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引导 精品

高考作文-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引导 精品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引导年高考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留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思索与回味。

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更给人许多鲜活的启示。

高考作文命题虽小,但折射出来的问题却不小,可谓是从细微处切入了时代。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给笔者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多地方的命题已逐渐摆脱八股式命题方法,越来越鲜活、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贴近现实,富有时代内涵。

我们研究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既能看出在过去一年里语文教学的导向和追求,又能找出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对年的高考起良好的预测和引导作用。

综观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发现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高考作文回顾题型渐趋明朗,偏重材料作文年各地高考作文的命题的题型,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平分秋色,一枝独秀。

年高考作文试题,打破了以往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三分天下的格局,在今年的套试卷中,新材料作文略占上风,为个,分别是陕西卷、辽宁卷、上海卷、全国卷、海南宁夏卷、福建卷、湖北卷、安徽卷、四川卷、山东卷;命题作文紧随其后,有个。

分别为江西卷、北京卷、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湖南卷、重庆卷、全国卷;仅仅有一个,是天津卷。

天津卷去年的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的作文是全国高考作文题中仅存的一个,今年也是仅仅这一考区以的方式出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很值得我们关注。

按照高考作文命题一般保持三年连续性和一贯性的原则,年天津卷的作文题也很有可能是。

这是倒是我们拭目以待的。

命题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突出特点。

如浙江卷的考题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转换之间,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题中给的材料很具象,也适合学生引申发挥。

谈的是与父辈的文化反哺,相信在这个网络时代,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关键在于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倡导是吻合的,在审题下笔前多反思、反省,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从而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道好题。

2019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

2019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

2019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一、材料作文的类型虽说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代替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和方向,但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却纷繁复杂、百花齐放,各省市的高考材料作文争奇斗艳、各显风采。

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命题专家对新材料作文的类型都没有一个统一、清晰、准确的说法,导致在具体研究时,对新材料作文类型的表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主观的表述,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官方标准的解释。

王森然先生八十多年前批评当时的语文教学时曾指出:“一国之内,省自为政;一省之内,校自为风;一校之内,人自为主;而一人之先后,又各异其主张,朝秦暮楚,彼此矛盾,昨标一理,今树一说,日新月异,各趋所便,以致中学国文教学,无一稳定之基础,无一贯彻之主张,震荡摇撼,迄无重心。

于是教者彷徨瞻顾,学者莫适所从。

”用在此处,用在现在人们对于新材料作文类型的理解上,也再恰当不过。

即使是同一个人,前后的表述也不尽一致。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对新材料作文题目进行评价、分析,2012年他把材料作文分为事实型、故事寓言型、语录型、艺术型;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分为阐释能力型、发现问题能力型和解决问题能力型;2014年又分为社会时事型(新闻与校园生活)、文学作品型(文人作品)、理论观点型(名言寓言);2015年分为事件型、事理型、任务驱动型。

另外,民间对材料作文类型的划分更主观、更随意,比如有人把材料作文分为:生活哲理型、道德情感型、名人典故型、寓言童话型、历史传说型、佛语禅意型、文学艺术型、综合材料型等。

还有分为:寓言类、故事类、社会现象类、哲理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组合类等。

之所以会如此多的表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材料作文缺乏顶层设计,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没有从宏观上、全局上对材料作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表述,此外就是每个人的分类标准是有差异的,有的是从材料的来源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内容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形式上,还有是从材料的考查目标上来区分等等。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与趋势预测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与趋势预测

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分析与趋势预测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意为文学创作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伟业,是万世永不消亡的大事。

这里曹丕强调了文章的价值,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肯定文学要为政治服务这一功能。

我们通常讲的“作文”与曹丕讲的“文章”的含义虽然不尽相同,然而对于近千万考生来说,对于为国选才的选士制度来说,却也有点“经国之大业”的味道;另外,恢复高考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能够设想的将来,高考取消的可能性不大,同样,高考作文取消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从隋唐科考开始计算,这“大业”也已经逾千年了,因此万众瞩目的高考作文可以称得上是“不朽之盛事”了。

因此,严肃地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及特点,严肃地研究高考作文备考的策略,显然也是为这“大业”添砖加瓦,为这“盛事”做些补益。

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及特点:第一,用“四个自信”引领高考作文命题,统率高考作文命题,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坚定“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石,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价值判断,明白事物的是非本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的典型事件,在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的同时,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学生思考过去之我、现在之我、未来之我,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将小我和大我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更切实感受“四个自信”,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第二,凸显时代主题,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和社会。

