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二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一、简答题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对比。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废名与沈从文小说之比较:(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相同点①诗化或散文化的风格a.废名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不注重人物,长于抒情;不写故事写意境。

其作品多写华中乡村儿女翁媪之事,于冲淡朴讷中追求生活情趣,常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感动。

b.沈从文以散文的笔调写小说,同样没有太多地顾及文体观念。

他的早期作品既受鲁迅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启发,又受废名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影响,发展了抒情体小说这一形式。

②对乡土中国的描绘无论是废名笔下的“华中世界”,还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这里,人物的道德形态或人格气质,诸如淳朴、善良、诚挚、热情、雄强等,与原始、古朴、美丽的山水相契合,处处弥漫着一种“文明社会”所没有的田园诗趣。

他们的作品往往游离于时代,圆润精美、热情内敛,寂寞而宁静,显示出一种“冷的美”。

(2)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不同点a.废名的小说中缺少乡村历史存在与现代社会变异的联系,因而缺少冲突。

b.沈从文笔下展示出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常数与现代文化的变数交织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及人的生存悲剧。

总之,废名与沈从文同属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善于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于乡风民俗的描述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他们既借鉴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吸收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娴熟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

废名的代表作是《竹林的故事》、《桥》,沈从文的《萧萧》、《三三》、《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沈从文宣称其创作宗旨为表现人性之“常”,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浙江大学2011年研)答:沈从文的作品表现人性之“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湘西”代表人性的完善在沈从文的记忆中,故乡湘西以敞开的状态嵌进了他的“生命”之中。

湘西所能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通俗小说(二))【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通俗小说(二))【圣才出品】

第15章通俗小说(二)一、名词解释1.社会剖析小说答:社会剖析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流派,又称“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左翼作家,而以茅盾为代表,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子夜》。

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

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2.京派答: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代表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梁实秋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和《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平民化的文化品格;追求一种和谐的“审美理想”。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语言具有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特征。

3.丁玲答:丁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

她是新文学第二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

1927年秋,发表处女作《梦珂》,翌年,成名作《莎菲女士的El记》发表,引起文坛的极大关注。

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水》《我在霞村的时候》《一颗未出膛的子弹》等,短篇小说《一九三零年春上海》《在医院中》,中篇小说《韦护》等,长篇小说《母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杂文《三八节有感》等。

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战斗精神,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建国后主编《人民文学》《文艺报》,并任文化部门要职。

1955年,被划为“丁陈反党集团”,1957年又被指定为“右派”,文革中再次被投入监狱,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重出文坛后,创作了《“牛棚”小品》《悼雪峰》等散文佳作。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2章 赵树理【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2章 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本章重点:赵树理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其他知识点: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2.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3.山药蛋派。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一)赵树理的出现“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他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彻底农民化“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

当他们一个人刚要开口说话,我大体上能推测出他要说什么——有时候和他开玩笑,能预先替他说出或接他的后半句话”(二)赵树理方向的特点1.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

2.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他们的创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观”“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揭示和针砭社会变革中的偏差与弊端;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村变革与其相应的方针政策对农民命运、心理、情绪的影响。

自觉追求对现实生活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

(三)赵树理方向的价值反省“欧化”倾向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一)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及影响《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地板》《孟祥英翻身》《传家宝》《福贵》很快在农民读者中广泛流传政治教育和政策宣传的学习材料被改编成戏剧上演我是完全被陶醉了。

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

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

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在逐步打破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

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

(二)赵树理小说的主题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等)的变化。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市民通俗小说(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市民通俗小说(一))【圣才出品】

第4章市民通俗小说(一)4.1 复习笔记一、通俗小说的定义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商品性文学。

二、“鸳蝴”开启直接源头1.“鸳鸯蝴蝶一礼拜六派”文学(1)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2)鸳鸯蝴蝶派是指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礼拜六》是1914年开办的一种娱乐消闲周刊。

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2.旧派小说繁荣的原因(1)当时的北洋政府自顾不暇,给了文学以良好的发展机会。

(2)科举取消,加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通俗作品有了较雄厚的作者队伍。

(3)文人跌入了市民阶层,小说在他们手中回到了市民文化的本位。

3.旧派言情小说的代表1912年同年连载的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李定夷的《贾玉怨》,三人被称为“三鼎足”。

三部小说都写婚恋悲情,其“通俗”主要在情调上。

4.旧派社会小说的代表民国旧派小说以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这部小说的最大贡献便在于开创了社会言情长篇的体例。

三、对峙迫使旧派向“俗”定位新文学阵营从1917年开始持续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

这场批判言词尖锐地指出旧派的思想陈腐守旧,除击中其要害“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之外,胡适、茅盾还特别地解析了民国旧派小说在文体上的弊病。

旧派小说在新文学的强大攻势下败退下来,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位置,被迫同新文学分割,发挥自己所长,去努力争取一般老派市民读者了,形式上更加“通俗”,并力图加强自身的“现代性”。

张恨水、平江不肖生等大家逐步崛起。

四、市民通俗小说类型的形成旧派小说有社会、武侠、侦探、历史这四种基本类型,特点是南派通俗小说占据上风。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赵树理)【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一、填空题1.1943年9月,赵树理的________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小二黑结婚》【解析】赵树理最具魅力的作品是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年9月这篇小说出版,半年间发行四万册,创下了新文学作品在农村畅销流行的新记录。

