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重点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鲁迅(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鲁迅(一))【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2.1 复习笔记一、鲁迅概述1.鲁迅及其著作鲁迅(1881~1936年),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

此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2.鲁迅的文学史地位(1)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2)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广阔天地。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3)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概述(1)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2)《呐喊》与《彷徨》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在1918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并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收入1926年8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2章 赵树理【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2章 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本章重点:赵树理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其他知识点: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2.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3.山药蛋派。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一)赵树理的出现“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他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彻底农民化“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

当他们一个人刚要开口说话,我大体上能推测出他要说什么——有时候和他开玩笑,能预先替他说出或接他的后半句话”(二)赵树理方向的特点1.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

2.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他们的创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观”“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揭示和针砭社会变革中的偏差与弊端;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村变革与其相应的方针政策对农民命运、心理、情绪的影响。

自觉追求对现实生活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

(三)赵树理方向的价值反省“欧化”倾向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一)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及影响《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地板》《孟祥英翻身》《传家宝》《福贵》很快在农民读者中广泛流传政治教育和政策宣传的学习材料被改编成戏剧上演我是完全被陶醉了。

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

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

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在逐步打破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

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

(二)赵树理小说的主题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等)的变化。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22.1 复习笔记一、赵树理概述1.赵树理及其著作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代表了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等,他的创作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

2.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1)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2)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因此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及其所代表的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3)以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为文本赵树理的创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这决定着他(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作家)自觉地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树理式的“问题小说”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4)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

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作家中也有代表性。

他们虽然也在承续“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但和1920、30年代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的是,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第16章新诗(二)16.1 复习笔记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

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3)代表作家作品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殷夫的《孩儿塔》;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4)中国诗歌会的不足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但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②艺术上比较粗糙;③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2.臧克家(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

其代表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臧克家往往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后期新月派的形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包括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精彩摘录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的现代文 学史教材。这部作品突破了以往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 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撰写观念,并对众多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 评价。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这四位学者的合作撰写,为读者展示了中国 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这部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现代文学 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还深入探讨了文学思潮、运动以及文学与社会、 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引起了学术界的材,也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和方法。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深远影响力的现代 文学史著。它的为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契机。这部 作品的问世不仅是对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反思期的一个巨大贡献,更是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之一。
在具体内容上,目录对于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例如, 在第一章“清末民初文学”中,作者钱理群对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学观念、 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在每个章节的子标题中,作者 又聚焦于该时期文学发展的核心议题,如“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叙事”、“大众 传媒与通俗文艺的兴起”等等。
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钱理群先生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剖析, 指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他不仅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优 点和长处,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他还对如何正确评价中国现代文 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一 部全面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更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现代文学内在规律和 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 理解,同时也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7章 散文(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7章 散文(一)【圣才出品】

第7章散文(一)本章重点:1.周作人的散文2.冰心、朱自清的散文其他知识点:1.《新青年》“随感录”2.美文3.“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现代散文的成就及原因:1.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2.“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

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3.文体比较自由4.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向传统文学示威“化传统”化得较好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杂文: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社会影响非常大。

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未必缜密漂亮,却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1.李大钊:《今》《新的!旧的!》《新纪元》《政客》《太上政府》《宰猪场式的政治》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相结合2.陈独秀:《偶像破坏论》《下品的无政府党》《青年底误会》和《反抗舆论的勇气》“独秀随感究竟爽快”3.钱玄同:《随感录四十四》《随感录四十五》“颇汪洋,而少含蓄”4.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善夸张,富想象,好用反语,讽喻性强,读起来畅快轻松,对论敌能加以不容置疑的驳难。

5.鲁迅:《新青年》作家的主将,《语丝》派的坛主之一现代散文诗的鼻祖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1.周作人的散文理论(1)美文:“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2)“言志”的小品文:“言志”即抒我之情,文学是自我的园地,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后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多种倾向文学互竞,丰富30年代文学创作。