近几年高考充分发挥积极导向功能,致力于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

关注时代精神,走进生活哲学,展开个人演绎,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成为高考作文命题一种新颖鲜活的共同价值取向。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趋势?语文要怎么备考?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趋势?语文要怎么备考?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趋势?语文要怎么备考?我们知道,每次高考结束之后,专家们会对命题做出解析,判定其难易程度,当然还有对下一年命题趋势的预测。

2019年高考即将到来,小编和大家再次分享2019年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看看高考冲刺阶段语文学科如何备考,赶紧看过来!2019年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有哪些趋势一:阅读量将会继续适量增加。

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考查目标的语文高考,必将越来越注重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考查核心是快与准,也就是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双重考查。

近三年语文试卷的阅读量基本以每年500字左右的速度递增,相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下去。

高考语文注重阅读的考查,也是以考改促课改的一种方式,必将推动中学语文教学重视同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趋势二:题型将会继续走创新之路。

2018年高考语文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变脸,或许意味着以后高考测试的“变脸”将成为新常态。

这种变化,体现了高考语文的综合性和创新性,让考查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真正成为高考的旨归。

趋势三:有可能考查作文多种类型。

从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目的朴素回归以及全国卷Ⅰ和卷Ⅲ的变化可以推测,2019年高考作文不一定囿于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的作文题目的类型。

趋势四: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变化可能性很大。

从2018年三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变化可以推测,三篇现代文阅读文本题材和体裁都有变化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还很大,《考试大纲》上提到的每类文本的多种类型都有可能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趋势五:文言文阅读存在变数。

这一年来,在各种变化层出不穷的考改背景下,全国卷Ⅱ,甚至可以说全国三套卷,最稳定的一道大题就是文言文阅读,几乎一点儿变化都没有。

但在变化、创新成为主旋律的考改背景下,文言文阅读无论是文本类型还是三道主观、一道客观的题型,都不能否定存在变化的可能。

趋势六:语言文字运用题将成为试验田。

前几年全国新课标卷每年都是“稳中有变”,“稳”的是绝大部分,“变”的就是语言文字运用题最后两道主观题中的一道,因此被称为“试验田”。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为两篇,分别是A卷和B卷的作文题,A卷的作文题目为“平凡的人生如何演绎不平凡的故事”,B卷的作文题目为“爱心传递”。

A卷的作文题目是让考生写一个平凡的人生,如何演绎不平凡的故事。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或者他人的人生经历,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

要求考生能够触及人性的深处,能够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来传递普世的情感和价值。

这个题目也要求考生能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能够把一个平凡的人生活故事写得生动有趣,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

B卷的作文题目是“爱心传递”,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近距离接触的亲身经历,来表达爱心的传递。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感受到爱心的存在。

这个题目也要求考生能够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用文字或者语言的方式来传递爱心的力量。

二、教学建议针对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写作的基本功,只有通过观察和感受才能有真实的素材和情感。

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或者通过一些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能够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分析和写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生或者表达爱心的力量,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的分享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学常识。

写好作文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文学常识。

可以通过一些思维导图和文学常识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学常识。

从高考作文看命题走向

从高考作文看命题走向

从高考作文看命题走向从2019年高考作文看2019年命题走向一、2019年高考作文的特点2019年全国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一)、从命题的形式看,几乎是清一色采用话题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为题——看是属于命题作文,但从实质看,这样的命题作文也可以纳入话题作文的范畴。

从试题的构造看,同是话题作文,却出现了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二是命题型,三是选题型。

在15道试题中,材料型占12道题,形成了一股主流,是当前语文界使用频率最高的题型,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首选。

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采用命题型话题作文。

这种类型的题目简约明快,思维空间广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

福建卷则另辟蹊径,采用选题型。

这种题型打破了只给一个话题的成规,为高考作文命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从文体的要求看,有的全不限,有的是加限制的不限,焦点仍然在于能不能写诗歌。

高考作文能不能写诗歌,这是见仁见智的学术问题,但全国卷允许写诗达数年之久,却迟迟不拿出评价的标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从话题的设计看,联合式话题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份全国卷、天津卷,辽宁卷、浙江卷、重庆卷、江苏卷、广东卷等10份试卷这样设计话题,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受2019年话题模式的影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考生首当其冲,最有生活体验,也最有发言权。

上面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热点,意义重大。

3、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天津卷“材与非材”,辽宁卷“平凡与自豪”,都属于价值观范畴。

发人深省且充满思辩性。

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在为伟大而骄傲的同时,也要为平凡而自豪——正确对待平凡,这样的话题广大考生大有发挥的余地。

