已成为十分重 要的媒质。有的语言学家甚至认为,我们 对世界的认知实际上是由语言文字建构而 成的,我们无时无刻不浸淫在“文字海” 中,以致往往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它的 影响。
• 音乐(music)是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音乐来自于大自然和人的声音,但它经过 人类的精心制作,蕴含着人类情感。音乐 可以成为人类沟通的媒质和工具,传情动 人,并且往往易于记忆和传诵,达于久远。
• 什么是媒介?
– 所谓媒介(单数medium,复数media), 原指一种使两个个体发生关系的中介人 或中介物,即二人之间的中介。介即把 一 方 介 绍 给 另 一 方 。 《 旧 唐 书 ·张 行成 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用 的就是“中间人”的意思。在西方, media甚至指招魂者、通灵之人等。显然, 媒介这个词的古典用法往往指向起中介 作用的人。
“当你接触文学作品 时,首先接触的是它的语 言”。
1、从媒介优先到媒介界定
• 这一“常识”看似合理而其 实不确切。因为,它忽略了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语 言并不是直接地向读者呈现 的,而是借助特定的文学传 播媒介而间接呈现的。 Cf. Roman Jakobson
contact
(media)
论现代传媒对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化 教 育
2 0年 第 7期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 现代传媒 对我 国 当代 文学 创作 的影 响
郑 星
( 南 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南 海 口 5 1 5 ) 海 海 7 18
摘 要 : 现代 传媒 的 文 学特 点 和 内涵 出发 , 刻 分析 了现 代 传 媒 对 当代 文 学 创作 的 影响 。 从 深
的产 生 原 因 。
无法漠视传媒文本及传媒话语的 “ 中心化 ”与 “ 权力化 ” ,也 无法 阻止 “ 媒介文学 ”依靠现代传媒的恣意张狂 ,因此我们应尽 可能 多地将 文学 的形 态吸纳进 来 ,并进行科学 的立论与 阐释 。 “ 竟传统 的文艺学研 毕 究范式 已经难 以令人满意地解 释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 以来的文化活动新 状况 ,这个 事实恐 怕很难否定 。产业结构的变化 、文化的大众化 、商 业化 、大众传 播方式 的普及 以及 日常生活审美化等 ,打破 了艺术 与 日 常生活 的界 限。 ”在现 代媒介 时代 ,作为人类 精神生 产方式 之一 的文 学 ,作 为人类 审美 理想的栖居地 之一的文学 ,其纯 洁性 、精英性 、审 美性正受到强大的冲击 ,而世俗化 、大众化 、物质性 、文学 的 “ 异化 ” 与 “ 边缘化” 已成为当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 3 现代 传 媒 对 我 国 当代 文 学 的 影 响 现代传媒 对文学的主要影 响是在传媒与文学 的交互之 中产生 了新 的文化形式 ,这种 文化形式 主要是 现代传媒 的文学 化。期刊杂志 的出 现 与普 及 ,使 得 社 会 对 文 学 创 作 的 需 求 急 速 增 长 , 这 时 就 出 现 了报 载 小 说 、报 告 文 学 、速 写 等 文 学 样 式 。 此 类 新 闻文 学 具 有 新 闻 的某 些 特 点 ,如 有 吸 引 力 ,通 俗 易 懂 ,反 映 生 活 迅 速 ,敢 于 触 及 当 下 的社 会 问 题 ,并给予积极的思考。因为若失去 了它 的真实性 、当下性和 冲击性 , 新 闻文学也就失去 了生命力 。新 闻文学的出现满足 了读者的两方面欲 求 ,其 中之一 是对 生活的直接关 注 ,这种关注 因为有 了同时态的语境 作为心理反应 的动力场 ,从而显得 异常地活跃与具有 创造性 。其二是 对文学 的要求 , 读者在介入现 实事件或类似 的现 实事件时 ,能够 以 使 种较从容较 自由的心境领略文学 的美。所 以,新 闻文学既非新 闻可 比,又非文学可 比 ,它兼二者之 长形成 自己的特点 ,立下了 自己存在
现代传媒对文学的解构与建构

别是以电磁媒介为 主的新兴传播方式 ( 如广播 、 电视 、 电影 特别是互联 网) 更是受到格外关注 。
了 文 坛地 震 , 二 者 之 间 的关 系也 成 为诸 家 关 注 的 热 点 。特
在文学 的口头传播时期 , 文学对外在媒介依赖度很小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而文字发 明后 , 语言需要记录以便于 保存 和传播 ,人类便用 各种媒介材料来记 录人类言行 , 出 现甲骨文 、 铭文 、 简 帛, 在欧洲还有 以动物皮为媒介的书写 方式。文学对传播 媒介 的依赖性增强 , 但是 由于各种原 因
二、 现 代传 媒 对 文 学 的解 构 电 子媒 介 的 出现 却 是 让 人 们 忧 心 忡 忡 , 随 着 时 间 的推 移, 这种焦虑越来越 被证实是必要 的 , 很 多 有 识 之 士 甚 至 再次将黑格尔的“ 艺 术 终 结论 ” 推 向前 台 。 被 称 为 “ 欧 洲 最 后一名知识分子” 的 本 雅 明 在 上世 纪 前 期 就 已经 阐 明 了对 机 械 复 制 时 代 的 艺 术 前 景 的忧 虑 , “ 在 艺 术 作 品 的 机 械 复 制 时 代 凋 谢 的东 西 就 是 艺 术 品 的 光 韵 ” , … m尽 文 学 自诞 生之 日起 就 与 传 媒 密 不 可 分 , 纸 的 发 明加 深 了文 学与 传 媒 的联 系 , 而现 代 传 媒 则使 得
文学与传媒之 间相互依存。 现代传媒对文学的解构主要是导致文学的深度缺失、 快餐化和被动接受 , 尤其是 网络
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时期文学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学风格,它是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精神象征。
现代传媒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在社会、文化和技术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研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意义,并且有助于探究现代传媒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探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机制,包括传媒对新时期文学作品的发行、推广和宣传等方面的影响;二是阐述新时期文学对现代传媒的反哺作用,包括新时期文学作品的主旨与现代传媒的话语体系的互动,以及新时期文学创作者对现代传媒语言和文化现象的表达和批判。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