基本线索:国民党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口号。

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文艺月刊》《民国日报》《觉悟》《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决定面貌的是(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及其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政治和文艺上倾向不同,分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盟军:自由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所保留,不以反对现行制度为目的。

民主主义:对现实社会制度批判。

革命文学论争:背景:1.现实政治的推进。

2,作家的思想自身的发展。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和太阳社VS五四时期已成名的作家,鲁迅,矛盾等文学的工具论。

对五四文学的全盘否定VS文艺揭示和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主要观点:1.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革命文学是历史的内在发展。

2、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都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功利性要求。

3、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4.作家要确定无产阶级立场与世界观。

左联:1930年3月。

上海。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常务委员:冯乃超,鲁迅,田汉等七人。

成立大会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

创作方法的革新,新的现实主义的推行。

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义:1.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无产阶级文学)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了对中国文学运动的领导权,组织领导,把革命文学的发展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轨道。

3.分散的文学团体统一于左翼。

革命的文学队伍。

文艺思想对立:马克思主义VS自由主义决定于:政治斗争尖锐。

特点:论争始终集中于文学的外部表现上,对内在的语言,形式等不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起补充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

“为艺术而艺术”“超脱现实”原则。

这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

较重要的是:左翼作家VS“新月派”新月派(梁实秋)观点:人性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线胡适(蝴蝶鸽子)冯至(蛇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伍子胥)戴望舒(雨巷寻梦者乐园鸟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臧克家(难民春鸟)郑敏(金黄的稻束)穆旦(赞美春诗八首自然底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田间(中国底春天在号召着全人类给战斗者)张天翼(华威先生)(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张爱玲(金锁记封锁)秦守鸥《秋海棠》北派四大家或五大家: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王度庐,再加上朱贞木。

小说: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憩园》,《寒夜》,沙汀《淘金记》,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长河》,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冯至的《伍子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爱玲的《金锁记》,钱钟书《围城》,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填空填空1、文学思潮与运动,在1937年到1949年这时期全国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即: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地区)及上海“孤岛”(.1937年11月日均占据上海后,租界处于被包围的特殊地区,知道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进入租界为止)2、1938年3月二十七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选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

理事有郭沫若,茅盾,田汉,巴金等45人,由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出版会刊“抗战文艺”,文协成立时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代表作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锻炼》巴金的《火》,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解放区盛行过的民歌体叙事诗,如《漳河水》(阮章竞),新歌剧《白毛女》,信天游《王贵与李香香》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

毛泽东抽出核心命题,那就是革命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

确定文艺的工兵方向,需要对文艺性质,功能做新的理解。

4、王实味在《野百合花》这组杂文中,具体而且尖锐地批评延安革命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他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被清算,后来被随意处决。

5、《南行记》的作者艾芜表现出一个文学家对民族解放战争形势下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动的全部敏感性。

6、丘东平的报告文学《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7、张天翼《华威先生》《谭九先生在工作中》《“新生”》总叫《速写三篇》8、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是“三记”中最优秀的,其他为《困兽记》,《还乡记》9、40年代的讽刺最后由钱钟书收束,小说短篇集《人·兽·鬼》,散文集《在人生边上》,抗战胜利后发表长篇《围城》10、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里状态。