北京卷“包容”,湖北卷“买镜”,都跟道德修养有关。

我们的祖先极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绵延的传统美德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给考生写作的灵动。

4、自然情致,人文景观:江苏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让考生走进大自然;福建卷以人物(文学形象)为话题,使试题充满人文色彩。

语文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 精品

语文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 精品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回顾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一出炉,就引来一片惊呼。

这道占据语文考卷半壁江山的试题自然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2019高考增加了使用统一命题的省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6省份继续实行自主命题,全国共有9套试题。

从宏观上看,9套语文试题命制的作文题有四个“一致”:即与高考“考纲”的指导方针保持一致,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保持一致,与考生的生活实际保持一致,得到大多数人的一致认可和赞同。

2019年作文试题涵盖面非常丰富。

从学习到教育,从商业到文化,从人才观到是非观,从心理品质到人生之旅,真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如全国Ⅰ卷,漫画显示的奖与罚、鼓励与批评意含教育导向、人才观;全国Ⅱ卷,由三条途径谈学习方法;全国Ⅲ卷,由小羽“推陈出新”到“不断创新”看市场规则;北京卷由“‘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谈文化影响,由“神奇的书签”感悟读书情趣;天津卷,由“我的青春阅读”谈阅读方式;上海卷,由“评价他人的生活”现象联想到是非评判标准和影响力;江苏卷,在“话长话短”中彰显个性,追求创新;浙江卷,在对“虚拟与现实”的冷静认识中,思考怎样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山东卷,对行囊的检点,其实是对“人生之旅你准备好了吗”的思考。

9套试题材料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称得上包罗万象。

仔细分析2019年高考的9道作文题,可以发现一个具有共性的特点,这便是题目材料都贴近现实生活。

比如贴近家庭生活(全国新课标卷Ⅰ)、贴近学校生活(全国新课标卷Ⅱ)、贴近时代生活(全国新课标卷Ⅲ、浙江卷、上海卷、江苏卷)、贴近精神生活(山东卷、天津卷、北京卷),只要考生平日里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不难写出内容“丰”富的精品美文。

高考作文材料的内容与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有效接轨,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北京卷作文第一题,要求阅读下列材料,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高考作文-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 两种题型需重视 精品

高考作文-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 两种题型需重视 精品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两种题型需重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

在纵观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基础上,展望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笔者有如下预测与建议。

一、把握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高考作文已进入一元()为主,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

多年考查固然出现了一些流弊(比如,宿构现象难以避免,学生作文文体意识淡化等),但给考生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与发挥空间的优点不容抹杀。

这一优点,具体表现在思考方向的多向性、文体选择的多样化、思维特点的多重性等方面;这与多元、民主、开放的时代特点是相吻合的,与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长处,足可成为的有益补充。

所以在年的备考中,等四种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了然于胸。

特别是那些已连年考查的省份(如广东、江西、浙江)的考生,一定要多练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及命意作文(所谓命意作文即提供材料并略作提示,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作文)。

二、重视两种题型两种题型指寓意类和关系类作文。

(一)寓意类话题。

即本身含有比喻义、象征义等隐含意义的话题。

如,年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

对于寓意类审题立意时应当像材料作文那样。

充分理解、准确把握设题材料的内涵这是把握题目的关键。

具体应注意:()从材料中找到暗示话题含义的关键词(句)。

比如在雨燕减肥的材料里,有多个关键词应引起重视,它们是安乐窝离巢减肥等,大体说来,它们分别比喻安逸的生活环境走出安逸环境而接受考验,改掉自身的种种不足。

其中的关键句为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这句话意味着强化自己的能力,就能迎接人生风雨的洗礼并一展抱负。

()要有整体意识。

比如,雨燕减肥的材料,从整体上看,包含一组对比:幼年的雨燕……第一次离巢前……构思作文时就应根据这组对比,由物及人加以迁移。

()试着把原话题改换成一个显性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一、材料作文的类型虽说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代替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和方向,但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却纷繁复杂、百花齐放,各省市的高考材料作文争奇斗艳、各显风采。

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命题专家对新材料作文的类型都没有一个统一、清晰、准确的说法,导致在具体研究时,对新材料作文类型的表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主观的表述,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官方标准的解释。

王森然先生八十多年前批评当时的语文教学时曾指出:“一国之内,省自为政;一省之内,校自为风;一校之内,人自为主;而一人之先后,又各异其主张,朝秦暮楚,彼此矛盾,昨标一理,今树一说,日新月异,各趋所便,以致中学国文教学,无一稳定之基础,无一贯彻之主张,震荡摇撼,迄无重心。

