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鲁迅:《狂人日记》作者:鲁迅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茅盾:《蚀》作者:茅盾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
通过对革命分子心灵世界细腻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革命营垒中存在的矛盾与分化。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巴金:《覆灭》作者:巴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灭亡》是巴金漫长的文学生涯的起点,在这部小说的手稿上,他第一次署上了“巴金”这个笔名;正是它的发表使得“巴金”成为一代代读者熟知的作家。
小说《覆灭》以在北洋军阀统治者下布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绘一些受五四新思潮振奋,因而谋求社会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迷茫和抗争。
小说以火一样的激情诉说好恶,揭发和控告罪恶的旧制度和暴虐的滇系,高喊了人民的心声;他振奋青年的变革信心,唤起他们的斗争精神,同时以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在客观上表明了个人抵抗的失利,沦为一部存有非常大进步意义的作品。
老舍:《二马》作者:老舍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二马》就是老舍客居英国时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长篇小说,讲诉的就是马家父子在英国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作者借此抨击了英国社会的民族文化仇恨,同时也为国人的庸散自私、麻木不仁和不思进取而愤怒,抒发了青年老舍猛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郭沫若:《女神》作者:郭沫若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郭沫若年刊登一举成名崭新诗集《女神》,就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

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与评析现代文学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众多文学作品和作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几部现代文学经典进行导读和评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一、《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由老舍创作于1939年。
这部小说以祥子作为主人公,通过展现他的命运和人生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农民工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
老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
通过祥子的命运,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压力和人性的扭曲,还可以思考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二、《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出版于2003年。
这部小说通过叙述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和命运,展现了战乱国家的苦难和个人的成长。
小说以故事的形式展开,通过鲜明的场景和丰富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阿富汗的大地上。
作者精心构建了动人的情感关系,展现了友谊、背叛、救赎等人性的复杂问题。
通过阿米尔的成长经历,读者不仅可以了解阿富汗社会的传统和历史,还可以思考人性的善恶和对过去的回忆与面对的关系。
三、《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出版于1967年。
这部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通过多代人的命运和故事,揭示了拉丁美洲社会的浮沉和变迁。
小说以写实和魔幻实在相结合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奇幻而遥远的现实世界。
马尔克斯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和隐喻,给人一种跳脱凡尘的感觉。
他通过真实而夸张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读者沉浸其中。
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读者可以理解拉丁美洲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性的复杂。
以上是对三部现代文学经典的简要导读和评析,这些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抒发,具有深刻的思辨意义。
五年级语文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年级语文现代文学作品欣赏现代文学作品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
本文将介绍几部适合五年级学生欣赏的现代文学作品,并探讨它们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
一、《小狗钱钱》《小狗钱钱》是一本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作者是德国作家博多·舍费尔。
这本书以一个小狗的视角讲述了人们追求金钱的故事。
小狗傻傻地跟着人们奔波,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关爱。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金钱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忽视了财富以外的东西,我们就会失去更多。
二、《小王子》《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小王子的故事。
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去地球旅行,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和动物,最终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这本书通过小王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友情、爱情和责任感,珍惜眼前的幸福。
三、《神秘的树屋》《神秘的树屋》是美国作家瑪麗·波莉·奥斯本的作品,是一系列儿童读物。
这本书讲述了一对姐弟杰克和安妮在树屋中进行冒险的故事。
他们通过穿越不同的书籍,探索了历史、文化和科学等各种知识。
这本书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四、《中国秘闻》《中国秘闻》是作家丁鹏的作品,是一本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现代文学作品。
这本书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名人传记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五、《蓝皮鼠和大脸猫》《蓝皮鼠和大脸猫》是日本作家宫西达也的作品,是一本讲述友情和互助精神的现代文学作品。
这本书通过蓝皮鼠和大脸猫的故事,告诉我们友情的重要性。
他们相互帮助、一起冒险,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本书给孩子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会了他们团结合作、互相关爱的道理。
通过欣赏这些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艺术,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
赏析近现代名篇:鲁迅《且介亭杂文》

赏析近现代名篇:鲁迅《且介亭杂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批判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近现代社会现象的触类旁通和犀利的批判,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天赋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正文: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这部杂文集包含了鲁迅在不同时间段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内容涵盖了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人性问题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杂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反思。
首先,我们来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
《且介亭杂文》的语言简练、准确,叙述方式直接而鲜明。
鲁迅的文字直抒胸臆,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和丑恶,用批判的目光揭示社会的弊病。
在文章中,鲁迅常常使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个疯狂的主人公的视角,对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犀利分析能力。
其次,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的主题多样而深刻。
他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社会风俗、道德观念、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一个懦弱自卑的农民阿Q形象的刻画,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封建传统和歧视观念对个体的压迫与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希望唤起人们的反思和改变。
此外,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还不乏对历史事件的评论。
例如,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鲁迅回顾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悲惨经历,对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中国人的软弱和被动是造成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并通过对西方国家的对比,指出了中国社会需要改变的方向。
总的来说,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触类旁通和对人性的独到分析,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个体的困境。
这些杂文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更让人深思和反思,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
现代文学中的青春题材作品欣赏