三、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研究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认识,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文学创作和现代传媒的互动交流,提高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力。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
本文计划先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文献综述,收集和归纳现代传媒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影响,然后进行实证调查,比较分析结果,以提出对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机制的理论概括和实证研究结论。
预计本文研究计划周期为3个月。
文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一、现当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一文学与新闻学的共同祖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皆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新闻捕捉社会生活的点滴并呈现生活,二者虽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但却拥有共同的祖先便是社会生活。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活动缺少不了文学的正确指引与新闻的有力信息提供,拥有了这两大社会生活利器,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愈加提升,幸福感倍增。
由此可见,文学与新闻学从起源就密不可分,同属社会生活的后代。
二社会现实呈现方式的共性。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人事物总是善恶并存的。
社会的阴暗面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导致人们在不经意间便会触及而受到伤害。
文学与新闻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时都十分注重对社会不利方面的深刻揭露,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展现于公众视野。
文学创作者擅长于利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的写作体裁来展现社会生活,从而发掘生活的阴暗面。
[1]新闻工作者通常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途径将他们所见所闻的社会丑闻进行追踪报道,来向受众呈现出社会现实生活的不利方面。
文学与新闻学虽有着大相径庭的表现形式,但其对于社会生活阴暗面的呈现都秉承绝不手软的态度。
三社会现实呈现方式的差异性。
新闻的真实准确是其生存以至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也就是说在呈现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时刻秉承着原封不动还原事实的信念,所呈现给受众的信息都属于有依据可查、有源头可寻。
而相对于新闻呈现社会现实的方式来说,文学作品在传递社会生活信息时或多或少都会增添些作者的态度、情感和思想。
由此可见,在社会现实呈现方式上文学与新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学更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明显的艺术加工,新闻则更以报道的真实、准确作为自身发展的主旋律。
媒介融合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跨媒介叙事研究

220文化传播媒介融合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跨媒介叙事研究邹悦(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等方式在各个时代不断传承。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文艺形式的变化,使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加多样的传播方式。
本文以中国经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对从古代小说到现代电影的跨媒介叙事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4-0220-02一、经典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优势——完整的世界观玛丽—劳尔·瑞安曾在《跨媒介叙事:行业新词还是新叙事体验》一文中指出,完整详细的故事世界的构建是跨媒体叙事成功的关键点,在设定故事所处的世界观时,作者越富有想象性,从中能挖掘拓展出的内容就越多,也更便于对其进行二次创作[1]。
以世界观为导向叙述的故事,比以情节为导向叙述的故事更适合跨媒介创作,结构清晰、设定丰满、秩序明确的文学作品,更适合后来的参与者对其不断进行扩张和改编。
而《封神演义》的最大亮点,便是其世界观的架构,方便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可延展、对话的故事场域。
《封神演义》是在中国神话世界观的前提下,在道家文化的背景下,依托上古周商之战写成的鸿篇神话史诗,其完整的上古神仙体系、等级分明的实力分级系统、详细的法宝设定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宇宙”。
详细世界观的设定,为《封神演义》的跨媒介叙事奠定了基础,也为后面的新形态叙事提供了空间。
比如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针对山河社稷图,在原著中收服恶怪法宝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哪吒练功的场所这一设定。