于是教者彷徨瞻顾,学者莫适所从。

”用在此处,用在现在人们对于新材料作文类型的理解上,也再恰当不过。

即使是同一个人,前后的表述也不尽一致。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对新材料作文题目进行评价、分析,2012年他把材料作文分为事实型、故事寓言型、语录型、艺术型;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分为阐释能力型、发现问题能力型和解决问题能力型;2014年又分为社会时事型(新闻与校园生活)、文学作品型(文人作品)、理论观点型(名言寓言);2015年分为事件型、事理型、任务驱动型。

另外,民间对材料作文类型的划分更主观、更随意,比如有人把材料作文分为:生活哲理型、道德情感型、名人典故型、寓言童话型、历史传说型、佛语禅意型、文学艺术型、综合材料型等。

还有分为:寓言类、故事类、社会现象类、哲理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组合类等。

之所以会如此多的表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材料作文缺乏顶层设计,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没有从宏观上、全局上对材料作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表述,此外就是每个人的分类标准是有差异的,有的是从材料的来源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内容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形式上,还有是从材料的考查目标上来区分等等。

而且很多分类都不甚科学,各种类型之间彼此包含、互有交叉。

我们认为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情境代入型(任务驱动型)。

材料往往会为考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呈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考生自觉地代入情境中,直面具体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概念,在多维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以当事人的身份客观公正地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情境写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欲望,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基于表达需要去完成写作任务。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把这种类型定义为任务驱动型,说这是“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进行的新的尝试和探索。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就是让考生在特定情境中,代入特定的角色,对矛盾或两难的问题发表看法、说理论证。

此外还有新课标乙卷“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和北京卷“假如我和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代入性和情境性都很强。

第二种:评论看法型。

材料往往选取一些贴近现实与学生实际的事实或现象,不提示任何角度和方向,只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

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理解材料、分析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比如2015年安徽卷“蝴蝶翅膀的颜色”,湖南卷“大树旅行”,湖北卷“泉水与喷泉”,重庆卷“公交车等人”,山东卷“丝瓜藤与肉豆须”以及广东卷“感知自然”等。

第三种:话题阐释型。

材料往往以话题、名言、观点等形式呈现,材料短小,话题性较强,重在引导考生对给出的话题进行阐释、分析。

比如2015年上海卷的“坚硬与柔软”,北京卷的“深入灵魂的热爱”,天津卷的“范儿”,江苏卷的“智慧”,浙江卷的“文与人”,福建卷的“路”,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等。

话题作文属于阐释性的作文,而阐释性的作文具有封闭性、空泛性的特点,同时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另外,与具体问题的探讨相比,抽象概念的思辨容易公式化、概念化和空疏化。

可以说这一类型试题还需探究改进,不能只停留在阐释为主的层面,似应更多以发现问题为主。

相比较而言,材料作文中情境类写作有更大优势,如张开所说:“材料作文是发现性作文,而很多标题作文是阐释性作文,材料作文比起标题作文来更能激发考生有创意地构思,有创意地表达,符合新课程‘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因此,对于近年来高考材料作文“话题化”的趋势,我们要保有足够的警惕,一方面继续努力完善新材料作文的命制,一方面防止重蹈以往话题作文的覆辙。

总之,三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各有利弊、互有短长,从防套性上看,三种类型从上到下依次递减;从开放性上看,三种类型从上到下依次递增;从审题难易性上看,第二种最难,第一种次之,第三种最简单;从数量上看,第三种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一种最少;而从发展性上看,第一种是方向,第二种是过渡,第三种则是末路。

二、材料的来源“材料”是“材料作文”区别于以往“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典型的标志,也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基石和重要参考,更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因此,材料作文命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选择、表述与设计。

我们知道,新材料作文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现实性与时代性,这既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语文“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回应,也是国家对现代中学生的要求与期待。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来源于社会。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取材于新闻事件,见于2015年5月8日的荆楚网和2015年5月9日的《长江日报》。

还有2015年天津卷作文题目“范儿”,2015年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王看病”,2011年全国新课标乙卷“大国崛起”,2008年全国新课标乙卷“汶川地震”等都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生活性。

2.来源于学校。

学校是学生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地方,材料取材于学校,最大的好处是拉近考生与材料的距离,让考生快速进入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去,激发考生表达的冲动和写作的欲望,讲真话,抒真情,进行个性化写作。