现代文学中的青春题材作品欣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青春文化的崛起,青春题材作品成为了现代文学中的一大亮点。
这些作品以青年人的成长为主线,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纠葛和成长经历,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本文将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围城》和《小时代》三部作品为例,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文学中的青春题材作品,欣赏其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第一部分:《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盖茨比的一生,展现了对理想、追逐和失落的刻骨铭心。
作品中充满了对梦想的追逐和对爱情的执着,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虚荣和浮华,又表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
通过描写青年一代的迷茫和追求,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第二部分:《围城》《围城》是当代文学大师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经历进行细腻描写,塑造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
方鸿渐自幼独立思考、追求独特的人格,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度过了他的青春时光。
小说以独特的幽默笔调和细腻的情感交流,刻画了青年一代在对未来迷茫、责任和自由的冲突中的成长历程。
作品通过对青年人的思索和探索,探讨了社会、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
第三部分:《小时代》《小时代》是中国作家郭敬明的一部长篇小说系列。
作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青春题材作品之一,它以流行文化的形式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
小说围绕四位年轻女生的生活展开,描绘了她们在竞争与友情、梦想与现实之间纠结不已的青春故事。
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活泼的语言和现实的场景,打开了读者在当代社会中理解青春和追求梦想的新视角。
它不仅是一部反映年轻一代面临的挑战的作品,也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现代文学中的青春题材作品以其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现代文名篇赏析

现代文名篇赏析现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赏析几篇现代文名篇,探索其精彩之处。
一、《围城》《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都市人生的深刻观察,描写了围城主人公方鸿渐与妻子李秀莲的婚姻生活以及方鸿渐在围城中的种种困境。
小说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愿望,以及现实社会中束缚个体发展的诸多因素。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刻画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图景。
二、《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通过对贾宝玉与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悲剧进行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堕落。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犀利的观察力,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并通过对人物的命运与情感的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恶现象。
作品中对婚姻、权力以及家族等主题的探讨,令人深思。
三、《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经历进行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村人的努力和奋斗。
小说以逆境中的奋斗为主题,通过孙少平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展现了普通人的勇敢和坚持。
作品以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准确的社会写实,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家庭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四、《活着》《活着》是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乡村家庭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一位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巨大变革带来的冲击和对个人命运的改变。
作品以朴实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五、《人间失格》《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太宰治自身的经历为基础,描绘了一个心灵陷入困境的人的内心世界。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探索了人性的脆弱性和无助感,以及对人生的绝望。
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作品展示

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作品展示
以下是一些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作品:
1. 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2. 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以树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3.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
4. 顾城的《一代人》:这首诗以一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语言凝练有力,意境深刻。
5. 北岛的《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和追求,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
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即注重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达,追求真实、自然、朴素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以及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等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件PPT1-5篇

