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整理)有缺:港台部分看朱栋霖诗派不全:七月诗派九叶诗派很重要穆旦的诗可拿来练论文现代部分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22.1 复习笔记一、赵树理概述1.赵树理及其著作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代表了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等,他的创作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

2.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1)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2)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因此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及其所代表的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3)以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为文本赵树理的创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这决定着他(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作家)自觉地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树理式的“问题小说”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4)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

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作家中也有代表性。

他们虽然也在承续“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但和1920、30年代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的是,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第5章郭沫若5.1 复习笔记一、郭沫若概述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二、《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女神》的文学地位《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

2.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为时代再造的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艺术表现。

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2)《女神》的主人公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我”的形象所面向的是整个世界与人类。

他崇拜自己的本质,热烈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3)《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女神》中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4)《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三、《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1.《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

泛神论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女神》式的奇特想象: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人与自然合二为一。

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

《女神》的主导性风格是壮阔、雄奇,代表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台湾文学)【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台湾文学)【圣才出品】

第29章台湾文学29.1 复习笔记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1.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当时一些留日的台湾学生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并由此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其所肩负的使命除摆脱封建落后文化的枷锁外,还要抵制日本在台实施的同化政策。

2.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时期(1)从1925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

(2)1930年代初期,一直到1937年,属于台湾文学的繁盛创作期。

(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由此直到1945年,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

(4)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迁台,为台湾光复初期。

3.台湾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1)台湾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

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

台湾的现代文学作为一脉支流,无疑以其特色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景观。

(2)台湾现代文学收获最丰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散文和戏剧相对弱一些。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1.赖和(1)赖和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他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最早最有力地激发了台湾新文学的精神。

其白话短篇小说《斗闹热》是台湾较早的白话小说。

(2)赖和又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

他试图以诗歌来纪实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觉悟下的牺牲》《流离曲》《南国哀歌》等。

2.杨逵杨逵关注现实,参与社会变革,思想开阔,性格豪爽,又受普罗文学思潮影响,其创作大都由现实直逼时代的思想制高点。

其作品有《送报夫》《泥人形》《鹅妈妈出嫁》《模范村》《萌芽》《春光关不住》等。

3.吴浊流代表作有《先生妈》《波茨坦科长》《亚细亚的孤儿》等。

其中,《亚细亚的孤儿》是日据时代台湾社会苦难历史的“镜子”。

这部小说在思恋乡土的情结上构架爱国反日的主题,但又不时流露“异乡人”失根的痛楚。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新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资料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新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曹禺)【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曹禺)【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学三⼗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曹禺)【圣才出品】第19章曹禺19.1 复习笔记⼀、曹禺概述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祖籍湖北潜江,出⽣在天津⼀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他创作的《雷⾬》《⽇出》《原野》《北京⼈》《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并在观众中扎根,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向成熟。

⼆、从《雷⾬》到《原野》1.《雷⾬》《雷⾬》是曹禺的第⼀个戏剧⽣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和⼀切经典性作品⼀样,《雷⾬》主题具有多样性,可以从不同⾓度、不同⽅⾯进⾏开掘与阐释。

(1)对于具有浓厚封建⾊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批判和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剧本在⼀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盾纠葛,⽽戏剧的结尾,⽆辜的年轻的⼀代都死了,只留下了与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的⼀代: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

(2)《雷⾬》的“还原性”阐释作者在《雷⾬》中揭⽰了“⽣命编码”,即戏剧“意象”中所内涵的⼈的⽣存困境。

戏剧中的“郁热”不仅是⾃然背景,同时暗⽰着⼀种情绪、⼼理、性格,以⾄⽣命的存在⽅式。

剧本中⼈的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的巨⼤精神痛苦。

由此⽽引发出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热、短促”的“‘雷⾬’式的”感情⼒量。

(3)“挣扎”与“残酷”的发现通过作品中⼈物的缠绕,曹禺提出了他的残酷命题。

既包含了对⼈⽆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存状态的发现,同时⼜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的本性、⼈⼜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量的⽆名的恐惧。

同时“序幕”与“尾声”的设置,造成了欣赏的距离,将剧本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达到类似宗教的效果。

从对《雷⾬》的多重解释中,显⽰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个重要特⾊:它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超越现实,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性、⼈的⽣命存在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新月社:1923年,北京。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由此产生新月诗派:1926年4月,徐志摩《晨报》开辟《诗镌》(代表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做一件认真的事情做。

倾向于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语丝社,浅草社,湖畔诗社。

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贡献。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1. 理性精神的显现。

2. 感伤情调的流行3. 是个性化的追求。

4.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个十年(1928——1937.6)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标志:1928年1月,全部共产党员作家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屯。