以详细的世界观为基础,对其进行创新与重构,通过神话动画来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媒体结合的想象力的重要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
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
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
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
”(注:转见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
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
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
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中曾经指出:“文本是文学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在它身前身后,还围着一大群也佩戴‘文学’徽章的事物。
它们有的面目清楚,比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有的却身无定形,飘飘忽忽,比如读者反应、文学规范。
它们从各个方面围住文学文本,向它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
(注: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一版)因此,他从一份杂志(《新青年》)和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即从文学出版物和文学组织机构是如何出现、发展并共同构成文学机制及文学规范着手,来重新评价那些对后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四文学传统。
这真应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会改变一切。
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几乎是与现代传播同时形成并相互促进与成长的。
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现代文学的诞生。
阿英也在《晚清小说史》中指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一便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
”(注: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正是印刷这一传播技术导致了传播活动和传播文化的繁荣。
晚清文学与其他时代的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一就是,以前大多是手抄或刻本(雕版或活字)的各种作品,而那时是作为报纸的副产品出现的。
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文化产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自然传播的面也就更广。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他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又告诫为小说者,“名为小说,实则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
(注:《新民丛报》(第二十号),《新小说》第一号,第56页)“藏山之文”和“经世之笔”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
当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趋向解体或崩溃之时,大众传播提供给如梁启超这样具有很大影响力和鼓动力的精英一个可以言说的际遇,使“新小说”和对“新小说”的提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并对后来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由于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内容方面来说,由于面对广大市民,因而市民的情趣、市民各阶层的喜怒哀乐在小说内容中占了很大的位置。
或对社会的不满而批判社会,或借小说寄托个人的情感。
这些作品“反照出读者内心无意识的渴求”,因而深受都市读者和市场欢迎,它们间接地满足了大众的各种欲望。
从形式方面来说,印刷技术与出版方式的变化,出版周斯的缩短,使小说家不再“借小说以自娱,息心静气,穷十年或数年之力,以成一巨册,几经锻炼,几经删削,藏之名山,不敢遽出以问世,如《水浒》、《红楼》等书是已。
”而“朝脱稿而夕印行”。
(注: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1906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陈平原、夏晓虹编,第一卷,第2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小说家因为能够在脱稿后很快见到自己的精神产品以书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这种刺激,确使小说家意识到自己是在对一个个孤独的读者写作,而不是对着说书场中的听众讲故事。
(注:见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287页)因而在小说的叙述模式方面有了极大的变化。
进入20年代后,中国又出现了电影、广播,文学又多了些传播手段。
50年代中国有了电视,90年代又引入了因特网。
在20世纪,四大传播媒体在这一百年中先后出现,文学的传播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空前的盛况。
大众媒介的急剧发展,既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激烈地影响着文学的传播。
各种媒介一经诞生,便都以文学为自己的传播内容。
文学不仅在高速发展的印刷媒介中得到有效的传播,还被其他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二度传播。