11、路翎(中篇《饥饿的郭素娥》长篇《财主底儿女们》)12、真正把象征体小说写成杰作的是冯至的诗体小说《伍子胥》,历史题材的诗化叙事体。

13、梅娘“水族系列”《蚌》《鱼》《蟹》大家庭女性的三种生命处境。

象征性和可读性14、苏青女性涉世而终遭幻灭的题材,世俗化而真诚的实录通俗故事。

《结婚十年》畅销书。

15、张爱玲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于《紫罗兰》上,《金锁记》《封锁》16、徐訏中篇《鬼恋》,长篇《风萧萧》当年被列为“全国畅销书之首”,该年被称为是“徐訏年”17、无名氏“无名丛刊”和“无名书初稿”《野兽·野兽·野兽》《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18.秦瘦鸥《秋海棠》19.北派四大家(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王度庐外加朱贞木20.还珠楼主(李寿民)《蜀山剑侠传》21.王度庐以悲情武侠著称《卧虎藏龙》—罗小虎、玉娇龙、李慕白、俞秀莲22.马烽、西戎合作的唱片《吕梁英雄传》23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24.“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25.田间《给战斗者》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臧克家《泥土的歌》33、沙汀:讽刺作品《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淘金记》34、艾青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35、解放区通俗文学的两大潮流:一是仿民间通俗文学;二是化民间通俗文学。

解答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

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七月诗派艺术风格:他们打出了反客观主义的旗帜。

九叶诗派1、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2、主要成员有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等。

3、主要刊物有从《诗创造》分离出《中国新诗》4、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

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一.艾青:土地的意象:⑴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过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泪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把爱国主义表现得最为动人。

⑵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期,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我们曾经死了的土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经俘获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旋流着的,将是战斗的血液《复活的土地》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的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二.评书体现代小说(1)、赵树理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构特点: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楚人物,故事连贯到底,最后必定交代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故事来龙去脉,有头有尾。

(2)、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取传统评书式小说的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言语来展现其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

(3)、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小说语言艺术探索的成功。

三,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人物分析: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时代农民的典范,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

譬如: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

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作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

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

两人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

小二黑开始是跟着他父亲学算卦,但在后来也逐渐认识到这是迷信并厌恶起来,反对父亲的迷信意识。

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

同时他们也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是旧时的落后农民,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包办婚姻。

但在经过思想教育后两人的思想有了变化,理解了孩子,也不再迷信了。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

但最终他们还是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小说虽写的是二黑和小芹,但我觉得最出彩的还是小芹的娘——三仙姑了。

故事一开始就写的是三仙姑边跳大神还能边算计着锅里的米煮烂了,这成了当地的一个笑话,然后又着力描述了为什么喜欢跳大神,原来是因为年轻时太漂亮又耐不住寂寞,就靠跳大神来增加和年轻小伙子打情骂诮的机会罢了。

而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她年纪大了也如此,甚至还艳羡上了自己的女儿,觉得她妨碍了自己出风头。

作者几次写到爱老俏的三仙姑虽然年纪大了,“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虽然读来令人喷饭,但我觉得自古女子爱美,这都是跟长相,跟年龄,跟时代无关的。

但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我们也从中看出作者不凡的创作功底,“驴粪蛋”、“下霜”用作比喻,不仅十分生动形象,而且为农民所熟悉,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唤起形象的知觉,因此,只这一句话便把45岁还当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的勾勒出来了,令人忍俊不禁。

小说对新的民主政权的力量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小说中还有两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人物,那就是村长和区长。

虽然作者对他们着墨不多,但我们可以看到,小二黑和小芹最终能够走到一起,金旺弟兄最终能被绳之以法,二诸葛与三仙姑最终能够有所转变,都与这两个人的支持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村长和区长其实就是当时民主政权的象征和代表。

作者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正是有了民主政权为群众主持公道,有了民主政权给人民带来的新思想,人民群众才最终取得了与封建恶霸势力、封建婚姻观念以及封建迷信思想斗争的胜利。

四.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1、对青春、爱情的歌颂,对生命的沉思。

如《我是一条小河》2、2、从平凡的生活中窥见社会与人生的真貌。

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发出了不平之鸣,也表达了知识者的苦闷。

3、3、叙事诗的创作是冯至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所作的独到贡献。

如《帷幔》从中国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中取材,反封建的色彩尤为浓烈。

冯至的叙事诗,融抒情于叙事,为新文学叙事诗的起步,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五.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

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

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

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六.分析《《围城》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思想内容:1、《围城》的含义,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出,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

2、小说所反映的要远比它所命名的“围城”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它象征这当时的人生“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