+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月刊》突变。

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

“独立的原则”“健康的原则”“尊严的原则”。

此时期显著特征:1,五四时期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

2,革命文学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决定此后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多种倾向文学互竞,丰富30年代文学创作。

基本线索:国民党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口号。

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文艺月刊》《民国日报》《觉悟》《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决定面貌的是(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及其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政治和文艺上倾向不同,分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盟军:自由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所保留,不以反对现行制度为目的。

民主主义:对现实社会制度批判。

革命文学论争:背景:1.现实政治的推进。

2,作家的思想自身的发展。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和太阳社VS五四时期已成名的作家,鲁迅,矛盾等文学的工具论。

对五四文学的全盘否定VS文艺揭示和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主要观点:1.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革命文学是历史的内在发展。

2、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都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功利性要求。

3、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4.作家要确定无产阶级立场与世界观。

左联:1930年3月。

上海。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常务委员:冯乃超,鲁迅,田汉等七人。

成立大会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

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工作: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翻译,介绍,研究。

加强与世界文学,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创作方法的革新,新的现实主义的推行。

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义:1.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无产阶级文学)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了对中国文学运动的领导权,组织领导,把革命文学的发展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轨道。

3.分散的文学团体统一于左翼。

革命的文学队伍。

文艺思想对立:马克思主义VS自由主义决定于:政治斗争尖锐。

特点:论争始终集中于文学的外部表现上,对内在的语言,形式等不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起补充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

“为艺术而艺术”“超脱现实”原则。

这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

较重要的是:左翼作家VS“新月派”新月派(梁实秋)观点:人性论。

(永恒的人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反对阶级论)天才论。

(一切文明是少数天才的创造,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优胜劣败的定律注定反文明的无产阶级被文明征服)革命文学等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左翼文学“伤感的革命主义”“浅薄的人道主义”评价: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但也看到主流派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

左翼与自由就“性灵文学”的论争:论语派:1932年,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标榜“性灵文学”特色:1.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以外事物。

2.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流露,文艺摆脱社会约束,回到自然。

左翼VS京派京派:30年代,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

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

共同时代文学的特征:1.文学创作题材规模开拓,表现角度开掘。

2.文学形式为叙事,心理刻画艺术得到重视与发展。

3.个人风格,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几乎同时。

第二个十年历史特点: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从历史潮流中吸取战斗激情和力的美。

是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特点:1.文学与战争救亡发生紧密联系。

(最显著)2.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学。

3.孤岛文学战士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

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抗战初期: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

文协: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武汉。

名誉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

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理事中无鲁迅。

会刊:《抗战文艺》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具体: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思想追求。

报告文学和通讯热门,诗歌向广场艺术方向发展。

各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唱主角。

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国名党民族主义文学汇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相持阶段:沉静下来,正视战争残酷,现实腐败,沉郁苦闷,对战争,民族前途的忧虑。

重新认识民族,自己,寻找民族振兴的出路。

具体:1.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题材纵深立体开拓,多样化趋向。

面对现实,总结历史。

面向自己(财主底儿女们,路翎)2.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

(财主。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世同堂)3.主题集中:黑暗的诅咒,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历史总结。

解放区:民族形式的革新与大众化,创作基调明朗,朴素。

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人民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

翻身解放成新人。

形成新评书体,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喜剧。

评论:优:作家与农民互相吸收,引起自身质变。

农民从新文学中得到现代文明,新文化,促进觉醒。

农民觉悟带来文艺创作热潮,中国民族传统文艺复兴,推动新文学发展。

缺:某些传统文化道德中的封建性因素。

文学发展的片面性。

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轻视知识分子,放松艺术形式手法现代化,忽视高雅优美部分,单向突进。

“孤岛”文学:1937年上海沦陷,作家留在上海租界继续创作,配合抗日救亡运动。

戏剧最活跃 “上海剧艺社” 《夜上海》沦陷区文学:(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沦陷区)乡土文学。

雅文学和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座谈会上。

正式发表于1943年《解放日报》内容:党如何领导文艺,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核心命题:革命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

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工农兵方向”如何为群众: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改造。

大众化。

文艺源于生活,比生活更高。

文学思潮,论争: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2..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胡风:主观战斗精神。

三大支柱:到处都有生活,精神奴役创伤。

“民粹主义底死尸”复活。

小说第一个十年:1.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移动:原因: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出版传播手段进步。

五四革命给小说现代化的契机:原因:阅读群体扩大,西洋小说的引入。

2.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问题小说:问题产生的原因:五四塑造了“思考的一代”,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的直接刺激。

代表作家: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叶圣陶。

叶圣陶:从问起步迅速转为写实派,《潘先生在难中》,诚实,细腻,摆脱了问的幼稚。

典型的灰色人物,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

“不动声色”的讽刺。

人生派写实小说: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叶圣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