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通俗小说)【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鲁迅)【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一、填空题1.鲁迅在1907年发表的________中提出了“首在立人”的主张。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偏至论》【解析】1907年鲁迅发表的《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
2.《阿Q正传》最初在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________上连载,署名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晨报副刊》;巴人【解析】《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
3.鲁迅的小说________以弗洛伊德学说解释创造的源起,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补天》【解析】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第一篇《补天》写于1922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第一版,是根据弗洛依德“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二、名词解释1.摩罗诗力说(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
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彷徨》(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一、简答题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对比。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废名与沈从文小说之比较:(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相同点①诗化或散文化的风格a.废名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不注重人物,长于抒情;不写故事写意境。
其作品多写华中乡村儿女翁媪之事,于冲淡朴讷中追求生活情趣,常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感动。
b.沈从文以散文的笔调写小说,同样没有太多地顾及文体观念。
他的早期作品既受鲁迅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启发,又受废名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影响,发展了抒情体小说这一形式。
②对乡土中国的描绘无论是废名笔下的“华中世界”,还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这里,人物的道德形态或人格气质,诸如淳朴、善良、诚挚、热情、雄强等,与原始、古朴、美丽的山水相契合,处处弥漫着一种“文明社会”所没有的田园诗趣。
他们的作品往往游离于时代,圆润精美、热情内敛,寂寞而宁静,显示出一种“冷的美”。
(2)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不同点a.废名的小说中缺少乡村历史存在与现代社会变异的联系,因而缺少冲突。
b.沈从文笔下展示出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常数与现代文化的变数交织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及人的生存悲剧。
总之,废名与沈从文同属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善于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于乡风民俗的描述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他们既借鉴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吸收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娴熟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
废名的代表作是《竹林的故事》、《桥》,沈从文的《萧萧》、《三三》、《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沈从文宣称其创作宗旨为表现人性之“常”,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浙江大学2011年研)答:沈从文的作品表现人性之“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湘西”代表人性的完善在沈从文的记忆中,故乡湘西以敞开的状态嵌进了他的“生命”之中。
湘西所能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戏剧)【圣才出品】

第8章戏剧(一)一、填空题1.1919年胡适的话剧________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始。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终身大事》【解析】《终身大事》是胡适创作的一部独幕剧,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一。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
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
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2.新文学社团中于1927年成立的以田汉为首的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南国社【解析】1927年冬,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正式建立,同时创办南国艺术学院。
1924年,田汉与其妻易漱瑜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创办文艺刊物《南国半月刊》,“南国”的名称从此流传下来。
1926年,田汉与唐槐秋、唐琳、顾梦鹤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从事电影的制作。
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为南国社,拟从事文学、电影、音乐、戏剧、美术、出版等文艺活动。
二、名词解释1.熊佛西(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熊佛西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代表剧作有《赛金花》、《上海滩的春天》等。
对于戏剧教育,他一贯主张“教育民主”、“学术自由”,坚持“戏剧教学不能拘束于课堂,必须通过舞台实践”。
此外,熊佛西提倡戏剧大众化,立足于农村,注目于农民。
为此,他进行了戏剧大众化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2.南国社(山东大学2011年研)答:南国社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戏剧团体,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
1928年12月15日,南国社作第一次公演。
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主。
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创办刊物《南国月刊》、《南国周刊》。
南国社成立后即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培养艺术运动人才,半年后因经济拮据而停办。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鲁迅(二))【圣才出品】

第17章鲁迅(二)一、填空题1.翟秋白的________是一篇较早运用阶级分析观点研究鲁迅的经典文献。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解析】1933年,瞿秋白编选了《鲁迅杂感选集》并作序,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从进化论向阶级论发展答鲁迅思想演变模式。
