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概括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理清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受到感染。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提问学生:你上学是为了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入课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初读生字词:“振”的书写、读音内容: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表明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疑惑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和目睹中国妇女受辱的三件事情。

资料卡片: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

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五、析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说说课文中的哪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理由(一)表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修身课上学生们都是怎样回答魏校长的问题呢?(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那少年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呢?(清晰而坚定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3.对比着读一读这两类回答有什么不同?(前者都是为满足私欲而读书,少年周恩来则是把自己读书的目的与国家的命运,国家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为国而读书)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少年周恩来从小就有不同寻常的追求,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5.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对少年周恩来的赞赏和钦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一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本节课通过讲述少年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课文通过周恩来铿锵有力的回答,表达了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周恩来这位伟人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解周恩来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视频:准备关于周恩来的事迹短视频,用于情感教育。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及反思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

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

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

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三、自学生字词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

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

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五、作业1.抄写生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教学内容围绕课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学习立志报国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2. 培养学生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2. 学具:学习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和相关事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深入讲解- 教师结合课文,深入讲解周恩来总理的立志过程和爱国精神。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5. 互动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巩固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词汇:崛起、立志、读书- 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 爱国情怀与个人学习的关系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我的读书梦”的短文,联系个人实际,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理想。

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第22课《七颗钻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课时目标】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3.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谈话激趣:自古至今,充满神秘的浩瀚的宇宙让人们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

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动人的古诗和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

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天空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这七颗星星有关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早年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

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认读文中的生字,难读的地方和读不好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课件出示文中词语,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钻石传说旱灾干涸干枯焦渴水罐绊倒哀哀尖叫赶紧舔净凑近唾沫涌出清澈一瞬间北斗七星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端端正正(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3)教师重点指导认读:“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匆”“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另外,“咽”是多音字,还可以读“yān”,如“咽喉”;读“yè”,如“哽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人士、教育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演讲。

课文主要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讲述中华崛起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对于作者爱国情怀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录音带或课件,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写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故事。

通过周恩来在课堂上的发言,展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理想。

本文语言朴实,情节紧凑,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有较好的理解。

但是,对于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崛起”“博大”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少年时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立志报国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周恩来少年时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立志报国的决心。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周恩来画像,引导学生观看并说出对周总理的印象。

教师总结:周总理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周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的哪件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周恩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阅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目的。

2. 出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

3. 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点评、指导。

三、细读课文,深入分析1. 学生细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3.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四、品读课文,感悟情感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恩来的精神风貌。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情感。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鼓励。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简案实际上是一种教学大纲,就是在备课的时候只写出上课的流程,即罗列出上课的重点,以及大概思路,无需详细过程。

详案的话,则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写出上课流程,还要写步骤。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

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等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

(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

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

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3、指导朗读: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

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四、导游: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

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引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

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教案3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想:在轻松调侃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关于摘苹果的比赛,通过不断变换比赛对手(“对手”、“老师”、“饥饿的孩子”),让学生逐步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

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

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

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

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生谈)师小结: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

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想: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

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

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

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

听到了就写下来。

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

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

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四、认生字,写生字强调:暂是翘舌音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左窄右宽暂下边的“日”稍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