2.周立波的________和赵树理的________是二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代表小说。

(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研)【答案】《山乡巨变》;《三里湾》【解析】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

它由正、续篇组成,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

《三里湾》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通过几个旧式农民家庭的变化,揭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二、简答题1.简述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赵树理崛起于40年代,是解放区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传家宝》是他40年代的优秀作品。

他自觉为农民写作,以创作农民小说著称,为新文学增添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密切了新文学与农民的关系,填补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在某些方面的空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具体表现如下:(1)从现实主义出发,描写了40年代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赵树理继承了鲁迅、叶紫等新文学作家描写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揭示农民在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的优良传统,又以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表现了前所未有的40年代共产党新政权领导下解放区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

其中有农村基层政权建立初期,农民与混入政权内部的封建地主、恶势力以及蜕化的农民干部的矛盾斗争;有对农民身上的封建观念、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的批判,以及对农民的教育改造;还有反映农民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歌颂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政权。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通俗小说(三))【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通俗小说(三))【圣才出品】

第24章通俗小说(三)一、名词解释1.沦陷区文学答:沦陷区文学是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文学时代结束后的文学发展轨道。

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

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

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2.战国策派答:战国策派是1940年前后在国统区出现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的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

代表人物是陈国济、陈铨、雷海宗等。

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

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

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

3.新浪漫派小说答:新浪漫派小说是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作家是上海“孤岛”和国统区内典型的通俗、先锋两栖能手,即徐讦和无名氏。

这类作家的出现,一定意义上反映了40年代城市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趣味的提高。

也有人称之为“后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了他们的文学品位,因既有浪漫主义理想,又渗入现代主义精神。

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具有更多神秘荒诞色彩。

代表作品有无名氏的《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徐讦的《鬼恋》《风萧萧》等。

4.《传奇》答:《传奇》是张爱玲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创作于1943~1945年间。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22.1 复习笔记一、赵树理概述1.赵树理及其著作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代表了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等,他的创作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

2.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1)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2)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因此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及其所代表的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3)以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为文本赵树理的创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这决定着他(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作家)自觉地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树理式的“问题小说”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4)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

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作家中也有代表性。

他们虽然也在承续“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但和1920、30年代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的是,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沈从文[视频讲解]
本章重点: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其他知识点:
1.沈从文创作生涯及文学贡献的总体评说。

2.沈从文散文的成就。

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1.沈从文的生平
湘西凤凰县:川、湘、鄂、黔四省交界
苗、汉、土家
特殊的气质: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熟读社会
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休芸芸
《大公报》“文艺副刊”
2.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
(1)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2)“乡下人”的眼光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像,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3)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
深切领悟了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接受“五四”启蒙思想,了解西方文明,动用丰富的乡村生活积存,来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

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之外,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

3.沈从文的创作
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
早期的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
30年代后:
集子:《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
散文:
《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
文论:
《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
完成了湘西系列
湘西: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湘西精神的文学:抒情的文学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1.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全、协调、化外境界
作家的情感、情绪——抒情
《萧萧》《柏子》《丈夫》
隐忍态度:坚韧生活能力
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

2.《边城》:湘西人性的典型代表
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1)风习描写:注重本色,充满诗情画意,与故事、人物的情调合一。

(2)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人物形象美丽善良却被引向毁灭
湘西女子:
翠翠:天真纯洁、少女期的梦境
三三、夭夭:恬静、温柔、纯净、忠贞、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汪曾祺
主旨: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湘西男子:雄强进取、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虎雏》:湘西人的野性能不能改、要不要改——勤务兵在城市里杀人潜逃的事实
《会明》、《灯》:伙夫老兵,外表雄壮、固执,实际天真、憨痴如儿童
“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


3.湘西世界中的神性
(1)美学观念:
一个人过于爱有生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

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

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

(2)神性便是最高的人性。

《龙朱》:“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顺如小羊”
《媚金·豹子·与那羊》:约会、误会——拔刀自尽
《月下小景》:反抗习俗、双双服毒、爱和美都上升到人性的极致
(3)宗教压制人性的文化解析:《法苑珠林》
“来把佛经中小故事放大翻新,注入我生命中属于情绪散步的种种纤细感觉和荒唐想象”
《医生》《弹筝者的爱》《被刖刑者的爱》、《一匹母鹿所生的女孩的爱》、《扇陀》
降低宣示作用,显示憧憬“神性”的题旨
(4)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商业化都市——批判首要的“罪人”:都市社会
(5)两性关系虚假性:《都市一妇人》
(6)生命的“死”和“萎缩”:《三三》
(7)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有学问的人》、《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8)提出都市“阉寺性”问题,是对中国文化批判的最有力的一点
自认深得现代文明真谛的高等知识者,也和一个普通湘西乡民一样,阻挡不住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

所不同者,是乡下人反能返璞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而都市的智者却用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拘束与压制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性爱: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
肯定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
反对生命的被戕害,变得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形成近于被阉过的寺宦观念
表现:“都市病”、“知识病”、“文明病”
(9)城市文明侵入乡村:《长河》(第一卷)
“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

“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老水手满满、桔园主人的小女夭夭
4.文体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