现代大众传播体系逐步形成,大众传播时代已经到来,而文学也在大众传播的多种手段中继续发展与变化。
上海是1923年建立第一座电台的,第一部正式被称为“广播剧”的是1936年根据戏剧家洪琛的剧本改编的《开船锣》(载《洪深文集》第三卷,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写的是一艘由汕头开往广州去的船,即将离开码头时的情景,是揭露当时的政府包庇汉奸的。
这之后,先后有夏衍的作品《“七·二八”那一天》、于伶的《以身许国》、孙渝的《最后一课》等被改编成广播剧在电台播出。
章士钊之女章含之在她着的《风雨情》一书中就提到四十年代她在上海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回家,我从不间断从收音机里听广播连续剧,即使旁边是母亲的两桌麻将在噼噼啪啪打得热闹,我也能专心致志地听我的广播剧。
”当时她听的是根据《简爱》改编的广播剧《水仙花》。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以来播出的广播剧数以万计,(包括广播小说、小说连播),其中优秀者大多是文学名著改编的,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莫里哀的《太太学堂》、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等,《聊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更是无数次被播出。
除了文字媒介外,广播的传播手段,是最接近文学语言本身的。
广播小说、广播剧将文字语言的文学形式转化成声音,是一种需要接受者用想象力补充的“虚像呈现”,听众的想象与介入成为欣赏的必由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小说、广播剧,是除了文字外最忠实于文学作品传播的手段。
文学就是这样开始从第二条途径走向大众的。
电视在我国建立于1958年。
有意思的是,虽然电视一在中国诞生,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首先被强调为是宣传喉舌、舆论工具,但由于它容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一旦迅速成为大众媒体后,则马上又把文学作为自己的传播内容。
电视剧的迅速发展,使文学文本的接受群在数量上大大扩展,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的电视剧共5625集,其中约40%是根据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变的。
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知觉的传播媒体,将最大多数的民众纳入了它的传播视野中,即使文盲或半文盲也往往能观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影像文本的文学意义。
钱钟书的《围城》最初出版于1947年,建国后到1980年没有重印过。
虽非常有名,然而仅在知识阶层流传。
到1997年,该作品改成电视剧在全国播出,竟使全国人轰动,各阶层的人都来关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于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人想逃出来”成为一种全民在思考的哲理。
到1999年11月,全国畅销书文学类出版排行表,小说《围城》竟排名第三!如果没有电视剧《围城》,是绝对不可能有小说《围城》的畅销。
这一类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王海令的《牵手》,叶辛的《孽债》改变成电视剧播出,既使作者的小说大受欢迎,又使作者本人大大出名。
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系列达23种,总印数达二百万册,全面覆盖大陆图书市场,不能没有据此改编的电视剧的作用。
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受欢迎的程度更是明显,《茶馆》、《骆驼祥子》、《雷雨》、《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无一不曾搬上过荧屏。
许多当代青年是通过看电视剧来了解这些名著的,他们以当代的独特方式,成为文学经典承上启下的读者链中的一环。
最会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文学作品的,应该是通俗文学,王朔的《过把瘾》、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大量作品,成为华语电视屏幕的一道道家常菜,当然还有琼瑶的言情小说,其中《还珠格格》更是把电视界闹得沸沸扬扬。
1957年,巴金的《家》被上海电台改编成广播剧,经翻译后在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出,这是当时的苏联第一次从广播上认识巴金及其作品。
(注:参见《文学戏剧广播杂志》1957年第29期)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对日本的汉学家进行“中国发表的文学作品中给您印象最深的五篇作品”调查,最受欢迎的作品竟是《红高梁》和《人到中年》。
究其原因“有几篇作品得到欢迎,其原因好象在电影化。
比如,《红高梁》和《人到中年》都拍成电影了。
可见,电影和电视剧对于日本读者,起过的作用非常大。
”(注:《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中华读书报》,1998年11月11日)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老人与海》、《罗密欧与朱丽叶》、《乱世佳人》(《飘》)、《红与黑》、《悲惨世界》等这些名著被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接受也是通过外来的电影和电视。
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小说《根》于1976年出版,销量十分看好,但到1977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在全美播出时,有1.3亿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收看,并且很容易地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先后播出,中国人也因此了解了这部小说,随后才有翻译小说跟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