2.鲁迅在《_________》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里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案】彷徨【解析】《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名词解释1.《故事新编》(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故事新编》是鲁迅在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
收录他在1922~1935年间所作小说八篇。
其中《补天》、《奔月》、《铸剑》、《出关》四篇先后发表于《晨报四周年纪念增刊》、《莽原》、《海燕》等报刊,其余直接收入本书,根据故事发生时代先后为序。
作品用崭新手法写古代题材,赋史事以新意,借故事以针砭现实,思想上、艺术上都颇有成就,为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典范之作。
2.《狂人日记》(山东大学2011年研)答:《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
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弊害”何在?乃在“吃人”。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击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三、简答题1.怎样看待《故事新编》里的“油滑”?(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在取材和写法上不同于《呐喊》和《彷徨》,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总集。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市民通俗小说(一))【圣才出品】

第4章市民通俗小说(一)4.1 复习笔记一、通俗小说的定义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商品性文学。
二、“鸳蝴”开启直接源头1.“鸳鸯蝴蝶一礼拜六派”文学(1)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2)鸳鸯蝴蝶派是指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礼拜六》是1914年开办的一种娱乐消闲周刊。
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2.旧派小说繁荣的原因(1)当时的北洋政府自顾不暇,给了文学以良好的发展机会。
(2)科举取消,加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通俗作品有了较雄厚的作者队伍。
(3)文人跌入了市民阶层,小说在他们手中回到了市民文化的本位。
3.旧派言情小说的代表1912年同年连载的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李定夷的《贾玉怨》,三人被称为“三鼎足”。
三部小说都写婚恋悲情,其“通俗”主要在情调上。
4.旧派社会小说的代表民国旧派小说以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这部小说的最大贡献便在于开创了社会言情长篇的体例。
三、对峙迫使旧派向“俗”定位新文学阵营从1917年开始持续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
这场批判言词尖锐地指出旧派的思想陈腐守旧,除击中其要害“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之外,胡适、茅盾还特别地解析了民国旧派小说在文体上的弊病。
旧派小说在新文学的强大攻势下败退下来,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位置,被迫同新文学分割,发挥自己所长,去努力争取一般老派市民读者了,形式上更加“通俗”,并力图加强自身的“现代性”。
张恨水、平江不肖生等大家逐步崛起。
四、市民通俗小说类型的形成旧派小说有社会、武侠、侦探、历史这四种基本类型,特点是南派通俗小说占据上风。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一、填空题1.1943年9月,赵树理的________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小二黑结婚》【解析】赵树理最具魅力的作品是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年9月这篇小说出版,半年间发行四万册,创下了新文学作品在农村畅销流行的新记录。
2.周立波的________和赵树理的________是二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代表小说。
(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研)【答案】《山乡巨变》;《三里湾》【解析】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
它由正、续篇组成,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
《三里湾》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通过几个旧式农民家庭的变化,揭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二、简答题1.简述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赵树理崛起于40年代,是解放区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传家宝》是他40年代的优秀作品。
他自觉为农民写作,以创作农民小说著称,为新文学增添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密切了新文学与农民的关系,填补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在某些方面的空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具体表现如下:(1)从现实主义出发,描写了40年代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赵树理继承了鲁迅、叶紫等新文学作家描写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揭示农民在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的优良传统,又以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表现了前所未有的40年代共产党新政权领导下解放区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
其中有农村基层政权建立初期,农民与混入政权内部的封建地主、恶势力以及蜕化的农民干部的矛盾斗争;有对农民身上的封建观念、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的批判,以及对农民的教育改造;还有反映农民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歌颂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政权。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通俗小说(一))【圣才出品】

第4章通俗小说(一)一、填空题1.《玉梨魂》是________派的代表作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鸳鸯蝴蝶【解析】《玉梨魂》是“鸳鸯蝴蝶派祖师”徐枕亚的代表作品。
小说写书生何梦霞教馆,与主人家无锡富绅崔姓的守寡媳妇白梨娘相恋,最后一个殉情一个殉国演成悲剧。
小说中穿插两人的诗词酬答,缠绵悱恻,也合于当时文人读者的欣赏习惯。
2.周作人称________创作的小说《玉梨魂》为“鸳鸯蝴蝶派祖师”,张恨水的长篇小说________被人称为“民国《红楼梦》”。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徐枕亚;《金粉世家》【解析】徐枕亚是近现代小说家,《玉梨魂》是其代表作。
其小说不仅以哀感顽艳著称,而且也以骈四俪六之文体为其显著特点,对鸳鸯蝴蝶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徐枕亚成为“鸳鸯蝴蝶派祖师”;《金粉世家》是张恨水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喷发,以一个豪门弃妇为贯穿线索,描写平民女子冷清秋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的小儿子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悲剧过程,被人称为“民国《红楼梦》”。