比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山羊过独木桥”,2014年江西卷的“探究性学习”,还有2015年的四川卷“班会课上对老实与聪明的讨论”等。

3.来源于历史与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历史上有许多值得现代国人继承、借鉴、反思的东西。

比如2015年浙江卷“作品与人品”,2014年北京卷的“老规矩”,还有2013年天津卷“__而知之”等。

4.来源于书本与名言。

比如2015年福建卷“路”,抄录了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2015年山东卷“丝瓜藤”材料来自林清玄的散文《无风絮自飞》,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引用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吕芬的话:“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还有2011年上海卷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引用契诃夫小说里面的话“一切都不会过去”。

4.自创。

除了以上途径之外,还有一种最重要的途径是自创,这一种对命题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命题者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等各种因素,审慎而科学地创作、完善。

比如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途径”,2014年辽宁卷的“灯火与星火”,还有2015年上海卷“坚硬与柔软”等。

但自创要注意切勿胡编乱造,背离生活常识和文学真实,也不能概念不清、逻辑混乱。

比如2015年江苏卷认为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似乎显得概念不清、范畴不明,不太靠谱,不太严谨。

三、材料的要求无论材料来自哪里,都应该对材料进行改造、修饰、审察,务必使材料在新与旧、远与近、大与小、宽与窄、虚与实、深与浅之间达到平衡。

材料过新可能会曲高和寡,学生无从下笔,过旧就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显得老套、缺乏新意,青年作家宋石男就批评2015年四川卷作文题目“平庸无奇,陈旧迂腐,而且过于宽泛,完全看不出命题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

”此外,江苏卷的“智慧”,福建卷的“路”等也平平无奇。

远与近强调的则是材料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材料与现实太近,政治性就会增强,语文味就会减弱,学生写作的空间也会变小。

比如2015年全国卷“女儿举报父亲”呼应的就是“依法治国”,作家梁晓声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没有争论的价值,而作文题目在引导这类事件的争议性,明显是出题人脑子进水。

”而材料与现实太远,就会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脱离语文实际,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写作。

比如2015年北京卷“与心目中英雄生活一天”就距离学生太过遥远。

大和小指的是材料所展现问题的大小,问题过大,学生思考会空泛、肤浅,流于表面;问题过小,学生思维又不能展开,逼仄而难以发挥。

比如2011年的的全国新课标乙卷“大国崛起”,这个话题太过宏大,让中学生写只能人云亦云,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大白话。

宽与窄指的是材料开口的大小,开口过大,限制性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套作;开口过小,文章立意显得偏狭,不够多元,有主题先行之嫌。

复旦大学教授徐英瑾评价2015年高考作文时就说:“今年的大多数题目,出题意图都太过明显,即考生应该写什么,命题者倡导考生写什么,答案基本已经在题目中有所暗示。

”虚与实指的是材料的质地,材料过实“会让材料看起来沉重,不轻盈,很难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考的空间也就极其狭隘,无非是就事说事,就锅造饭,使得行文干瘪、乏味。

”过虚又会“回避现实的具体问题,而纠结于抽象的概念,写作很容易演化为哲学原理的演绎,结果将‘思辨’搞成了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分为二,陷入了此亦是彼亦是的折中论和调和论,大大滴淡化和弱化了命题的思想内涵。

”重新跳入话题作文“玄而又玄”的泥沼。

比如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作文题“农民工老王看病”,过实的材料将写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扬社会主旋律、赞美社会主流价值观上,写出的文章很可能会千人同腔,万文一面。

正像孙绍振所说的:“命题者往往将题目作为反映现实的教条,拘守于贴近生活,甚至完全无视片面强调贴近生活现实,这就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想象。

”材料的深与浅是指材料的语义要尽可能做到明白晓畅,勿隐晦、勿艰涩。

另外,材料还要做到合情合理、避免争议。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就直接选取新闻事件,毫无修饰与改造,导致作文题目公布后引发考生对当事人的不满,进行人肉搜索,并进行人身攻击,给当事人带来很多不便和伤害。

同时选材还要尽量典型、典雅,截取现实社会与时代发展中的一个侧面、一个镜头、一种感受、一个事件,能突出反映现实的问题、人类的生存困境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四、材料的功用高考新材料作文区别于以往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材料,因而对材料功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新材料作文的批改和教学。

然而,自从06年新材料作文出现并被广泛接受以来,有关对材料使用问题的讨论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材料作文在写作中一定要引材料、用材料;有人则认为只要作文的观点和主题是材料的一个写作角度,就可以抛开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