故事情节
背景:辛亥革命后的未庄 人物:阿Q、赵太爷、假洋鬼子、王 胡、小尼姑、吴妈、小D
梗概:
序——阿Q名姓无处查找,靠做短工为生,好赌博,平时游手好闲,无家 业。因“造谣”自己姓赵而受到未庄的大家赵太爷的打骂。
第1章——欺软怕硬的阿Q,受未庄人轻视,被开玩笑,但他自我安慰: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赢了赌钱却被抢走,就自己打自己,像是被别 人打了一样而心满意足地睡着了。
题思 想
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 农民贫困化的现实,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 济侵略压垮了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
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
艺术特色
①通过对丰富的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旨在剖 析社会问题的内在根源,体现以理性描写社会 问题并以形象剖析社会本质的艺术特质。
②把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蚕事、自然景物 的描写融会交织,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的波 澜。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 !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 扭住伊的面颊。
第2章:与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的冲突。看到王胡捉虱子,他也坐下捉, 但捉住的不如王胡多,用嘴咬得不如王胡响,觉得连王胡这样的人都不如了,便找 茬,却被王胡打了。正沮丧,“假洋鬼子”走来了,阿Q壮胆向其挑衅,结果又被 打。之后小尼姑也走来,阿Q趁机侮辱,并扭其脸颊,仿佛得胜了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
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
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
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
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
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
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
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
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
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
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
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
“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
”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
”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
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
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
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
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接受这种陈旧的道德约束,于是双方常常发生冲突。
这种冲突也是导致这个家庭破碎的一个重要原因。
婆婆对于儿子和媳妇,就像中国所有传统而狭隘的母亲一样,是一种伟大而自私的爱。
她以中国传统的母爱去关爱儿子,对儿子关怀备至,以中国传统母性的勤劳操持家务,任劳任怨,无论付出多大的辛苦和劳累也心甘情愿。
但与此同时,她也以传统的封建妇德审视着儿媳妇曾树生。
在传统妇德的尺度下,曾树生这样一个新派女性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
她极端讨厌、甚至憎恨儿子的妻子。
她看不上曾树生的生活方式,如跳舞、晚上与人应酬,化装、穿漂亮的衣服等。
曾树生化装,她认为是装出小姐的样子,曾树生作为职业女性的社交活动,在她看来是胡闹鬼混,让儿子好好地管教她,教训她。
在更多的情况下,她不是和曾树生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汪文宣和曾树生发生激烈冲突。
她试图通过汪文宣来压制曾树生。
她不是去理解、支持儿子和妻子的感情,而是破坏他们之间的感情。
她要儿子毫无保留地站在她的立场上。
看到儿子和妻子的那种亲密的感情,她不是感到欣慰,而是反感。
儿子和妻子吵架,她不是希望他们两个快点和好,而是幸灾乐祸,甚至挑拨离间,添油加醋,怂恿儿子和妻子一刀两断。
曾树生和汪文宣吵架赌气出走,她说是“私奔”。
儿子主动找妻子,她便生气,认为儿子没出息。
曾树生出走就和这种婆媳冲突具有更直接的关系。
一个是接受了新式思想的女性,一个是守旧保守的古董式的女人,显然这种矛盾性差异集中表现在对生活的理解和文化期待之上。
女性意识的觉醒
本文将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悲剧作品置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之下加以考察,从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以及女性意识的萌动等三个层面阐述女主人公曾树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女性生存困境的探讨进一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中透视出作品的深层悲剧内涵。
汪文宣与曾树生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
汪文宣是枯萎颓败,曾树生却是饱满丰盈。
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婚姻,并不是没有爱情的婚姻。
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在一起生活了14年。
从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他们之间有很深的感情。
汪文宣是那种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之下被磨去了生命力,不断下滑沉沦的人。
他除了善良忠厚,一无所有。
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他都缺乏应该有的独立意志和力量,只是软弱无力地随波逐流。
曾树生却是那种生命力饱满丰盈的女性。
她热情开朗、聪慧美丽,对生活有所渴望。
虽然,她并不是那种具有崇高理想的知识女性,而是那种世俗化的知识女性。
她渴望的是那种日常生活幸福,是一种世俗幸福。
喜欢追求物质享受,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荣心。
她怀着崇高理想步入社会,战争、艰难的生活使她理想破灭。
但她与丈夫对待命运的态度是不同的,她没有消极地顺从忍受,甚至萎缩个性,牺牲幸福以求生存。
而是不甘屈服,努力抗争,在社会上取得自己相应的位置。
她在银行工作,学非所用,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花瓶而已。
她感到痛苦无奈。
但是,她不是那种很庸俗的女性,为了金钱就可以出卖身体,同时也不是那种很朴素的女性,甘心于沉重而贫困的生活。
她对生活的要求,无非是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丈夫,温暖的家庭,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过着那种衣食无忧的生活。
这种对世俗幸福的渴望,固然不是崇高的,但是却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但是,汪文宣却无
法给她这种生活,于是,她离家出走。
而塑造曾树生这一形象,预示着即使像曾树生这样有理想和追求的知识妇女,也要在生活的苦海里挣扎,美好的追求最后也变成了一种对生活的逃避。
从而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从另一个侧面也探索了知识分子女性的命运和出路,从另一个侧面也探索了知识分子女性的命运和出路,给读者以沉重的人生思索。
作为旧中国的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和人生的道路究竟在何方?也许这就是两名悲剧人物的形象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这是小说的一大特点,喜欢小说的人都知道,好的小说塑造的人物都是传神的,情节是引人的,在一系列的伏笔和故事中将小说思想推入高潮,现在的小说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学,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而且越发壮大,将小说的魅力展现出来,所以小说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尽管现在人们对文学作品重视程度降低,但现代文学普哦品的魅力依然存在,并仍然在绽放它的光芒,并且在文学舞台的历史上占据着无法取代的价值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