3.________的言情小说________引发了民初文坛的言情小说热,周作人称这部小说为“鸳鸯蝴蝶派祖师”。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徐枕亚;《玉梨魂》【解析】徐枕亚的《玉梨魂》写书生何梦霞教馆,与主人家无锡富绅崔姓的守寡媳妇白梨娘相恋,最后一个殉情一个殉国演成悲剧。
小说中穿插两人的诗词酬答,缠绵悱恻,也合于当时文人读者的欣赏习惯。
周作人评价《玉梨魂》“近时流行的《玉梨魂》虽文章很是肉麻,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祖师,所记的事,却可算是一个问题”。
二、名词解释1.鸳鸯蝴蝶派答: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新诗)【圣才出品】

第6章新诗(一)一、填空题1.胡适在________杂志上发表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
(四川大学2013年研)【答案】《新青年》【解析】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6号发表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则是胡适的《尝试集》。
2.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尝试集》【解析】胡适的《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
1920年出版,共三编。
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3.________提出了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原则,并在创作中身体力行。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闻一多【解析】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同时还强调“格律是艺术必须的条件,实在艺术自身便是格律”。
4.初期象征诗派,________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穆木天【解析】穆木天是早期象征派诗人,他在1926年发表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的概念,他坚持“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要求创作“纯粹的诗歌”。
5.诗人李金发在国内出版的三部诗集《微雨》、________与________受到了法国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德影响,革新了新诗写作的观念与技巧。
四十年代初,________的问世,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全面成熟。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十四行集》【解析】李金发在1925~1927年间,连续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三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坛上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过来,并以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作引起了文坛的注目,被称为“诗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通俗小说(一)一、填空题1.《玉梨魂》是________派的代表作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鸳鸯蝴蝶【解析】《玉梨魂》是“鸳鸯蝴蝶派祖师”徐枕亚的代表作品。
小说写书生何梦霞教馆,与主人家无锡富绅崔姓的守寡媳妇白梨娘相恋,最后一个殉情一个殉国演成悲剧。
小说中穿插两人的诗词酬答,缠绵悱恻,也合于当时文人读者的欣赏习惯。
2.周作人称________创作的小说《玉梨魂》为“鸳鸯蝴蝶派祖师”,张恨水的长篇小说________被人称为“民国《红楼梦》”。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徐枕亚;《金粉世家》【解析】徐枕亚是近现代小说家,《玉梨魂》是其代表作。
其小说不仅以哀感顽艳著称,而且也以骈四俪六之文体为其显著特点,对鸳鸯蝴蝶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徐枕亚成为“鸳鸯蝴蝶派祖师”;《金粉世家》是张恨水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喷发,以一个豪门弃妇为贯穿线索,描写平民女子冷清秋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的小儿子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悲剧过程,被人称为“民国《红楼梦》”。
3.________的言情小说________引发了民初文坛的言情小说热,周作人称这部小说为“鸳鸯蝴蝶派祖师”。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徐枕亚;《玉梨魂》【解析】徐枕亚的《玉梨魂》写书生何梦霞教馆,与主人家无锡富绅崔姓的守寡媳妇白梨娘相恋,最后一个殉情一个殉国演成悲剧。
小说中穿插两人的诗词酬答,缠绵悱恻,也合于当时文人读者的欣赏习惯。
周作人评价《玉梨魂》“近时流行的《玉梨魂》虽文章很是肉麻,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祖师,所记的事,却可算是一个问题”。
二、名词解释1.鸳鸯蝴蝶派答: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2.林译小说答:林译小说是指清末林纾(琴南)翻译的小说。
他一生译著欧美小说一百八十多种,一千二百多万字,其中三十多种为世界名著,其余小说也多有精彩之处。
其翻译作品都是与精通外语者合作,译笔传神还是靠他达到各有特色,既有《迦因小传》这样译笔哀婉的作品,也有《块肉余生记》等译笔的质朴古劲风格。
除了对西方写实方法的肯定,林纾的文学观念仍是中国的,他将狄更斯比作司马迁、班固。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哀婉与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一脉相通,欧洲,说描写细腻真实在当时风靡,并且深深影响了民初及以后的言情小说;译作还体现了反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想。
《黑奴吁天录》与在美华工受虐有联系,发出“黄种即将亡”的警告,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学史上,林译小说第一次介绍了众多的外国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作家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简答题1.林译小说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答: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一生翻译了一百八十多部外国小说,其中三十多种为世界名著,其余小说也多有精彩之处。
这些小说因社会影响巨大而被统称为“林译小说”。
其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在中国文学史上,“林译小说”第一次介绍了众多的外国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
从作家的生平传记材料看,现代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钱钟书、朱自清、冰心等,都曾有过一段嗜读林译小说的经历。
它是五四时期部分作家最早借鉴的范本,当时的作家大多通过媒介和它的诱导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国人看到了西方文学在形式、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可取之处,对促进中国文学的革新具有重要作用。
(2)林译小说所体现的反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想对现代作家的创作有着启迪和影响。
它的思想是进步的,它既有反封建因素,又有民主科学的思想。
林纾希望通过译作唤醒国民,激发其爱国热情,以达到救国的目的,这在翻译《黑奴吁天录》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而《茶花女》这样的作品,其中的爱情描写使国人尤其是青年读者的爱情婚姻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
