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必修1 语文:10 短篇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案3

短新闻两篇【内容感知】一、《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学习过程】一、咬文嚼字1.字音序幕.(xù)凝.重(níng)掩.映(yǎn)冉.冉(rǎn)明媚.(mèi)噩.梦(è)嬉.笑(xī)凋.谢(diāo)撰.写(zhuàn)步履.(lǚ)茫.然(máng)绞.刑(jiǎo)隐秘.(mì)窒.息(zhì)祷.告(dǎo)婆娑..(pó suō)2.多音字3.形近字⎩⎨⎧嘱托嘱瞩目瞩 ⎩⎨⎧酒馔馔撰写撰 ⎩⎨⎧覆盖覆步履履 ⎩⎨⎧开垦垦恳求恳 名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1.《别了,“不列颠尼亚”》屈辱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
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课堂学习
三读课文,探究写法
(2)蕴含的意味:①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 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样子。通过这一特写,我们能揣摩出彭 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无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也不会 为任何人而停留,香港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③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日落仪式”呢?英国曾经占领了众多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 “殖民统治”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管治,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区旗和中国国旗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 在香港永远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④“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 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 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了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 在这片土地上。
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
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 要突出英国管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 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 耐人寻味。从文中哪些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 作者的苦心?
课堂学习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示:(1)耐人寻味的语句举例: ①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 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②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 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 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香港 回归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了解了新闻的 相关知识,学习了本文庄重、含蓄的语 言风格,并探讨了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 以背景材料加深事件历史纵深感的写作 特色,希望同学们从中学到一些新闻写 作的常识并能付诸实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简析

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
字旗。 6 层解:今昔对照,包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 的易帜。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终结。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
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5 7 时 45 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
次降旗仪式。156 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
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
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 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层解: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港岛统治 的开始与结束。
新华社香港 1997 年 7 月 1 日电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 本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女王的话意味着什么? 提示:写“雨越下越大”再一次增添了悲凉凄苦的意味。 英国女王的告别演讲,虽是“赠言”,其实更多地表明了英 国的无可奈何,“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6 这节文字写升旗、降旗特别精确交代时间(“156 年 前”“今天”),有何用意?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 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 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殖民 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 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2.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体会“新闻特写”的方法,即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1.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大意义;(三)审美鉴赏与创造: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表达的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特写、新闻通讯的基本知识;2.理解并分析新闻中的描写和背景材料的作用;3.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4.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分析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曾经学习过毛泽东同志为《解放日报》撰写的两篇新闻,大家还有印象吗?(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ppt展示)新闻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在新闻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信息,无固定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共33张PPT)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 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 4、新闻的体裁分类? •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 和报告文学
• 5、新闻的结构?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结语(最后1段) 与开头呼应,交代英国 在香港的统治背景。
2、本课的结构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导语: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第1段)。 ③、主体: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日落仪式”;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④、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⑤、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
作者:周婷 杨兴
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 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这也是中华民族洗 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 时刻。在这样一件百年盛事之际。数位新华社 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 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 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新闻。
5.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 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
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
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
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研读课文
• • • • • • • • 0 : 40 港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 不列颠尼亚”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特点;学会筛选信息2、过程与方法:联系有关背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培养深切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的特点2、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回顾1、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怎样4、消息的基本特点:真实性、有效性、简洁性5、消息的基本结构:倒金字塔结构6、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7、导语的三大作用: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知识补充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应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的消息文体。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课文是一篇特写,与一般的消息有什么异同?五、预习检查:多音字注音满载zài 降旗jiàng 悄悄qiāo刊载zǎi 降伏xiáng 悄然qiǎo六、自读梳理1、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找一找这篇新闻的导语、正文、结语各是哪几段?第一段是导语,第二至第十段是主体,第十一段是结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1、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