他向国人展示了原来妓女也那么纯洁可爱,而父亲却如此可恶。
在国外,青年可以自由恋爱结婚,人生除了家庭劳作外,还有舞会、剧院和各种社会活动,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多么新鲜。
可以说20世纪,在中国人生活态度和观念的改变及对西方的认同方面,林纾起到了重要作用。
(3)林译小说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影响。
林纾翻译所使用的语言也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古文,也从不把自己的译文与古文混同,有力地推动了文学语言的变革。
林译小说中出现很多白话、外来语和欧化句法,这说明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在从事翻译时,对于外国小说的形式,不得不探索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语言。
他继承了传统古文的长处,又冲破了古文的严格定律,在词汇、句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我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之,林纾作为小说翻译家,其翻译尽管有局限和失误,但其贡献是巨大的。
2.简述旧派小说创作的繁盛。
答:旧派小说有社会言情、武侠、侦探、历史这四种基本类型,特点是南派通俗小说占据上风。
(1)现代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
1919年在报纸连载第一部长篇《南国相思谱》。
1924年始到1929年,因《春明外史》而一举成名,并预示出作者能在章回体小说内部进行部分革新的潜力。
(2)武侠小说突起,出现了被称为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人的平江不肖生,其代表作为《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
其他的武侠小说有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等,时有“南向北赵”之称。
(3)社会小说有海上说梦人(朱瘦菊)的《歇浦潮》,毕倚虹的《人间地狱》,包天笑的《上海春秋》等。
徐卓呆和程瞻庐给社会小说增加了滑稽体式。
徐卓呆,被誉为“文坛笑匠”和“东方卓别林”。
他重视写短篇,代表作有《万能术》。
程瞻庐,善于运用插科打诨的俏皮笔法,代表作有《茶寮小史》、《葫芦》等。
(4)出现了小说新种类,即侦探小说。
这类作品先是翻译,如清末《新民丛报》里就译载过《福尔摩斯探案》;后是创作,如程小青1914年起写的“霍桑探案”系列。
(5)历史演义本,代表作有叶小凤的用明末来喻清的《古戍寒笳记》,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包天笑的《留芳记》等。
第15章通俗小说(二)一、名词解释1.社会剖析小说答:社会剖析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流派,又称“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左翼作家,而以茅盾为代表,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子夜》。
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
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2.京派答: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代表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梁实秋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和《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平民化的文化品格;追求一种和谐的“审美理想”。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语言具有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特征。
3.丁玲答:丁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
她是新文学第二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1927年秋,发表处女作《梦珂》,翌年,成名作《莎菲女士的El记》发表,引起文坛的极大关注。
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水》《我在霞村的时候》《一颗未出膛的子弹》等,短篇小说《一九三零年春上海》《在医院中》,中篇小说《韦护》等,长篇小说《母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杂文《三八节有感》等。
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战斗精神,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建国后主编《人民文学》《文艺报》,并任文化部门要职。
1955年,被划为“丁陈反党集团”,1957年又被指定为“右派”,文革中再次被投入监狱,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重出文坛后,创作了《“牛棚”小品》《悼雪峰》等散文佳作。
4.《为奴隶的母亲》答:《为奴隶的母亲》是作家柔石写于1930年的一部小说。
作品着力刻画了一个被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
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却被剥夺了亲子之爱;她是有丈夫的女人,却不能做合法的妻子,享有做母亲的权力;她是商品,是工具,是一种特殊的奴隶。
小说通过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典妻”现象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经济剥削、阶级压迫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精神奴役和摧残,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堕落。
作者以十分严峻冷静的笔触,采用白描手法,将深挚的情感蕴含在朴素、真切的生活描写中,让读者从清晰的生活画卷里去探索思考重大的人生问题,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简答题1.简论民国旧派小说繁荣的原因。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民国旧派小说繁荣的原因主要有:(1)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上海等现代都市市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一部分读者已不完全满足于旧派通俗文学才在城市里酿成“穆时英风”的读书市场效应。
新海派的产生,一方面占去了旧通俗文学的部分领地,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拓宽了大众文学市场。
于是,这种由“雅”及“俗”的形势,必然刺激旧派通俗文学。
(2)通俗文学自身的发展随着新文学部分地“俗”化,通俗文学在向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定型的模式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位,反过来由“俗”及“雅”。
张恨水、刘云若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雅俗互动的过程并不平衡:通俗的“雅化”是悄然进行的;新文学争夺大众的声势在抗战以前“雷声大,雨点小”;张资平等的“俗化”受到严厉斥责,被认为是新文学的“堕落”;而当时北方的京派文学却我行我素,不受市场牵制,执著于它的纯文学化的努力。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通俗文学进入它的新旧转换的阶段。
(3)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作家的努力张恨水其时发展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
经过自觉改革,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他也就成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
这是由张恨水的独特立场所造成的。
一方面,他的文学观念里始终不放弃章回小说的形式和通俗文学的娱乐性;另一方面他立足章回体而不断拓宽其功能,追求新的潮流,不甘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