2、学会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重温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新闻的特征和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学习和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五步阅读法、“‘五环三步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诵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途径,弄清新闻的脉络和思路;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尝试“‘五环三步阅读’教学法”:还课堂于学生,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的本位,让激情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学过程:第一环:导课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
学生激动、感慨……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它选自《通讯名作100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人智慧的结晶。
这则新闻是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最别致的一篇,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题目为主谓倒装句,意在突出强调,借鉴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并翻出了新意。
第二环:展示预习初步自读预习课文,课堂展示预习成果。
(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段意,分析结构,讨论文章思路。
)运用“五步阅读法”预习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理清课文思路。
如:学生读完这则新闻会发觉: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记录了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
1、学生概括各自然段段意,然后展示,集体评价,老师小结。
2、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部分学生发言,全体学生评议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 (2017高一下·南昌月考) 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阜(fù)盛簇(zú )拥悚(sǒng)然形骸(hái)B . 蹒(pán)珊吞噬(shì)臭(xiù)迹猿猱(róu)C . 朔(shuò)漠惘(wǎng)然宵柝(chè)裂帛(bó)D . 脊(jǐ)背攥(zuàn)住贬谪(zhé)商贾(gǔ)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遐观孤鹜暇日锱铢必较B . 鹧鸪南溟言筌云消雨霁C . 盘桓耸萃岑寂轻鸢剪掠D . 绣闼侥幸尺椟鱼舟唱晚3. (2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B . “本镇的二、三产业要同步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松宜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如是说。
C . 三峡工程启动175米实验性蓄水后,昭君镇有望通过开发昭君品牌,发展特色旅游,成为湖北省“两山一江”旅游线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的重要游客集散地之一。
D . 作为一家拥有近60年历史的国际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索尼公司不可能不知道侵犯其他企业专利权将意味着什么?4. (2分)(2017·珠海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A . ④①⑤③②B . ③④②⑤①C . ①③⑤④②D . ④①③⑤②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5.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
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
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 000元。
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
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
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
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
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
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材料二: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材料三: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
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
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材料四:“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
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
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
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 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 . 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
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 . 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 . 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 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 . 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
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 . 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 .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3)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6. (9分) (2019高二上·高邮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正式发布了由该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碳离子治疗系统”。
该系统已于9月29日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
这也预示我国有了自主品牌的碳离子治疗设备,实现了国产重离子治疗设备零的突破。
所谓重离子,是指“原子序数大于2”的原子在失去部分或全部电子后而形成的带电粒子,碳离子就是其中一种。
据“碳离子治疗系统”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肖国青介绍,重离子束拥有独特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被认为是理想的放疗用射线,其副作用小,疗程短、疗效好,特别适合不宜手术、对常规射线不敏感、常规射线治疗后复发的部分实体肿瘤的治疗。
1975年,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利用其已有的科研加速器装置率先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德国和日本相继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和临床研究,并逐步推广应用。
截至目前,重离子治疗已成为全球放疗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国际上共有11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在运营。
2008年,我国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也引进一台装置,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10月10日)材料二:据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介绍,截至2019年5月8日,医院共收治患者1945例,覆盖40余种肿瘤疾病。
治疗患者中全部采用重离子或采用重离子联合质子治疗的患者有1818例,单纯采用质子治疗的患者为127例(主要为开业初期收治患者)。
据院方透露,首批临床试验患者5年随访统计结果显示,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绝大部分患者的一些轻微不良反应已完全消失;在有效性评价方面,排除非肿瘤原因,临床试验患者总体随访近5年生存率达97.1%,近5年局部肿瘤控制率达81.8%。
“医院不仅着力临床治疗,还在这块沃土进行方案优化和自主创新。
”院长郭小毛教授说,开业至今,医院放射物理团队自主研发了旋转治疗床、旋转治疗椅及粒子治疗限束设备等粒子系统设备辅助设施。
在粒子系统设备的信息系统更新研发方面,医院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套更为适合质子重离子的“中国版”治疗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并已正式投入临床使用。
该套系统替代了医院原先使用的国外版本,极大提高了与医院粒子系统设备的匹配度。
(《晨报》首席记者杨眉《晨报》记者陈里予)材料三:为加快推进甘肃省武威碳离子治疗系统注册上市过程,甘肃省药品监管局在国家药监局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重离子装备及技术运用决策部署,确定甘肃省肿瘤医院牵头作为临床试验第一主体,武威肿瘤医院牵头作为临床试验第二主体,解决临床试验机构及人员资质的合法性问题,对临床试验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联合上海市医疗器械审评认证中心组成专家团队,开展并完成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为开展临床试验工作创造条件。
同时,启动重离子治疗系统上市后监管研究,组织甘肃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开展风险预判,防范控制重离子加速器临床使用风险,保证临床试验者的受试安全与临床试验的顺利进行。
甘肃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王宗伟表示,自武威碳离子治疗系统项目启动以来,甘肃省药品监管局将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扎实推进,围绕项目注册上市全方位开展工作,跟进项目进展,提供配套服务,全力支持重离子治疗系统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下一步,甘肃省药品监管局将全力优化服务,加强联系沟通,积极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协调开展注册申报资料预审核等工作,积极造福广大癌症患者,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治疗系统临床试验治疗圆满完成》,选自《中国医药报》)(1)根据三则材料有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原子序数大于2”的原子在失去部分或者全部电子后而形成的带电粒子就是重离子,碳离子就是重离子的一种。
B . 作为理想的放疗用射线,重离子拥有独特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副作用小,疗程短、疗效好,特别适合部分实体肿瘤的治疗。
C . 在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治疗的患者中全部采用重离子或采用重离子联合质子治疗的占绝大多数,单纯采用质子治疗的仅占一小部分。
D . 解决临床试验机构和人员资质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对临床试验人员的全面培训,甘肃省肿瘤医院发挥着主导作用。
(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截至目前,重离子治疗已成为全球放疗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而率先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研究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